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237700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132.90KB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表:
1、项目投资估算表
2、主要仪器设备清单
附件:
1、项目建设单位法人证书、机构代码证
2、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有土地使用证》
3、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界林权证》
4、《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某林场改为某水源林保护区管理处的批复》(桂政办[1981]36号)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泥河湾等17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通知》(国办发[2002]34号)
6、《南宁地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同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更名的批复》(南地编[2002]42号)
7、《国家林业局关于北京松山等3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林计发[2003]12号)
8、《关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构编制问题的通知》(南编[2005]112号)
9、《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及评审专家名单
附图:
1、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示意图
2、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
3、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现状图
4、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布局图
第1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
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3项目建设单位及法人代表
建设单位: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法人代表:
1.1.4项目主管单位
区林业厅
1.1.5项目性质
续建
1.1.6建设目标
通过完善保护基础设施,提升保护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宣教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强森林防火预警监控系统、阻隔系统、通讯系统、信息指挥系统和专业消防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防火装备和物资储备,全面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与监测,以有效保护某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促进自然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7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1)保护工程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10km,新建物理防火隔离带10km,维修林道15km,疏通防火护林道160km,新建植物防治检疫站200m2,防火瞭望塔1座,巡护车辆1批等。
(2)科研与监测工程
新建科研中心1000m2,补充部分科研设备,新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200m2,开展野生动植物监测与评估等。
(3)宣教工程
建设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1200m2,购置展示中心设备等。
(4)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
森林防火中心600m2,森林防火训练基地共5000m2及配套设施,冰灾受损房屋维修1200m2,重建56m2,冰灾破损水管维修4.8km,受损供电线路维修0.5km;新建10个保护站(点)的附属设施1300m2,供电线路改造15.5km,铺设供水管线15.0km,蓄水池20座,高位水池1座;建设森林巡更系统、森林防火预警视频系统各1套;建设通讯设施1批;建设小型高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一套,太阳能生态环保厕所3处及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等水电配套设施;购置保护站(点)办公配套设备及自动倾倒式垃圾压缩存储设备等。
1.1.8建设期限与进度
项目建设期2年,即2012年至2013年。
1.1.9项目投资与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2992.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527.2万元,占84.5%;工程建设其它费用322.5万元,占10.8%;基本预备费142.5万元,占4.7%。
(详见附表1)。
资金来源:
申请中央投资2394.0万元,占总投资的80.0%;地方配套资金598.2万元,占20.0%。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编制依据
(1)《全国林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06-2030)》;
(2)《全国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壮族自治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2001-2030)》;
(4)《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规范》(LY/T5126-04);
(5)《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129-2003);
(6)《林业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规定(试行)》(2006);
(7)《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2);
(8)《关于切实加强我区自然保护区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的紧急通知》(桂林护发[2008]10号);
(9)国家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其他有关规定。
1.2.2编制原则
(1)保护优先、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建设项目。
(2)本着实事求是、全面论证的原则。
(3)本着“可靠、经济、合理”的设计原则。
(4)本着为用户及主管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原则。
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拟建于各个站(点)的建筑工程在建筑材料运输中均发生二次运输费用,因此,均比在保护区山脚管理局处建设的建筑工程造价高。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1。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工程量
工程造价
备注
单位
数量
单位
指标
一
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
1
土建工程用地规模
hm2
hm2
2
新增建筑面积
m2
5200
m2
3
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
m2
1200
元/m2
2500
框架结构
4
科研中心
m2
1000
元/m2
2500
框架结构
6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m2
600
元/m2
2000
框架结构
7
防火基地附属用房
m2
700
元/m2
1500
砖混结构
8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
m2
200
元/m2
2500
框架结构
9
保护站的附属设施
m2
1300
元/m2
1800
砖混结构
10
植物防治检疫站
m2
200
元/m2
1800
砖混结构
11
护林道维修
km
22.5
万元/km
5.00
12
防火护林道维修
km
160
万元/km
5.00
13
生物防火带
km
10
万元/km
7.00
14
物理防火隔离带
km
10
万元/km
6.00
二
其他费用
1
勘察设计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3.0%计
2
建设单位管理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1.5%计
3
工程招投标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1.5%计
4
工程监理费
按建安投资的2.0%计
5
工程保险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0.35%计
6
工程报建报监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5.0%计
7
基本预备费
按基本建设投资的5.0%计
三
项目投资
1
项目投入总资金
万元
2992.2
其中:
建安工程费
万元
1783.1
仪器设备购置费
万元
514.1
其他费用
万元
695.0
2
投资来源
中央投资
万元
2394.0
占80.0%
地方配套
万元
598.2
占20.0%
1.4结论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其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第二期建设工程以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提升科研和宣教能力为重点,项目的实施将使某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加科学有效地保护,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建设内容和布局较合理,规模适宜,投资额度适当,与一期工程建设衔接较好。
地方政府重视,配套资金能及时足额到位。
综上所述,本项目建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建设可行。
第2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保护区概况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81年,初为自治区级,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中南部,地跨南宁市的武鸣、上林、马山三县,总面积16994.0hm2,主要保护对象是北回归线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黑叶猴等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和独特自然景观。
某是桂中一座孤山,山体呈西北向东南走向,是##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年均降雨量2630.3mm,是桂中重要的水源林区,提供周围74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和62座水电站的用水,直接影响范围2900km2,为下游的右江、红水河流域,乃至珠江流域提供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保护区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已知维管束植物2023种,脊椎动物29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53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有黑叶猴、金钱豹、林麝、蟒蛇和伯乐树。
某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植被原生性好。
在全球北回归线上的其他地区,基本都是干旱草原和沙漠,而某尚保存完整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是北回归线上不可多得的绿洲,其自然价值在国际国内是较为少有的。
某自然保护区也因此在1996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认定为中国40处具全球意义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99年被接纳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南宁作为与东盟国家距离最近、交通最便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进入东盟的“桥头堡”。
2003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从2004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东盟各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并写入了会后发表的主席声明。
中国—东盟博览会由此永久落户南宁。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南宁市来说尤为重要。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南宁市中心仅93.0km,是南宁市的“生态绿肺”,生态区位非常重要。
该保护区也是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场所,是##与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许多国外宾客和友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一些重要活动被安排在保护区内进行。
因此,该保护区又是展示我国国际形象的一扇窗口。
保护区的建设不仅对促进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02年由国家林业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
2003年,国家林业局以林计发[2003]12号文批复同意实施《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于同年以林计批[2003]194号文批复《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4年下达投资计划。
2.1.2一期工程建设概况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于2003年获国家批复,2004年下达投资计划。
一期工程核定总投资825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投入495万元,地方配套330万元。
到目前为止,一期工程实际到位资金841万元,其中,中央国债资金到位49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到位346万元,为应地方配套及自筹资金330万元的104.8%。
。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新建管理局办公楼1000m2,4个保护站(含动物救护点和病虫害防治站)用房480m2,8个保护点用房640m2,动物救护点200m2,病虫害防治站150m2,检查站(1处)100m2,动物围栏500m,隔离防护栏15km,瞭望塔2座,高位水池11座,气象观测站2处,水文观测站1处,地质监测点1个,固定样地30个,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科研、监测、办公、交通、通讯等配套设备一批。
一期工程建设于2005年开工,目前,工程建设已进入尾声,将于2011年8月完成竣工验收。
2.1.3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期工程建设主要解决了部分站(点)的办公和保护设施问题,但是,保护区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软肋”—防火、科研、宣教,社区发展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灾后重建任务繁重,资金紧缺
2008年冰冻灾害对水电、房屋等设施损坏和林木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万元,灾后重建工作约需资金500多万元,全体职工虽开展了自救工作,但灾后重建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
(2)保护区部分站点的交通、水、电等设施落后,亟需加以解决
沟通天坪保护站、朝阳保护点及敢造保护点之间的道路路面损毁严重,朝阳等保护站点不通电,西燕保护站仍喝不上干净的水,橄榄河保护点饮用水源不足,这些设施亟需进行建设。
要让保护区的一线职工用上电、喝上干净的水,解决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的切实困难。
(3)治安、防火、安全生产等形势严峻,保护的设施和技术手段亟待加强
保护区周边的集体林区多是马尾松等极易燃烧的针叶林,农地也较多,人为活动频繁。
加上冰雪灾害造成受灾林区可燃物急剧增加,导致区内森林防火风险加剧,有必要完善保护区外围防火林带。
2007年起,随着各类旅游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游客数量达到5.4万人次,保护区的治安、防火、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和难度陡然增大,形势极其严峻,仅依靠人员巡视的办法难以适应这一形势变化需要,建设覆盖整个保护区的防火预警监控、微波监控及调度指挥系统,全面提升保护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4)保护区内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污染防治需加大投入力度
某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力度加大,旅客数量不断增多,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
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不仅需要加强,而且要有适度的超前性,尽量应用高新技术来防治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考虑到天坪保护站一带的旅客较集中,服务设施较多,宜建设高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建设太阳能生态环保厕所,购置自动倾倒式垃圾压缩存储设备等先进环保设施设备,切实保护好某自然环境。
(5)科研设施和科研力量不足,科研工作不能深入开展
保护区现有科技人员专业结构较单一,同时,科研设施匮乏。
受人才、设施、设备和经费等方面的制约,保护区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和对重要保护对象的监测还不能有效开展,保护管理决策缺乏长期、系统的监测信息的支撑,无法实施有针对性的、科学合理的保护计划和保护措施,与保护区总体规划设定的建设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
建设科研中心将大大改善某自然保护区的科研工作条件,促进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6)宣教培训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其一是对保护区职工队伍的培训不够;其二是对社区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不够;其三是对来访者的宣传不够;其四是主动地对外宣传不够。
缺乏必要的宣教培训场所及相应设施设备是原因之一。
某每年的旅客超过5万人次,保护区的宣教工作必须面向这个广大的群体。
一期工程建设虽在保护区管理局综合办公楼内设置了宣教室,但充其量只能算是小会议室,可用于职工一般性培训,规模和位置均不能适应开放性的、面向广大来访者的宣传教育工作的需要。
因此,需要建设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展示中心,配备宣教设备,改善宣教的软硬件环境,全面提高宣教效果。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完善基础设施,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需要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期工程建设的主要设施有管理局办公楼,4个保护站、8个保护点、检查站、气象观测站、动物救护点以及病虫害防治站的用房,新建防火瞭望塔,建立固定样地等。
一期工程建设改变了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设施近乎空白的状况。
但是,目前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设施还不完善。
沟通天坪保护站、朝阳保护点及敢造保护点之间的道路路面损毁严重,朝阳等保护站点不通电,西燕保护站饮用水仍无保障,橄榄河保护点饮用水源不足,这些设施亟需进行建设。
保护区周边与集体林区相接的地带多是马尾松等极易引发火灾的针叶林,且人为活动频繁,急需修建防火林带将保护区林与集体针叶林隔开。
某自然保护区是##的旅游胜地,2007年起,随着各类旅游设施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数量也逐年递增,2010年游客数量达到5.4万人次。
保护区的治安、防火、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和难度陡然增大,形势极其严峻,仅依靠人员巡视的办法难以适应这一形势变化需要。
建设覆盖整个保护区的防火预警监控、微波监控及调度指挥系统,全面提升保护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
在天坪保护站建设高效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太阳能生态环保厕所,添置垃圾压缩存储设备等,是应对保护区内旅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保护好某自然环境而急切需要进行的建设项目。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基础设施条件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设定的将“保护区建成管理先进、设备完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自然保护区”的目标存在很大差距,也与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中国40处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区之一、北回归线上“绿色明珠”、南宁市“生态绿肺”的重要地位不相适应,很有必要进行第二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某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体系,对促进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
某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季风常绿阔叶林,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参照系,是开展自然保护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
在条件十分简陋的科研条件下,某自然保护区与国内外有关单位协作完成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达十多项,取得较好成绩。
自1980年以来,保护区先后接待国外专家学者200多人次,并已经成为数十家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教学基地,科学研究的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
一期工程建设没有科研中心项目,管理局在办公楼中设置有两间共36m2的实验室,不能满足较大项目科学研究人员交流多,技术要求高的需要。
另外,实验室与办公室混合,互相干扰较大,有必要建设具有独立出入口的科研中心,既解决科研需要,还可以发挥科研人员的专业优势和影响力,扩大科普和宣传的效果。
实施第二期工程建设,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将大大促进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升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3)掌握保护区自然资源状况,实现科学有效管理的需要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大量宝贵的物种资源,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023种,脊椎动物294种。
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伯乐树、黑叶猴、金钱豹、林麝、蟒蛇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有白豆杉、格木、黑熊等48种,某特有植物有32种以上。
保护的目的是进行科研与利用,而科研又是促进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然而,人们对某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认识仍存在许多空缺,如中山地带黑叶猴种群习性与基因特性、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等的认识甚少,无法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地保护措施。
十分有必要在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研监测工作,强化监测手段,开展相关调查与监测,建立本底资源档案,为有效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奠定基础。
(4)扩大宣传教育覆面,有利于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南宁是中国进入东盟的“桥头堡”,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南宁市来说尤为重要。
2006年5月,南宁市政府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交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的请求,同年6月获得批准。
至2020年,要把南宁市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经济发达、文化进步、人们生活富裕、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国绿城”生态城市。
某自然保护区作为距离南宁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南宁市的“生态绿肺”,在南宁市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乃至生态##建设中居于关键的地位。
某自然保护区也是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场所,是##与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展示我国国际形象的一扇窗口。
每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许多国外宾客和友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一些重要活动被安排在区内进行。
2010年,进入保护区的游客数量达到5.4万人次,这些人是保护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群体,对如此庞大的游客群展开宣传教育工作,是普及科技知识,增强公众生态保护理念的很好途径。
某自然保护区基础、科研及宣教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交流,既可以和国内、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的保护区进行双边、多边、政府或民间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也可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交流。
从而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水平,提升某自然保护区在国内保护区的影响力和国际上的知名度,繁荣生态文化,为生态##建设发挥更好的示范作用。
第3章项目建设条件
3.1自然地理条件
3.1.1地理位置
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宁市境内,属武鸣、上林、马山三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
东经108°20′~108°34′,北纬23°24′~23°30′。
保护区范围包括柑栏河大沟、朝阳大沟、公益山、尖岭、望兵山、龙头山、六毛峰、象头山一带,呈西北—东南不规则长方形状,南北长约50km,东西宽约10~30km,总面积16994.0hm2。
保护区管理局现设在武鸣县两江镇汉安村那汉屯南侧。
保护区对外交通方便,210国道从山脚通过,保护区管理局距两江镇12km,距武鸣县城51km,距南宁市中心93km。
3.1.2地质地貌
某属于##中南部弧形山地的西翼南段,山体脉络分明。
在地质构造上,某属于以龙山系为轴心的穹窿背斜层,整个背斜组成的岩层中部以下古生代寒武纪地层及泥盆纪地层的砂、页岩系为主,加里东期褶皱成山,准平原化后发生沉降,沉积了泥盆系地层,印支期再度褶皱隆起而成。
某主脉西北—东南走向,全长68km,最宽处23km,一般海拔1200m左右,主峰龙头山在山体中部武鸣与上林两县交界处,海拔1760.4m,相对高1563m,是##中南部最高的山峰。
在某的南面和西面为武鸣盆地,北面为马山槽谷盆地,东南为上林盆地。
自然保护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其地势是西北主峰一带高而东南低,受断层影响,西南坡坡度大,相对陡峭,东南坡相对较平缓。
山体中心主要由寒武纪的浅变质岩—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千枚岩构成,地势较平缓,形成“天坪”,水陈峰一带较平坦,为泥盆纪的坚硬砂页岩所包围,形成锯齿状起伏的山峰,崖壁裸露,整个某山体坡度在25°~40°之间。
3.1.3气候特征
某自然保护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
某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温28.6℃,极端最低温-6.0℃,最冷月1月平均5.8℃,最热月8月平均21.9℃,≥10℃积温5047.7℃。
某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山体东北坡平均气温垂直递减0.51℃/100m,西南坡平均气温垂直递减0.59℃/100m,年无霜期292~312天。
某年均降雨量2630.3mm。
降水量地域分布表现为东南坡多于西北坡,中低山区多于山脚丘陵地区。
雨季为4~9月,旱季为10~次年3月。
某是##的暴雨中心之一,降水性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暴雨日通常5~9天,最多达19天之多。
某植被茂密,终年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为91%,相对湿度月变幅为11%。
3.1.4土壤条件
在母岩、母质、气候、植被、海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山地垂直土壤类型。
保护区范围的主要土壤类型(亚类)有赤红壤、山地赤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灰化黄壤和山地表潜黄壤,局部地区分布有山地草甸土和山地灰化草甸土。
总的特征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层厚度减薄,但有机质含量增加,C/N比增大,并且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土壤普遍存在灰化现象。
3.1.5水文
某是##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和重要的水源林区,是上林县清水河、武鸣县武鸣河等河流的主要源头,是周边四个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区。
自然保护区境内溪涧河流纵横交错,发源于某的主要河流有33条,其中流向武鸣县的有达响河、汉江河等15条,全部流入武鸣河后依次进入右江、邕江、郁江;流向上林县的有柑栏河、东春河等16条,全部流入清水河后依次进入红水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基础设施 建设 二期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