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docx
- 文档编号:2524524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23KB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docx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
了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支柱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以资本资源为主要支柱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顺利地迈入了以人力资源为主要支柱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
它的重要标志就是突破了传统的现代技术和工业内容,转向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从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的竞争转向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源”。
这诚如舒尔茨所言:
“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而是由人类的知识来决定。
”在新的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与此相关的人力资源会计及无形资产会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开始在实践中初步使用。
但从相关文献反映出的研究成果看,理论界对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的界定方面有些误解,有的将其列为同类,有的直接将人力资源列作企业的无形资产实行核算,作者认为,这个问题有必要澄清。
本文拟围绕这个主题作初步探讨。
一、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相关人力资源概念的表述有很多(张文贤,2002;张文贤,1999;刘仲文,1997;徐国君,1996)。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力资源是指存有于人体内的,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某一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水平的总和。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拥有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生物性、社会性、能动性、时效性、累积性、可再生性、外生性、特殊的资本性、高增值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等特征。
即使无形资产一词由来已久,不过对于什么是无形资产迄今尚无一致的定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
无形资产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无形资产概念理应是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的,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狭义无形资产的概念是一定主体拥有和控制的,长期使用但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并能用货币实行计量的资产。
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能否用货币实行计量和能否辨认。
我国财政部制定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关于无形资产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中相关无形资产的定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可辨认上,我国的无形资产定义是广义的无形资产概念,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无形资产定义则是狭义的无形资产概念。
通过上述对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概念与基本特征的界定为基础,我们能够对两者的经济内涵实行深入分析。
(一)人力资源具有质和量的规定性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性是指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体质、智能、知识、技能等,体现在劳动人口的体质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上,这是人力资源不同个体或总体之间的相互区别的关键。
质的具体指标能够用相关学位、学位所占比例、相关职称所占比例、工龄所占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人力资源的量的指标是指能够创造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或为社会提供劳务和服务的人力资源的数量。
衡量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量,能够直接用其绝对数,也能够看其相对数——人力资源率,即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口总量之比。
人力资源率越高,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越多,作为单纯消费者的人口越少。
从人力资源内部的替代性来看,人力资源的质对量有较强的替代作用,而人力资源的量对质的替代作用较差,甚至不能替代。
在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人力资源不是指人本身,而是指人所具有的水平,即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核心是劳动力。
马克思对此的解释为:
“我们把劳动或劳动力理解为体力和精力的总和,它存有于一个人的身体中,即活的人体中。
一个人在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总是要把它发动。
”而且劳动力必须要成为商品。
“劳动力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
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
”
(二)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进步,改善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从其源泉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劳动者素质技能提升的结果,是由劳动者通过其劳动来推动的。
因为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初期,所以马克思所理解的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本身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间的区别还不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水准越来越高。
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持续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并不能改变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地位——不能改变劳动创造价值这个基本点。
(三)人力资源包括个体水平与群体水平
人力资源的水平不但包括了人力资源的个体水平,而且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
往往个体水平不能做的事或不能达到的目标而群体作用却能做到或达到,特别是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群体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且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而群体作用并不是每个个体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高素质、高智慧的所有个体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很多重大发明,就是这种相互融化的“产儿”。
譬如空间技术,就是一项动用几乎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神经”组织起来的系统工程,美国“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和完成就是人力资源群体作用的代表作。
(四)无形资产是非实体性的企业经济资源
无形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附着性。
是指无形资产往往附着于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其功能。
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往往成为无形资产的载体,从而无形资产具有伴随作为载体的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而发挥作用的因变性。
无形资产物化于有形资产的广度从根本上决定着无形资产作用的范围;第二,是共益性。
无形资产区别于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由不同的主体同时共享。
一项先进技术能够使一系列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一项专利技术在一个企业使用,并不影响转让给其他企业使用。
但是,因为市场的有限性和竞争性,当无形资产的使用者超出一定规模妨碍垄断利润时,这种技术或专利可能就会被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代替;第三,是积累性。
一项无形资产的作用往往建立在一系列其他成果的基础上;第四,是替代性。
一种无形资产总会由新的无形资产所取代,这取决于该领域内技术进步的速度,无形资产创制的竞争,从而注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
二、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居于不同的地位
(一)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创造并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资源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水平,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包括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水平、管理水平、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
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出来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人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使用得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劳动,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
这种成果一旦产生出来,就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生产活动和整个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就是说,它们不但是现代更高层次劳动的产物,也是新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要求。
(二)构成无形资产重要内容的专有技术的推广与使用过程和人力资源密切相关
无形资产是人类科学劳动的产物,来源于人类科学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
研发无形资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研发设计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生产过程中,这样就使得生产方式越来越先进,更多的生产作业由机器来做,机器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
如果具体到劳动者和技术的关系来看,技术本身应该是不可能独立存有的,它也应和科学一样,是一种专门性知识。
若将技术资本化后即形成知识产权,这样似乎技术就成了独立于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
但即使是资本化的技术,它要在价值的创造中起作用,也必须通过劳动,也要通过劳动者。
虽然技术对外保密,但是对企业的工人不能保密,否则就没法生产了。
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即必须变成劳动者的技能,才能在劳动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这样,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这个“劳动”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
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它不是和劳动平列的一个要素,所以技术在价值创造中当然起作用,但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
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如果把技术和劳动对立起来,分割开,技术就不成为技术,劳动也就不成劳动了。
这样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出,作为无形资产的专有技术实际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内容,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价值。
但不能将它独立于劳动,独立于劳动的专有技术不创造价值。
专有技术是作为劳动的内容和要素而参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这实际上是讲掌握了这项技术的劳动由简单劳动变成复杂劳动,这样就能够用较少的劳动生产较多的产品,从而节约劳动时间,提升劳动生产率。
由此我们能够说,劳动者本身的素质包含某些无形资产的要素,而无形资产是不能包括劳动者的技术的。
而我们现在会计核算上将专有技术列为无形资产核算,这是值得商榷的。
当然,在今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有些技术通过向国家登记并受到国家的保护之后,它就由个人保密变成了公开的社会性知识了。
通过企业的生产活动,这种技术就物化了,那么必须有新的使用这个技术的劳动利用它时它才发挥作用。
技术的公开化,也能够促使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三)构成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誉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紧密联系
企业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自创商誉,其本质特征是以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用。
优秀的管理者、工程师、工人代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从而就形成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经济效益。
企业家所从事的经营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劳动,企业家是一个脑力劳动者,而且要具备与本企业经营的产品、技术相关的知识,要懂得法律,要有市场头脑,这样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经营者。
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者、工程师、工人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提升,不但增加有形物质财富,还大大增加了无形的财富,比如商标、专利、版权等。
尤其在管理方面,只有知识才能提升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个企业的职工,包括在第一线的工人,也包括管理层,而且这个管理层活动不但是经营,也有一个协作性质,这些人的有效劳动能对企业起到良好的影响。
所以,知识作为能够创造使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发挥它创造性功能的载体是人,只有人才能使用它,驾驭它并利用它创造财富。
所以自创商誉更多的是与人力资源相联系的因素。
三、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创造新价值
人力资源是商品,但它与其他商品不同,它的使用并不属于一般的消费,而属于生产和劳动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使用同生产资料的作用相比,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生产资料仅是生产的物质条件,前者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还往新产品中加进了新价值。
这部分新价值,除了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外,还有一个剩余额即剩余价值。
人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就在这里。
如果说,在简单商品与货币关系中,使用价值仅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表现价值的一种被动形式而起作用的话,那么,在资本生产场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创造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了,即变成了一种规定经济形式的因素了。
所以,即使是智能机器的产品,也仍然有活劳动的对象化和客体化,本质上仍然是活劳动的产物,仍然是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无形资产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
无形资产作为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积累和结晶,在生产过程中是和人力资源紧密相联系的。
无形资产通过人力资源的作用,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如将专利等具体体现在其生产的产品之中,就会生产出技术和知识含量更高的产品,人们使用了这些新产品之后能够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生产过程中人的劳动水平是主体生产力,而体现高技术的机器力和无形资产、原材料则是客体力,一旦人使用了高科技的生产工具对原材料实行加工,当这些原材料被活劳动之火点燃和发动,生产中的客体力就转化为主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就表现为人类活劳动的水平,更确切地说,高新技术工具力转化为被增强了的活劳动水平,不论人们使用的物质生产工具是多么先进、数量多么庞大,不论使用的人力,即活劳动量是多么小,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强大的客体力——高新技术的工具力始终表现为主体生产力,表现为活劳动的生产力。
而人类实行技术革新机器设备,提升原材料的科技含量和品质的一切努力,都在可增强人类劳动的物质装备,由此把更强大的客体生产力转化为人类劳动的生产力。
由此可见,无形资产在企业的生活经营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说是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三)新技术与新设备不创造价值
现在有一种观点,把技术看成是劳动之外的一个要素,认为劳动、土地、资本、管理、技术都是生产要素,而不管在什么时代,都认为它们是创造价值的要素。
这个观点曾被概括为模型,并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即经济增长。
这种观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索罗模型,其基本点是经济增长除了资本、劳动力因素外,技术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并测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87.5%,从而确定了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观点。
后来丹尼森进一步证实了索罗模型,公式是Y=f(A,K,L),其中Y是经济增长,A是技术进步,K是资本,L是劳动力。
这个模型能够看成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或者是使用价值的增加,而不是讨论价值创造问题,价值永远都是劳动者们劳动创造的。
所以,把知识技术看作独立的主体是不准确的。
但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高科技企业或行业,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比别的企业或行业更多的利润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的专家解释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包含着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解释不能说服人,因为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等中包括劳动和使用它们“创造”价值,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就象机器中包含劳动和机器“创造”价值是两回事一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清楚这个问题。
从单个企业来讲,新技术、高科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的最大效果就是提升劳动生产率,但价值本身通过社会体现出来,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比较低的时候,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能够得到较多的价值。
但当整个社会全部提升技术水平,整个社会总体劳动生产率高的时候,那么原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变了,所以,第一个使用新技术的企业获得的是超额剩余价值,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提升的时候,超额剩余价值就不存有了。
而这个变化的过程我们通过以下的分析就能够看得更清楚了:
第一,在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内部,有一个企业率先采用先进技术,那么,该企业就会因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获得一个额外的收入,由此有了更多的利润,这个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因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剩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第二,一个部门整体采用了先进的技术,那么部门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其他行业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这个行业中来。
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解释了这个问题,等量资本在使用活劳动少的先进部门获得与使用活劳动多的部门相等的,某些条件下甚至更多的利润的事实,不但不同劳动价值相抵触,反而是在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当一个行业普遍地采用了先进技术,垄断被打破了,新产品效应也逐渐减弱了,那就到了产品的价格下降的时候了。
这时候,新技术使单位产品价值下降的作用就直接显现出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一种新技术推广开来,相关产品的价格就持续下降的原因。
这样就能够清楚的看到新技术、先进技术、自动化技术等的作用,正是在于它们能够使人类以较少的劳动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能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增加生产量即使用价值量,而不是说它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量。
根据马克思的活劳动是利润的唯一源泉的理论,有人提出如何解释用活劳动少的先进企业反而获利多,进而提出“机器设备创造价值”的理论,甚至设想“一个没有劳动的商品生产社会”和“无人工厂”,来否认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作了详细的说明。
现在主要来分析“一个没有劳动的商品生产社会”的“无人工厂”,关于这个问题陈恕祥教授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很难有完全的“无人工厂”,既使科学技术和自动化水准极大的未来,也不可能完全摆脱人的操作和指挥,当前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机遇”号火星车和“勇气”号火星车也是由地面的科学家来指挥和操纵的。
四、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
人力资源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再单纯是体力劳动,而是要有知识、技术的高素质的脑力劳动力,而这种劳动是倍加于简单的体力劳动的。
而作为无形资产的技术、技能、专利等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新技术、新专利来源于脑力劳动的高质量和高投入。
而新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必须通过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它必须变成劳动者的技能,变成劳动力,才能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样,当我们说劳动创造价值时,已经包括了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而这个脑力主要的就是技术。
技术必须是劳动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要素,但它不是和劳动并列的一个要素(更不能说无形资产包括了人力资源),技术在价值创造中起作用;但它不是独立起作用,而是在劳动中起作用,是劳动的内在因素。
不能设想没有技术的劳动力,也没有不在劳动中发挥作用的技术。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已经商品化的而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它们已经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项重要内容,正如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的:
“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严格地说,人力资源是可变资本的范畴,而无形资产是不变资本的范畴,那种把人力资源当作无形资产的说法是一种误用。
而相关两者的价值构成和价值补偿方面的问题,因受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赘述。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界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力资源 无形资产 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