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风俗.docx
- 文档编号:25232830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0.90KB
元宵节的风俗.docx
《元宵节的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宵节的风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宵节的风俗
元宵节的风俗
篇一: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上元灯会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花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武林旧事·灯品》记载:
"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龙灯、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舞狮子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
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吃元宵”
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篇二:
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
客家人元宵节风俗习惯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客家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更是一年中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最集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
在客家地区,闹元宵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客家人的习惯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着地方的特色。
如客家人的游大龙、“古事”、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起源于中原。
客家人是过了元宵节、吃了汤圆以后,就要送回家过年的亲人出远门,表示祝愿亲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来团圆。
在元宵节或早三几天,上一年“添丁”的人家要在祖屋中厅的梁上悬挂大红灯笼,并请亲朋好友前来喝酒祝贺,期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先祖神位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市”表示祝愿,完毕后众人开怀畅饮。
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家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
一般是一个儿子挂一个灯笼,哪个围屋挂的灯笼越多就越光彩,表示人丁兴旺。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在元宵节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人们用游彩龙、傩舞、唱戏、放添丁炮、舞灯火等方式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国泰民安。
梅州地方的元宵节节庆有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丰顺县埔寨镇元宵之夜以迎锣鼓、烧“烟架”、“火龙”而饮誉海内外。
闽西客家元宵节节庆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姑田游大龙、罗坊走古事等。
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正月十五元宵夜,两百多节、千米长的大龙,蜿蜒于姑田乡间村落,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
游大地,喜到人间”的场面热闹非凡。
罗坊走古事是以宗族为单位,以族或以房为一棚古事,每棚古事挑选两名十岁左右的俊童,按戏曲装扮,化装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主角坐上顶,一名扮护将坐轿台。
永定县抚市镇“走古事”中常见的故事有魁星点灯、桃园三结义、五虎将、六国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等。
闽西客家元宵节集中
反映了汉民族和畲、黎、瑶族等文化融合而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庆典,它具有原生性、人文性、质朴性、教育性,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还有一些个别地方才独有的元宵民俗活动,大家一起欣赏下。
魁星点斗
魁星,客家民间信奉的神明。
传说他聪明智慧,才气过人,客家人把信奉魁星作为勉励后代崇尚知识、勤奋读书的传统习俗。
闽西新泉乡烧炮
闽西新泉乡有东南、西、北三个村,每逢正月十四,家家购1万至10万响鞭炮,用一块门板作垫,将爆竹圈成三角形,像一面旗子,悬挂在屋前空坪上。
次日凌晨1时许,村民用轿抬着"三太祖师",举着狮、豹、龙、凤旗,敲锣打鼓,自北村、西村至东南村游行一日。
每到一家门前,村民就烧香点烛,拱手祭拜,燃放悬挂在屋前的鞭炮。
只听一声声炸响,震耳欲聋,顷刻之间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炮团"烧而非放,故名"烧炮",取一年大发吉利之兆。
闽西姑田游大龙
闽西姑田游大龙,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每条龙从90节到150节不等,每节4米,龙身直径70厘米左右,每节由5个青壮年轮流抬举游动,有“天下第一龙”之誉。
每年正月十三下午,大龙出游前,先由10多个人带上工具"查修龙路"。
次日黄昏时分,一条十分壮观的大龙有如腾云驾雾,缓缓行游。
龙游大地,百姓紧随,家家门前燃松明、点灯烛、摆果茶、放炮仗。
正月十六上午,焚烧龙身,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
抬龙板的人最后竞相往家里跑,谁先到家谁最吉利。
至此,整个游大龙活动结束。
丰顺埔寨烧火龙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年头一个月圆之夜,它象征着幸福美满。
元宵夜丰顺县埔寨烧火龙。
烧火龙是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至今有300年历史。
“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
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
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
烧火龙,
意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添财。
这些丰富多彩、争奇斗艳的元宵节庆民俗活动,是客家地区数百年来的一种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家人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活跃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又成为客家传统精神得以世代传承的一种载体,是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之进行继承、发展与弘扬,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篇三: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
来源:
中国鲜花礼品网
过完春节,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古代流传下来的元宵节的习俗有很多,因为地域的差异会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以下的元宵节习俗比较常见。
张灯结彩
自从元宵张灯的习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据《隋书?
音乐志》记载:
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中唐以后,元宵节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的。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这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
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
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
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
据说谁吃得最多,谁就能早得意中人。
在不同的省份还有各自的元宵节习俗。
另外,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们都会“人约黄昏后”,这个习俗保留到了现在。
当然,情侣约会不能毫无表示,需要赠送礼物,现在流行男生送女生鲜花。
元宵节送女朋友什么花好?
元宵节应该送女朋友什么花?
元宵节送女朋友鲜花有什么讲究?
元宵节送花:
鲜花/牵手一生
元宵节送女朋友鲜花,宜选择颜色鲜艳的花束。
19枝红玫瑰+满天星
花语:
19枝红玫瑰寓意:
永远爱你此情不渝。
想念那条街,想念与你遇见的地方,想念和你的第一次牵手?
?
永远无法忘记这些往昔的喜悦,它将永驻心间!
既然是元宵节送花,最好有一点特别。
可以准备一个谜语,随花束一起赠送,称之为“花迷”,是不是与灯谜有异曲同工之效,而且还很浪漫。
说不定,元宵节的“花迷”会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习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元宵节 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