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复习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5250209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1.97KB
《微生物学》复习大纲.docx
《《微生物学》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复习大纲.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
2、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面积大
(2)吸收多转化快
(3)生长旺繁殖快
(4)适应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2、少数微生物是人类的敌人
三、微生物学及分支学科
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时期(约800年前-1676年)
2、微生物学初创时期(1676-1861)
3、微生物学的奠基时期(1861-1897年)
4、微生物学发展时期(1897-1953年)
5、微生物学成熟时期
微生物学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
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
巴斯德(LouisPasteur)
柯赫(RobertKoch)
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
重要的人物及其贡献
我国微生物学的成就
六、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1、微生物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2、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微生物作实验材料,其研究成果促进了许多生物学重大理论的突破与发现
(2)微生物学对现代生物技术的贡献
(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七、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
基本概念:
微生物
微生物学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纯种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2、无菌操作
二、用营养琼脂平板分离纯种
1、微生物纯种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2、纯种平板分离的不同方法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1、利用选择培养基直接分离目的微生物
2、富集培养
六、二元培养物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
2、特殊功能的光学显微镜
二、电子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透射电镜
2、扫描电镜
三、显微镜观察样品的制备
基本概念
纯培养、混合培养
无菌操作
菌落、菌苔
选择培养和选择培养基
富集培养
二元培养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真细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
一、普通细菌一般形态与大小
1、个体形态与空间排列
(1)球状
(2)杆状
(3)螺旋状
(4)其它形状
(5)正常形态与异常形态
2、个体大小
最大的细菌和最小的细菌
一般细菌的大小
3、菌落的形态特征
二、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壁
1、证实细胞壁存在的方法:
2、细胞壁的功能
3、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4、G+细菌的细胞壁
5、G-细菌的细胞壁
6、周质空间
7、革兰氏染色的基本原理
8、特殊细胞壁的细菌
9、细胞壁缺陷细菌
(二)细胞膜
1、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2、观察方法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4、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5、间体
(三)细胞质和内含物
1、颗粒状贮藏物
2、内含物
(四)核区
(五)特殊的休眠构造——芽孢
(六)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糖被
(七)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鞭毛
(八)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菌毛
(九)细菌细胞壁以外的构造---性毛
第二节放线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
一、概念
二、形态与结构
1、营养菌丝
2、气生菌丝
3、孢子丝
三、生长与繁殖
四、菌落形态
五、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六、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第三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一、支原体
1、概念
2、分类地位
3、支原体的形态结构
4、支原体的基因组
5、支原体的培养特性
6、支原体的繁殖方式
7、支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8、支原体对理化因子的抗性
9、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
二、立克次氏体
1、概念
2、分类地位
3、立克次氏体的发现
4、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结构
5、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
6、立克次氏体的生理特性
7、立克次氏体的繁殖方式
8、立克次氏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9、立克次氏体对理化因子的抗性
10、立克次氏体与疾病
三、衣原体
1、概念
2、分类地位
3、衣原体的形态结构
4、衣原体的生理特性
5、衣原体的发育周期
6、衣原体原体和始体的性状
7、衣原体与人类疾病
第四节粘细菌、鞘细菌和滑行细菌
一、粘细菌(myxobacteria)
二、鞘细菌(SheathedBacteria)
三、滑行细菌
第五节蛭弧菌
第六节蓝细菌
第七节古生菌的形态、细胞结构与功能
一、细胞形态
二、细胞结构
1、细胞壁
2、细胞膜
三、古生菌研究的重大意义
基本概念
细胞壁、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周质空间
原生质体、球形体、L型细菌
细胞质膜
细胞质、内含物、迂回体、藻青素、磁小体、羧酶体、气泡
核质体
芽孢、糖被、鞭毛、菌毛、性毛
放线菌
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原体、始体
粘细菌、鞘细菌、滑行细菌、蛭弧菌、蓝细菌、古生菌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霉菌
一、概念
二、霉菌分布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霉菌的形态结构
1、菌丝
2、菌丝的特化
3、细胞结构
四、霉菌的菌落形态
五、霉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繁殖
(1)横隔分裂
(2)无性孢子
A、厚垣孢子
B、节孢子
C、分生孢子
D、孢囊孢子
2、有性繁殖
(1)有性孢子
A、卵孢子
B、接合孢子
C、子囊孢子
(2)有性孢子繁殖
六、霉菌生活史
七、霉菌的代表属
第二节酵母菌
一、概念
二、酵母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四、酵母的繁殖方式
五、酵母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黏菌
第四节地衣
基本概念
霉菌
有隔膜菌丝和无隔膜菌丝
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菌环、菌网、假根、附着枝、吸器、附着胞、菌核、子座
节孢子、厚垣包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
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同宗配合、异宗配合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1、碳源
2、氮源
3、能源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
6、水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光能无机自养型
2、光能有机异养型
3、化能无机自养型
4、化能有机异养型
5、营养缺陷型
第二节微生物培养基
一、制备培养基的原则
二、培养基类型
第三节微生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一、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1、初级主动运输
2、次级主动运输
3、基团转位
四、膜泡运输
基本概念
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
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异养型、营养缺陷型
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
初级主动运输、次级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第六章病毒
第一节概述
一、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二、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三、病毒的宿主范围
四、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第二节病毒粒子(毒粒)的性质
一、病毒的结构和形态
1.裸露病毒(nakedvirus)
2.有包膜病毒(envelopedvirus)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1、病毒的核酸
2、病毒的蛋白质
3、病毒脂类与少量糖类:
包膜病毒的包膜内含有
第三节病毒的复制
一、一步生长曲线
二、病毒复制周期
1、吸附;
2、侵入;
3、脱壳;
4、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包括病毒基因组表达与复制;
5、装配与释放
第四节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一、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1、温和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
2、溶源性感染对细胞的影响
(1)免疫性
(2)溶源转变
第五节亚病毒因子
一、拟病毒(卫星RNA)
二、类病毒(viroid)
三、朊病毒(virino)
基本概念
病毒
毒粒、衣壳、囊膜、刺突
病毒复制、自我装配
一步生长曲线
病毒吸附蛋白、病毒受体
增殖性感染、非增殖性感染
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
卫星RNA、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一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以数量变化对微生物生长情况进行测定
1、培养平板计数法
2、膜过滤培养法
3、液体稀释法(Themostprobablenumbermethod)
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二、以生物量为指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
1、比浊法
2、重量法
3、生理指标法
第二节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生长曲线
1、迟缓期(Lagphase)
(1)迟缓期的特点
(2)迟缓期出现的原因
(3)在生产实践中缩短迟缓期的常用手段
2、对数生长期(Logphase)
3、稳定生长期(Stationaryphase)
4、衰亡期(Decline或Deathphase)
二、同步培养
1、同步培养、同步生长、同步培养物
2、获得同步培养的方法
三、连续培养
1、连续培养(Continousculture)的定义
2、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
(1)恒化连续培养
(2)恒浊连续培养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1、抗微生物剂(Antimicrobialagent)
2、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3、抗生素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1、温度
2、辐射作用
3、过滤作用
基本概念
生长、繁殖、微生物生长
菌落形成单位
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速效碳源(或氮源)、迟效碳源(或氮源)
同步培养、同步生长、同步培养物
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恒浊连续培养
防腐、灭菌、消毒、化疗
抗微生物剂、防腐剂、消毒剂
石炭酸系数
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抗生素
十倍致死时间
第八章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发酵
(1)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thway)
(2)HMP途径
(3)ED途径
(4)磷酸解酮酶途径
2、呼吸作用
(1)有氧呼吸
(2)无氧呼吸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1、氨的氧化
2、硫的氧化
3、铁的氧化
4、氢的氧化
三、能量转化
1、底物水平磷酸化
2、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1)环式光合磷酸化
(2)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3)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第二节微生物耗能反应
一、自养型微生物CO2同化
1、Calvin循环
2、还原性TCA循环同化CO2
3、异养型微生物CO2同化
4、专性自养菌和严格厌氧菌断裂的TCA循环
二、微生物细胞物质合成
第三节微生物特有的代谢
一、微生物固氮
1、固氮微生物
2、固氮生化过程
二、真细菌肽聚糖合成
三、次级代谢物——青霉素生物合成
基本概念
产能代谢
发酵、呼吸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IMViC试验
硝化细菌、硫化细菌、铁氧化细菌、氢氧化细菌
兼养型微生物
第九章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作为遗传物质
1、Griffith的转化实验
2、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第一个实验证据
3、T2噬菌体感染实验
二、RNA作为遗传物质
三、朊病毒的发现与思考
第二节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基因组的概念
1、基因组(genome)
2、微生物的基因组
二、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1、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
三、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1、E.coli的基因组结构
2、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基因组结构
3、古细菌詹氏甲烷球菌(Methancoaausjannaschii)的基因组结构
第三节质粒和转座因子
一、质粒的分子结构
1、结构
2、质粒的检测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1、致育因子(Fertilityfactor,F因子)
2、抗性因子(Resistancefactor,R因子)
3、产细菌素的质粒
4、毒性质粒(virulenceplasmid)
5、代谢质粒(Metabolicplasmid)
6、隐秘质粒(crypticplasmid)
三、转座因子
第四节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基因突变的特点
1、特点
(1)非对应性
(2)稀有性
(3)规律性
(4)独立性
(5)遗传和回复性
(6)可诱变性
2、实验证据
(1)变量实验
(2)涂布实验
(3)影印实验
二、常见的微生物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
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mutant)
4、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
三、诱变剂与致癌物质——Ames试验
第五节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1、实验证据
2、F因子如何介导结合转移
(1)F+×F-杂交
(2)Hfr×F-杂交
(3)F′×F-杂交
3、基因接合转移的过程
二、细菌的转导
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
2、局限性转导(specilizedtransduction)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
1、感受态细胞(compentencecell)
2、有活性的外源DNA分子
(一)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genetictransformation)
(二)人工转化
第八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1、衰退(degeneration):
(1)消极措施:
从发生衰退的菌种中分离未退化个体。
2、复壮
(1)积极措施:
未衰退前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和生产性状测定,选择正变个体。
(2)防止衰退:
控制传代次数,培养条件良好,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有效菌种保藏方法。
二、菌种保藏
基本概念
拟核
操纵子
质粒、转座因子
致育因子、抗性因子、产细菌素的质粒、毒性质粒、代谢质粒、隐秘质粒
细菌素、附加体
松弛型质粒、严紧型质粒
营养缺陷型、抗药性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形态突变型
Ames试验、回复突变
结合作用、转导、转化
感受态细胞
第十章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感染的一般概念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1、细菌的致病性
(1)侵袭力
(2)毒素
2、病毒的致病性
(1)杀细胞感染(cytocidalinfection)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stateinfection)
(3)整合感染(integratedinfection)
3、真菌的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
(4)真菌性中毒
第二节机体的非特异免疫
一、生理屏障
1、表面屏障:
皮肤、粘膜。
2、局部屏障:
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3、共生菌群:
正常菌群靠营养竞争或分泌物质抑制致病菌。
二、细胞因素
1、吞噬细胞(phagocytes)
2、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s,NK)
三、体液因素
1、补体系统(complementsystem)
2、干扰素(interferon,IFN)
3、溶菌酶(Lysozyme)
第四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一、抗原(Antigen,Ag)
1、抗原分子必须具备的性质
2、微生物的抗原结构
二、抗体(AntibodyAb)
1、IgG的分子结构及功能区
三、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体液免疫
四、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细胞免疫
第五节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一、抗体的制备
二、免疫学技术
三、免疫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artificalactiveimmunization)
2、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alpassiveimmunization)
基本概念
感染、免疫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侵袭力、毒力
内毒素、外毒素
类毒素、抗毒素
补体、干扰素、溶菌酶
抗原、抗体
主动免疫被动免疫
第十一章微生物生态
第一节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水体中的微生物
三、土壤中的微生物
四、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
五、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六、不可培养的微生物
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一、互生(metabiosis)
二、共生(symbiosis)
三、寄生关系
四、拮抗关系
五、竞争关系
六、捕食关系
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一、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
1、有机物主要分解者(地球上90%以上有机物由微生物分解)
2、参与地球化学循环(C、N、P、S等元素循环)的重要成员
3、初级生产者(光能自养、化学自养微生物)
4、物质与能量的贮存者
5、生物进化中的先锋种类
二、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1、碳素循环
2、氮素循环
(1)无机氮间的循环
(2)无机氮和有机氮间的转化
3、硫素循环
(1)硫的氧化
(2)硫酸盐还原
(3)有机硫化物的矿化
三、群落中微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 复习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