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义.docx
- 文档编号:2521620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78KB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义.docx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义.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二次培训讲义
从江县加勉乡中心小学继续教育二次培训讲义
主讲人:
彭清
第一、二课时
走进名师课堂感受名师魅力——听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示范课心得体会及其印象点评
各位同仁,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作我此次参加州级小学作文示范课学习的分享和交流。
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的“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作文教学示范展示课。
亲临会场,我们聆听了魏星老师讲授的作文教学方法和各个精彩教学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名师的魅力。
在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
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对魏星老师的印象。
魏星老师是邳州教研室的教研员,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目前在江苏省颇有名气,尤其在凤凰语文网上,网名“甜甜的语文”,更是为小学语文同道中人所推崇。
听他的课,感觉教学有独到的风格,功底深厚,课堂训练扎实,语言幽默。
讲座时,他非常谦虚,总说自己不会说话,尤其是讲不出纯粹的理论,只能结合实践、结合案例去和大家交流。
果真是了不起,让听者感觉很有亲和力,一下子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讲座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1、为“言语生成”设计教学
这部分内容魏老师用简明的几个词语进行了概括:
言意共生、个体内生、活动创生、有无相生、涵养化生、生生不息。
其中在谈到“有无相生”时,他给我们出示了一份美国的语文教材:
关于“描写”的教学过程,很吸引我,同时我也被震撼了,感觉美国的写作训练,非常扎实,教师的指导也非常充分,而且细致到位,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具体说说吧:
开始是关于“描写的话题”,接着是“描写的概念”、“描写的类型”,并介绍典型作家对于描写的观点;继而展示以往学生的习作,出示范文;然后是写前准备,包括:
选择所写话题、话题库、缩小话题范围、考虑读者和写作目的,收集细节;最后是学生作业,打草稿,修改。
修改的环节设计很细致:
修改总体结构、修改策略、修改句子、增加修饰语和细节描写,等等,我看的都眼花缭乱,不知道美国的教师何以能考虑的这么细致,从其教材准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一节课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师为此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训练完后,学生应该是所得很多,且一定是很扎实有效的。
我感觉做一个美国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不容易的,其学养很深厚,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很普遍,且很娴熟,我们与之相比,相差较多,应该说不是在一个层次上。
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理念上的,还有专业水平的较大差距。
面对这样一份习作的指导教材准备,我真的负担很重,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能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和所具有的水平,应该再自我提高,应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去创造性的进行设计课堂。
真的是开了眼界了。
2、有效设计从改变“解读思维”开始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以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文本、以多样化的方式解读文本、以课程化的视角钻研文本。
3、按照“美的规律”设计教学
也是三个方面:
美的规律与需求联系在一起,美的规律与精神联系在一起,美的规律与创造联系在一起。
4、以“学的活动”展开过程设计
还是三个方面:
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以最主要的问题带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以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5、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设计
是从两方面考虑的:
一是教学程序,考虑“怎么教”的问题,二是教学内容,思考“教什么”的问题。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感觉国内理论界好像倾向于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比较多些,至于“怎么教”的问题,认为那只是浅层次上的表象,不需要用太多的精力。
我也逐渐认同了,根据实际解读教材,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那“怎么教”就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应该是很简单的。
再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两个工作表。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表:
(1)、对该班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包括有特殊要求的学生)。
(2)、该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学到什么?
(3)、为什么教学目标是适合这些学生的?
(4)、这些目标是怎样来支持学区课程以及内容标准的?
(5)、这些目标是怎样与更广泛的课程目标相联系的?
(6)、计划怎样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你怎样做?
学生怎样做?
(7)、在这一领域,学生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你打算怎样去克服这些困难?
(8)、你上课需要哪些教学器具(列举)?
(9)、你打算怎样去评价学生?
你用的评价程序是什么?
(10)、你对评价结果将如何处理?
课后反思表:
(1)、据我回想,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进行参与了教学活动?
(2)、学生都学到了我想要教给他们的东西了吗?
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少?
(3)、在教学中,我是不是改变了我的教学计划?
如果改变了,为什么?
(4)、如果有机会再次给同样的学生上同样的课程,我会在教学时做出哪些调整?
为什么?
(5)、提供学生的作业样本,这样应该反映本班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及你对学生提供的反馈。
如果每节课都这样去反思,那教师的教学水平一定会进步很快,一定时间以后,一定能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对我们确实很有用。
二、深刻点评
1“实”是课堂的灵魂所在
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俏,许多老师都想听一些实实在在的课。
在这次魏星老师的教学观摩活动中,听到的是原汁原味的“家常课”,没有丝毫“时髦”的元素,他注重学生个体及课堂的生成,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的方式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语文课堂。
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再讲解,倾注对学生基本的读书、阅读、想象、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魏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实实在在的探究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师背后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正如全国名师窦桂梅老师所说的:
“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魏老师不仅仅备课,而且达到了“备字”的程度。
一个字的书写,一个词的辨析,都体现了他做学问,传知识的严谨态度。
2,创造性思维,是魏星老师作文课的精妙之笔。
魏星老师讲的是古诗《墨梅》,他很简单地让学生交流了对诗意的理解。
然后用一个极具发散思维的问题,展开对这首诗的深度探索。
“除了理解了意思,你还认为怎样是读懂了这首诗?
”于是,学生从了解了诗人写诗的用意,从感情朗读,从读懂了梅花的品性等方面来汇报。
师生交流充分,教师引导循循善诱。
特别是对于“诗眼”的理解和“不”的转折处理得非常巧妙,不着痕迹。
不禁感触:
1、研读教材,让学生学到语文最有用的东西。
2、不拘泥于模式和形式,将一口井凿深。
3、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教了也不会的不教。
4、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训练。
魏星老师的报告也让人耳目一新,感受深刻。
他以讨论的语气向与会老师交流了他的观点。
1、习得——教得——习得。
2、语感——语理——语感。
3、积极语用——深度语用——全语用。
4、学情——活动——学情。
5、以文解文——以心契心——以言传言。
6、课堂——课程——课堂。
7、教学技能——教学气质。
由于时间有限,魏老师没有充分地展开解读他的观点,只有自己细细体味了。
同时,魏星老师将平时所看到的电影,融合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上,更是让人佩服,他真是一位教育的有心人,随时都能发现教育的灵光和真谛。
能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到名师,能亲耳听到他们生动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操作方法,真是幸福的事情。
当然,作为我们,更重要的还是要去思考和内化,并尝试用于自己的实践,再进行反思和提炼。
第三、四课时
让语文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以两则教学片断为例
一、体会巴金的“羡慕”——以《给家乡孩子的信》中“羡慕”一词的教学为例。
在字词教学中,老师果断的选择了这一重点词汇,联系生活,融贯文章,和孩子们一起理解“羡慕”。
应该说这是一个生活中运用较多的词语,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
老师即抓住这一点:
“羡慕是一种心理,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首先请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学生们思考后积极举手,答到:
“就是看到别人有的,但是自己却没有,特别想要自己也能拥有的心理。
”学生们谈及自己生活的实际,畅聊有关“羡慕”他人或被人“羡慕”的经历。
接着,老师请大家回归文章,在文中找一找“羡慕”一词。
读文中含“羡慕”的语句。
先畅读文句,再谈“羡慕”一词文中含义。
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与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顺利的解读出文中表达的巴金先生对孩子们的喜爱,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孩子们一样。
老师顺势问学生们,巴金先生羡慕孩子们什么?
就文中“羡慕”的具体意义进行进一步解析。
这里老师请学生采用在文中勾画,先动笔后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形式,将文中“羡慕”的具体内容一一找到。
然后,老师对“羡慕”一词的解析并没有停留在理解文中含义,而是深入人物内心,提问学生:
“你能理解巴金先生他为什么要羡慕孩子们吗?
”学生理解到,正是因为巴金先生的时间不多了,已经坐在了轮椅上,才更加渴望孩子们能够拥有的宝贵时间与美好的事物。
最后,学生们带着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4、5自然段。
分析阐释:
当下的词语教学,存在着过程太单薄、指向太单一的不足。
有时候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与对词语本身含义的理解,有时候又为理解而理解,理解本身甚至成了终极的目标,理解词语与感受文本脱节,对字词的教学与后面对文本的研读成了分化的两个体系。
而理解本身又是那么地单一,多数情况下老师贯用“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语的意思吗?
”这样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也仅停留与课前的查阅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对词语进行意会。
于是在上述的教学片断设计中,我们能够看到围绕着对“羡慕”的理解与运用,这位老师设计了6个步骤:
第一步是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对这个词语的运用,这是起点;第二步是回到文中,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句,朗读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三步是深入文章,不仅要找到语句理解词语,更要在文中勾画出“羡慕”的具体内容,在文中的实际意义,这是必须。
是对“羡慕”理解后的实践,将词语与文章贯通,不分割教学;第五步是从文中跳脱,力求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去感受作者写作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活动,理解作者为什么“羡慕”孩子,将对词语的理解深化为对作者情感的感悟与体会,这是核心追求。
第六步是带着此时的理解再读文中,将体会到的作者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透过这六个步骤,我能够感受到老师对词语理解在设计中的用心,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与文章贯通,与作者内心感悟链接的一个整体的“大设计”。
在这样步步引导与深化中,我感受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是实实在在的,是步步深入,具有一定深度挑战的。
学生在读“羡慕”一词的理解中,不仅联系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有充分的、独立的思考、学习时间。
我相信学生通过这堂课,对“羡慕”将不仅停留与理解,更能深化为灵活、多样的运用。
二、读文本的研读不能缺少学生对已有经验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以《少年王冕》一课为例。
第一步:
找到王冕在贯穿全文的一大特点---孝顺。
第二步:
围绕“孝顺”一词,初步品读哪些语句说明孝顺。
学生先勾画,后核对,补充,再朗读。
第三步:
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受语句背后的情感。
体会文章是如何表现出王冕孝顺母亲的。
学生找出语句中的依据:
补贴家用,安慰母亲,不想让母亲太累,顺从母亲的决定等。
第四步:
老师总结出“孝”即是“顺”,从而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王冕顺从母亲。
第五步:
对王冕“一一答应”母亲的语句中,设想与思考,母亲到底叮咛什么?
嘱咐王冕小心什么?
学生多从注意安全,小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着手。
老师进而提醒学生要跳开思维,想一想王冕当时是去大户人家干活,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在这里较难回答。
最终老师给出答案:
“注意礼节,作为下人不能说错话,需要守别人家的规矩。
”
分析阐释:
五步设计,能感受到老师将词语与文本紧密结合,从解词到深入文章,一气呵成,融会贯通,并没有将字词教学与文本研读剥离,没有将教学碎片化。
学生的学习步步深入,有思考与钻研的时间,学习在课堂中真正发生了,学生跟着老师层层深入的提问,对文本有了理解,对”孝顺“有了更猥琐深刻的体会。
但在从“孝”到“顺”的过渡中,有一问题,即请学生猜测母亲叮嘱王冕的话,思考母亲含泪嘱咐王冕小心什么。
这里,学生的回答较为局限,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老师点播时请学生跳开自己的思维,但其实学生始终无法回答出:
为下人要时刻守住规矩,处处小心,这一答案。
原因并不在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而是源于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学生生活的时代与文章所处时代差距太大,改变太多。
课堂中在此浪费的时间较多,学生的回答多重复,大多都停留在对王冕身心健康的关注。
由此可见,对文本的研读不能缺少学生对已有经验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正是由于当代学生对王冕身处的时代背景没有认知,导致学生无法感受与理解王冕的寄人篱下与母亲的隐隐担忧。
从学生难以全面理解母亲的落泪,让我感受到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巨大,生活环境的迅速改变,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受到了局限。
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能够敏锐的感知文本与现实的差异,理解学生认知、实际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距离,在课前或课堂中有意识的进行铺垫,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对已有经验世界的认识与理解能够联通。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更加自如,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
第五、六课时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案例]:
一年级语文课上,老师教了生字“马、米、土……”后,为了巩固这几个生字,老师让学生做游戏,每个学生的胸前都有一个字,让学生离开座位找朋友,两个朋友的字能组成词语拼读。
这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游戏。
大家马上离开座位活动起来,但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家晃来晃去,一片嘈杂,有的小朋友很快找到能和自己拼的字,就拉着手在玩;有的小朋友马上离开座位去找自己平时喜欢一起玩的朋友去聊天了;有的小朋友有点莫名其妙的在座位上,看着别人,也许不知怎样干……过了几分钟,在老师声嘶力竭中,学生安静下来,老师拉出几对朋友,让学生拼读。
然后,老师马上接着“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看拼音猜苹果树中苹果下是什么字(其实就是读拼音拼汉字)。
对猜的孩子每人奖励一只苹果,学生情绪一下子被煽了起来。
由于苹果有限,结果奖励到苹果的孩子拿着苹果沾沾自喜,摸着苹果,也不注意老师还在要求他们下一项学习活动——念儿歌;没有奖励到的孩子,眼睛也羡慕地注意看着苹果;有个别孩子还从抽屉里拿出自己的零食,以示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也有吃的东西。
学生的注意力都分散了。
虽然看上去这堂课学生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但是学到的东西不得而知。
像这样空热闹,假互动的案例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
我想:
我们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就是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像这位老师那样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游戏活动,让孩子在新教材的实验中,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但是,总不是新教材的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乱哄哄的吧!
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
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
怎样区分“乱”和“活”呢?
专家指出:
“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
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
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的认识,“活”不等于不要课堂常规,它不是指“乱哄哄”,表面上的“热闹”,而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学生的“活”应体现在这里。
课堂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
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
教师要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每节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一,贯穿渗透于学习活动之中,贯穿于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中形成“活而不乱”,呈现出平等、宽松、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是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互动,能真正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吗?
还是表面热热闹闹,其实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假互动呢?
因此,有些“活”的教学方法是要在真正的小班里才能进行的,否则事倍功半。
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二、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
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三个维度,这样才能避免教学变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避免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教师不能把握,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虽然场面很“活”,学生发言积极,但是离开了教学目标,完不成教学任务。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力,落实自主学习。
同时教师也应该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
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
“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
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
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
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
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无目标地晃动。
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
这样教室里就减少了吵闹的机会。
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
例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
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
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
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
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对于偶发事件,教师应采取“宽容的策略、转换的策略、停顿的策略、幽默的策略、诱导的策略、暗示的策略,冷却的策略、糊涂的策略”等。
如案例中发生学生吃零食的事件,教师可以幽默地说:
“啊,你的零食好香啊,可是老师这里还有比零食更香的东西,那就是——比一比,谁能把儿歌读得好!
”。
也可以转换学生的注意力:
“刚才有6个小朋友得到了老师的奖励——苹果,接下去,我们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更好地朗读儿歌,得到知识的金苹果。
”而不能严厉地去呵斥学生。
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如案例中老师可以采用下面的评价,让学生投入到下一轮学习中。
夸张评价法——“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多爱学习,他已经把自己的奖品放到脑后,投入学习儿歌中去了,老师相信他还能得到更多的金苹果。
”赞美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的做法与众不同,请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榜样评价法——“这位小朋友真懂事,做得真好,希望小朋友也能像他那样。
”假设评价法——“如果你把零食放到下课再吃,那多好啊!
你能改正吗?
”等,使学生在老师的赞赏中领略到成功的自豪感,改正不足之处。
另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新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改革落到实处。
第七、八课时
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儿”
不少语文课,总让人觉得像是少了些什么。
少了什么呢?
少了语文味!
语文味儿,语文课的“宁馨儿”——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和本体。
成尚荣先生说:
“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
”这“再语文一点”,就是指的“语文味儿”。
用“语文的方式”,上出纯正、浓郁的语文味儿──这,应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志。
一、“语文味儿”的个性描述
“语文味儿”这个“宁馨儿”到底是什么,又是什么样?
不妨先以《荷花》的教学加以描述。
《荷花》语言清新、洁净,短短百字,构成了温婉而轻柔的诗意美。
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的精妙:
师:
“冒”字美在什么地方,你能说清楚吗?
“冒”字可换成什么字?
生:
钻、长、穿、顶、抽……
师:
作者没有用“钻、长、抽……”而用“冒”,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
再读一读这一节课文,体会一下怎样的长才叫“冒”?
生:
毫不犹豫、迫不及待地长才叫“冒”。
生:
这里的“冒”还指荷花面带笑容地钻出来,在荷叶丛中亭亭玉立。
生:
我认为一下子钻出来才叫冒。
(兴高采烈地长;喜气洋洋地长;兴致勃勃地长;自豪地长……)
师:
选一个你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读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
师:
(点击课件)想象一下,它们长出来想干什么呢?
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继续教育 培训 二次 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