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 文档编号:25214076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2.92KB
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
《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关于《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的通知
全市各校、幼儿园: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我局启动了《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现将《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各校、幼儿园认真传阅、专题研究,收集汇总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将书面修改意见于11月20日前报市教育局计财科(邮箱:
sgm0223@)。
桐乡市教育局
2010年11月8日
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教育发展基础与挑战
1.各级各类教育日益普及
2.教育教学改革富有成效
3.城乡办学条件继续改善
4.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5.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6.群众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7.问题
二、指导思想
三、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2.优质均衡、体现公平原则
3.合理布局、效益最优原则
4.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2.具体目标
(1)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2)积极彰显教育公平
(3)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4)整体提升师资素质。
(5)持续优化育人环境
五、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求保障
2.义务教育保均衡
3.普高教育创特色
4.职业教育抓实效
5.高等教育重突破
6.特殊教育强支持
7.成人教育促普及
六、工作措施
(一)完善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2.进一步保障经费投入
3.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
4.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
5.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
(二)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1.规划空间布局科学化
2.实现基本建设标准化
3.促进装备建设现代化
4.推进布局调整合理化
5.构建办学格局多元化。
(三)注重内涵提升,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1.着力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
2.坚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
3.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
4.充分发挥教研科研的引领作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育人业务水平
1.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抓手,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2.以业务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师资素质
3.以大力弘扬师德为基础,营造育人成才氛围
(五)加强党的领导,开拓和谐发展新局面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教育工作宣传
桐乡市“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稳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我市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和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教育发展基础与挑战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是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根本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全力维护校园安全,教育公平得到大力推进,教育质量实现全面提升,我市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质量再上新台阶。
——各级各类教育日益普及。
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9%,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三残儿童入学率100%,初升高比例98.74%,普通高校上线率为93.6%,高职上线率为94.8%,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9.79%。
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到90.2%,“浙江省示范学校”共有29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56%。
开展了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共有88090人次学生得到资助,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全市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读率达到56%,全市中小学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教育优质均衡化程度显著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富有成效。
实施“以市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市、镇(街道)两级政府的办学职责。
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强市”复评,全市镇、街道全部创建成为“浙江省教育强乡镇”。
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坚持“零择校”,我市被评为首批“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和“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并完善了中考保送生制度,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
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新路子。
创新了新居民子女教育办学模式,建立濮新学校、复兴路学校等民办公助性质的新居民子女学校,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学校的专项整治。
——城乡办学条件继续改善。
全市教育经费总收入达到10.25亿元。
预算内教育投入6.25亿元,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2400余万元。
2006—2009年教育基本建设总投入39694万元,完成项目62个,投入使用面积18.1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总校舍面积的16%。
启动了校安工程,完成了全市中小学校舍的排查鉴定工作,制订了《桐乡市中小学校安工程2009—2011年规划》。
中小学扩建改造取得较大成绩,浙江传媒大学桐乡学院开始筹备。
出台了《桐乡市区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幼儿园建设大力推进。
布局调整工作富有成效,五年撤并学校33所,成立了“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杭州师范大学桐乡实验学校,全市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
实施了“舒心工程”,中小学教师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教育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全市普通学校电脑总数14125台,生机比达到6.4:
1,全市普通学校多媒体教室1065套,占普通教室53%。
城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基本呈现出“桐乡最好的房子是校舍”这一教育新面貌。
——育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利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领雁工程”、“名师名校长工程”等有效载体,加大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了班主任专业化培训、幼儿园教师和普通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全市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100%、99.61%、99.75%、98.26%,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一层学历分别达到85.7%和81.58%,比“十一五”初分别提高了14.86和27.5个百分点。
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中级及上职称比例同比分别提高了21.68、20.3、8.79和19.3个百分点。
继续开展公开选拔校级领导,实施了新教师招聘“阳光工程”,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各类教育得到协调发展,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
德育工作有新成绩,获得全国青少年“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奖;校园文化建设有新举措,我市被评为第三批浙江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教科研工作有新成效,继续保持嘉兴市领先地位;少先(团)队活动有声有色,轻负高效工作深入实施。
扎实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市职教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全省职教30强学校,市卫生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市技工学校是省级重点技工学校,这三所学校中有四个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得到加强。
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扎实,全市1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已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社区教育工作稳步推进,已成功争创为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加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
——群众满意程度显著提高。
局党委及全市学校党组织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召开各类民主恳谈会和实行学习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等工作,群众满意率达到99.6%。
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主题,深入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完成教育系统文明行业创建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推进。
抓好“阳光教育”工程的组织实施,重点突出了与民生相关工作的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抓好日常的纪检监察工作。
通过“一把手与网民面对面”、“一把手谈发展”、“菊乡茶馆”等方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积极展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新成就,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011年到2015年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教育既需要面对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又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必须积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中还存在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依然存在。
经费增长仍然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需求,校安工程任务比较艰巨,“绩效工资”改革经费需求较大。
二是优质均衡教育局面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发展还不平衡,九年制义务教育与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妥善解决新居民子女教育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优质普高教育资源仍需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还不能较好适应当前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快速调整。
三是幼儿教育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等方面与义务教育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我市目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公共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紧缺,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四是我市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提升内涵的迫切需求。
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当前教育需要从数量的扩张转变至质量的提升,需要从硬件的完善转变到队伍结构的优化。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教,切实加大教育投入。
遵循教育规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继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强市,为我市“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文明新市”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对全市各类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以突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在统筹规划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重点规划基础教育发展,在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发展的同时重点规划农村教育发展,在统筹规划未来5年教育发展的同时重点规划近2~3年的教育发展。
2.优质均衡、体现公平原则。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教育实际,一方面要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均衡化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覆盖率,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帮困力度以及妥善解决“新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等实际问题,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
3.合理布局、效益最优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中心镇、村建设进程,积极实施“校安工程”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合理调整各类学校布局;协调发展城乡教育,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追求效益最大最优,实现规模化办学,积极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4.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全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教育强省的主要指标和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适度超前规划;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和学校布局,既着眼于未来发展又立足现实可能,既立足于全面规划又注重轻重缓急。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至2015年,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进一步巩固教育强市建设,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优质均衡教育。
其主要标志是:
认真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构建以高水平、高质量普及15年教育为基础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以学习型社会为标志的终身教育体系;紧紧抓住教育创新这一灵魂,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均衡发展,有效保障城乡人民接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权利;坚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继续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学校,形成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不同社会群体对各类教育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人才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坚持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坚持依法治教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全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结构,教育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大幅度增强。
到20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整体水平跻身于全省同类城市先进行列。
2.具体目标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积极实施学前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普及早期教育,基本满足0~3周岁婴幼儿入托需求,至2015年,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5%以上,全市幼儿园上等级率达到100%,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到75%以上。
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不低于99.9%,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加快特殊教育发展,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保持100%。
普及高中段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9%以上;优质高中均衡分配至初中的招生名额达到50%以上,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协调发展,招生比例基本保持1:
1。
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三级以上重点中学标准。
提高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的能力,创新办学理念,确保中职、高职高专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
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人才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循序渐进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扩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考试规模,18~22周岁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率达到52%以上。
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加强各镇(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学校)建设,力争全市1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达到省一级以上标准。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全市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其中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少于14年。
积极彰显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公平,重点加强学前教育和新居民子女教育,进一步保障三类残疾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致力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夯实高中段教育基础,加快成人教育发展。
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建设,切实保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制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断消除,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校际差距显著缩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进一步夯实教育强市基础,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机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持续提升高考成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践行“校校有特色、生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理想信念、科学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得到全面增强。
整体提升师资素质。
以师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重视和加强幼师队伍建设,加快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培训步伐。
进一步扩大城乡师资的交流和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全市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比例分别达到70%、55%、57%、61%。
持续优化育人环境。
进一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加大教育投入。
持续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建设,完成校安工程,中小学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
“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基建投入10.9亿元,建筑面积442000平方米(附表)。
提高中小学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校园网比例100%,计算机生机比达到5:
1,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
1,确保中学生人均年图书递增3册、小学生人均年递增2册,至规划期末力争使图书拥有量达到高中生均50册、初中生均40册、小学生均35册的省定标准。
撤点并校(园)工作科学、有序深入,因地制宜开展镇、街道幼儿教育规划。
重视和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校园稳定。
扩大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公共文化设施,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引导家长、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成才观,充分发挥老干部、各单位和行业对教育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积极为我市培植“尊师重教”的时代观念和“学以成才”的价值取向。
五、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求保障。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健全学前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学前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比重。
持续提高保教质量,在高质量巩固幼儿教育的同时,重视0~3岁托儿教育,推动0~6岁婴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普遍接受早期教育指导。
结合新农村建设,配合镇(街道)重点开展中心幼儿园和中心村幼儿园规划,推进托幼一体化。
基本完成全市中心幼儿园的新(迁)建工作,推进村级幼儿园的标准化建设,加快幼儿园布局调整步伐,开展幼儿园园舍安全工程。
完善学前管理体制和办园(所)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为主、民办补充的学前教育新格局。
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等级,扩大公共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着重规范托幼机构管理和适度降低幼儿园收费标准,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学资助体系,努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2.义务教育保均衡。
高标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相对薄弱学校建设,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在投入、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呈现从“数量平均”到“优质均衡”的新跨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继续推广“名校”、“集团”化战略的成功经验,积极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发展学校特色,鼓励和培养学生特长,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标本兼治致力于减负工作。
规范学校及其它机构办学行为,丰富学生校内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营造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
积极缓解城区大班额问题,研究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至规划期内,全市小学、初中平均班级学额分别努力控制在35人和40人以内。
保障困难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依法保障“新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规范新居民学校管理,取缔不符合校安工程要求的新居民子女学校。
3.普高教育创特色。
高水平实施普高教育,注重普通高中内涵式发展,按照“强化特色、创新模式、多元发展、提高质量”的方针,依托传统优势,多形式开展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健全面向社会的普通高中发展与质量评价报告制度,鼓励学校创新发展和办出特色,促进普高教育良性发展。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方面开展普遍指导。
深化课程改革,增加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改进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职业教育抓实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转换职业学校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升格,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中职学生升高职、本科的数量。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因时因地制宜科学设置专业,促进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积极发展具有生命力的长线专业和不断开发具有前瞻性的特色专业,继续完善和深化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形式,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重视和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致力于塑造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人才。
积极面向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推进职业教育学校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5.高等教育重突破。
积极发展地方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浙江电大桐乡学院的办学水平,加快发展远程教育。
完成浙江传媒学校桐乡分院建设,吸引市外教育资源来桐集聚,实现桐乡教育新跨越。
继续抓好高等自学考试规模和质量,持续扩大和提高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和水平。
高考成绩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6.特殊教育强支持。
以搬迁为契机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发展,逐步提高经费、设备和教育资料的配备和标准,改善康复条件,统筹残疾人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充分满足残疾人平等接受教育的需求。
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从聋哑教育为培智教育的转型,重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执教能力,加强残疾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培养。
重视和加强普通学校接受三残儿童随班就读的管理和教育,鼓励社会各界为特殊教育发展贡献爱心和力量,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
7.成人教育促普及。
多形式发展成人教育,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资源,加大学校和教育机构网点建设。
积极办好社区学院,进一步加强各镇(乡、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积极鼓励、引导成人文件技术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与时俱进,改革办学模式、增加技术投入、创新培训手段,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鼓励成人自考,加强在职培训,推广远程教育,倡导全民阅读,开发更多教育媒介和丰富更多学习渠道,扩大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考试规模,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构建学习型社会。
六、工作措施
(一)完善保障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依法治教,依法行政。
市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全市教育工作,强化市、镇(街道)两级政府管理责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积极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的全面负责作用,学校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切实提升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水平。
2.进一步保障经费投入。
财政投入是实现教育规划目标任务的根本保障。
确保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至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并做到逐步增长。
征足用好教育费附加,实行100%市统筹。
全市学校经费按城乡统一标准列入市财政预算,适度提高对镇(街道)学校(幼儿园)建设的补助标准,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定额标准,逐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保障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不少于小学的三分之一,逐年降低高中段学校负债比例。
大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规范收费行为。
深化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保障教师待遇不断提高,健全教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管理,不断探索和规范学校绩效工资的考核制度,完善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及绩效考核办法,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健全政府主导、学生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积极构建覆盖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
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纪律,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加大教育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
3.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桐乡市 十二 教育 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