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再强化.docx
- 文档编号:25273811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1.87KB
高考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再强化.docx
《高考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再强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再强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核心知识再强化
细胞的物质、结构基础
(1)
[核心知识再强化]
1.几种重要化合物间内在联系归纳
下图是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概念图,请在椭圆圈内写出1、2、3、4、5所代表的物质的名称,在箭头上方的A、B、C、D、E写出“关联词”。
提示 1:
DNA,2:
mRNA,3:
rRNA,4:
氨基酸,5:
蛋白质,A: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B:
转录,C:
属于,D:
决定,E:
翻译。
2.几种常考检测剂及颜色整合
(1)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呈砖红色
(2)苏丹Ⅲ(苏丹Ⅳ)—检测脂肪—呈橘黄(红)色
(3)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呈紫色(4)碘液—检测淀粉—呈蓝色
(6)健那绿
线粒体—蓝绿色
(7)质壁分离实验选用“紫色洋葱”,因液泡带有天然色素不必再染色。
(8)观察叶绿体时也因叶绿体带“天然色素”不必染色。
(9)观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时均需对染色体染色,所用染色剂为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或醋酸洋红。
注:
上述观察实验中(6)(7)(8)必须保持细胞的活性,(5)(9)必须将细胞杀死,
(1)
(2)(3)(4)则可用研磨液检测,
(2)还可观察切片。
3.几种重要生物膜及其功能
(1)其膜有“大分子通道”——核膜(双层膜)。
(2)其膜有“糖蛋白”,可行使“信息交流”——细胞膜。
(3)其膜联系“最广”,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膜——内质网。
(4)关注如下4种生物膜
生命系统的代谢基础
(2)
[核心知识再强化]
1.ATP结构及其与ADP的转化分析
(1)结构分析
(2)ADP与ATP转化的场所及相关生理过程
转化
场所
相关生理过程
ATP形成
细胞质基质
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
线粒体
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叶绿体基粒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ADP形成
(ATP分解)
叶绿体基质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细胞膜等生物膜
物质跨膜运输及胞吞、胞吐等(除被动运输)
细胞核
核酸合成的过程
细胞质
蛋白质、多糖等的合成,各种耗能过程
2.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的五点归纳
(1)验证或探究酶具有高效性:
高效性是一种比较性概念,是指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
因此应设置酶与无机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率的对照。
用酶和蒸馏水作对照,可用来验证酶具有催化功能。
(2)验证或探究酶具有专一性:
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因此验证或探究酶具有专一性应设置一种酶对不同化学反应的催化效果的对照。
可用同一底物、两种不同酶,也可用不同底物、同一种酶来验证或探究。
(3)验证或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自变量是温度,应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多个不同温度条件,比较某种酶的催化效率。
一般至少应设置“低温、适温、高温”三个指标。
(4)验证或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自变量是pH,应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多个不同pH条件,比较某种酶的催化效率。
一般至少应设置“低pH、最适pH、高pH”三个指标。
注意胃蛋白酶最适pH为1.5。
(5)验证某种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也可用蛋白酶水解的方法使酶失活来证明。
3.光合作用坐标曲线模型中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的“移动”几个问题,相关问题可借助以下曲线模型分析如下:
(1)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的移动方向:
一般有左移、右移之分,其中CO2(或光)补偿点B是曲线与横轴的交点,CO2(或光)饱和点C则是最大光合速率对应的CO2浓度(或光照强度),位于横轴上。
①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反之左移。
②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补偿点B应右移,反之左移。
③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CO2(或光)补偿点和饱和点都应向左移动。
(2)曲线上其他点(补偿点、饱和点之外的点)的移动方向:
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分析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变化,进而对曲线上某一点的纵、横坐标进行具体分析,确定横坐标左移或右移,纵坐标上移或下移,最后得到该点的移动方向。
①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曲线上的A点下移,其他点向左下方移动,反之A点上移、其他点向右上方移动。
②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曲线上的A点不动,其他点向左上方移动,反之向右上方移动。
4.高考必备的7个反应式
(1)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式
进行此反应的唯一细胞器是核糖体,它有U、无T、无磷脂;
(2)光合作用反应式: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植物细胞进行此反应的唯一细胞器是叶绿体,它有U、有T、具双层膜,但较局限——只分布于植物绿色部位细胞中;(注:
蓝藻虽无叶绿体,但可进行上述反应)
(3)有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此反应主要在线粒体中完成(但不能只在
其中完成)完成此反应涉及的细胞器“有U、有T,具双层膜”,几乎分布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4)全部动物、及乳酸菌、玉米胚、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等进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
2C3H6O3+能量,与其他呼吸反应式相比,此反应的特点是无CO2生成;此反应一定不在细胞器中进行。
(5)多数植物及多数微生物细胞无氧呼吸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与其他呼吸反应式相比,此反应的特殊产物是酒精;此反应一定不在细胞器中进行。
(6)线粒体中进行的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6O2
6CO2+12H2O+能量;线粒体中无分解葡萄糖的酶。
(7)ATP与ADP相互转化反应式
ADP+Pi+能量
ATP+H2O
上式中酶1、酶2为不同酶,能量也不可逆,故不属可逆反应,此反应向右进行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但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只能“专款专用”——专用于还原C3化合物,不能用于其他生命活动。
细胞的生命历程(3)
[核心知识再强化]
1.细胞分裂类型
(1)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等)——二分裂。
(2)真核细胞
(注:
上述
(1)、
(2)中均涉及DNA分子复制与平分。
)
2.减数分裂过程中要熟记的三个数量关系
(1)染色体数=着丝点数。
(2)在四分体中,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3)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
3.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中的特例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多倍体(四倍体的减数分裂)。
(2)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可能没有同源染色体,如二倍体生物形成的单倍体体细胞进行的有丝分裂。
4.减数分裂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
(1)若生殖细胞中含有等位基因,通常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同一个细胞的结果。
(2)若生殖细胞中含有相同基因,通常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的结果。
(3)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产生含X或Y染色体的精子,以及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
但偶尔也会出现异常精子和异常卵细胞,各种情况及出现的原因大致如下:
5.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数目(n对同源染色体,且无交叉互换)
项目
性细胞数目
性细胞种类
一个精原细胞
4个精子
2种
一个雄性动物
无数个精子
2n种
一个卵原细胞
1个卵细胞
1种
一个雌性动物
无数个卵细胞
2n种
(注:
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那么一个精原细胞可能产生4种精子。
)
6.理清细胞分化四要点
(1)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而遗传信息不发生改变。
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不同(并非完全不同,而是不完全相同),故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的形态、功能等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直接原因是细胞中的蛋白质不同。
(2)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是多细胞生物才具有的。
细菌等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细胞分化现象。
(3)分裂能力越强的细胞,分化程度越低,细胞的全能性越高,如受精卵的分裂能力最强,是未分化的细胞,其全能性也最高。
(4)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不再具有分裂的能力,故动物细胞培养时不能选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
遗传的分子基础及基本规律(4)
[核心知识再强化]
1.基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实质剖析
(1)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①发生分离的基因: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与d)
②分离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如图中Ⅰ时期
③分离原因:
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④分离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进而进入配子中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以两对等位基因为例)
①发生自由组合的基因: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②自由组合时间: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③组合原因:
随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如图中Ⅰ;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图中Ⅱ。
2.伴性遗传核心要点再回眸
(1)基因在Ⅰ、Ⅱ-1、Ⅱ-2任何区段上都与性别相联系,有别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如Ⅰ区段中XaXa×XaYA及XaXa×XAYa组合)
(2)图示Ⅱ-2区段基因遗传表现为“限雄”遗传,即伴Y遗传。
(3)图示Ⅱ-1区段基因遗传为伴X遗传,具“交叉遗传”特点,且只有在XX型个体中才会存在等位基因。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归纳
(1)格里菲思实验:
证明了S型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但未证明该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
(2)艾弗里实验:
不仅证明了S型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还证明了蛋白质、多糖等不起遗传作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该实验应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4.对DNA分子结构的再认识
(1)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上都只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DNA分子中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因。
(2)在脱氧核苷酸链中,与一个磷酸基团相连接的一般有两个脱氧核糖,同样与脱氧核糖连接的一般也有两个磷酸基团。
(3)DNA合成时,含n个脱氧核苷酸对的DNA,形成DNA双链时可形成(n-1)×2个水分子,分子量因此减小(n-1)×2×18。
变异、育种与进化(5)
[核心知识再强化]
1.生物界三大可遗传变异再整合
(1)分子水平变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
①基因突变
a.此变异最广泛,但频率低
b.既可“诱发”发生,也可“自发”发生
c.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d.可为基因重组提供“等位基因”
②基因重组(两种类型)
a.此变异仅限于“有性生殖,核基因遗传”
b.只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
c.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最丰富”的变异材料
(2)细胞(或结构)水平的变异——染色体变异
(3)特别关注的变异的三大“问题”
①“互换”问题
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基因重组
b.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或单方移接)——染色体结构变异(即“易位”)
注:
若同一条染色体的两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片段互换,则基因不改变。
②“缺失”或“增添”问题
a.发生于“基因内部”的“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基因突变
产生新基因
b.发生于DNA分子上(或染色体中)“基因”的增添或缺失——染色体变异
基因数量改变
③“镜检”问题
a.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分子水平”变异,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b.染色体变异(结构、数目变异)属“细胞水平”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但需用“分生组织”)
2.针对不同性状类型的育种策略
(1)单一性状类型:
生物的优良性状是由某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单一性状,其育种方法、原理及举例见下表。
项目
育种方法
原理
举例
单一
性状
基因工程
基因重组
能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或
染色体变异
普通羊群中出现短腿安康羊
不能产生高丝氨酸脱氢酶的菌种和高产青霉素菌株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三倍体无子西瓜
(2)两个或多个性状类型:
两个或多个性状分散在不同的品种中,首先要实现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组,如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然后再选育出人们所需要的品种。
3.比较杂交育种与单倍体育种(以AAbb×aaBB→AABB为例)
(1)利用杂交育种培育宽叶抗病植株
(2)利用单倍体育种培育宽叶抗病植株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核心概念
生命的稳态基础(6)
[核心知识再强化]
1.三种“环境”成分的辨析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血浆蛋白减少→
→组织水肿
→组织蛋白增多→
→组织水肿
3.准确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产生和传导中Na+、K+的运输方式
①K+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属于协助扩散;
②Na+在动作电位产生时内流,Na+的内流需要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故属于协助扩散;
③Na+在恢复静息电位时,Na+的外流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2)离体和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不同
①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②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
4.有关神经递质的分析
项目
分析
供体
轴突末梢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受体
与轴突相邻的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上的蛋白质
传递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
释放
方式为胞吐,神经递质在该过程中穿过了0层生物膜
作用
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兴奋或抑制)
去向
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转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5.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突触传递的结果分析
(1)正常情况下: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异常情况举例。
①若某种有毒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7)
[核心知识再强化]
1.种群数量变化2条曲线再强化
2.澄清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及“J”型增长中的“λ”值
(1)辨析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
①增长率=
。
②增长速率=一定时间内增长的数量/时间。
③“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
(2)对“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种群数量增长倍数,不是增长率。
λ>1时,种群密度增大;λ=1时,种群密度保持稳定;λ<1时,种群密度减小。
3.种群密度取样调查中样方法计数原则
若有正好压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
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注:
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再解读
(1)模型
(2)解读
在能量流动模型中,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最终分配是:
①=②+(③+④)+⑤;在分析具体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每一营养级必然有存活个体,所以同化的能量一定有“未利用”部分,即①=[②+(③+④)+⑤]+“未利用”(“未利用”是指既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还未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
易错警示!
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④)不属于⑤而属于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二轮 复习 核心 知识 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