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5238028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80KB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docx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一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考查内容
诗歌鉴赏,主要是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把握。
二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答:
(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描写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
①排闼:
闯进门来。
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
①绿绮:
古代名琴。
②流水:
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
《山海经?
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2004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
答:
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步骤二)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更新时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指导
(2)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词句的语言把握如:
诗眼----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绘声绘色绘形绘态
佳句----句式省略-句式倒装-节奏音韵对仗平仄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
答:
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004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答: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步骤一),诗人玉阶伫立仰见飞鸟,归期无望(步骤二)“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
蝶恋花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2004年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
答:
①“绕”字好(步骤一),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步骤二),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步骤三)。
②“晓”字好(步骤一),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步骤二),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步骤三)。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答: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⒁东坡词雄浑豪放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雄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⒂少游词小巧真切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⒃鲁直词流畅自然
[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⒄易安词凄苦绰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⒅放翁诗雄浑厚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⒆稼轩词壮阔雄奇
[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⒇姜夔词清峭秀远
[点绛脣]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
今何许?
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5.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以知人论世。
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例1·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例3·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例4·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例1·卢纶·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例2·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吹遍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例3·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例4·姚合·穷边词]将军坐镇古汧州,水腻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关。
[例5·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朝廷先天不足,外交上处于弱势,儒家理学逐渐发展,诗歌讲技巧,重说理。
[例1·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3·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例2·苏轼·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例4·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例5·朱熹·观书]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
[例1·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例3·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旺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
雄谁地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例2·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例4·张孝祥·六州歌头(片段)]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念腰间剑,匣中箭,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
徒壮,岁将零。
……
6.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了解主旨。
(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即事感怀诗)
忧国忧民之感慨
国破家亡之痛楚
[杜甫·阁夜(片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文天祥·过零丁洋(片段)]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游子逐客之悲凄
征夫思妇之幽怨
[苏轼·临江仙(下阕)]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觳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辛弃疾·水龙吟(片段)]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建功立业之豪迈
自由闲适之恬淡
[陆游·老马行(片段)]中原蝗旱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江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秀美河山之热爱
亲情友情之真挚
[李白·游天竺寺]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叠嶂隔遥海,
当轩写归流。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王维·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边塞诗(卫国豪情征战之苦塞外风光)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片段)]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高适·燕歌行(片段)]。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怀古诗(怀古伤情怀古讽今怀古论事)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更新时间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
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杜甫诗句:
“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
)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
杜甫有诗云: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
”叶梦得评道:
“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
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
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
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
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
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
所遇者:
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
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b.表颜色的词:
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姜夔)
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李清照)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杜甫)
(三).检测练习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1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
“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鉴赏 答题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