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5敬鬼神而远之.docx
- 文档编号:2525768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8.49KB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5敬鬼神而远之.docx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5敬鬼神而远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5敬鬼神而远之.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选修教材《论语选读》资料之15敬鬼神而远之
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
引人入胜
孔子对鬼神的看法为何?
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彷佛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
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存而不论”该是我们对于孔子思想中一个最具体的答案。
但是孔子为什么选择“存而不论”?
是避鬼神不谈,还是反鬼神?
仔细想一想,可以讨论的空间很大。
与其说孔子「信鬼神」,不如说是他对于鬼神的崇敬与崇敬;与其说孔子「反鬼神」,不如说他反的是对鬼神的亲近与迷信。
在孔子学说中,我们处处可见人文精神的自觉与肯定,那么,对于孔子而言,鬼神还有什么样的有形无形的影响?
我想,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了。
……[课前预案]……
一、文言知识
(一)正字音
樊迟问知(zhì)狎大人(xiá)愬子路(sù)我独亡(wú)
(二)通假字
1.樊迟问知(“知”通“智”,智慧聪明)
2.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亡”通“无”,没有)
(三)一词多义
1.肆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②吾力犹能肆诸市朝(杀人后陈尸示众)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作坊)
2.然①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代词,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③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3.患①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发愁、忧愁)
②患得患失(担忧)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祸害、灾祸)
4.知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聪明)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得)
③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5.固①夫子固有惑志(本来)
②凡物之然也,必有固(缘故、原因)
③吴不亡越,越固亡吴(必定)
6.闻①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听见)
②博闻强识(见闻、知识)
③四十、五十而无闻(声誉、名声)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仁者先难而后获(付出努力)
季路问事鬼神(服事)
2.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谨慎的对待)
敬鬼神而远之(远离)
仁者先难而后获(把……放在先;把……放在后)
(2)形容词作名词
慎终,追远(远代的祖先)
(五)古今异义
1.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古义:
指文献典籍
今义:
著作、作品
2.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古义:
有地位或有道德的人
今义:
成人
3.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古义:
不是这样
今义:
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会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事情。
4.季路问事鬼神古义:
死去的祖先和自然界的主宰
今义:
鬼怪和神灵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宾语前置句
何谓也
3.状语后置句
公伯寮恕子路于季孙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4.省略句
子服景伯以(之)告(之)
5.固定句式
公伯寮其如命何!
(“如……何”表疑问语气,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与其……宁”表让步假设关系,相当于“与其……不如”)
(七)成语积累
1.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2.恭而有礼:
恭敬又有礼节。
3.敬而远之:
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4.敬鬼神而远之:
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二、预习思考
1.孔子所说的“鬼”和“神”分别指的是什么?
请你思考:
【答案】死去的祖先和自然界的主宰
2.“子不语:
怪、力、乱、神。
”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请你思考:
【答案】人们可以出于个人涵养或身份地位、利害关系而有所不谈、有所不问、有所回避。
正如孔子反对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力;不相信鬼神、难解释怪异,就不语神、怪一样。
孔子的修养已够“中庸”,堪享尊敬。
然而,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直面现实、解决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样“不语”就算了事。
……[课堂学案]……
一、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孔子认为,“鬼神”与“百姓”哪一个更重要?
【提示】孔子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不迷信鬼神,不信所谓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自然也不主张以卜筮向鬼神问吉凶,反对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由孔子“务民之义”的主张.我们可以看到儒学中的”民本”思想。
其实在孔予对什么是“知”和“仁”的回答中已明确了“百姓;’’重于“鬼神”。
2.“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那么孔子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呢?
【提示】为什么孔子不怎么谈论“性与天道”?
那么孔子谈的最多的是什么呢?
孔子之学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
“文章”,即是“六艺”与修齐治平之学,此属人道,所谓人道敏政,诸弟子所共修,经常讲习,故可得而闻。
至于性与天道,深微难知,能知之者甚少。
所以孔子讲得最多的应该是人道。
孔子认为,“天道远,人道迩”,他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现实问题,曾子说“慎终,追远”,为的是“民德归厚”,这也就是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和仁爱精神,所以“人道”属于孔子关注的重点。
(二)细节探究
1.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
【提示】孔子对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不议论鬼神,却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这种“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不理会神界存在的真实性而突出宗教的道德和心理功能(“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把神道归属于人道,这是一种非常理智和通达宽容的态度,即不会流于狂热,又不会陷于武断,表现出难得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态度实际上是现实而理性的态度,也是最明智、最科学的态度。
2.“慎终追远”为何能使民德归厚?
【提示】慎终追远,说的是按照礼的要求,及时而恰当地祭祀已经故去的祖先。
对这一章的含义,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这是对居位临民的在上者而言的。
在上者能做到丧尽其哀,祭尽其礼,则能给百姓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从而使民风淳厚。
一种理解认为不必单指在上者而言,即令一般百姓,能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其风俗自能归于淳厚。
这两种其实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慎终追远”能对风俗人心产生根本性的良好影响。
3.选段5.13中子贡的这一段话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什么特点?
【提示】此章为《论语》中之名篇,对于理解夫子及儒家思想关系极大,而历来解释又相当纷纭复杂。
首先,“文章”并不指今天所理解的“文章”,而是指孔子的言行、学问、性情、人格。
至于“性与天道”,亲受教诲的子贡等孔门弟子感叹“不可得而闻”,则揭示了孔子思想的另一特点。
性谓人之性,天道指天地宇宙运行之道,或以为即《易传》之天道阴阳消息盈虚。
这两个方面“不可得而闻”,是指孔子很少谈论这些话题。
4.一个人该不该有所畏?
【提示】有一句话说: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
”这句话作狭义的理解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作广义的理解,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指一个人应该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什么可畏惧的,那就不一定妥当了。
试想,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岂不是连走私贩毒,杀人越货,铤而走险都不怕了吗?
那我们拿这个人可真是难办了!
所以,一个人总是要有所畏才好。
(三)思维碰撞
1.面对“命运”,你真的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吗?
【提示】在孔子看来,个人的生死祸福属于命的范围,人力无法改变。
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消极。
个人应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人力可以选择的。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命运就掌握在自己乎里,用自己的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奋斗在于自己,只要努力了,也就无怨无悔,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2.“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类似于今天的“明星崇拜”吗?
【提示】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首先要弄清楚“大人”是指有地位或有道德的人,“圣人之言”则是指经国济世之言。
这样说来,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禾是敬畏大人或圣人这个人物,而是敬畏其仁其智,敬畏其道德修养,敬畏圣人之言所体现出来的道义。
如果盲目地敬畏就会是“不知天命”“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的小人,与盲目的“明星崇拜就没什么区别了。
(四)熟读成诵
1.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
2.子曰: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3.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4.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5.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二、拓展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西及汉。
……郑裨灶言于子产曰:
“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瓒玉瓒,郑必不火。
”钟产弗与。
(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见。
丙子,风。
梓慎曰:
“是谓融风,七日,其火作乎!
”戊寅,风甚。
壬午,大甚。
宋、卫、陈、郑皆火。
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曰“宋、卫、陈、郑也。
”数日皆来告火。
裨灶曰:
“不用吾言,郑又将火。
”郑人请用之,子产不可。
子大叔曰:
“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
可以救亡,子何爱焉?
”子产曰: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灶焉知天道?
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遂不与,亦不复火。
(《左传·昭公十七年、十八年》)
【探究】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钟产弗与与:
给
B.火始昏见见:
通现
C.郑人请用之用:
任用
D.子何爱焉爱:
吝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同日火若有火
B.有星孛于大辰郑裨灶言于子产曰
C.郑又将火宋、卫、陈、郑将同日火
D.登大庭氏之库郑人请用之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天道、人道的理解。
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以保民也,若有火,国几亡。
可以救亡,子何爱焉?
译文:
(2)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灶焉知天道?
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遂不与,亦不复火。
译文:
【点拨】以上考查的都是文言基本知识,做题的前提是对文章重点字词的准确翻译和大致内容的整体把握。
参考译文如下:
(昭公十七年)冬天,有彗星出现在大火星的位置。
向西抵达到银河。
……郑国的大夫裨灶对子产说:
“宋、卫、陈、郑四国将会在同一天遭遇彗星,如果我用玉瓒舀酒用瓘瓒行灌礼来降神,郑国一定不会遭遇彗星。
”子产不给他宝物。
(昭公十八年)夏季的五月,彗星开始暗暗的出现。
五月初七,刮起风。
梓慎说“这是生成彗星的炎风,七日之后,彗星定会发作啊!
”五月初九,风更大了。
五月十三,风大到了极点。
宋、卫、陈、郑四国都遭遇彗星。
鲁国的梓慎登上存放车甲的仓库远远望着彗星,说:
“这是在宋、卫、陈、郑四个国家。
”接下来几天,四个国家都来报告情况。
裨灶说:
“不听我的话,郑国将会再次彗星。
”郑国人请求听从裨灶的话,子产不答应。
子大叔说:
“宝物是用来保护国民的,如果再次遭彗星,国家几乎就要灭亡了。
宝物可以挽救国家灭亡,您为何吝啬它呢?
”子产说:
天道遥远,人道近在咫尺,它们互不相干,怎么能根据天道知道人道呢?
裨灶哪能会知道天道呢?
这个人的预见性的话说了很多,哪能不有的话碰巧说中呢?
最终没有给他宝物,郑国也没有再次遭遇彗星。
【答案】1.C(用:
采纳、听从)
2.C(两个“将”都是将要。
A.火:
动词,遭火/名词,火、彗星B.于:
介词,在/介词,对。
D.之:
结构助词,的/代词)
3.所谓“天道”,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天气变化遵行的法则。
所谓人道,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社会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原则等。
4.
(1)宝物是用来保护国民的,如果再次遭彗星,国家几乎就要灭亡了。
宝物可以挽救国家灭亡,您为何吝啬它呢?
(2)它们互不相干,怎么能根据天道知道人道呢?
裨灶哪能会知道天道呢?
这个人的预见性的话说了很多,哪能不有的话碰巧说中呢?
最终没有给他宝物,郑国也没有再次遭遇彗星。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
当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
农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的荧光屏上……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的事。
在曲折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农民。
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
原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
陶行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
“唉,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
”陶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
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
陶行知怎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他的认识:
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芽了。
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
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
”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我们的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这是他设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幅理想蓝图。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
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不久,许多报刊上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
“自信以我目前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
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
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
”陶行知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地钦佩。
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倘使全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道路上去,地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明白白地告诉您。
田家生活还是要蛮干的,您愿意吗?
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
您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
您愿意和马牛羊鸡狗猪做朋友吗?
在城里人看来,这都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
纵然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趣。
乡间山青水秀,尽您游览。
早上可以看旭日东升,引您兴奋。
晚上可以待月西下,助您吟咏。
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乐业。
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您能忍耐吗?
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到其他许多地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1.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2.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
请简要概括。
答:
3.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答案】1.①冷静思考的结果:
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2.①乡村教育的“甘”:
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
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
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
3.观点一:
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
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3、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
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值得学习。
1、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体的文化水平;2、要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应有求真务实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佳作T型台]……
感谢消逝,我们在行进
(2007年高考浙江卷作文)
流水匆匆,花开花落。
踏着消逝的昨霄,世界在行进。
当一丝青绿泛起大地,当一眼新绿绽放枝头,当一声鸟鸣响彻天际,生命的辉煌开始了。
然而生命的衰落与消逝也在同时开始了。
也许没有人能辩清“消逝”与“行进”,消逝中,我们不断行进在新的风光中;行进中,一路的风光又离我们而逝。
消逝的昨天,令我们回味无穷;消逝的昨天,促使我们学会珍惜。
我们在消逝中继续前行;我们在消逝中走向成熟与理智。
天还是那个天,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河也还是那条河。
所以我们视而不见漠不关心,所以我们麻木。
直到有一天,天已不是那个天,月亮已不再是那个月亮,山野失去了绿色,河水消逝了清澄,我们才明白了曾经的美好,才懂得了拥有的可贵。
人生岁月匆匆,转眼从婴儿长成儿童,转眼从儿童成为少年,转眼成为青壮年,转眼又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者……生命总是这样无情的消逝着,所以我们学会了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
感谢消逝,人类从此学会了珍惜。
昨天,一路走来,人类伤痕累累。
太多的荆棘,太多的坎坷,让人类找不到成长的方向,使人类看不到未来的路。
昨天,人类害怕,人类悲伤。
但今天,阳光明媚,昨日的坎坷消逝了,昨日的荆棘消逝了,昨日的悲伤也消逝了。
时光的消逝让类忘记了昨天的悲伤,今天的人类重又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人类重又上路了。
感谢消逝,让人类学会了忘记,忘记昨天的忧伤与不快。
“吹尽黄沙始到金”,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它一路荡涤污浊:
殉葬制度灭亡了,连坐的酷刑制度灭亡了,近亲婚配消逝了,小脚习俗消逝了……迷信、愚昧都渐渐消忘了,科学、文明从而得以大显风采。
所以我们要感谢消逝,感谢它带走了一切落后,感谢它能让人类在更美好的土地上发展,感谢它让人类不断地走向新的文明。
是的,消逝的也还有美好,有古丝绸文明的灿烂,有古巴比伦文明的辉煌,有唐王朝的繁盛,有古罗马的繁荣。
但这些更可以激起人类创造新文明的斗志。
消逝,宇宙运行不变的规律。
人类在消逝中发展,我们在消逝中成长。
在消逝中学会珍惜,学会忘记,在消逝中奋然前行吧。
点评:
本文侧重阐述了作者面对“消逝”的三点思考,即消逝让人类学会珍惜,让人类学会忘记忧伤,让人类走向文明。
文章紧扣话题,条理清晰。
文笔清新自然,是一篇较好的考场作文。
……[课后练案]……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A.务民之义(义务)仁者先难而后获(艰苦的努力)
B.吾不与祭(同意)慎终,追远(死亡)
C.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文献典籍)畏天命,畏大人(有地位的人)
D.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进谗言)吾力犹能肆诸市朝(肆无忌惮,无所畏惧)
【答案】C(A义:
宜,应该遵循的礼法;B与:
参加;D肆:
杀人后陈尸示众)
2.选出加点“于”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
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A.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B.与其媚于奥,宁媚灶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答案】C(C对于;A向,B向,D从)
3.选出加点“而”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A.敬鬼神而远之
B.仁者先难而后获
C.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D.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答案】C(C因而;A但;然后,接着;D并且)
4.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A.未知生,焉知死?
(什么时候出生还不知道,又怎能知道什么时候死?
)
B.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仁人先付出艰辛的努力后才有所收获,这可以说是具备仁德了。
)
C.吾不与祭,如不祭。
(我不亲身参与祭祀,即使祭了也好像没有祭一样。
)
D.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能拿我的命运怎么办呢?
)
【答案】A(还没弄明白活着的道理,又怎能明白死呢?
)
5.选出下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C.季路问事鬼神D.如会同,端章甫
【答案】A(A古今同义“品德修养”。
B(句中义)下位。
C(句中义)“鬼”指“人鬼”,即死去的祖先;“神”,指自然界天地山川等的主宰;D(句中义)诸侯会盟)
6.名句背诵
⑴未能事人,?
⑵未知生,?
⑶务民之义,,可谓知矣。
⑷仁者先难而后获,。
⑸慎终,追远,。
⑹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
⑺,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⑻与其媚于奥,。
⑼死生有命,。
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答案】焉能事鬼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仁矣民德归厚矣
畏圣人之言道之将行也与/命也宁媚于灶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16-8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子服景伯以告,曰: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
”
3-13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
“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12-5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选读 语文版 选修 教材 论语 选读 资料 15 敬鬼神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