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全册基础习题总汇.docx
- 文档编号:25261589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91.97KB
历史必修二全册基础习题总汇.docx
《历史必修二全册基础习题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全册基础习题总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全册基础习题总汇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课堂达标测试
15课:
一、选择题
为巩固政权,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苏俄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据此回答1~4题。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收集制B.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强制劳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B.是在战争条件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C.对国家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D.是苏俄赢得三年内战胜利的保障
3.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4.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A.都促进了经济发展B.都从当时的国情出发
C.都为粉碎帝国主义进攻创造了物质条件D.都体现了共产主义分配原则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苏联特定的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弊端丛生。
回答5—6题。
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6.以下事件对苏联产生负面影响最深远的是()
A.进行农业集体化B.实施五年建设计划
C.进行工业化运动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形成,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据此回答:
7.余粮收集制实施后,农民隐瞒粮食播种面种和产量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主要说明()
A.苏维埃政权得不到人民拥护B.工农联盟已出现严重危机
C.这个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D.小生产者的自私性危害革命
8.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工业都收归国有
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
D.在流通领域实行自由贸易
9.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B.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0.列宁说: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D.忽视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
1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12.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是()
A.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牺牲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化的实现
C.农、轻、重发展不协调D.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16课:
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了这次危机的专用词,为摆脱危机美国罗斯福实行了新政,据此回答
13.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B.通货膨胀C.产品过剩D.市场萧条
14.罗斯福新政为克服经济危机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A.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B.调整农业政策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D.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15.罗斯福和胡佛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
A.要不要采取措施克服经济危机B.要不要维护自由企业制度
C.要不要由政府出面全面干预经济D.要不要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16.罗斯福说:
“为了永远纠正我们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
B.用提高国家垄断的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状况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份
17.罗斯福新政的意义不包括()
A.使美国消除了经济危机B.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推动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调整D.提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18.经济观点与罗斯福新政措施相一致的经济学家是()
A.亚当斯密B.柯立芝C.胡佛D.凯恩斯
19.以下观点不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是
A.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的弊端B.政府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C.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D.节俭对社会经济来说是一种恶行
20.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
这说明()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D.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21.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普遍支持罗斯福的新政B.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居全球之首
C.胡佛因无力扭转危机而被迫辞职D.农民收入不断下降而濒临破产
22.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本主义统治
C.为美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D.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状况
23.罗斯福政府实行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主要是适应了()
A.遏制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美国扩展的需求
B.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需求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D.解决经济危机及其社会危机的需求
24.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
A.实行计划经济B.变革社会制度C.改变上层建筑D.调整生产关系
25.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被称为凯恩斯革命,是因为()C
A.他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
B.他认为对付危机的办法是扩大需求,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C.他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自由放任主义的观念
D.凯恩斯主义从20世纪30年代后始终在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
17课
26.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
A.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B.借助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
C.通过对外掠夺获得资本D.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7.下列现象反映了战后资本社会化趋势的是()
A“人民资本主义”B“经营者革命”
C福利国家出现D企业国有化
28.二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政策依据理论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B斯大林模式C凯恩斯主义D自由资本主义
29.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的根本目的是()
A吸取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B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
C缓和阶级矛盾D维护垄断资本家的利益
30.下列调整经济的措施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是()
①实行国有化②制定经济计划③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④股票分散化⑤经营者革命⑥社会福利制度
A①②④⑤B②③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31.下列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B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者
C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得到立法保证D国有化改变了发达国家单一私有制形式
32.二战后,西欧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B.提高劳动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
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巩固社会秩序D.实行民主社会主义,缓和阶级矛盾
33.下列措施不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是()
A实行国有化B制定经济计划
C科技人员从事经营D政府直接采购
34.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获得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科学技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接受了凯恩斯主义
C.国家采取各种形式干预经济生活
D.政局稳定,经济实力雄厚
35.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是()
A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B.经济相对稳定持续发展
C.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D.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36.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新兴产业兴起②发展高科技③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④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7.下列现象顺应了分配领域社会化趋势的是()
A“人民资本主义”B“经营者革命”
C福利国家出现D企业国有化
38.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企业经营方面出现的新特点是()
A国有化B人民资本主义C福利国家D经济计划
39.二战后,美国的新中间者阶层不断扩大,主要反映了()
A.工人政治地位的提高B.工人生活观念的转变
C.工人文化水平提高D.社会阶级状况发生变化
40.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
B.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更新产业结构
D.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41.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者相同之处主要在于()
A.运用国家政权力量干预经济B.充分发挥计划经济的指导作用
C.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D.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过程,其中有经验更有教训。
据此回答苏联(苏俄)经济探索方面的第1~7题。
42.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
A.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实现重工业化
C.保证经济协调发展D.突出农业基础地位
43.战后初期,苏联存在的问题中最主要的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D.把一些学术问题当政治问题批判
44.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的是
①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②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自留地和牲畜④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45.导致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B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其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口号不切实际
46.下列对赫鲁晓夫经济改革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B其目标是“建成共产主义”
C打破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束缚D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
47.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
①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束缚②加剧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人民生活改善不多③后期趋于保守,改革停滞④对苏联现状判断错误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8.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
A.始终维护苏共领导地位B.认为政治体制阻碍了经济改革
C.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D.开始阶段的改革集中在政治领域
49.试分析一下关于苏共“二十大”后,苏联进行改革的三个问题。
(l)赫鲁晓夫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改革的内容重点有何不同?
在结果上有何异同点
(3)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从体制上说有何根本缺陷?
50.关于二战后初期苏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D.抵制西方思想渗透,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斗争成就巨大
51.标志着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是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制定出新宪法
C.采取新经济政策D.完成一五计划
52.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实施的一系列改革
A.没有取得任何成效B.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以政治领域为核心D.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53.勃列日涅夫进行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农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轻工业,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
C.重工业,增强军事力量D.科教,提高国民素质
54.苏联解体表明了
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C列宁主义的失败D国际工人运动的失败
55.下列有关苏联解体的表述,正确的是
A.《阿拉木图宣言》标志着独联体成立B.90年代初国内政局一度趋于稳定
C.八一九事件巩固了苏共的统治地位D.政府改革引起人们思想混乱
参考答案:
1.B2.A3.A4.B5.D6.D7.C8.C9.A
10.C11.D12.C13.A14.A15.C16.A17.A18.D
19.C20.D21.C22.B23.C24.D25.C26.D27.A
28.C29.D30.D31.B32.B33.C34.A35.B36.C
37.C38.B39.D40.B41.A42.B43.A44.A45.B
46.C47.D48.B49.
(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改革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和迷信,揭开了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地序幕;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根本缺陷在于没从根本上改变此体制,只有某种修补;
(2)两次改革的内容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也是首先在农业中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3)两者的根本缺陷在于都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50.D51.C52.B53.C54.B55.D
主观题
1.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
回答:
(1)就两者实施的根本目的来看有何相同点?
把苏俄(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就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两者有何本质不同?
新经济政策利用而斯大林模式排斥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3)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地位有何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而斯大林模式虽然在战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以后的苏东剧变证明其不是一条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4)这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前进。
列宁和俄共(布)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5)中国:
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产品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的全部归自己。
工业,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体制,允许个体、私营、“三资”经济发展。
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说明其原因。
并就美国经济政策对二战后西方世界经济政策的影响,谈谈你的认识;就苏联经济政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后来经济政策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苏联1921年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7年后苏联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原因: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于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需要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资本主义成分存在,恢复国民经济。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显著成绩的情况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成分,建成社会主义社会,1927年后,苏联改变了政策。
美国政府为了渡过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实行新政。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缓解危机,发展经济的措施,为战后西方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起了积极的作用。
被固定下来的苏联经济政策在一段时期里和相当程度上被我国所仿效,其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和苏联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改革。
试从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这一时期中国和苏联改革的主要不同点。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改革的结局?
15.答案:
不同点:
指导思想不同,中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则提出了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改革重点不同,中国始终坚持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进行政治改革;苏联在经济改革不见成效后,推行政治改革。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不同,中国抛弃了斯大林模式,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则通过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外交改革的内涵不同,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建立良好的周边环境为外交重点之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苏联则实行战略收缩,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等。
结果不同,中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统一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影响日益扩大;苏联则引起国内政局动荡,经济持续滑坡,最终走向解体。
看待:
苏联改革的失败,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艰巨,道路曲折;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
4.本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不同时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各是什么?
各有什么特点?
各自的最终结局如何?
据此你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1)俄: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
1932年实施新政;中: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
俄国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
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
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结局:
俄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摆脱了经济危机,井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4)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这种曲折呢?
对我国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借鉴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经济现代化建设和政治民主化方面不能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真正站住脚是困难的;第三,社会主义需要一个长的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第四,资本主义多方面的敌视、围剿和遏制,以及颠覆,这种外部条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了严重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
东欧的失利和苏联的解体,说明了苏联模式的受挫,但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对中国的启示: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结合本国国情,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经验。
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认真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道路课堂检测
19课
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内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
①国营经济②合作社经济③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①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③④
3.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5.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
10.(2003·上海)“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B.发展生产与提高人民生活并举
C.私营经济与国营经济齐头并进D.工业建设与农业合作化同时进行
8.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劳动者互助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9.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根本之处是()
A.它不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它助长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C.它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能动性D.它助长了浮夸风
20课
1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调动和提高农民的工人的生产积极性D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
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A变单一公有制为多种所有制B发展乡镇企业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1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
A.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所有制形式的改变D.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
13.(200·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互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4.下列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农村改革推动下进行②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③十四大确定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国企改革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改革的前提是()
A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6.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社会主义性质集中体现在()
A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上B农民实现了共同富裕
C农村生产力得到保护和解放D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的主体
1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二全册 基础 习题 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