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docx
- 文档编号:25253566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78KB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docx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文件
五科信通〔2013〕3号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
2013年度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各有关单位:
五华区科技计划是根据全区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区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和科技政策调控、引导,由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科信局)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计划,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是落实科技计划的主要内容。
按照中共五华区人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为充分发挥区级科技计划的创新引导作用,全面落实《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五华区实施方案》、《昆明市五华区国家智慧城区试点实施方案》和《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五华区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2013年度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以下简称项目申报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项目指南仅适用于五华区区域内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拟申请区级科技计划立项或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项目,本年度有效。
二、支持重点
1.体现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标要求,积极落实《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五华区实施方案》,实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年度目标。
2.体现建设国家智慧城区目标要求,积极落实《昆明市五华区国家智慧城区试点实施方案》,实现国家智慧城区试点城市建设的年度目标。
3.体现协同创新,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和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升级发展的创新链。
重点支持以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主要依托平台的项目,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与其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优势相结合的项目;以优质种业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要依托平台的项目,加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技术推广,支持“幸福乡村建设”。
4.体现产学研结合的要求,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立与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支持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院士工作站为重要依托平台的项目。
5.体现财政科技投入产出绩效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研发投入。
研发类项目突出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技产出,成果转化类项目突出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科技惠民类项目应重点突出受益面。
6.体现科技投入多元化的要求,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放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效应分类引导,研发类项目主要引导项目单位投入,成果转化类项目引导企业、金融和风险机构加大投入,科技惠民项目主要引导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的创新投入。
重点支持获得省、市科技部门支持并明确要求配套经费的项目;围绕区政府县域经济发展重点,与昆明市科技部门联合支持的项目;获金融部门贷款支持开展科技活动贷款贴息项目,鼓励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和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一般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
7.体现以企业为主体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产业技术开发的组织、投入和受益主体作用、鼓励申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加大研发活动投入,优先支持项目自筹经费与申请经费比例超过5:
1的项目。
8.体现促进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的要求,在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和科技成果鉴定等环节注重知识产权的取得和保护,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
三、科技计划
(一)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专项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按照《昆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五华区实施方案》和五华区“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的要求,建设五华区科技创新体系,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平台。
2.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
按《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考核办法》执行。
3.企业创新能力培育: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支持企业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
(二)产业技术创新发展专项
1.技术转移与产学研结合:
科技创新支持桥头堡建设;整合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2.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
通过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创新,提升和改造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培育区域新兴战略产业进行技术储备。
3.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
与五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整合创新和引进创新支撑高端信息化,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结合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发展新能源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4.重点产业技术创新:
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信息化,发展高新技术零部件产业,发展优势整机产品;促进新药发展,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发展绿色烟草及配套产品;发展石化、煤化、磷化和盐化新产品等,促进新产品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的提升。
5.自主新产品研究与开发:
促进在新产品开发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对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行产品化开发,对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省重点新产品计划。
6.现代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
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支撑都市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7.节能和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发展节能、减排、降耗技术和工艺,支持低碳技术研发,支撑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8.环境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支持环保新技术开发与示范,支撑环保产业发展,支持区域内水源和滇池等主要湖泊污染预防、控制和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
(三)科技富民强县计划
“富民强县科技示范工程”,主要遴选辖区内科技含量较高,能形成产业规模发展的企业承载科技富民强县项目,旨在提升企业科技工作的显示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紧密结合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改变,支撑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较强,对提升区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能体现科技“富民强县”示范作用的项目。
项目通过“局县科技工作会商”机制安排。
(四)科技惠民计划
1.社会科技发展计划:
重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等预防、诊断、治疗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生殖健康和出生缺陷诊断技术等人口安全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环境监测和资源保护等关系民生的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研究。
2.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自然灾害应急处理关键及监测系统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3.科学技术普及计划:
主要支持科普精品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认定。
4.软科学研究计划:
围绕以五华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加强和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关问题和增强五华科技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组织一批软科学研究项目,为加快推进五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服务。
四、重点领域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业。
以具有一定基础的大型铁路养护机械、物流装备、机床、电力装备、内燃机等领域为重点,通过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引进技术再创新,使产品性能高效化、微电子化,利用高技术零部件和新材料提升产品的性能与档次,提高高技术零部件的研发水平。
2.新材料。
贵金属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环境及催化功能材料、化工材料及药物材料及复合材料;红外光学锗元器件、低位错密度锗单晶及晶片、光纤四氯化锗等稀散金属新材料;钛基、铜基、铝基新材料。
3.光电子。
主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向:
红外光学材料和器件、组件技术、OLED器件技术;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新一代红外热成像技术,微光夜视探测技术,光通信及光传感技术,微光机电系统技术,半导体照明技术。
4.生物医药。
主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向:
中药、民族药成方新制剂研究开发和剂型创新,以传统药物、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学药及其制剂,中药、天然药物标准提取物,以中药、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针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减毒和重组疫苗、非常规疫苗新品种生物药新产品,贵金属创新药物及制剂,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新制剂。
5.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
主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向:
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业务控制与媒体处理技术,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家庭网络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和通信网络技术;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城市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业信息化技术;提升由文化娱乐、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技服务等行业组成的大文化产业技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大物流产业技术。
6.新能源。
主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方向:
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低成本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新型太阳能路灯技术,建筑结合光伏组件技术,聚光太阳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硅材料薄片切片及其太阳电池制备技术,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材料及器件;太阳能光伏、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高效产甲烷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大规模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能源作物及生物质液体燃料制备产业化技术,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以太阳能为重点的新能源及生物质能结合应用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重要关键系统集成技术和重要零部件生产技术;以及风能利用技术。
7.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支撑发展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四大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力争在节水技术设备、城市垃圾处理技术设备、金属资源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利用、工业废气处理和汽车尾气处理及洁净能源产业六个方面有较大技术突破,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咨询、评估、检测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重点产业
1.金属冶炼业。
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档次,适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为重点,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低碳技术,重视资源海外配置产生的技术需求,重视高技术产品的开发。
2.非金属材料制造业。
立足资源优势,以开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产品的多样化、高档化和精细化研究,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技术。
3.烟草及配套业。
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力度,以开发适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卷烟技术标准的产品为重点,重视围绕烟叶为核心的植化产业发展。
(三)现代农业
1.农业信息技术。
开展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网络与平台、专家系统、数字处理等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加强农业信息技术集成和再创新。
2.节约型农业技术。
推广应用新型节水、节肥、节能、节材、节地等共性技术,推行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调亏灌溉、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3.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改良技术,生物育种技术。
引进和推广优势特色农作物、花卉、林果、畜禽、水产新品种,加强新品种选育,加快良种繁育、示范推广与品种更新速度。
4.优势、特色农产品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建立花卉、蔬菜、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突出引进和培育新品种保健栽培,健康养殖、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5.畜、禽现代饲养管理技术。
加强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关键技术引进推广,保护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加强畜禽疫病综合防治,建立安全畜牧业养殖小区(基地)。
6.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加快花卉、蔬菜、林果、畜禽等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保鲜、贮运技术引进与推广,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开发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
7.绿色安全农产品检测监测技术。
建立健全安全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8.建立新型农业生产技术体系,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结成产学研联合体,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农业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技术,发展设施农业。
(四)科技惠民
1.医疗卫生。
疾病防治重心前移,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开展行为医学、心血管病学、器官移植、药理学等研究;推广人体健康素质监测预测预警、疾病预防与早期诊断治疗、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监测控制等技术的应用,加强生物安全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
2.人口与健康。
以提高人口出生素质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内容,以重大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突破口,提高出生婴儿缺陷干预技术,大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推广环境生物性污染检测控制技术、饮用水微量污染物监测控制技术和环境二次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控制技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技术;开展农村和社区卫生适用技术的推广示范。
3.环境治理。
以滇池治理为核心,大力推广应用滇池治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的研究,研究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技术;开发流域水环境管理系统。
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技术与工程示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的关键技术。
4.公共安全。
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构筑我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先进技术,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技术,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的研究。
推广应用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完善安全标准,有效控制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
5.文化教育。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建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平台。
重视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教育,以青少年科技创新试验室为主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6.资源保护。
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加大冶金、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开发应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研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超采区地下水的智能管理。
深化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技术。
开发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管道灌溉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节水新技术。
7.科技强警。
建设公安信息化网络、通信、运行保障与信息共享技术体系和高效、完备、安全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高密度集成与共享的信息化应用体系,提升公安信息化的实战应用水平。
重点开展城市禁毒反恐技术、犯罪侦查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公共安全防范技术、突发事件和交通安全等事故为特征的危机管理与快速反应信息技术系统研究、集成与应用(由市公安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安排意见)。
五、支持方式
区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的方式包括前资助项目和贷款贴息性项目两类。
(一)前资助项目是指在项目实施的起始阶段或过程中,对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研究开发给予一定资助;
(二)贷款贴息性项目是指以项目承担单位贷款和自筹经费为主,市级和区级财政科技经费提供一定贴息资助的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和企业申报项目主要以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
六、基本要求
项目申报必须符合《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具体为:
(一)在五华区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中央、省属和省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可与五华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申报,申报时需提交合作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
(二)申报单位是项目的直接承担者和产权拥有者,而非项目中介机构;
(三)申报单位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四)项目负责人应熟悉本领域国内外技术和市场发展动态,具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和专业履历,必须是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
政府公务员(软课题除外)、退休人员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可作为课题参与人。
(五)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指科技项目合同书中列前三位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区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
(六)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创新性较强。
成果具有可预期的应用前景和经济、社会效益,并有在五华区进行应用和产业化的计划;
(七)知识产权权属清晰,无权属纠纷
(八)根据《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规定,不受理有下列情形的项目:
1.同一项目在区级各类科技计划中重复或分别申报的项目,已经获得区其他财政资金扶持的项目;
2.申报单位所提供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弄虚作假,不受理该单位的项目申请;
3.承担区级科技计划,正在执行期或不按规定结题、验收或申请延期,时间已超过项目合同规定时限6个月的单位新申报的项目。
七、申报须知
(一)前资助类项目申报均由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受理。
项目申报方式为网上申报,用户在网上通过五华区政府网站()“昆明市五华区科技项目申报系统”(网页左下角)直接申报,通过选择填写《昆明市五华区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申请表》和《昆明市五华区科技计划立项项目申请书》并按规定提交相关附件证明材料进行申报。
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在受理后根据本指南和《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提交区科信局,区科信局将按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初审、评估和审核工作,审定后报区政府分管领导批准立项。
(二)贷款贴息项目需向五华区科信局提交申报资料,经区科信局和区财政局共同审核后联合发文同意申报的方可向市科技局申报。
无联合发文的项目,区级财政不予贴息补助。
(三)申报单位进行申报时首先通过网络在五华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上进行注册用户名、密码及单位基本信息等内容,按系统说明或提示填写材料。
(四)申报填表时间为9月30日前,申报资料受理后概不退还,请申报单位自行留档。
(五)其他:
五华区科技项目指南及项目管理申报系统可在网站里点击“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知识产权局)”查询并同时可以下载、上报申请立项表格;
申报联系:
五华区科信局
联系人:
柳杨王富强
联系电话:
63623804
传真:
63628442
五华区科信局
2013年4月15日
送:
区委办、区政府办、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区政协经科委。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2013年4月15日印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昆明市 五华 科学技术 信息化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