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 文档编号:25237543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38.33KB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劝学》《赤壁赋》《登泰山记》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
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他们,就说: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哎!
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
“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
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季氏》: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
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
即生乎吾前者。
乎:
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
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庸,发语词,难道。
知,了解、知道。
之,取独。
是故:
因此,所以。
无:
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
从师的传统。
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
超出一般人。
犹且:
尚且,还。
众人:
一般人。
下:
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
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
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
惑矣:
(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
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
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习,使……学习。
其,指书。
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
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
不知断句风逗。
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
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
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
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
遗,丢弃,放弃。
巫医:
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
各种手艺。
相师:
拜别人为师。
族:
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
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
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足,可,够得上。
盛,高大。
谀,谄媚。
复:
恢复。
君子:
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
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或作“鄙之”。
乃:
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
难道值得奇怪吗。
其,难道,表反问。
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常,固定的。
郯(tán)子:
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
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
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
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
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
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论语·述而》原话: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不必:
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
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
李家的孩子名蟠。
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
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
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乐》已失传,此为古说。
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通,普遍。
不拘于时:
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嘉:
赞许,嘉奖。
贻:
赠送,赠予。
一、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
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
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
(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
(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
⑤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
(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
(的)
⑨师道之不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
(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乎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
(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
(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
(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
(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
(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
(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
(他们)
②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
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
(兼词:
于之)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
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
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
习,使……学习)
四、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
用来……的
今: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
跟随并且
今:
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
不论;不分
今:
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
风气
今:
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
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
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
永久的;固定的
今:
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
不一定
今:
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
秦汉的散文
今:
“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
一般人,普通人
今:
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
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
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五、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六、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七、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八、被动句
1、不拘于时
九、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或师焉,或否焉(“否”后省“师”)
6、生乎吾前(者)
十、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
君子说:
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注释
君子: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
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
(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绳,墨线。
輮(róu):
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
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
即使又晒干了。
有,通“又”。
槁,枯。
暴,同“曝”,晒干。
挺:
直。
受绳:
用墨线量过。
金:
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
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砺,磨刀石。
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
每天对照反省自己。
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
省,省察。
乎,介词,于。
博学:
广泛地学习。
日:
每天。
知(zhì):
通“智”,智慧。
明:
明达。
行无过:
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
犹古训。
干(hán):
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
夷:
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貉(mò):
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
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
靖,安。
共,通“供”。
介,给予。
景,大。
须臾(yú):
片刻,一会儿。
跂(qǐ):
踮起脚后跟。
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
声音宏大。
彰:
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
凭借,利用。
舆:
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
脚走得快。
水:
游泳。
绝:
横渡。
生(xìng)非异: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通“性”,天赋,资质。
跬(kuǐ):
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
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
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
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
驽马,劣马。
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
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
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
舍弃。
指不放弃行路。
锲(qiè):
用刀雕刻。
镂(lòu):
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
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
六跪,六条腿。
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跪,蟹脚。
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
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文言实词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
“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
文言实词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文言实词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
《劝学》:
“吾尝终日~思矣。
”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
3.表假设关系。
《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
”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水。
”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
“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
《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
“蚓无爪牙~利。
”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
检验。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加入。
3.假 古义:
凭借,借助。
例:
假舆马者。
今义:
与“真”相对。
4.金 古义:
金属制的刀剑。
例:
金就砺则利。
今义:
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
例:
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
因为用心。
例如:
用心一也。
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古义:
墨线。
例:
木受绳则直
今义:
绳子,绳索。
8.跪古义:
腿脚。
例:
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
跪下
9.疾古义:
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
声非加疾也
今义:
疾病
10.致古义:
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
赠送,给予
11.寄托古义:
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
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
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
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
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
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
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师说 劝学 赤壁赋 登泰山记 必修 上册 泰山 原文 译文 注释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