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ATP细胞呼吸.docx
- 文档编号:25274105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04.31KB
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ATP细胞呼吸.docx
《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ATP细胞呼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ATP细胞呼吸.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ATP细胞呼吸
高中生物重难点分析5:
ATP、细胞呼吸
考点一、酶
考点分析
1.酶本质和作用
项目
内容
解读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产生部位
活细胞
(1)由活细胞产生(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2)合成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
(3)作用场所:
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
生理功能
催化作用
反应前后其本身的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作用机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2.酶本质的探索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
催化效率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
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
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4.酶与无机催化剂的相同之处:
(1)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
(2)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但不能改变平衡点。
(3)都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典型例题
1.(2013新课标II卷,6)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酶可存在于分化程度不同的活细胞中
B.低温能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其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C.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画画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
解析有些酶是生命活动所必须,比如呼吸作用有关的酶,那么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中都存在,A正确;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破坏变形的因素有:
过酸、过碱、高温等,低温只能降低酶的活性,不会破坏结构,B错误;酶的作用实质即为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C正确;酶是蛋白质或者RNA,本身是催化剂,也可作为底物被蛋白酶或者RNA酶降解,D正确。
答案B
2.(2013四川卷,4)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不涉及“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原理的()
A.利用果胶酶提高水果的出汁率
B.滴加肝脏研磨液促使过氧化氢的分解
C.滴加FeCl3溶液提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D.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
解析本题考查的为酶的相关知识。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描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原理,A、B项中的两种酶和C项中的FeCl3均为催化剂,所以均能降低反应活化能。
利用水浴加热提高胡萝卜素的萃取效率则是利用温度升高提高胡萝卜素的溶解度的原理,D项错误。
答案D
3.(2013安徽卷,2)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度
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总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激素不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例如:
抗利尿激素,A错误;代谢终产物可以通过反馈来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B正确;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中的酶的种类也不尽相同,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例如:
细胞衰老,D错误。
答案B
考点二、ATP与ADP的转化
考点分析:
1.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1)ATP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但转化十分迅速,从而使细胞中的ATP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不是可逆反应。
因为转化过程中的反应类型、所需酶、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及反应场所都不完全相同。
但是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3)ATP的形成需要满足4个条件:
2种原料(ADP和Pi)、能量和酶。
另外合成ATP的过程中有水生成。
(4)ATP初步水解只能断裂远离腺苷(A)的高能磷酸键;若彻底水解则两个高能磷酸键全断裂。
2.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1)在无氧条件下,可通过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随O2供应量增多,有氧呼吸明显加强,ATP产生量随之增加,但当O2供应量达到一定值后,ATP产生量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典例精析:
1.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B.ATP生成ADP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能量是不可逆的
D.酶1、酶2具有催化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解析 ATP是由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的,腺苷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酶具有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及作用条件比较温和等特点,所以其发挥作用时要受到温度、酸碱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答案 D
2.下列有关ATP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TP分子脱去了两个磷酸基以后的剩余部分就成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中的一种
B.ATP与ADP的转化过程是可逆反应
C.ATP称为高能化合物,是因为第二个磷酸基很容易从ATP上脱离释放能量
D.催化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酶不同
答案D
解析 ATP分子脱去了两个磷酸基以后的剩余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中的一种,A错误;ATP和ADP的转化是不可逆的,B错误;ATP称为高能化合物,是因为远离A的磷酸基很容易从ATP上脱离释放能量,C错误;由于ATP与ADP的转化发生的场所不同,催化的底物不同,故催化ATP与ADP相互转化的酶不同。
考点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考点分析:
1.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
比较项目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和水
[H]和氧气
生成物
丙酮酸和[H]
二氧化碳和[H]
水
产生ATP量
少量
少量
大量
与氧的关系
无关
无关
有关
2.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需O2、酶
不需O2、需酶
产物
CO2、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大量
少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相
同
点
联系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阶段完全相同
实质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典例精析:
1.(2013江苏卷,24)将江苏某地当年收获的小麦秸秆剪成小段,于7月20日开始分别进行露天堆放、水泡和土埋3种方式的处理,3次重复,每隔15天检测一次秸秆腐解残留量,结果见右图。
下列分析合理的是(多选)()
A.秸秆还田后翻耕土埋应是利用秸秆的合理方法
B.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多种微生物对秸秆的分解
C.如果将处理开始时间提早30天,则3条曲线的位置将呈现上移趋势
D.从堆放、水泡2条曲线可以推测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能力高于厌氧性微生物
解析由图可知土埋方式下残留物下降最快,即分解最快,因此是还田后合理的处理方式,A正确;微生物分解作用包括体外有机物分解和体内细胞呼吸作用,土壤中一定的空气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细胞呼吸,B正确;如果处理时间提前,则处理期间的平均温度比原处理的平均温度要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故秸秆的残留量会呈现下移趋势,C项错误;堆放时氧气较为充足,而残留物的减少速率最慢,可推测好氧型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弱于厌氧性微生物,D错误。
答案AB
2.(2013新课标II卷,3)下列与微生物呼吸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肺炎双球菌无线粒体,但能进行有氧呼吸
B.与细菌呼吸有关的酶由拟核中的基因编码
C.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宜生活在有氧的环境中
D.有氧和无氧时,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物不同
解析肺炎双球菌是好氧细菌,为真核生物,无线粒体,可是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可以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细菌主要的生命活动都由拟核控制,B正确;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细菌,适宜生活在无氧环境中,C错误;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又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D正确。
答案C
3.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解析 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②、①和③、①和④;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无氧呼吸的全过程,即①和③或①和④;动物细胞中过程②(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比过程①(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释放的能量多;包括乳酸菌在内的细胞无氧呼吸过程中,第一阶段(①)产生的[H],在第二阶段(③或④)消耗。
答案 B
4.如图所示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图解中的a、b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 ②图解中
(一)
(二)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③图解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④1分子丙酮酸经过
(二)(三)两阶段可产生6分子水 ⑤图示过程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 ⑥用18O标记葡萄糖,则产物CO2中会检测到放射性 ⑦若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可在酶的作用下生成CO2和H2O
A.①⑤⑥B.①③⑥⑦
C.②③④⑦D.②④⑤⑥
答案 A
解析 从题图所示的过程及参与的物质分析可知,该过程表示的是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一)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在酶的作用下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和少量[H],释放少量能量。
(二)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中丙酮酸和水(即图中a)彻底分解成CO2并产生大量的[H],释放少量能量。
(三)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O2(即图中b)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细胞呼吸与光照无关。
葡萄糖中的C、O元素最终进入CO2,而H元素进入H2O中。
线粒体中的酶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而可以催化丙酮酸分解。
5.关于有氧呼吸的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答案 D
解析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只产生少量的[H]和ATP;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和水被彻底分解成CO2和大量的[H],并产生少量的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H]和氧结合产生水,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6.如图表示酵母菌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2发挥作用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消耗等量的葡萄糖释放的能量中,能量2最多
C.消耗等量的葡萄糖经酶3途径产生的CO2较多
D.酒精是酵母菌的代谢产物,可经主动运输方式运出细胞
答案 B
解析 图中酶1和酶2途径表示的是有氧呼吸,酶1和酶3途径表示的是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中大量的能量是在线粒体中生成的;酶1和酶3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酶2只存在于线粒体中;经酶2途径释放的CO2较酶3途径多;酒精是酵母菌的代谢产物,可经自由扩散方式运出细胞。
考点四、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应用
考点分析:
1.内部因素
(1)植物种类:
阳生>阴生
(2)发育阶段:
幼苗、开花期>成熟期
(3)不同部位:
生殖器官>营养器官
2.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
一般而言,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2)氧气浓度:
绿色植物或酵母菌在完全缺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通常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并存,O2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关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①当氧气浓度为0时,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Q点对应的纵坐标大小表示无氧呼吸的强度。
②当氧气浓度在0~10%之间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共存,随着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强度减弱,有氧呼吸强度增强。
③当氧气浓度大于或等于10%时,无氧呼吸消失,此后只进行有氧呼吸。
但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有氧呼吸强度不再随氧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强。
④当氧气浓度为C时,有机物消耗量相对较少,在该氧气浓度下保存瓜果蔬菜效果较好。
⑤氧气吸收量也可以表示有氧呼吸产生CO2的量,所以,两条实线间的距离可表示无氧呼吸的强度,当两曲线重合时(距离为0),无氧呼吸强度为0。
(3)水:
在一定范围内,细胞的含水量越高,细胞呼吸作用越强。
(4)CO2:
在一定范围内,环境中CO2浓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弱。
3.细胞呼吸原理的实践应用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
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
(3)食醋、味精制作:
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的吸收供应能量;无土栽培时要及时通入空气,避免因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而烂根。
(5)贮存粮食、水果的条件——低氧(不是无氧)、低温;但二者差别在含水量方面,粮食要晒干入库,水果要保持一定湿度。
(6)提倡慢跑:
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典例精析:
1.(2013安徽卷,3)右图为每10粒水稻种子在成熟过程中于物质和呼吸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种子干物质快速积累时期,呼吸作用旺盛
B.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减少,呼吸速率下降
C.种子成熟后期脱落酸含量较高,呼吸速率下降
D.种子呼吸速率下降有利于干物质合成
解析干物质积累最快的时期是曲线的斜率最大的时候,此时呼吸速率处于最大值;呼吸速率与自由水含量有关,种子成熟后期自由水含量低,呼吸速率下降;脱落酸抑制生长,呼吸速率下降。
根据排除法,选D项。
答案D
2.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
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无氧呼吸
C.破伤风杆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大量繁殖
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减弱
答案 B
解析 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减弱;土壤淹水,导致根系因缺氧而发生无氧呼吸;破伤风杆菌属于厌氧型细菌,无氧条件下才能大量繁殖;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氧呼吸逐渐加强。
3.某种蔬菜离体叶片在黑暗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t1、t2表示10℃~30℃之间的两个不同温度。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与t1相比,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不利于叶片贮藏
B.与t2相比,t1时乙烯产生最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有利于叶片贮藏
C.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D.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解析 由图可知,在温度为t1时离体叶片呼吸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及乙烯产生量峰值出现时间均早于t2时。
呼吸速率越低,有机物消耗越少,越有利于叶片贮藏,A项错误。
由于乙烯有催熟作用,产生的乙烯越少,越有利于叶片贮藏,B项错误。
由图示可知,同一器官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曲线和乙烯产生量曲线趋势均相似,由此可知,温度为t1时细胞代谢旺盛,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均大于t2时,这是由于温度t1高于t2,t1时酶的活性高所致,故C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 C
4.下图是某高二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产生情况的实验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在恒定水平。
下列几种实验结果(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你觉得不可能出现的是()
A.甲、乙装置水滴都左移B.甲、乙装置水滴都右移
C.甲装置水滴不动,乙装置水滴左移D.甲装置水滴右移,乙装置水滴左移
解析 由甲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光照条件下,甲图中水滴的移动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和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有关,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水滴右移,当两者相等时,水滴不动,当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水滴左移;无光照条件下,甲图的水滴的移动只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有关,因而左移;对于乙图,水滴的移动只与动物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氧气有关,因而左移。
所以甲、乙装置水滴不可能都右移。
答案 B
5.将等量且足量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O2浓度
变化量
0
1%
2%
3%
5%
7%
10%
15%
20%
25%
O2吸收量/mol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8
CO2释放量/mol
1
0.8
0.6
0.5
0.4
0.5
0.6
0.7
0.8
0.8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3%~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CO2
答案 B
解析 根据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比值可以判断:
当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5%~25%);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0);当O2浓度不足的时候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0~3%)。
贮藏苹果主要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消耗,其产物CO2量越少,表明分解消耗越少,在5%的O2浓度下,产生的CO2量最少,因此最有利于有机物的保存。
在一定范围内,O2浓度越高,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的能量也越多,但超过一定范围,O2浓度增加,细胞呼吸强度将不再增加。
植物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主要是酒精和CO2(少数植物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6.下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是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解析
(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AB段无乙醇产生,故在AB段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有营养物质的消耗、有毒物质(如乙醇)的积累和培养液pH的变化。
(3)T1~T2时段,一方面,酵母菌数量多,分解掉的葡萄糖量增多;另一方面,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因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少,故达到维持酵母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时需消耗的葡萄糖的量大大增加。
(4)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因取样时未将培养液摇匀而从底部取样,会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
另外,若未染色,显微镜下统计的是所有酵母菌的总数,包括活菌和死菌,也会导致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
答案
(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7.(2013福建卷,26)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图。
请回答:
(1)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分析图中A、B、C三点,可知点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2)图中结果显示,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作用,其中mmol·L-1的KNO3溶液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均受到阻碍,地上部分叶色变黄,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实验过程中能否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请分析说明。
解析
(1)细胞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O2,进行场所是线粒体基质;由图示可知,A、B、C三点中A点有氧呼吸速率最高,在单位时间内生成的[H]最多。
(2)据图可知,加KNO3溶液组与清水组对照,有氧呼吸速率在相同时间都高于清水组,说明KNO3溶液对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降低有减缓作用,其中30mmol·L-1的KNO3溶液组速率最高,作用效果最好。
(3)淹水缺氧使叶绿素含量减少,使光反应减弱,为暗反应提供的[H]和ATP减少;根系缺氧会导致根细胞无氧呼吸增强,但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因为无氧呼吸可能会产生CO2。
答案
(1)线粒体基质A
(2)减慢30
(3)ATP不能,因为无氧呼吸可能会产生CO2
考点五、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考点分析:
1.本实验的鉴定试剂及现象
试剂
鉴定对象
实验现象
澄清石灰水
CO2
变混浊(据变混浊程度可确定CO2多少)
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CO2
蓝→绿→黄(据变色的时间快慢确定CO2的多少)
重铬酸钾溶液
酒精
橙色→灰绿色(酸性条件)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步骤
②检测CO2的产生,组装实验装置
③检查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3.注意问题
(1)甲图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通入石灰水的气体中的CO2全部来自酵母菌的细胞呼吸,从而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怎样保证乙图中通入石灰水的CO2全部来自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实验开始时,应将D瓶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以消耗完瓶中氧气,然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通入石灰水的CO2全部是由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甲组石灰水变浑浊,很快又变澄清,为什么?
后续通入的CO2会和刚产生的碳酸钙沉淀反应,形成了碳酸氢钙,因而石灰水变混浊后,很快又变澄清。
如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就可避免这种现象。
4.据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判断细胞呼吸状况
在以C6H12O6为呼吸底物的情况下,CO2释放量和O2消耗量是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重要依据,总结如下:
(1)无CO2释放时,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如马铃薯块茎的无氧呼吸。
(2)不消耗O2,但产生CO2,细胞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增大,如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当CO2释放量等于O2消耗量时,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此种情况下,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变化,但若将CO2吸收,可引起气体体积减小。
(4)当CO2释放量大于O2消耗量时,细胞同时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难点 分析 ATP 细胞 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