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docx
- 文档编号:25238874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11.54KB
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docx
《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课交通和通信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学习目标]
学考内容
考试要求
1.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b
2.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
b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代步工具
(1)人力车:
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
(1)近代
①轮船:
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④公共汽车: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
①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②地铁:
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③磁悬浮列车:
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④飞机: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变迁特点:
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思维点拨]
1.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2.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图解识记]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的发展
(1)电报
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
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3.作用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混易错]
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
[思维点拨]
近现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主题 近现代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
1.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
[史料解读]
图例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比重远远大于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同时,很多铁路都是贷款修筑的,这体现了近代中国铁路发展落后并且受制于外国的特点。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此时期中国的铁路运输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 中国近代铁路运输业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近代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因素
史料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①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
②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③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解读]
①、②、③划线句子分别从政治、思想、资金三个方面说明“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的原因。
[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提示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3.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
史料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①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②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史料解读]
近代交通运输业,特别是近代铁路事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②中的“经济”“信息”“知识”“现代化”等关键词都是这些影响的具体表述。
[问题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提示 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4.近代通信的发展
史料一 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
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①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史料二 19世纪80年代,对中国刚兴起的通讯事业有人赋诗曰:
“②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为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
[史料解读]
①体现了电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思想运动产生的基础性影响。
②体现了近代通讯工具的特点。
[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归纳近代电讯技术有哪些特点?
提示 速度快,效率高;距离远,范围广。
(2)史料二中的诗所赞的是什么通信工具?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通信工具?
这些通信工具有何作用?
提示 电话。
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
作用:
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1.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影响
①积极影响:
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
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2.中国近代通信事业的兴起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
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保证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
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
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
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示材料信息“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可知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
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3.(2017·11月浙江学考)如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
该广告反映出( )
A.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B.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C.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D.“风雨无阻”的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答案 C
解析 概括材料可知这段广告意在表明电话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广告中未提到电话什么时期传入中国以及电话与民族工业的关系,排除A、D选项。
广告中说有了电话可以足不出户和B选项中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无关。
故答案为C。
4.(2016·10月浙江学考)某记者回忆从业生涯时说,20世纪80年代他曾以“书信电报”的方式发送文稿。
他先把整篇稿子逐字填写在电报纸上,邮局再逐字译成电报码,利用电流把“点点杠杠”符号传输,对方通过无线电接收机接收信号还原文稿。
这种通信方式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答案 C
解析 无线电报业务在1906年已在中国出现,1932年还开展了国际电报业务,由此可知时间为20世纪初期,故选C。
5.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大大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
答案
(1)进步:
牵引动力变化;运输更便捷;更有利于国计民生;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
(2)影响:
降低运输费用;便利国际贸易;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扩大商品行销空间。
(3)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 第
(1)题应注意从交通工具的动力、速度、运力、费用和国计民生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第
(2)题要注意从费用、范围等角度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归纳。
第(3)题应根据图片先确定交通工具的种类,再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对点练]
考点1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更新
1.如图是1881年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顽固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伤地脉”,最后竟不行机车,而出现图中所示骡马拖载车辆的运煤情景,变成了“马车铁道”,这条铁路应该是( )
A.吴淞铁路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D.粤汉铁路
答案 C
解析 吴淞铁路是英国擅自修建的,与“开平煤矿请英国人设计的铁路”不符,故A错误;京张铁路是1905年詹天佑主持的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唐胥铁路是当时开平煤矿为运煤而修建的,清政府以机车行驶震及皇帝陵园为由,只准许以骡马曳引车辆,故C正确;粤汉铁路是1900年动工的从广东广州到湖北武昌的铁路,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错误。
2.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
3.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
A.轮船B.飞机C.汽车D.马车
答案 A
解析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时间不符,故B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间不符,故C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
4.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②带来了一些城镇兴衰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新型交通工具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加重而不是减缓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排除④,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5.(2018·杭州高一检测)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答案 D
解析 由图片中的汽车等信息可知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史实不符。
6.(2018·绍兴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
“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
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
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
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错误。
7.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B.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D.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
答案 A
解析 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的创办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材料中“招商局与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说明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考点2 近代通信工具的发展
8.如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B.建筑C.通讯D.婚礼
答案 C
解析 图片人物穿的是传统服装长袍马褂,故A项错误;图片没有反映建筑物情况,故B项错误;图片人物在接电话,反映的是通信工具的变化,故C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婚礼,故D项错误。
9.“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黄遵宪(1848~1905)这首《今别离》诗反映的是( )
A.铁路交通的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C.电报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
D.西方建筑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电光”“一闪至君旁”可知黄遵宪描述的是电报,故选C。
铁路、西装和建筑与题干中内容无关,排除A、B、D。
10.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
“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1.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
“又谕,电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造土货一节关系最重,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上述谕旨中的“电”应是指( )
A.电车B.有线电报
C.电话D.无线电报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变迁。
依据所学,A是交通工具,明显与题意不符;19世纪70年代,中国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而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情况,故B符合题意;C是有声通讯工具,与题意不符;无线电报出现在20世纪初,时间上与题意不符。
12.“……入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这项近代发明指的是( )
A.电话B.电报C.电影D.互联网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此项发明需要用手拿着,能听到声音,坐在一个房间可陆续与上百个朋友通话,虽然看不到表情,却能听到对方的咳嗽声,可见是电话,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
13.进入近代,中国电报事业开始发展起来。
中国人自行架设的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是在( )
A.台湾B.天津C.广东D.湖北
答案 A
14.20世纪初某竹枝词描述了当时出现在上海的一种新鲜事物:
“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
”该新鲜事物应是( )
A.电话B.有线电报
C.互联网D.有轨电车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20世纪初”以及“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离弦”可知,强调此工具在通讯联系上的传播是语言传顷刻,故A项正确;电报不能做到两地语言传顷刻,故B项错误;互联网在20世纪初还没有诞生,故C项错误;材料中两地语言传顷刻,强调的是通讯不是交通,故D项错误。
15.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公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
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
这反映出( )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故A项正确。
[综合练]
16.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
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
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
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 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
”——保守大臣
“完了!
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
”
——黄包车夫
“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运输的局面。
(2)影响:
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第
(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
(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分析汽车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复习必备浙江专用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 复习 必备 浙江 专用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交通 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