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5223869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02.97KB
广东省江门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
《广东省江门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江门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江门市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月考试题
广东省江门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
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
章太炎指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张岱年认为:
“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
”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
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
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
“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
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
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
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
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
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
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但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
B.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出独特的胸襟与气质,但存在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
D.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也不应该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B.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
C.不少人认为研究国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实利,这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是对“致用”意义的一种错误理解。
D.国学普及的重要意义在于让国人可以以更为简易的方式亲近经典,通过熏陶,确立自己的道德与精神取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更新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
B.国学虽博大精深,但并非完全适用于当代,我们弘扬复兴国学应着眼当下,站在发展的态度立场上看待国学。
C.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它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这样它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D.国学的使命在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
生三岁,值晋乱,徙家洛阳。
孤贫力学,有远志,慕唐李大亮之为人,故字师亮。
太祖幸西都,齐贤以布衣献策马前,召至行宫,齐贤以手画地,条陈十事,内四说称旨,齐贤坚执以为皆善,上怒,令武士拽出之。
及还,语太宗曰:
“我幸西都,唯得一张齐贤尔。
我不欲爵之以官,异时可使辅汝为相也。
”
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先是,诸州罪人多锢送阙下,路死者十常五六。
齐贤道逢南剑、建昌、虔州所送,索牒视之,率非首犯,悉伸其冤抑。
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自是江南送罪人者为减太半。
雍熙初,迁左谏议大夫。
三年,大举北伐,代州杨业战没。
上访近臣以策,齐贤请行,即授给事中、知代州,与部署潘美同领缘边兵马。
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
副部署卢汉赟畏懦,保壁自固。
齐贤选厢军二千,出正之右,誓众慷慨,一以当百,辽兵遂却。
端拱元年冬,拜工部侍郎。
辽人又自大石路南侵,齐贤预简厢兵千人为二部,分屯繁畤、崞县。
下令曰:
“代西有寇,则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
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至是,果为繁畤兵所败。
二年,置屯田,领河东制置言方田都部署,入拜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淳化二年夏,参知政事,数月,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齐贤母孙氏年八十余,封晋国太夫人,每入谒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多手诏存问,加赐与,搢绅荣之。
(《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B.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C.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D.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
“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
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侍郎是次官。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
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齐贤为人自信,敢于坚持己见。
宋太祖到西都时,虽已认可了他所陈述十件事中的四件,但他坚持认为自己所说的十件事都是好的。
B.张齐贤审案认真,尺度把握得当。
路上遇到从南剑等地押送去京的罪犯,就要来他们的案卷重审,为所有不是首犯的蒙冤者伸了冤屈。
C.张齐贤勇于担当,能急国家之难。
杨业战没,他主动向皇上请行以作策应;卢汉赟畏懦自保,他亲自带领两千厢军,身先士卒,击退了辽兵。
D.张齐贤颇有谋略,讲究用兵之术。
辽兵又一次向南进犯时,他将一千厢兵分为二部,分别驻扎在繁畤、崞县以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敌兵。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因力言于朝,后凡送囚至京,请委强明吏虑问,不实,则罪及原问官属。
(5分)
(2)是时辽兵自湖谷入寇,薄城下,神卫都校马正以所部列南门外,众寡不敌。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
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阿房宫赋》中,文末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并借以讽今,以“,”两句告诫今人如果不从秦的灭亡中引以为戒,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3)古诗词善于运用联想,李煜《虞美人》“ ?
”两句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
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
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
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
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
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
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6分)
(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__________之处:
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________,又和病人家属作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________,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B.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C.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B.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试点工作的初衷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让少数考分不够但某一方面拔尖的专才能够进入高校深造。
C.针对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薄弱、力量不足,各地要依靠政府和基层组织,建立起农村交通安全责任制,发挥交警队的作用。
D.政府为了减轻流通企业的税收负担,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将扩大到部分鲜活肉类产品,从而调动流通企业的积极性。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提到“传统笔墨根基”,一般人总是想到皴染、斧劈、刮铁、乱柴、乱麻等笔墨技法,但是人们却往往忘记了,“中国画”之所谓“中国画”的最根基性的东西:
诗书画合一,诗书画同步。
前者,指的是画幅的文本呈现:
________,________。
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者,则是要求创作者的“内外兼修”,________,使形式与内容同步俱进。
因此,创作者笔墨传送的就不仅仅只是山水具象,而且是意幽境远的精神文化内涵。
①即把诗、书、画放在同一个技法层面上去追求、去训练、去经营 ②中国画以书法为骨干 ③诗境是绘画的内容 ④以诗境为灵魂 ⑤而书法是绘画的形式表现手段 ⑥诗、书、画同在一境层
A.①④③⑤⑥② B.③⑤②④⑥①
C.③①②④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15、下面这则邀请函有三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6分)
邀请函
贵校第五届艺术节将于9月24日~30日举行。
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
届时,您会欣赏到花的绽放,舞的优雅;您会聆听到琴的悠扬,歌的高亢。
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激情,激荡着创造的魅力;这里是心灵驰骋的原野,这里是放飞梦想的蓝天。
同行在热情相邀,孩子在期待,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2年9月10日
(1)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完成
(1)~
(2)题。
(5分)
(1)请用简明的语言介绍画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根据这幅漫画所包含的哲理,补充完整这句话:
____________像一扇铁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6年1月21日,一股强冷空气的到来,影响了无数人!
微信上到处都是宣传恶劣天气的内容,新闻媒体对此次雨雪更是“狂轰滥炸”,有关部门也发出了停课公告。
所有的通知和报道都在极力告诉学校、家长和孩子:
风雪太可怕了。
当天下午开始,所有有可能受雨雪影响的地区的学校都被要求中止正在进行的期终考试,提前放假。
风雪未到,学生纷纷回家避寒。
所有人似乎都被这股冷空气吓倒了。
几乎没有一家媒体、一个部门通过这次的雨雪天气给孩子一次正面的生存教育和精神教育。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议论文,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套作或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3分)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关于B项,原文说“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
“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这些都是“国学”的具体内容,但这些具体内容都诞生在古代,因此,对其影响的陈述,原文有明确的限制词“古代”。
B项少了“古代”一词,扩大了“国学”的影响范围,显然是不符合原文的,也是不正确的。
由此可见B项应该是选项。
关于A项,主要信息在文章的第一段,章太炎与张岱年对国学的定义不同,因此“各家对国学的表述不同”由此可见。
C项的内容从第二段“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可知并无不正确。
D选项是对原文“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
”的同义转述,“抱守残缺,故步自封”即“原封不动的照搬照用”,“数典忘祖,粗暴武断”即“全盘否定,认为它落后于时代”,故此项也无误。
2(3分)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
关于A项,其信息范围在第三段的头四句中。
从这几句来看,所谓“求是”,即探寻“是什么”,所谓“致用”即思考“怎样做”。
原文认为“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这里的关键在“更好地”。
也就是说理解“致用”未必一定要理解“求是”,理解“求是”是理解“致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而A项的表述将其绝对化了,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才能正确理解“致用”,故有误。
B项中“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国学研究前沿性的成果,推进了国学自身的完善,这有利于国学的普及”,符合原文意思。
C项的信息范围在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指出“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表述句符合原文意思。
D项信息较为明确,即第四段中“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与原文并无二致。
3(3分)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D。
从原文来看,该选项信息范围在第四段,“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对国学普及的意义的思考,而非“综合考虑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方面意义而得出的判断”,故对原文理解不正确。
A选项是对第二段中“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
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的提炼转述,没有理解上的错误。
B选项是对第二段内容的概括,并无不妥。
C选项是对全文意思的综合,“民族精神的载体”在第一段可知,“需要在普及的过程中修复”是第二段的信息内容,而最终的目的在第四段被说明了。
4(3分)B。
【试题解析】太宗擢进士,欲置齐贤高第,有司偶失抡选,上不悦,一榜尽与京官,于是齐贤以大理评事通判衡州。
时州鞫劫盗,论皆死,齐贤至,活其失入者五人。
(太宗选拔进士,本想把齐贤录取为前几名,有关部门偶然选择失误,太宗不高兴。
一榜进士都授任京官,于是任命齐贤以大理评事身份通判衡州。
当时衡州审讯劫贼,审判后都要处死,齐贤到任后,救活其中误判的五人。
)
5(3分)D。
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6(3分)C。
文本中没有能体现“亲自带领”和“身先士卒”的内容。
7(10分)
(1)(5分)于是向朝廷竭力建议,以后凡送囚犯到京城,委任精明强干的官吏审问,如果不实,那么罪责就要降到原来审问的官吏身上。
(2)(5分)这个时候辽兵从湖谷进犯(入侵),逼近城下,神卫都校马正把所率领的部队摆在在南门外(迎敌),但寡不敌众。
【评分说明】第
(1)小题
译出大意给2分,“力言”“委”“及”各1分。
具体评分请注意:
①“力言”译为“竭力建议”“尽力进言”,给分。
译为“努力建议”“大力进言”,不给分。
②“委”译为“派”“委任”“委派”也给分。
③“及”译为“降到”或“牵连到”可给分。
④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第
(2)小题
译出大意给2分,“入寇”“薄”“以”各1分。
①“入寇”译为“入侵”“进犯”给1分,译为“进入”不给分。
②“薄”译为动词“逼近”“接近”给1分。
③“以”译为“把”,给1分。
④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⑤译出“众寡不敌”大意,给1分。
【参考译文】
张齐贤,曹州冤句人。
出生才三岁,遭遇后晋之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江门市 学年 语文 下学 月考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