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5238291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12KB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曹植在《说疫气》云:
“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
“瘟气疫疠,千户灭门。
”材料( )
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
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
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
2.20世纪60年代,美国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
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这说明( )
A.美国医疗卫生体系支离破碎
B.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医疗保险
C.医疗保险促进人类健康状况
D.给政府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
3.传统的中医学不仅把人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中去剖析,而且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辨证施治。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 )
A.具有实用性的特点B.注重整体性的研究
C.讲究“天人合一”D.注重总结经验教训
4.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青州大疫,中央政府要求:
“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旨在切断传染源。
这项措施被后世沿用。
据此可知当时( )
A.疫病防治依赖于中医药学创新
B.医疗隔离救治理论成熟
C.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
D.政府防治疫病方法有效
5.下列关于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及其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以来,许多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B.一战后,西方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C.二战后,美国的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作用不大
D.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推广
6.1949-2010年,我国卫生机构总数从3670个发展到93.7万个。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农村三级保健网经历了形成、改革、发展、提高的过程。
这说明了( )
A.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B.医疗机构服务职能不断扩大
C.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D.药品供应体系已经全面完善
7.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以预防医学理论为指导,动员全社会进行“除四害、讲卫生、消灭主要疾病”的爱国卫生运动。
这( )
A.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明意识
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顺利恢复
C.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
D.解决了城乡的卫生防疫问题
8.与西医使用抗生素抑制病毒细菌相比,中医一贯注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
中医的这些特点反映出中国古代科技( )
A.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B.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D.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9.“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流行……故为民上及有心力之人,平日宜疏河流,毋使污秽,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域”。
根据材料可知( )
A.环境对生产的影响B.河流污染产生疫病
C.古人重视环境整治D.人口稠密易患疫病
10.在对《本草纲目》进行分卷时,李时珍“先按水火土金木的五行框架,后依木水火金的四象与五行属性相结合的模式”划分了前15部。
由此可知,《本草纲目》( )
A.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求
B.不太关注药材的功效
C.有相当强烈的迷信色彩
D.与传统哲学关系密切
11.民国时期,上海市政府着手建立公立医院保障儿童健康,并动员民间力量协办。
截止到1936年,上海举办的各类医院已经超过40家。
其中公立和私立医院都有涉足妇幼保健领域。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上海(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转型
B.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建设
C.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
D.西方医学理念广泛传播
12.“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水平稳步提高,补偿范围不断扩大,用药范围进一步扩大。
国家通过谈判准入这一创新机制2017年将36种、2018年将17种昂贵药品纳入报销范围。
”材料旨在强调( )
A.国家医疗机构不断完善
B.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发展
C.医疗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D.公共疫病防控能力的提升
13.下表根据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曾接受过救助的抽样调查数据制作。
项目
医疗服务
与医疗救
助(%)
贫困救助
与扶持
(%)
康复训练
与服务
(%)
辅助器具
配备服务
(%)
需求占残
疾总人口
72.78
67.78
27.69
38.56
接受过救
助占残疾
总人口
35.61
12.53
8.45
7.31
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医疗服务的提供与保障之间差距大
B.医疗服务与药品供应体系还有待完善
C.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差距大
D.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还有待完善
1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分16部、52卷,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892种,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
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000余幅。
李时珍加附这些药物形态图的目的是( )
A.使自己的著作图文并茂
B.有些药物不便于用文字表述
C.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
D.使药物分类更直观清晰
15.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鸦片战争后不断受到西医冲击。
19世纪70年代,一些洋务人士和绅商有感于西医的功效,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各地就诊西医人数大大增加。
20世纪初,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
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缘于洋务运动的开展B.推动近代医学的进步
C.是对中医价值的否定D.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
16.“从调查数据看,残疾人曾接受过医疗服务与医疗救助、贫困救助与扶持、康复训练与服务和辅助器具配备服务的比例分别占残疾总人口的35.61%、12.53%、8.45%和7.31%,而对以上四项需求的比例分别达到残疾总人口的72.78%、67.78%、27.69%和38.56%。
”由以上材料可知( )
A.医疗服务的提供与保障之间的差距大
B.医疗服务与药品供应体系还有待完善
C.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大
D.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还有待完善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国家财政和企业包揽职工医疗费用,在对供需双方均缺乏费用共付机制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快速攀升,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羁绊,严重的矛盾纠葛使职工医疗保障制度难以为继。
1985年,在国家制定的《关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提纲(初稿)》中,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统筹两个问题。
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
1990年确定劳保医疗改革的方向是:
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
——据姚力《新中国城镇职工医疗
保障制度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镇职工医保制度改革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
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
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
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
“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
”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
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
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
“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
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
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19.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关乎国计民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
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
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
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
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
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
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减少。
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
古代
近现代
先秦:
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
《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
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
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
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A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室室有号泣之哀”“瘟气疫疠,千户灭门”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A项正确。
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2.D
【解析】根据材料“滞胀”“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医疗保险计划给政府财政造成严重困难,D项正确。
材料只是说明美国医疗保险计划的弊端,而未涉及整体医疗卫生体系,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降低覆盖率,而未说弱势群体无法享受,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B
【解析】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古代医学的实用性特征,A项错误;根据材料“始终把人当作有机整体来辨证施治”可知,中国古代的医学注重整体性的研究,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天人合一”的内容,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医学注重整体性研究,并未体现其注重总结经验教训,D项错误。
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政府采取了隔离措施以切断传染源,故选D项。
A项“依赖于”说法有误,B项“理论成熟”有误,均排除;材料表明政府组织并实施疫病治疗,并没有说明社会力量的情况,排除C项。
5.D
6.C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而未涉及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以及药品供应体系,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7.A
【解析】掀起爱国卫生运动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讲卫生的文明意识,故选A项。
爱国卫生运动与国民经济恢复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C、D两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8.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医一贯注重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故选B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文明的关系,排除A项;C、D两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
9.C
【解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对河流的治理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由材料“宜疏河流,毋使污秽,毋使饮浊”可知,古人重视对环境治理,故C项正确;材料虽提到人口稠密易导致疫病流行,但并非材料主旨,D项错误。
10.D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现实政治的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药材的功效,排除B项;阴阳五行学说并非迷信,C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李时珍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对《本草纲目》进行分卷,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这说明《本草纲目》与传统哲学密切相关,D项正确。
11.A
【解析】根据材料中民国时期医院的变化可知,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出现了转型,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故A项正确。
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政治制度趋向民主法治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排除C项;D项“广泛传播”属于夸大性解读,与史实不符,排除。
12.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医疗机构,排除A项;由材料“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补偿范围……报销范围”等可知,反映的是医疗保障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医疗服务、公共疫病,排除C、D两项。
13.C
【解析】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大,C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药品供应体系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特别针对社区医疗服务问题,排除D项。
14.C
【解析】《本草纲目》以实用性为主,突出感性认识和经验成果,故李时珍加附药物形态图,便于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故C项正确。
15.B
【解析】由“纷纷捐资筹建西式医院”“大量中医人士也学习西医”可知,西医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医学的进步,B项正确。
因为“感于西医的功效”,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中医的攻击,C项错误;中国人办医院学西医不是西方的侵略,而是主动学习,D项错误。
16.C
【解析】由以上数据可知,医疗服务的提供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大,C项正确,排除A项。
材料不涉及到药品供应体系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特别针对社区医疗服务问题,排除D项。
17.
(1)背景:
传统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导致国家和企业财政负担较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经济发展城镇人口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特点: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由国家负担到社会和个人共同负担;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前提。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改革初期围绕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国家和企业负担沉重;另一方面,改革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砸碎‘铁饭碗’企业包揽的福利制度成为改革的羁绊”并结合所学,从传统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弊端、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角度分析概括。
第
(2)问,根据材料“明确了医疗改革的重点是研究解决职工个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和医疗费的社会统筹两个问题。
1989年以后,全国各地逐步实行医疗费用与个人利益挂钩”“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对劳动者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结合所学说明即可。
18.
(1)特点:
传教是传播主题;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
原因:
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
(2)传播方式:
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生物学、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
评价:
积极:
“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
“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消极:
但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
如种族优劣论、商家过度宣传等,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说概》……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可知,医学与教义结合;根据材料一“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可知,传教是传播主题,传播的目的是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根据材料一“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可知,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传播。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导致天主教的范围缩小,转而向东方传教;宗教改革前,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西方医学也处于教会控制下;明清时期的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等。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可知,传播主体是在知识阶层;根据材料二“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可知,其传播媒介为书刊、广告、教材等,其传播内容是生物学、医学等;根据材料二“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可知,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其传播目的是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
第二小问,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
19.
(1)措施:
政府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2)特点:
国家主导的疾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普惠群众;确立了公共卫生的“中国模式”;新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形成。
意义:
改变了旧中国卫生事业落后的局面;保障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髙了国民的身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等信息概括即可。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地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采用了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的公共卫生模式,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等信息归纳即可。
第二小问,可从中国卫生事业、人民身体健康、社会秩序、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
20.(示例一)论题:
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论证:
早期的中医药学发展受个人经验积累影响较大,现代中医药学在个人研究与政府组织之间形成了合力。
先秦时期,名医扁鹊根据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成为此后中医诊疗的重要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成立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进行统筹管理。
生物学、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在结晶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屠呦呦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二)论题:
古代中医药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学受西方医学影响,并进一步发展。
论证:
《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集此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医药学吸收了西方医学的经验和方法。
民国政府强调中医的地位,新中国确定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促进了中西医的结合,推动了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学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创新”的路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示例三)论题:
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论证:
在古代,随着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政府重视对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比如统一编修和颁行药学著作。
唐代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由朝廷颁行。
这些都促进了中医的普及和传承。
政府在中医面临挑战时维护了中医发展。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
二十世纪初,中医受西医冲击,面临存废问题。
1914年,中医组织向政府寻求保护,政府说明没有废弃中医的打算,维护了中医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强法制建设,强调“有法可依”。
国家制定政策法规,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了中医制度化。
如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综上,国家力量推动了中医药学普及,在中医面临危机时维护其地位,并推动了中医的制度化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材料反映了古代和近现代中医药学发展的成就,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例如:
中医药学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又有创新。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个人经验、政府组织、中医诊疗、政府重视、科学成就等方面加以阐释。
其他论题,论从史出、言之成理即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单元测试题 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六 单元 医疗 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 学年 高中历史 统编 选择性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