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社会现象.docx
- 文档编号:25240906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KB
劳动节社会现象.docx
《劳动节社会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节社会现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节社会现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节社会现象
篇一:
用一段话介绍劳动节
篇一:
用一段话介绍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端午节的来历之一:
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来历之河紊袼怠4怂党鲎远骸恫芏鸨贰4呵锸蔽夤页嘉樽玉愫┒乐螅紊瘢廊税ф乐视卸宋缃凇?
端午节的来历之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端午节的来历之四:
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桔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端午节的来历之五:
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端午节的来历之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篇三:
用一段话介绍劳动节
口语交际及综合探究(共10分)班级组织了以“公平与信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主体分三部分:
【讨论现象】清脆童音,我不相信20XX年2月24日,我们去小学部报告厅,和一群四年级小朋友一起听安全讲座。
讲座上,老师提问:
“路上遇到摔倒的老人,我们应该去扶他吗?
”我迟疑了一下,只见不少四年级小同学齐齐举手:
“不能,要不然那个老人会说是我推倒他的。
“”路上遇到哭泣迷路的小弟弟小妹妹要我们带他回家时,我们应该答应他吗?
”一个小同学站起来回答:
“不能,这是一个陷阱。
”?
?
对于好多这样的问题,都是一排迅速举起的小手,和用清脆童音回答的“标准答案”。
(摘自《南方周末》20XX年3月17日,作者为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二学生)针对上述材料,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同学甲:
这样整齐的回答是有人教过的吧?
老师不应该这样教他们。
同学乙:
老师其实也是很无奈的,这样的教育固然让人觉得很悲哀,但如果不这样教,出了事情后果就更严重了。
主持人:
对!
问
题的关键是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着某种的现象,它们已经影响了年幼的心灵。
【小题1】你认为主持人说的“某种现象”指什么现象?
请结合材料概述。
(3分)【分析数据】以下是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结论:
(摘自《中国人的信仰世界》一文,《南方周末》20XX年4月28日)
【小题2】你从这个图表中读出的主要信息是。
(2分)【小题3】为了建设公平与诚信的社会,请你提一条建议:
。
(2分)【采取行动】本次活动要选一首歌曲作为推广曲目,旨在呼唤真诚与信任。
篇二:
劳动的概念和特征
劳动的概念和特征(p1)名
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
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劳动者必需具备的四个要素(p2)
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
劳动的社会结构(p4)
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其他结构
韦伯主义(p6)名
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现代劳动社会学(它分为两个阶段)(p8)
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
冲突理论(p10)名
冲突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哪四个调查法(p17)
1、实验调查法;2、文献调查法;3访问调查法(访谈法);4、问卷调查法;
社会统计法(p19)名
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的概论(p22)名
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要求:
(1)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劳动;
(2)经过交换(不论是与资本交换,还是与收入交换)的劳动;(3)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劳动的社会职能(p23)
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p23)
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方性结构(p27)名
是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制定,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主要是什么?
(p29)
(1)制定并监督实施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
(2)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双方已达成一致意见的集体合同草案需报
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集体合同订立的干预,也体现了三方原
则的精神
(3)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
(4)研究并组织实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指导劳动争议处理工作。
在劳动争议处理活动中,应当充分听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综合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三方的意见,反映三方的意愿,真正做到合法公正
(5)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对《劳动法》《工会法》等法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包括最低工资率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的原则;社会保险费用的承担---养老保险费、疾病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劳
动者个人三方合理分担;促进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国家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培训制度,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三者结合
(6)实施和贯切劳动就业方针,实行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三结合”就业方针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有哪四个阶段?
(p24)
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②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③机器和大工业阶段④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职业的含义(p39)名
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职业不仅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职业结构概念(p41)名
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职业结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劳动者社会地位与社会境遇的反映
劳动力性别结构(首先、其次、再次、另外)(p45)
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年龄结构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p47)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劳动保护的概念(p49)名
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劳动群体的特征(p55)
(1)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既劳动力的组织
(2)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
(3)劳动群体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4)劳动群体间形成一定的组织文化,成员间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具有一套共同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如下几种类型?
(p56-58)
①直线制结构;②职能式结构;③直线—职能式结构;④水平结构;⑤矩阵结构。
劳动者的特征(p73)
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处于劳动岗位的人4、参与实际的劳动过程。
劳动者的素质(p75)名、多
包括自然素质(体力、智力、心理因素)和社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企业文化的含义(p85)名
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
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
企业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
(6点)(p87)
1导向功能;②约束功能;③凝聚功能;④激励功能;⑤效率功能;⑥协调功能。
劳动者行为的类型(p89)
(1)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社会行为
(2)劳动性行为与非劳动性行为(3)正式行为与非正式行为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p95)
①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
③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的转变。
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5点(p97)
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现代意义的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p09)
①社会性;②差异性;③层次性;④时代性。
“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哪四个条件?
(p119)①某项职业的需求量②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求职能力③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多少④其他随机因素
职业生涯管理的概念(p122)名
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p122
“职业猫”的五种类型(p126)
①技术/职能型;②管理能力型;③安全/稳定型;④创造型;⑤自主、独立型。
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p134)名
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制订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4点(p141)
①职业的社会功能;②职业要求;③职业报酬;④职业环境。
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155)
①客观描述社会成员的基本构成。
A有利于理解社会;b反映了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内容。
②揭示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
③缓和社会阶级矛盾,稳定社会。
④对调整社会阶层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职业流动的个人特征(p158)
年龄与职业流动、文化程度与职业流动、性别与职业流动
劳动组织的含义(p173)名
广义:
泛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组织,劳动的分配和组合,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之间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狭义:
基本上是生产力的概念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p179)
1)有较强的凝聚力
(2)规模小,结构松散(3)自发形成核心人物。
(4)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5)信息沟通灵
3、韦伯的三种权力(p183)
传统权力、超凡权力、法定权力
4、劳动组合的类型(p187)
指令组合;任务组合;利益组合;友谊组合;委员会。
劳动关系的概念(p200)名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工会的职能(p218)
代表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报酬及其理论(p223)名
薪酬分为经济报酬和非经济报酬,前者是员工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后者是员工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或良好的工作气氛等。
从狭义上来说,薪酬指的是经济薪酬
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
①制约收入分配的体制因素:
A分配受所有制形式的制约a.所有制性质制约分配体制的特征b.所有制结构制约分配关系的结构。
b分配方式受企业经营方式的制约。
c.分配受宏观调控体系的制约。
②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A.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b.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c.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p228)
②制约收入分配的经济因素:
A.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b.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分配的不公平。
c.技术结构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具体来看,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p236)
①转换管理机制;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进行社会服务;④加强宏观调控;⑤建立保障体制。
劳动争议的概念(p240)名
指劳动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而发生的争议社会保障的内容(概念和主要内容4点)(p250)
①社会保险: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社会保险、生育社会保险。
②社会福利:
偏重于提供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囊括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保障内容。
③社会救助:
是公民享受的一种基本权利,一般包括失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城乡困难户救助等项目。
④社会优抚:
其对象主要是对革命事业和保卫国家安全做出贡献和牺牲的特殊社会群体。
社会保障的功能(p251)
①稳定的功能②调节的功能③补助的功能④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p252)
(1)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4)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5)自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申领失业保险金应具备的条件(p261)
(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养老保险的四种模式(p265)
①普遍保障的养老保险模式②收入关联的养老保险模式③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④强制
储蓄的养老保险模式⑤私营管理的储蓄积累养老制度。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p275)
(1)国家和单位对医疗费用包揽太多,致使医疗费猛增。
(2)医疗费用浪费与部分职工得不到基本医疗问题并存。
(3)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不利于劳动资源合理流动。
(4)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滞后。
弹性就业(p279)名
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相对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摩擦性失业(p284)名
处于转换职业之中,或者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
周期性失业(p284)名
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隐性失业概念(p285)名
是指存在于企业中的“在职失业”。
这种失业主要是正值在计划经济时期出于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就业—保障一体化政策
失业治理的途径(p286)
①提高经济活动水平②培育劳动力市场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转移的类型(p293)
①排挤型转移②控制型转移③自主型转移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哪几种积极的功能?
(p294)
(1)支援了吸纳地的经济建设
(2)方便了城市群众生活,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勃兴。
(3)反哺了流出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4)推动了农民的“第三次解放”
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p298)
①女性劳动群体②残疾人群体③未成年工及童工④移民劳动群体
影响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p305)
1、就宏观而言,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小,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就更小;
2、由于历史和社会性别歧视行为的存在,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于男性;
3、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妇女因生育、照料子女等原因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等她们重返劳动力市场后,原有的人力资本会因“生锈”而减少甚至失去作用。
4、工作经验和职业变换是人力资本增加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女性选择工作的范围窄,人力资本增加的途径受到限制,决定了她们大多数集中在技能含量较低或先前从事过的职业中,改变职业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可能性明显少于男性,使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于男性,造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4点(p306)
①提高女性劳动力的文化素质②加强女性劳动力职业培训,建立终生教育体系③发展高层次女性劳动力教育④家务劳动社会化
移民的成本分析(p314-315)
1、就业成本偏高;2、生存成本偏高;3、交通
成本偏高;4、心理成本偏高;5、风险成本偏高。
篇三:
劳动社会学名词解释
劳动的基本含义
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者广义
是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劳动者狭义
必须具备四个要素:
1、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
2、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社会调查法
社会学的生命在于社会调查。
对于劳动社会学来说社会调查有着更直接、更重要的意义。
问卷调查法
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社会统计法
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劳动
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劳动社会化
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三方性结构
指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政府、雇主和雇员代表共同参与决策,相互影响和制衡,这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劳动保护
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的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企业文化的含义
作为劳动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深深影响着劳动者的心理和行为。
企业文化
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持有的文化氛围。
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管理思想。
它是一种以全体职工为中心,以培养具有管理功能的精神文化为内容,以形成企业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为目标,使企业增强对外的竞争力和生存力,增强对内的向心力和活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劳动者社会化
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
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职业
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定义的含义:
1、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够成为职业。
并且,劳动者通过这项工作获得的经济收入用来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
2、职业是实现劳动者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职业是劳动者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均为他人所必需并为国家所认可。
所以,职业是社会的职业,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职业生涯管理
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的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即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职业锚
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是一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职业生涯理论。
劳动报酬
指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其全面的满足。
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不仅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的工资、奖金和津贴,还包括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其他方面的收益,特别是心理上与精神上的满足。
二元经济
指在本国落后历史传统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现实共同影响下,发展中国家在原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的传统生产部门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一个日益强大的以工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化的现代生产部门。
二元经济结构
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经济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动节 社会 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