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5234960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7.37KB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重点:
北京人及其发现的重大意义
难点:
劳动创造人本身
资料:
1921年至1927年,考古学家先后三次在“北京人”洞穴遗址外发现3枚人类牙齿化石,将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人”
设问:
北京人的牙齿化石和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相比有何特点,说明什么?
资料:
1929年,中国青年科学家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伺候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震惊国内外。
记住一个人物:
斐文中区别裴文中
读资料并观察图片,牙齿上的区别,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探究内容
探究结果
主要依据
结论
体貌特征
食物,如何食用
社会组织形式
使用工具
工具的制造方法
如何获取食物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
身体结构、工具、生活环境等等
探究内容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体貌特征
食物,如何食用
社会组织形式
使用工具
工具的制造方法
如何获取食物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
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向进步,走向文明。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教学重点:
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
《白虎通》原文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2)问:
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什么变化?
(3)讨论并得出结论:
人类由采集狩猎生活开始向农耕生活转变。
1.半坡居民的生活
(1)展示关于半坡遗址的考古史料
磨光的石器、大量的粟粒、骨制的渔叉、渔钩、尖底瓶、彩陶盆、纺轮、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等。
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特点,林木茂密,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半坡遗址,原始农耕出现文明曙光。
归纳总结: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用以开垦土地,农业生产等,会饲养家畜,狩猎,捕鱼,有时也采集野果,补充食物。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过定居的农耕生活。
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为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讨论归纳总结:
河姆渡人开始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人工栽培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会打井,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等。
河姆渡人还运用雕刻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但是在房屋的样式和种植的农作物方面有差别,你能说出原因吗?
归纳: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磨制工具的发展。
是原始农业兴起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品质学习2.鼓励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提示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严于律己,奉献班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
逐鹿之战、禅让制
教学难点:
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区别;禅让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资料展示《黄帝陵》
教师介绍: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清明节,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这里祭拜,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
.逐鹿之战
炎帝和黄帝先后通过阪泉和逐鹿两大战役结成联盟,并在此基础上打败了东方的蚩尤部落,最终炎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阅读教材,熟悉内容,思考:
(1)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皇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2)华夏民族又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归纳:
炎帝、黄帝、蚩尤、少昊灯部落的斗争和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关于华夏族形成的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和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
学生思考:
华夏族的形成有何特点?
炎帝:
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通商交换
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鼓励人民开垦农田,适时耕种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
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解除了黄河水患。
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说和史实
历史的学习有着科学严谨的精神,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把传说和史实混为一谈,学生更是无法区分,设置问题就是为了让学生注重证据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搜集证据,寻求证明的科学探索热情。
反思:
讲故事也有些不足的地方。
有部分学生仅仅听故事去了,没有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还有的同学因为我讲故事时“绘声绘色、手舞足蹈”而显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也有些散漫。
今后,需要在如何控制课堂局面上狠下功夫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掌握
1.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基本情况,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2.“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家天下”,
3.知道夏朝与商朝恩华的主要代表——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的考古成果。
4夏商西周三朝更替的史实和末代君王的腐朽残暴统治,兴旺与统治者的关系。
5、从夏商西周王朝的“家天下”统治观念,西周建立分封制并明确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其建立的意义。
重点:
归纳夏商西周三产更替的史实,简述分封制
难点:
理解“家天下”的基本含义,明确贵族等级制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及夏朝的疆域
“禅让制”和“世袭制”
3.国之初——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的“材料研读”,思考以下内容:
(1)“天下”是什么,“天下为公”“天下为家”中“公”和“家”指什么?
(2)什么是“家天下”?
二、商汤灭夏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了商王朝,都城建在亳,商王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商朝为何又叫“殷商”?
(2)商朝是如何灭亡的?
【视频】:
牧野之战
2.夏朝的灭亡
三、武王伐纣
经历了牧野之战周军占领了商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那么建立了自己王朝的周武王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探究】西周的灭亡
朝代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建立时间
重大事件
夏
商
西周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目的:
司母戊鼎、甲骨文文明。
实习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及用途,了解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出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青铜器?
(2)青铜器的用途和特点有哪些?
(3)青铜艺术的高峰时期是在什么时候?
(1)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
(2)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方面,种类繁多,数量众多
(3)商周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
学生阅读资料,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甲骨文是在哪里出土的
(2)甲骨文是怎么被发现的
(3)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4)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甲骨文是什么意思?
水、日、月、猪、山、刃
六书造字
甲骨文照亮了辉煌中华,如果说钻木取火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
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道1.了解春秋争霸的原因。
2.分析春秋争霸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及历史影响。
3懂得春秋争霸实质上是政治、军事、经济等综合国力的较量,逐步学会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
重点:
春秋争霸的原因。
管鲍之交,一鸣惊人,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典故
难点:
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政治上的变化教学过程:
课程
展示图片:
春秋战车,越王勾践剑,甲胄等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提高,比青铜器硬度更高,形成了有翻土垦荒的犁,铲土的铲,除草等使用的锄,平地用的耙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农具,大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由镐京迁至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的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他的出现推动了进击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而经济的发展又使西周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比如分封制,
思考:
:
分封制是怎么被破坏的,周王室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思考以下问题: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除了农业的进步,春秋时期的经济在哪些方面发展迅速?
二、王室式微
阅读材料: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
“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
”
“公元前707年,周王率军讨伐郑国,王师惨败,周王被射中了肩膀,天子威信扫地,从此一蹶不振”
春秋时期,诸侯取代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国家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三、诸侯争霸
1.阅读思考:
春秋时期的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先后有多位诸侯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在教材中找找看,春秋时期先后出现过哪几位“霸主”
课堂小结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无数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学会做人做事,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要求掌握:
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2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4.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勇于投身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才是进步的。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通
重点:
都江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战国七雄
教师讲述: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战国时期。
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战国的形成。
历史角度: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代齐)、楚、燕、秦;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三家分晋,一是田氏代齐。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经过这两件事情之后,战国形成了七雄并立的局面
3.战国七雄:
齐、楚、燕、秦、韩、赵、魏
三次战役
思考以下问题:
春秋时代的争霸之战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不同?
春秋时期主要是为了活着的领导地位胁迫小国,而战国时期则是为了吃掉对方,最终统一中国
二、商鞅变法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加激烈。
秦国经过长平之战,大败赵国,确立了在军事上的请过地位,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而为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奠定雄厚物资基础的时间就是商鞅变法。
阅读材料,提炼有用的信息,回答问题
1.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的做法?
有什么好处?
2.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实行了哪些改革,最终的目的?
3.在军事方面的调整有什么措施提高秦军的战斗力?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
提问,秦国能够在粮食供应上获得保障是源于哪种技术的推广?
3、都江堰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1)都江堰是什么时期,哪个国家,谁负责修筑的?
(2)这个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干什么?
(3)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意义?
(4)如何评价李冰父子的功绩?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孔子“仁”的学说及对教育文化的贡献
2、老子及其他思想学家和军事学家的主张
3、百家思想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
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过程:
《塞翁失马》
一、老子
故事道理:
祸兮,福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道德: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教育: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3.孔子的教育成就,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
三、学生完成下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著作
儒家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思想家,诸子百家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增添了灿烂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巨大,我们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文化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9课秦统一中国
掌握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和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总结出“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认识到: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联系实际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分封建制的国家,
(2)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秦统一的作用
教学过程:
展示“战国七雄形势图”
提问:
1.战国时期有哪几个主要的诸侯国?
2.为什么秦有条件完成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大任?
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得出:
(1)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2)长平之战后各国已无力抵抗秦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秦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灭六国的意义;
教师总结秦灭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2)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
(3)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
概括中央集权制的三方面内容:
秦统一中国的措施
(1)中央集权制
多媒体展示
(2)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车同轨
最高统治着:
皇帝
中央:
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事
地方:
推行郡县制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
2.陈胜、吴广起义。
3.了解秦国的灭亡和楚汉之争
4、究秦灭亡后,刘邦和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5、懂得秦的暴政是激起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以及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会战胜项羽,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传,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
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又是怎样被推翻的?
观看【阿房宫】资料,你能发现这其中包含什么有用的信息吗?
110万人修建阿房宫,几十万工人修建秦始皇陵,最后却被秦二世全部杀死在墓穴里陪葬。
一、秦的暴政
1.徭役、赋税繁重
2.刑法残酷
3.秦二世胡亥的残暴统治
二、陈胜吴广起义
阅读思考,回答一下问题:
(1)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时间地点?
(2)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3)起义的过程和结果?
(4)起义的意义?
三、楚汉之争
阅读:
教材49页
1、巨鹿之战
2、秦朝灭亡
思考:
1、楚汉之争时,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2.讨论:
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在秦灭亡前后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掌握:
1.知道西汉的建立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4、通过对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过程:
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刘邦取得最后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汉高祖”俗话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刘邦(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一】: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
……人相食,死者过半。
”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位平民皇帝在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
继他之后,汉朝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探究问题二】
1.以上史料说明什么问题?
2.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
学生自由讨论,广泛发言。
归纳:
(1)反映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由于勤的残暴统治,秦末的农民战争以及楚汉战争造成
【探究问题三】
(1)什么是修养生息政策?
(2)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什么?
(3)政策的根本目的?
(4)这一政策的结果和影响?
学生回答:
目的:
巩固政权和社会局势
措施:
士兵返乡务农
影响:
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学生归纳整理文景之治的要点
军事:
经济:
文化: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通过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的作用。
3.正确评价汉武帝
4、认识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的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延续2000多年的思想基础。
教学过程:
一、“推恩令”的实施
汉武帝登上帝位只有16岁,这位年轻的皇帝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1.诸侯王实力强大
2.诸侯王对抗朝廷,企图谋反
汉武帝和主父偃是如何通过推恩令使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讲解
削弱了诸侯,使他们在实力上不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那么在思想上如何才能使人们从此也服从于中央,听命于皇帝呢。
一起看看汉朝初年还有哪些问题?
汉武帝为什么要听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盐铁专卖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讲解: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哪些措施呢?
.1、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2.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小结:
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西汉鼎盛的经济基础,汉武帝的“大一统”使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汉室江山迎来了空前的大一统局面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东汉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
3通过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讲解关于王莽篡汉的历史事实
(一)王莽篡汉
教师讲解:
“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
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
(二)东汉建立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的时间轴
三、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
创设情境:
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统治。
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火,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
你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
【问题探究一】光武帝以“柔道”治理天下,具体是从哪方面着手呢?
【问题探究二】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史料阅读】
教师补充:
光武帝还致力于缓和民族矛盾,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大力倡导儒学,表彰有气节的人。
问题:
东汉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三。
、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阅读教材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1.黄巾起义前民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2.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得到天下的响应?
3、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要求:
1.知道张骞两通西域的史实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和意义
2,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3、学习张骞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课程:
一、课程导入【一带一路】有关材料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问题1:
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
问题2:
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去了几次,最终结果如何?
问题3:
张骞出使西域都经历了哪些地方?
思考题: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了解张骞这种不屈不挠,持之以恒,忠心爱国的精神。
2、丝绸之路
看书上“海上丝绸之路”,了解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总结:
1.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对西域的管理
张骞通西域后,稀罕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和经营。
问题:
西汉为了便于管理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 年级 历史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