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docx
- 文档编号:25210528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13KB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docx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性教育
学员姓名学号(四号黑体)
入学时间年季
指导老师职称
试点学校
目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基础教育面临最大问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着实大胆地进行创新尝试,根据小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特征,从小科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小学数学创新性教育创新思维
创新性教育,也称创造教育或创造性教育。
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发展,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潜质的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
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创新技能的训练,促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也曾指出:
“创新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性原则,要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开展创新性教育呢?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创新动机是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性教育的前提。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动机,从而启迪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教师可结合某个比较有意义的节日,去设计一节某个节日礼物的包装设计课,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所带来礼物的外包装进行设计,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理解。
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
因此可利用小组合作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二、营造创新氛围是开展小学数学创新性教育的保证。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
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笔者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一)提倡教学民主,发挥主体作用。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
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创设民主、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情感交流的气氛。
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小操作、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等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第三,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
案例1:
观察物体”
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排一个神秘的学习小伙伴(用布蒙上的米老鼠玩具),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激发学生的所有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关爱和保护。
案例2:
年、月、日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观察手中的年历卡,你能回答下面几个问题吗?
a、一年有多少个月?
b、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c、二月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天?
d、你还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强化合作意识,创设创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
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启迪学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氛围。
案例:
百以内数的认识——分析一至两位数中有几个十,几个一
学生练习——摆一摆:
(说明,学生手中有小棒的卡片,每张卡片画有“10根为一捆”,代表1个十,这样的卡片一共有10张,另外,学生有零散的小棒实物10根,每一根代表1个一)
(1)教师说数字,学生摆卡片和小棒,自己摆自己的(同桌互查)
(2)指名学生说数字,全班同学摆小棒,同桌互查;
(3)同桌两个人互相出数字,一个人说数字,另一个人摆;然后交换;
(4)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负责拿表示“一个十”的卡片;另一个人负责拿表示“1个一”的小棒,老师说数字,两个人通力合作摆出来;(比赛性质)
这个合作教学案例比较有层次感,前两个层次是互查;两个人合作的过程体现的不是那么强列;然而从第3个层次开始,同桌就需要互考,也就是两个人之间要有必要的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会互查,不明白的地方会互相帮助理解;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第4个环节实际上是在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个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几个十,几个一的含义基础上进行的,合作中减少了互查,互相讲解的因素;增加的是互相信任和帮助的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愿望。
三、强化创新意识是开展小学创新性教育的关键。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随时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案例1:
三角形面积公式
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第一,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你熟悉的图形。
第二,根据拼出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第三,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案例2:
圆的周长
第一,自己演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第二,自做实验。
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
第三,观察思考。
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
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本人去探索,走科学家探索知识的道路,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创新的欲望,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是开展小学创新性教育的核心。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创新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它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新的问题,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
教师应注重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有侧重性的发展学生的思维。
(一)设置想象空间,诱发学生主动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一个好的想象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激起学生的主动思维,从而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案例:
商不变性质
先向学生讲述“猴王分桃”的故事: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分桃节。
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等猴王来分桃子。
大家都希望能多分到一些桃子。
猴王准时来到。
猴王对小猴子说:
“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吧。
”小猴子说:
“太少了。
太少了。
”猴王说:
“那就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
”小猴子挠挠头皮说:
“大王,请你开恩,再多给点吧。
”猴王一拍胸脯说:
“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猴子,这下总该满意了吧?
!
”可小猴还是一个劲地嚷着:
“不够!
不够!
”这时,我就问学生:
为什么猴王把桃子数增加了那么多,小猴子还是说不够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
学生们一听这是学习的新内容,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于是我将小猴三次分桃的过程用三个算式表示成:
6÷3=2,60÷30=2,600÷300=2,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特点及变化规律,从而得出了“商不变性质”这一结论。
学生们就在如此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弄清楚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结果。
(二)引导求异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通过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沿着不同的解题思路,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如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叙述方式,在计算教学中采用多种算法,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说”、“一题多问”等多角度自编符合图意的题,从而达到用不同的解法来解题、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目标。
一题多变,先以一道题为基本题,然后改变它的条件或问题,使它成为新的题目。
这样发挥了知识的迁移作用,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种方式的训练,在应用题教学中尤为常用。
案例:
“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16只白兔,一共养多少只兔?
“为例改变条件,就有如下的变化题:
第一,“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
第二,“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白兔比黑兔少4只,一共养多少只兔?
”
第三,“饲养小组养10只黑兔,养的黑兔是白兔的3倍,一共养多少只兔?
”
……
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它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诱导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最佳途径。
案例:
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性,7、9、11、( )、( )、( )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答案:
第一,在括号里依次填入13、15、17形成奇数列;
第二,在括号里依次填入15、21、31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减5。
……
一题多说,就是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来叙述。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思维更灵活。
案例:
“32÷8=?
”这道算式就可叙述成:
第一,把32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多少?
第二,32里面包含几个8?
第三,32除以8,商是多少?
第四,8除32,商是多少?
第五,被除数是32,除数是8,商是多少?
第六,32是8的几倍?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着力倡导的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理念。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学习数学知识。
(三)重视发散思维。
拓展学生解题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由于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就会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1:
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
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
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求异性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对此,应用题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案例2:
小熊家的玩具
小熊家有72块“黛乐魔塔”,过生日那天它请小猪和小青蛙到家里玩.小猪早就想要一辆自行车了,于是它就用18块“黛乐魔塔”搭了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小青蛙用22块“黛乐魔塔”搭了一个大蛋糕送给小熊,小熊高兴极了.但是小熊想知道它的盒子里还剩几块“黛乐魔塔”
小熊这样算:
72-18=54(块)54-22=32(块)
小猪这样算:
72-22=50(块)50-18=32(块)
小青蛙这样算:
18+22=40(块)72-40=32(块)
请学生们说说谁做得对,喜欢谁的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一定的解题模式的束缚,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去猜想、延伸、开拓。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技巧,而且可以发挥学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
(四)运用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数学教育应强化儿童对公众模式本能的好奇心。
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地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
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自觉地沟通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隐含条件。
比如,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
“小明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只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
‘你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
’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
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趁着学生一个个直摇头的机会,导入新课。
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案例:
能被3整除的特征
先让学生观察两组数,这两组数是两位数,而且个位顺序分别是1、2、3……..但是第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
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组能被3整除,另一组却不能被整除呢?
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操作:
在数位表上先用3根小棒摆一摆,看能表示出几个数。
(3.30.300.12.120.21.210……)再计算一下,这几个数字能否被3整除。
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4根,5根,6根,按照同样的方法摆一摆,算一算。
这时,学生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结果,用3根和6根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用4根和5根摆出的数不能被3整除。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的观察、分析、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
五、加强创新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加强以基本技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设计、制作、试验、完善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
案例1:
认识正方形
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找出正方形的特点。
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了边的特点;还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或表达不够正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这一特点,得到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了创新。
案例2:
圆的面积
可以设计如下步骤:
第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通过课件演示摩托车的车轮运动与里程表数字的跳动第二步:
思考车轮前进与里程表数学跳动的关系。
第三,抽象出数学问题:
车轮滚动一周所走过的路实际上是车轮的周长。
第四,动手实践,直接测量圆的周长。
学生自主探索出用绕绳法、滚动法这些直接测量的方法都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第五,用数学方法求圆的周长
第六,思考:
圆的周长跟它的什么有关呢?
第七,再次动手实践,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用计算器计算并记录实验结果。
最后,学生独立总结出方法:
C/d=定值,从而得出C=πd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本人并没有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试验、去思考、去讨论、去抽象概括,最终“创造”新知,创新技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
六、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垣《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2]叶澜《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主权《小学数学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5]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7]伍新春、张洁《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8]何碧燕、林永发、李信仲、许健成《创意教学—数学篇》,九州出版社,2001.
[9]尹宗禹、张梅玲《和谐合作发展——合作学习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科技出版社,20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 数学 教育 中的 创新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