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docx
- 文档编号:25248180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9.12KB
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docx
《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
最新整理《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原创
课程分析
《青玉案元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
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梁启超说: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学习这首词首先要把握场景描写的方法技巧,同时注意揣摩“那人“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其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对辛弃疾不乏了解熟悉,他的词多是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婉约之形表豪放之实,这一点学生不好把握,需要点拨。
设计理念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
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
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
(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难点: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点火预热
名句导入
①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④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1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风格颇为不同的词作——《青玉案》PPT2
二、赏读诗文
(1)解题:
(元夕简说)万家团圆的日子(揭示词作内容所涉及的环境)
(2)诵读词作(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3)品析诗文(索象——入境——析情)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则自成高格。
”
——王国维
问1:
境由象构成,而象则包括景物和人物,结合词作分析,词中写到了哪些景?
哪些人?
词中是怎么描述的?
(小组交流后完成)PPT3\4
所见之景(意象)
怎样描述(意境)
灯
花千树
烟花
星如雨
车、马、人
宝马雕车香满路
声、光、舞
凤箫、玉壶、鱼龙舞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问2:
寥寥数语,一个有声有色的节日场面便展现在我们面前,请用三个词语简要概括元夕的特点:
热闹、繁华、喧嚣。
问3:
就在这个夜晚,平时难得一见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今天也成群结队的了来看热闹,珠光宝气、莺歌燕语,令人目不睱接,辛弃疾看到了什么人?
众人(盛装打扮、暗香袭人、笑语盈盈)——那人
问4:
词人此来非为观景,却是寻人,“那人”是谁?
(小组讨论PPT5)
她的穿着,
她的神情,
她的身份……
她可能会是……
引导深化:
1、思慕已久的红颜知己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失地,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2、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
那人是不在“蛾儿雪柳”之众,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qìng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是抗金志士的操守和襟怀
4、背景引入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词坛飞将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总结: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
古诗词往往能引起人的无限联想,这也正是古诗词的魅力。
(4)词作延伸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王国维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后名。
可怜白发生。
他是生于乱世,胸怀抗金复国之志的铁血男儿。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把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三、课外延伸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永遇乐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
中州,指中原
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是:
1、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
2、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反衬手法。
辛弃疾词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李清照词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
其不同之处是:
辛词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
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在反衬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以昔反衬今外,还用人反衬我、乐反衬悲等,辛词主要是将世俗反衬“那人”。
对官场热闹的淡泊
人生哲理:
人生总是要经历繁华热闹才能体会宁静的可贵
人们在追求一件事情的结果,过程可能是千辛万苦,而结果看起来却平常。
佐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
我说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周汝昌
3、你认为下片最精彩之笔在哪里?
(原来词人不是赏灯的而是来寻人)
活动五:
讨论
4、试分析众人和那人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众人——仕女、贵族妻女(安乐的主和派)
那人——深爱的女子、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统治者、自己或主战派)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的一瞬的美好境界。
”
——周汝昌
总结:
音频印证
名家点评: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梁启超《艺衡馆词选》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即把多少不易说出的悲感和盘托出了。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托意甚高,是志士的操守和襟怀。
”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玉案元夕 最新 整理 青玉 案元夕 教学 设计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