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docx
- 文档编号:25243656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73
- 大小:86.47KB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docx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蒙特梭利教育法”系列全集
第一部分关于蒙特梭利
蒙特梭瑞(MariaMontessori1807-1952)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继福禄贝尔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
蒙特梭瑞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为37国文字,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特梭瑞认为。
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
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特梭瑞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
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
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
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
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
蒙特梭瑞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
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
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特梭瑞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
她说:
“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
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
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2-3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
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
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应该在2到3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
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
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2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
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
在蒙特梭瑞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特梭瑞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
她说:
“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
(二)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特梭瑞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
生理的和社会的。
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
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
1.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特梭瑞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
“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
蒙特梭瑞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2.工作的原则
蒙特梭瑞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
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
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
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
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
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特梭瑞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所谓有准备的环境,就是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
环境,是一个提供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活动练习的环境,是一个充满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环境,儿童惟有通过这样的环境才能达到工作能力,形成真正的“自我建构”。
(三)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特梭瑞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感官训练
蒙特梭瑞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
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实际生活练习
蒙特梭瑞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
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
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
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特梭瑞教育法大致包括:
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自然人文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音乐艺术教育等几部分。
蒙特梭瑞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
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
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并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特梭瑞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在蒙特梭瑞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在她的著述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与智力发展以及感官教育与纪律教育、知识、技能的培养的关系和密切的联系。
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
在蒙特梭瑞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
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同时她认为,感官是心灵的窗户,感官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觉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
再者,她还认为,人的智力高低与教育有较大关系,通过感觉教育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影响智力发展的感官缺陷,并及时采取措施,使其得到矫治和改善。
蒙特梭瑞的感觉教育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提高度量的视知觉,鉴别大小、高低、粗细、长短、形状、颜色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练习则是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听觉训练是要使幼儿习惯于区分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的训练中不仅能够分
辨音色、音高,还能培养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的训练则是注重提高幼儿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蒙特梭瑞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官训练,使幼儿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促进和发展他们一般感受的能力,并且使他们的各种感受处于更令人满意的准备状态,以完成诸如阅读、书写等复杂的动作,也为将来进行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特梭瑞的感觉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她认为,感觉教育的实施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且她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官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去进行自由的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
所以,在蒙氏的教育教具中都设有专门的错误控制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按照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学习独处的能力——安静游戏多年前,在一个妈妈级的友人聚会中,一位全职妈妈分享了她的人生经验——当她最小的儿童开始上学后,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送孩子们上学后,她就会赶紧到市场。
因为她强烈的感觉必须赶快看到人,和人说说话。
然而,当该做的事都办完,总还是得一个
人回家。
在家独处的时光,她总是焦虑地等待孩子们放学,来打破那一屋子的寂静。
那段时间的生命煎熬并没有太快结束,接着,她开始有了身体的病痛。
除了就医治疗,同时也积极地寻求方法,改善自己的情况。
后来,她选择参加自我成长课程,也常回娘家探望自己的母亲。
现在,她的生活
作息和先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心境却完全不同。
不仅可以享受独处,平得地迎接每一天的到来,也和家人有更亲密的互动。
当时在座的与会人士,大部分是职业妇女,而且大多是身负要职的忙碌者。
听了她的一席话之后,大伙儿她像突然被提醒:
自己是否有闲下来独处的能力?
是呀!
处在人生最忙碌时期的你我,是否有让自己舒缓、安静下来时刻?
安静并不是可以立即达到的状态,安静必须是身与心和谐连结时,才能达到的境界。
当我们不和他人相处时,就是自己的身与心赤裸裸相遇的时刻,此时就立即暴露我们平常的身心相处状态——是身心分离呢?
还是连接呢?
观察正在建构身心协调能力的儿童,就能特别了解身心相处的过程。
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大多是自主、自动完成的,他就有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让心智能逐渐控制自己的身体。
这样的孩子显现出来的行为,是动作的协调与精确。
例如:
我想把椅子端起来拿到水槽前面,我就能控制自己的手脚完成这一连串的动作;我想剪刀剪直线,我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达成目标。
相反的,如果孩子平常的活动多半不是来自自己的意志,动作总是补控制,就会逐渐丧失主动的能力。
例如:
只被允许坐在一处听成人说话,不能运用自己的能力探索环境;即孩子的身体并不是听令于自己的心智,而是受控于成人。
当这个控制消失或薄弱时,身体失去了指挥,就只能任其本能的动力在身体流窜。
这样的孩子所显现的行为就是脱序、不协调的动作。
当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孩子主动完成,而使得动作逐渐协调时,会让孩子的内在感到满足(我想做什么,我做得到,而且逐渐可以做得和成人一样好)。
这时候孩子才会将肢体探索的兴趣转向超越平常的状态——安静。
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
以下介绍如何和孩子经历安静的一些方法,首先是控制肢体不动来制造安静;在安静的状态下,可以听见平常忽略的声音,甚至有机会重新理解这些声音。
此时安静就成为一种能力——超乎平常的理解力,让你重新了解环境以及自己和环境的关系。
最后,当你能享受安静后,安静即能成为一股激发内在潜能的力量。
孩子需要有机会经历安静,更需要一个有能力安静的成人来引导他。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让自己安静的方法,或者去除无法安静的因素,让自己凝聚内在能量,并激发个人独特的潜能。
安静游戏
第一阶段
1、先关掉家中人为的声音(如:
电视、音响等),以及可能会中断活动的因素(如:
正在烧的开水、电话等),再邀请孩子和你到较安静、舒适的地方(如:
书房、卧房)
2、告诉孩子这是一个特别的活动,你现在要让自己的头(或是手、脚等,你自己觉得最轻松、最容易开始的部位)不动,接着请孩子注意看你:
自然放松身体,保持全身寂静不动数秒。
3、询问孩子是否看到你刚才头部完全不动,然后请孩子也试试看(图一)。
给予孩子明确开始和结束的信息,例如:
当你说开始,就必须不动;当你弹指(或以双唇轻弹一声)就表示结束。
4、依刚才约定的信息让孩子重复练习,过程中你也必须和孩子一样保持静止不动。
5、更换不同的身体部位,同步骤2—4的方式继续进行。
6、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能安静的能力,变换不同的身体部位,最后练习全身不动,并且逐渐加长静止的时间。
补充说明
此阶段的活动能让幼儿意识自己的肢体,并以不同于平常的方式——“静止”来控制肢体,若发现幼儿尚无法完成上述活动,不必勉强,这表示孩子还需要更多身体动作的练习,也就是必须先有较佳的动态控制能力,才能做表态的控制。
变化延伸
1、和孩子进行带有肢体名称的儿歌律动,例如:
“头儿、肩膀、膝脚趾……”“一个拇指动一动……”“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来增加孩子意识肢体与控制肢体的练习。
(图二)
2、一二三木头人:
这是一个传统的团体游戏,四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玩得很好,也可以变化成一二三机器人、一二三睡美人等。
配合游戏规则与团体游戏的乐趣,让孩子练习控制不动一段时间。
(图三)>
3、模仿布偶:
请孩子模仿他喜爱的布偶模样,这是两岁多孩子就可以做的活动,但能够控制不动的时间以及模仿的深刻性,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和观察力而有很大的差异(图四)
第二阶段
经过第一阶段的活动,你和孩子已经可以共同创造一段寂静的时光,此时环境中的声音就显得格外地清晰。
1、在孩子能静下来维持不动一段时间后,邀请孩子闭上眼睛,然后注意听见什么声音,并告诉孩子等你的指令后再张开眼睛。
2、邀请多位孩子安静闭眼倾听一段时间后,再请孩子们张开眼睛,分享彼此刚才听到的声音。
(图五)
补充说明
此阶段除了能发展辩认环境声音的感官敏感度外,还能让人体会安静其实也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和状态。
经过此阶段的活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和环境的关系,进而探索自己的内在;除此,你或许有机会倾听孩子内在的声音呢!
变化延伸
1、进行上述活动,可同时介绍乐器,让孩子先听一段音乐(你事先挑选的),然后从中找出他所认识的乐器声。
如果你自己是音乐爱好者,可以藉此把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引导孩子逐渐亲近音乐。
2、邀请孩子到户外从事上述活动,再和孩子一起分享听到的声音,如:
风声、海浪声等(图六)。
当孩子能够确实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后,可以一起寻找声源,培养孩子成为自然观察者。
第三阶段
确定孩子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意志进入安静,并敏锐知觉环境中的声音后,就可以尝试做此阶段的活动。
1、邀请孩子们坐下来,先请孩子们静坐不动(图七),然后轻唤孩子的名字。
当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后,再以最安静的移动方式,走到你的身边。
2、也可以走到离孩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多次练习后,你甚至可以在门边或隔壁房间),轻唤孩子的名字,然后等待孩子安静地走向你。
3、——呼唤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孩子名字。
补充说明
1、在进行此阶段的协和体练习时,更能看出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宜先邀请较不能久坐的孩子到你的身边,才能让所有孩子都能经历成功。
2、每个阶段需练习多久时间,才能进行下一个阶段,不同的孩子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另外,纵使已经练习至第三阶段,仍可以再进行第一、二阶段。
给父母的话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学习者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真正的学习吸收。
但是,安静并不等同于不说话,安静也可以是分享、讨论,但却是来自沉静的思考。
成人或许可以要求孩子闭上嘴巴,但这只是安静的假象,并无助于孩子进入学习状态。
现代的孩子(包括成人吧!
)往往暴露于过多的感官刺激,以及动作经验不足、运动量不够,不仅阻塞了感官知觉的发展,也阻碍了身心的连结。
如果我们希望提供孩子一个能培养敏锐感受力,协助身心和谐,并开发个人内在心灵力量的环境,就必须先从成人做起,减少置身于过多的刺激与资讯中(例如:
关掉电视、谨慎地节选资讯来源),腾出时空让自己有机会独处,给予自己和孩子有机会经历安静。
蒙特梭利教育法施行步骤在我们了解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后,才可以开始着手于教育方法和教具操作。
在作施行步骤的介绍之前,我仍想再一次的纠正:
现在有很多幼稚园,在运用蒙特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先彻底地探索她的教育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
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小孩子,使小孩子养成不用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用“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
甚至于误解蒙氏老师的头脑和教育方法很简单而且呆板!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
假如启导者(导师)不知道教具的真正目的是在引发孩子“内在”认知;也不清楚每件教具都拥有秩序性、创造性的基本和变化功能,以及自动改正等等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时,她可能对一个正在排放红色长棒的孩子,发出“先放这个”、“在放这个”……的指示,这又与传统式的“教”有何不同?
孩子仍然无法真正了解为什么那个应在前,这个该在后的道理,无异是在作积木的堆积游戏罢了!
不但孩子觉得教具不过是漆了颜色、大小不同的木头,也会让他感觉老师的头脑和那堆木头差不多!
所以,惟有在你对蒙特梭利的教育原理,有了基本的心领神会后,才能进入正确教育孩子的进程。
五大步骤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可分为下述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
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
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
蒙特梭利说:
“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
”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
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
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
“心智的任性发展”。
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
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简单的说,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
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
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
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
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
“自由”该如何教育呢?
蒙特梭利认为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三大原则,即:
1、预备符合成长需求的环境 2、协助与观察孩子在环境中的需求3订立明确的行为规范并时常提醒孩子自我控制。
因此,对孩子应该以教育他们能独立为前提,允许儿童依其“内在需要”,自由的去选择“工作材料”——教具,自由地进行“工作”(操作)。
蒙特梭利表示:
“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
我想,在家中的大人们对孩子平日的生活教育,也应把握上述的观念。
·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
“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
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
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
我就理解了。
从孩子的叛逆心理看父母的教养弊端
如果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父母往往不以为然;如果孩子经常不听话,管不住,父母就会深感头疼。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的增长,孩子不听话的行为愈来愈严重,而且在父母不断唠叨下,孩子甚至产生了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说什么,也不管对自己有多大好处,一律是先否定再说。
奇怪的是,每当父母把孩子如何顽固执拗的表现告诉幼儿园的老师,老师却很可能不认同;父母告诉其他和孩子接触过的熟人时,他们往往也会表示诧异:
“你的孩子挺好的呀!
没有你说的那么捣乱啊!
”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
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姗姗就是这样,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姗姗热情、爱学习、容易相处、乐意照老师的要求做,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可是在家里,姗姗总是闹别扭,特别是对爸爸说的话,她一般都要反对一下,让爸爸老大不痛快。
同一个孩子,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评价,是孩子在父母和别人面前的表现真的有那么大的不同,还是另有原因呢?
孩子为什么说“不”?
几年前,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调查结果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
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
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
看了小学生们对自己爸妈的不满意,你有什么想法?
第一,这是对小学生做的调查,与我这个幼儿家长何干;第二,就算有对上号的地方,恐怕你也不愿意把这样地父母形象何自己连接在一起。
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我们身上多少会有体现。
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然嘴上没说,但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
的确,孩子的这些不满意都可能成为向父母说“不”的理由。
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以往我们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
”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
其实,有许多问题的产生根源是父母。
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
即使爸妈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
比如,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
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看的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看的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子压人。
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地,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都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把孩子当小小孩对待
再有一些父母无视孩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蒙特梭利 教育法 系列 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