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日旅游文化.docx
- 文档编号:2524424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87KB
浅论中日旅游文化.docx
《浅论中日旅游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日旅游文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中日旅游文化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浅论中日旅游文化
学号:
0714080002
姓名:
陈玉银
系别:
旅游系
专业班级:
国际导游0072班
指导教师:
刘可
2010年2月6日
本人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
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文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武汉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武汉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包括接受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缴纳毕业论文重新学习费、不能按时获得毕业证书等),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作者签名:
陈玉银
日期:
2010年2月6日
摘要、关键词………………………………………………………………………4
引言…………………………………………………………………………………5
一、旅游文化概述………………………………………………………………5
(一)旅游文化定义…………………………………………………………5
(二)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5
(三)现代旅游文化…………………………………………………………6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6
(一)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6
(二)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7
(三)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7
(四)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关键……………………………7
(五)文化是旅游业创新品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7
三、日本的旅游文化…………………………………………………………7
(一)日本旅游业现状概述…………………………………………………7
(二)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8
(三)日本旅游的三大素材…………………………………………………8
四、中国的旅游文化……………………………………………………………9
(一)中国旅游业现状概述…………………………………………………9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9
(三)中国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9
五、中日旅游文化的联系……………………………………………………10
(一)中日历史上的文化交流………………………………………………10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10
(三)中日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10
六、中日旅游的发展趋势……………………………………………………11
(一)中日旅游文化不同点促进两国的旅游发展…………………………11
(二)中日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2
(三)两国发展旅游文化事业的互相借鉴…………………………………12
七、结论………………………………………………………………………12
八、参考文献…………………………………………………………………14
九、谢辞………………………………………………………………………15
中日旅游发展论
作者:
陈玉银
指导老师:
刘可
【摘要】:
自从人类有了旅游活动以来,便产生了旅游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成为日后旅游业扩大发展,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中国和日本,与西方国家的旅游业相比,都属于起步较晚的国家,然而日本旅游的发展速度却比中国迅速许多,也要成熟许多。
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的异同文化进行研究来揭示中日两国旅游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旅游业、旅游文化、中日旅游文化、中日旅游发展趋势
引言:
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多数时期两国人民和睦相处,与亚洲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
逐步演变成旅游业发展的共同点。
而现在日本是我国最大的国际客源市场,1996-1998年间,每年来华旅游者都在150万人以上,今年九月,继新、马、泰、韩和澳大利亚之后,日本成为了又一个向我国公民开放自费旅游的国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和加入WTO,两国间的旅游交流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具有主体意识的自觉行为。
人类在进行旅游实践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承领着文化地规约,以自身文化的观念去展开旅游行为,进行文化体验,并加以重温、思考与再造。
文化,作为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不仅指一个群体或社会的信念、价值观、习俗准则,也用来表示认识、知觉和行为以意见一致的方式为某一群体成员所共有。
这一为个体内心稳态化了的观念习俗又不仅是行为过程,而且体现在物质的物态环境中。
旅游这种有着悠久历史、多种文化基因并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而不断发展兴盛的事业,其吸引着日益增多的人类成员投入相当可观的时间精力、兴趣财力,它事实上、从根本上说也正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行为。
不论从产生、构成与功能,都构成了一种旅游文化。
正如美国旅游专业教科书中正确指出:
“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此来了解彼此间的生活和思想。
因此,旅游是促进国际间文化合作的重要途径。
反过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又是吸引游客的基本保证。
旅游业的文化修养在各项主要活动中都起着统帅作用,因为这些活动都可以使知识和思想得到交流。
”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具体说来,旅游文化是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旅游主体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中体现的观念形态及外在行为表现,以及旅游景观、旅游文献等凝结的特定的文化价值观。
(二)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在实施旅游行为的同时,人们受文化的支配,又在旅游的行、住、食、游、娱、购等活动中重复、运用与积累着物质和精神的文化。
旅游文化作为大文化的分支,也有其自己的内在结构层次,大致上可划分为三大层面:
第一层为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
这一层包括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的人文景观,及其附加上的必要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文化主体(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第二层为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
这一层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定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第三层为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
这一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三)现代旅游文化
自上世纪50年代初兴起的现代旅游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强有力地推动人类各地区、国别、洲际间文化的交流,对整个人类文化起推动作用的重要因素。
现代旅游文化的第一个特征,是旅游活动在各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经济的因素越来越多地介入之中。
现代旅游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科技因素的比重大增。
科学技术与旅游的关系是彼此制约的互动关系。
科技发展直接促进现代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
而国际性大型旅游组织的建立与工作,也有赖于高科技带来的现代化通讯设备和相关旅游设施等。
现代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旅游大众消遣娱乐需求空前高涨。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都市生活的紧张,使相当多的旅游者充满对精神宽适放松的渴盼,回归自然、到陌生的环境调节身心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旅游公众的选择。
现代旅游的第四个特征,是旅游活动的负面价值暴露出来并引起较多重视。
一方面是旅游者给东道主国家和地区社会秩序、价值取向、物价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高密度旅游给文物古迹、生态环境带来的消耗与破坏作用,还有旅游繁荣所刺激的假冒伪劣商品,盲目仿古仿地方工艺品的充斥。
如何规划、控制这些现象已成为各国旅游管理部门与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
(一)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 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文化因素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其外出旅游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而旅游经营者要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必须提供一种能满足旅游者文化享受的旅游产品。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
(二)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
人们常说:
“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
"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不能反映出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也便失去了强大的吸引力。
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因此,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必然要求。
(三)旅游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
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先后实行了“文化经济”新战略。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主要经验之一。
(四)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
旅游文化大量地体现在旅游业的管理者及其从业人员身上,其文化素质的优劣、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旅游者能否获得良好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能否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
而未来的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旅游文化方面的竞争,人们对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需求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富于参与性的项目,因此,旅游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必须相应地提高,才能与国际接轨,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中国的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
(五)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但又影响全局。
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同时由于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
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
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三、日本的旅游文化
(一)日本旅游业现状概述
日本旅游业同世界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人文心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旅游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也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了坎坷。
日本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旅游始发期、旅游转机期、旅游成长期、旅游顿挫期、初次负增长期、海外旅游新纪元和均衡发展的变革期。
目前日本旅游业正面临企业内部的裁员、外部经营环境的制约减少、自由竞争、消费需求的多样相等大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变革期。
近期,日本制定了“观光立国”的政策,其内容是:
呼吁各大城市的观光部门大力宣传日本的观光资源、吸引游客赚取外汇、刺激国内经济。
(二)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日本有着很好的旅游大环境。
旅游大环境是指交通、环境、人的素质等综合因素构成的气氛。
这一点从日本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可以很好的看出。
日本在物质文化层面可以说是做的相当不错的,因为日本人注重细节的性格,日本的许多旅游设施都建的很精细,很人性化,也很现代化,尤其是在旅游交通方面。
现代旅游交通为旅游增添了新的情趣。
快速有序的交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之一。
日本的交通网能按游客不同的需求,将其快速送往各旅游景点。
游客乘用交通工具的过程也是体验交通文化的最好方法。
日本在旅游文化的制度方面也是比较规范的。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修订颁布了《旅游业法》,使旅游业成为了具有了实体性质的产业,并且也从法律上为旅游业的腾飞创造了条件。
日本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是很有特色的,突出表现在日本游客身上。
首先是日本游客有很强的团队意识。
带团的导游都明白团队意识对于一个旅游团是多么重要,而在这一点上日本游客是做的最好的,日本团员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着眼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考虑自身所处的空间和地理位置,并以此来审视自己同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能保持一致做到协调统一,也因此日本人愿意参加团队旅游,且能做到步调一致地游玩。
其次日本游客在外出时奉行本本主义。
在日本凡是大书店都有地图、旅游指南等工具书,其种类繁多、印刷精良、包罗万象,会令你有种大概日本是全球旅游工具书最畅销的国家的感觉,而且日本人无论做什么都要寻求这种工具书的帮助。
再次,日本人喜欢“完璧主义”,意思是凡事都要尽善尽美,尽最大努力做好,因此各大旅行社都用这一主义来为游客服务,尽可能想得周到、细致。
此外,日本人的环境意识、角色意识和公平意识也很强。
在旅游生活习惯中更注重“洗”和“方便”,在交往之中重视礼仪,最怕被人耻笑。
(三)日本旅游的三大素材
日本的三大旅游素材为:
温泉、庭园、料理。
它们都同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有着密切地联系。
看似极为单纯的温泉旅游,每年却吸引游客达1.4亿人次以上,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市场;日本庭园的创作理念是奖大自然的景观融汇到生活中去,它最早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神的信仰,后来接受了中国的宗教、哲学等文化,并以此为背景逐渐发展成具有特色的庭园艺术;日本料理是以米饭为中心的主食和以鱼类、菜肴为副食而构成的,它与传统的中华料理重视味道相比更重视色彩和造型。
四、中国的旅游文化
(一)中国旅游业的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极其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显示:
2004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600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4000亿元,比2003年和2002年分别增长5.9%和3.1%,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47%。
如此喜人的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悠久淳厚的人文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
但过去大多数情况下旅游文化是作为文化遗产形态而存在,我们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而加以利用。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三大层面
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较为完备的旅游设施。
中国的航空运输在规模和整体素质上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但在细节上还有欠妥贴。
在旅游地面交通方面,我国一直在下大力度改善,最突出的就是进藏铁路的修建,同时我国一直在有计划的进行铁路提速,以方便游客出行。
中国在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有待提高。
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人提出制定旅游法,但因为种种原因,旅游法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只有一些旅游规范和相关行业的法规,造成旅行社数量众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导游薪酬混乱等问题。
因此我国尽快建立健全旅游法制,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合理收益体制,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告诉发展。
中国在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也是丰富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因此在此依托之上的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与现代都市文化迥异的乡土文化,必然会给旅游者带来中国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的。
(三)中国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问题
首先是缺乏新的经营理念。
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在理论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先开发后保护;先保护后开发;边保护边开发。
这三种方式哪一种最佳,全国各省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减少对文化资源、环境资源的最小损耗为限度。
一些地方,片面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认为只要开发就会造成文化资源的破坏。
一些地方当地的文化价值显赫,但是现实的贫穷无法解决,他们守着文物没饭吃、没钱花。
这一现象不计其数。
其次是重旅游文化资源的原生性,轻商品化。
国内的许多省市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但天然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换成为市场优势,大多数旅游资源还缺乏纵深和多样化市场开发,旅游界人士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比喻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很多文化虽然很灿烂辉煌,但由于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深层次的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明显后劲不足。
再次是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
一是我国旅游业开发初期,缺乏科学规划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全国各地遍地开发,局部地区在开发中忽视保护,对资和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措施不利,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屡有发生,个别地方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
二是我国一些以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景区内现代化设施体量过大,破坏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影响了游客的兴趣。
三是高峰期一些重要的文化资源如文物、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特色民居等,景区管理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科学评估和限制客流量,造成游客承载量过大。
另外,重低层次开发,轻高层次开发。
我国在搞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开发的各种产品大量雷同,造成文化资源与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也分散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还有,重旅游产品的文化性,轻旅游产品的娱乐性。
目前全国各地大肆宣扬的的所谓“文化”,仍是老祖先的那些东西,既远离时代又远离生活,与现代的旅游理念相去甚远,这样就夸大了“文化”的功能,忽略了物质建设的作用,忽视了旅游者的需求,这种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娱乐和购物活动,大大减少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只能使我们陷入孤芳自赏的境地而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
五、中日旅游文化的联系
(一)中日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中日之间具有2000年以上的文化交流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有短暂不幸的历史,但也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成为吸引双方有客的文化素材,为今天中日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历史地交流也是促进当代中日各国自己的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中日旅游的未来必将呈现出双向交流、双向观光的互动、互补的特点,并向层次高、范围广、密度大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
当今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是中国的国宝熊猫和日本的国花樱花。
在中国旅游项目中,观赏熊猫已成为深受日本人欢迎的一项内容,日本访客访问熊猫故乡“卧龙”已成为热点线路。
而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日本民众最喜爱的花卉,也作为中日友好的象征,在中国的万里长城山脚下以及各大城市中埋下根,每年春季繁盛的盛开着,到日本赏樱也成了春季日本游的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
(三)中日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旅游文化受历史交流的影响,在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中国的园林和日本的庭园,比如茶道,比如礼仪之邦等等,而且很大程度上说中国和日本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日本从中国学习借鉴好的传统与文化,并且结合自身把它吸收、拓展和发扬传播开来。
六中日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中日旅游文化相同点促进两国的旅游发展
在中日旅游文化中,区别在于三个方面:
在物质层面,日本“细”,中国“粗”;在制度层面,日本与中国相比,更加正规和完善;在精神层面,日本的民众旅游意识要强于中国,但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种类要比日本丰富很多。
要说中国和日本旅游文化的最大不同,我想应该是中国的大景观旅游和日本的小景点旅游。
在中国提到旅游自然会联想到的必是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而在日本提到旅游自然联想到的却是温泉这种小景点。
其实现代旅游不但需要赏心悦目的“壮观景物”,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雕虫小技”。
其实中国也有丰富的温泉资源,也有洗温泉的习惯,但中国却没有像日本那样形成一种文化。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的特点和内容,观光文化也是一样。
一种文化的形成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充实新的内容,以适应人们新的意识和需求。
同时一种文化又孕育着将来性,也就是该文化的生命力。
它随着人们的意识和生活理念的更新将展现出新的活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以要将文化作为旅游的精髓和灵魂。
在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中注入一种新的文化内涵,将中国旅游形式和内容推向新的境界。
近几年两国的政府都高度重视两国的旅游发展,并达成了多项共识,迈入了一个“互送客源、双向往来、全线互动”的历史新时期,推动中日旅游交流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重要的是,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上的共同点有目共睹,在文字、饮食等习俗中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在吃的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
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
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
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喝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2对于面食,中国人使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而各种面食又源于小麦,小麦种植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对面食也是非常热爱,特别是面条中日两国人都很爱吃,但由于日本的水质好,有丰富的海鲜,使得面条特别号吃。
如果说面条源于中国却盛于日本,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提到面食,不得不提到饺子,对于中国北方人,特别是逢年过节,是必备之选,日本人也很喜欢吃饺子。
而这些都是有利于两国的旅游发展的。
(二)中日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两国旅游的向前发展,其中肯定会有问题阻难。
来自中国的因素,中国国内的旅游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出境游和入境游线路都有低价竞争的现象,这导致服务质量下降、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和参与性降低。
中国游客组团出去,一方面是部分导游有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另一方面,低价导致低质,游客除了拍照、购物和赶路之外,没有太多的体验和参与活动,因而出游率和回访率处于较低水平。
从入境游来看,国内目的地在旅游旺季的拥挤和服务质量的下降以及安全事故隐患往往会降低境外游客的满意度,回访率也会下降。
此外,中国旅游目的地整体宣传缺乏长期而有计划性的策划和市场定位。
每个年度旅游主题都不一样,给海外游客印象不深。
来自日本的制约因素,目前,日本的国际旅游收支都处于赤字的状态,主要原因是日本国民的出国旅行和旅游费用支出高,除了统计口径的原因外,这与其人均收入水平高有极大关系,日本超过30000美元。
虽然日本都想尽力扩大入境游的国际旅游收入,但对于中国旅游者来说,其较高的食宿消费水平令多数人望而却步。
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差距制约着东亚地区均衡客流量的形成。
游客在空间上流向低消费国家,可能会引起旅游服务贸易壁垒。
日本的障碍因素还有实务及技术层面的,日本针对中国游客的入境手续复杂,没有彻底实施赴日旅游签证的便利化政策。
尽管2005年7月,日本政府将团体旅游签证范围扩大到中国全境。
但同时设置了新的障碍,对中国公民赴日旅游实行了严格的旅游签证核销制度。
这是一种新型的较隐蔽的旅游服务贸易限制。
还有的就是语言问题,语言不通,这也是影响出游的大问题。
(三)两国发展旅游文化事业的互相借鉴
在中日大观光时代到来的今天,从世界观光市场的大视角、大思路出发,中日旅游业的交流十分必要,因为各自既是对方的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日 旅游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