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 文档编号:2521034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7.36KB
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添加时间:
2012-8-30
信息来源:
作者:
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版)
提要:
本次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结果显示,我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呈现出五大特点,为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需要实现政府、工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政策或观念上的“四个转变”,并着力推进与实施“五大计划”,即:
发展权益维护计划、社会保障统筹计划、素质全面提升计划、子女教育公平计划和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南京实现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是南京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南京推进城市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为深入把握我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找准影响该群体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与市总工会组成联合课题组,于2011年4-11月先后深入市流动人口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劳务派遣公司、安德门劳务市场以及企业进行座谈,并向全市企业中80后农民工发放了780份的问卷进行深入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样本回收率为94.1%。
被调查者中男性职工占47%,女性职工占53%。
调查行业涉及工业、服务业、饮食业和建筑业等)。
以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为基础,本报告主要分为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影响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及对策建议三个部分。
一、南京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本次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工作满意度较高,工作动机偏重发展机会
一是工作动机更加追求自我发展机会。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看重自身的发展机会。
当调查问及来宁就业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来南京学专业技能或经商本领”(占32.2%)、“南京就业机会多、可以赚到钱”(占30.7%)和“出来见世面、为以后发展打基础”(占30.5%)。
从在南京求职的难易程度来看,多数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南京找工作不是特别难,有52.6%的人认为在宁找工作困难程度为“一般”,22.2%的人认为“相对容易”,只有25.2%的人认为在南京找工作“相对不容易”。
二是就业方式以自发就业为主。
当调查问及找工作的主要途径,59.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通过亲友老乡介绍”,17.7%的人选择了“城市劳务中介”,10.9%的人选择了“报纸、网络等招聘信息”,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仍然是以自发的就业方式为主方式,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仍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是工作满意度较高。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了23.4%和20.4%,两者合计为43.8%,表示“一般”满意的占了总人数的46.5%,只有9.7%的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示“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具体参见图1。
图1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
(二)收入相对偏低,但收入大于支出
一是收入较低,但对未来抱有一定的期望。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呈橄榄型分布,70%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集中在1501—2500元之间,其中月收入为“1501-2000元”的占40.9%,月收入为“2001-2500元”的占29.0%,两者合计为69.9%。
具体参见表1。
因此部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目前的收入状况并不满意,其中对收入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15.5%,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9.7%,而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比率达到了34.8%。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在未来五年自己的收入会有所提高,其中,17.4%的人认为自己未来五年的收入会有“大幅提高”,而66.3%的人认为会有“小幅提高”。
表1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开支情况
收入开支
选项
百分比(%)
当前月收入
1000元以下
1.0
1000-1500元
12.1
1501-2000元
40.9
2001-2500元
29.0
2501-3500元
12.1
3501元及以上
4.9
每月收支情况
收支基本平衡
34.6
约有500-1000元内结余
31.1
约有1000-2000元结余
17.3
约有2000元以上结余
4.9
支出大于收入
12.1
二是收支相对平衡,略有节余,生活费用仍为主要支出。
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每月收支情况来看,有34.6%的人表示每月“收支基本平衡”,表示每月“约有500-1000元结余”的占31.1%,表示每月“约有1000-2000元结余”的占17.3%,不过还有12.1%的人表示“支出大于收入”。
参见表1所示。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认为最需要花钱的支出项目,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吃饭、买衣、交通等日常生活”(占79.0%)、“租房或住房消费”(占38.8%)、“寄给老家的父母长辈”(27.2%)、“子女教育”(占25.3%)和“社会交际”(占17.6%)。
(三)社会保障逐步改善,居住条件有待提高
一是社会保障情况有所改善,大部分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和享受五项社会保险。
89.1%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与所在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有10.9%的人未签订劳动合同。
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享有五项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的情况来看,近60%的被调查对象享有五项社会保险,但需要关注的是,仍有18.7%的人未享有社会保险,还有22.3%的人只享有部分的社会保险。
具体参见表2。
通过在南京工作时间长短与是否享有五项社会保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工作时间越长,其享有五项社会保险的概率越高,在宁工作五年以上的,其享有五项社会保险的比例达到了80.3%。
表2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情况
选项
所占比例(%)
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
是
89.1
否
10.9
是否享受五项社会保险
享受
59.0
没享受
18.7
有的享受,有的没有享受
22.3
二是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居住满意度有待提高。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居住条件,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住单位集体宿舍,占34.7%;二是住私人出租房,占33.8%;三是住在自购房和自建房中,占24.8%,这三种居住方式涵盖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居住方式的93.3%。
对现有居住条件的满意率,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占35.1%,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0.7%,而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合占24.2%。
(四)社会公平感较低,社会支持仍以传统的熟人网络为主
一是社会公平感较低。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公平的看法,认为目前社会“公平”或“比较公平”的仅占总体的13.4%,43.1%的人认为目前的社会公平情况“一般”,而有43.4%的人认为这个社会“不太公平”或“不公平”。
具体参见图2。
图2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
二是社会支持仍旧为传统的熟人网络。
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组织参与情况来看,接近60%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加入任何社会组织”(占58.4%),这一群体加入工会的比例只有21.8%,加入党团组织的比例只有10.8%,加入其它社团组织的比例也只有9.0%。
从交往人群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交往最多的三个群体分别是“进城后认识的外乡打工者”(占30.5%)、“同自己一起来打工的老乡”(占26.6%)和“已定居在城里的老乡、亲属”(占16.8%),只有9.4%的人主要与“进城后认识的城里人”交往。
与主要交往人群相应,新生代农民工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主要为老乡(占65.1%)和亲友(14.2%),两者合占79.3%。
这说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仍旧是传统的熟人网络。
(五)与南京居民相处融洽,对南京有一定的归属感
一是比较喜欢南京,能够适应南京的生活。
当问及“是否喜欢南京这座城市”时,55.0%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喜欢”和“比较喜欢”,38.4%的人表示“一般”喜欢,只有6.5%的人表示“不太喜欢”和“不喜欢”。
绝大部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比较适应南京的生活,62.3%的人认为自己适应南京的生活,有33.4%的人表示“一般”适应,只有4.4%的人认为自己不适应南京的生活。
二是休闲娱乐方式日渐市民化。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方式,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睡觉休息”(占56.9%)、“看电视”(占54.5%)、“逛街”(占33.5%)、“上网聊天、打游戏等”(占30.7%)和“照看子女”(占24.4%)。
睡觉、看电视、逛街和上网,这和多数市民的业余生活一样,说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休闲娱乐方式日渐市民化。
三是与南京居民相处融洽,对南京有一定的归属感。
与南京居民的交往频率,有28.6%的人表示经常与南京居民交往,62.4%的人表示偶尔交往,只有9.0%的人表示从不与南京居民交往。
在与南京居民交往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与南京居民相处融洽。
51.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与南京居民相处“融洽”和“比较融洽”,44.4%的人表示“一般”融洽,只有4.1%的人表示“不太融洽”和“不融洽”。
具体参见图3。
绝大部分人(占88.2%)认为南京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友好,也有11.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南京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不够友好。
相当部分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占72.2%)对南京有家的感觉,只有27.8%的人认为“只有老家才是家”。
图3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与南京居民相处情况
(六)身份认同含混不清,有一定的留城意愿
一是身份认同含混不清。
调查发现,受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影响,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含混不清。
只有7.4%的人明确认为自己是“城市人”,有24.4%的人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有28.7%的人表示“说不清楚”,还有39.5%的人仍然认为自己是“农民”。
二是认同南京的社会管理,但在南京生活压力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南京社会管理与服务有较高的满意度。
其中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17.8%和23.4%,表示“一般”满意的占52%,只有6.7%的人表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但是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很大,其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
租房贵、物价高,生活成本高(占59.9%)、工资水平太低,生活压力大(占53.3%)、学历低,又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有发展前景(占40.2%)、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19.1%)和子女上学难,教育开支大(占18.7%)。
具体参见表3。
表3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排名
困难
所占比例(%)
1
租房贵、物价高,生活成本高
59.9
2
工资水平太低,生活压力大
53.3
3
学历低,又缺乏专业技能,难以有发展前景
40.2
4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19.1
5
子女上学难,教育开支大
18.7
三是有一定的定居意愿,对未来仍在观望。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定居的可能性上,表示可能性很大和比较大的占到了总体的36.1%,有27.8%的人表示“说不清”,还有36.1%的人表示可能性“不太大”和“没有可能”。
对于未来的打算,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主要持三种态度:
一种是“如果有可能,尽力留在这个城市”,占32.7%,一种是“赚到一定钱后回家乡创业”,占22.3%,还有一种持观望态度,“还没有打算,看情况再说”,占31.6%。
二、影响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分析
(一)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品
城乡二元结构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不仅是结构上的困境,也是制度上的困境。
但是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渐放松,我们却没有看到预想的流动人口融入城市。
其实,城乡之别已经在各种制度的制定、执行上打上烙印,户籍制度只不过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但是在这个制度表面上被赋予越来越少的规制权限时,种种制度仍旧在维持着其背后附着在城乡差异的权利系统的运转。
已有研究表明,农民工与城市工人最大的身份差异集中在社会保障状况方面。
而户籍体制的改革如果不与养老、医疗、教育、失业等社会保障待遇相联系,那么户籍的改革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状况的作用是有限的。
(二)经济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家庭的就业状况,决定了他们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群体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处于较低层次,甚至一部分人成为城市贫民。
调查结果显示,70%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集中在1501—25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水平,在南京除了必要的生活支出以外,基本无力承担购买城市住房、改善生活质量的费用。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南京住房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经济负担更加沉重,这种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其城市定居与融入的困难。
(三)工作稳定性不够
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够稳定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频繁。
大部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有过换工作的经历,其中“没换过工作”的只占总数的26.3%,换过1次工作的占23.2%,50.5%的人换过2次及2次以上的工作。
抛开个人因素,一般来说,在一座城市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对城市的适应程度也会越高。
通过在宁工作时间长短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交互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宁工作时间越长,其留城意愿越强烈,两者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
在南京工作一年以下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其在南京定居的可能性仅为17.9%,而在南京工作五年以上的,其在南京定居的可能性迅速上升至56.8%。
具体参见表4。
表4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宁工作时间与留城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在宁工作时间长短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南京定居的可能性
很大
比较大
说不清
不太大
没有可能
半年以下
8.5%
11.9%
30.5%
35.6%
13.6%
半年至1年
10.6%
4.8%
29.8%
30.8%
24.0%
1年至3年
14.2%
15.3%
30.0%
24.2%
16.3%
3年至5年
23.3%
11.7%
31.9%
21.5%
11.7%
5年以上
41.7%
15.1%
21.1%
15.6%
6.4%
(X2=94.346,P=0.000,df=16)
(四)社会歧视
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必须面对城市中已经形成的关于农民工的歧视印象。
当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以后,他不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必须作为受歧视群体的一分子开始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往,他们必须要面对这些已经形成、而实际上与他们并没有直接关系的歧视和排斥。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仍有41%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够与本企业员工一样同享五项社会保险,他们的子女要在南京入好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他们的社会公平感较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还有着种种的不如意,还要面对城市居民诸多的不理解甚至歧视。
(五)自身因素
因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度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受教育程度存在着显著相关。
即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的比例则越高、而认为自己是农民的比例则越低。
具体参见表5。
二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与他们跟城市居民的交往频率有关。
经常与南京居民交往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认为自己是城市人或半个城市人的比例也较高(达45.7%)。
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对有限。
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规模相对较小且优势资源较少,是城市社会中的弱势地位群体。
他们的职业类别与职业层次决定了其社会声望较低,通常缺乏社会支持,这不仅限制了他们向上流动的途径,而且使其参与其他城市组织的比例以及自身的组织化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社会。
四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自我的心理隔离。
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远离了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和社会行动的结果,却是让自己在城市里陷入了另一个隔离的世界。
表5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与身份认同的相关性分析
文化程度
您觉得自己现在的身份是
城市人
农民
半个城市人
说不清
初中及以下
2.1%
54.9%
20.3%
22.7%
高中、中技
8.0%
36.1%
27.2%
28.8%
大专及以上
17.0%
14.8%
26.7%
41.5%
(X2=89.042P=0.000df=16)
三、加快南京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新生力量,他们是目前最现实、最有条件和意愿转移到城市居住的群体,他们融入城市是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需要实现政府、工会、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政策或观念上的“四个转变”,并着力推进与实施“五大计划”。
(一)实现南京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四个转变”
1.政府层面——宏观政策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
对于老一代农民工,政府传统的政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强调“管控”,而对于追求目标截然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应该有新的政策体系出台,新的政策体系应该以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主要目标,应该更加强调城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和谐发展,政府宏观政策由原来的“管控”为主逐步向“服务”为主转变。
政府可以逐步探索户籍制度的变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及时修订不合理的劳务派遣制度,建立农民工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民工就业培训、收入增长、居住、就医、子女入学和社会保障等基本生活条件改善,逐步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加速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进程。
2.工会层面——维权理念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工会组织作为群众组织,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中具有独特优势,幸福南京建设需要工会组织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发展型维权”。
各级工会组织要在帮助指导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最大限度地吸收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工会、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缴存纳入厂务公开、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和素质提升机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晋升机制、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做到切实维权、用心服务。
3.企业层面——管理理念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农民工所在企业是给予农民工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和升迁机会的主体,农民工融入城市难与农民工所在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很大关系。
“企业是人的事业,人是企业的灵魂”。
现代企业要从以物为本的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
企业要坚持以制度留人,努力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正式职工收入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上的“同工同酬”,同时努力拓宽劳务派遣制职工向合同制职工转化的通道。
企业也要坚持以文化留人,积极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企业归属感。
4.自身层面——思想观念从“迷茫追梦”向“主动融入”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对自己有更加理性的认识,明确自我发展的要求,找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将自己融入城市中去。
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要从自身需要出发,积极参与多种技能培训,不断积累人力资本。
二要积极增加社会资本。
新生代农民工应主动减少对原有初级网络关系的依赖,积极构建以城市社会为主体的新型社会资本,寻求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要主动融入城市文化。
要改变乡村观念,逐步培养和建立体现城市文明的规则意识和公德意识,塑造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城市市民性格。
(二)加快南京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五大计划”
1.发展权益维护计划
(1)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
建议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流动人口办)基础上成立“新市民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的综合力量,开展对流动人口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的全方位服务。
首先,中心应该考虑制定一个5-1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确定解决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主要政策措施。
其次,成立“新老市民联谊会”这一融合性社会组织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另外,可以推动建立“新市民文化艺术团”。
(2)出台《关于规范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
为防止劳务派遣的适用领域无限制扩大,劳务派遣在正式工作岗位上不断扩张,建议借鉴上海市的做法,出台《关于规范南京市劳务派遣用工的指导意见》。
由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制定《意见》,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行为。
通过《意见》的出台,着力解决企业使用劳务派遣的“三性”岗位(即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和劳务派遣员工参与民主管理问题等。
(3)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和话语权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农民工维权中的作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组建包括农民工的工会和青年团组织,并逐步提高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各级党代会、人大和工青妇代表大会及企业职代会中的比例。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随机灵活的打工特点,可以采用“直选工会+项目工会”的模式来建立工会组织。
2.社会保障统筹计划
(1)将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作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最佳切入点
对待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从大方向上看,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应该作为城乡链接的纽带来考虑,其社会保障应该向上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靠拢,但是近期不宜设计为统一的模式,而应该分层分类灵活管理。
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分类,我们认为对于长期在城市里工作,有着相对稳定的职业住所和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尤其是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尽量减少门槛,积极吸纳使其进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如规定凡高中(职中)毕业进城满3年、初中毕业进城满5年,有胜任工作的专门技能和常年工作岗位,且有在城市长期生活的打算的,可以由市流动人口办出具证明,吸纳其进入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
对于在企业工作满3年且胜任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转为企业合同工并享有合同工所享有的“五险一金”。
(2)明确初次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以实现收入保障
绝大部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企业一线职工的工作,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并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才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保障问题。
因此在收入分配领域要强调初次分配也要讲“公平”,注重调整初次分配比例,明确初次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
市政府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同时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立法。
(3)多管齐下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租房及住房保障问题
一是推出“公共租赁住房”。
通过要求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公共租赁住房作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临时租住房,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纳入城市廉租房的保障范围。
二是实行进城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
可以考虑建立个人的住房基金(住房公积金)帐户,专项用于租房或买房。
三是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组建住房合作社。
允许进城务工人员组建住房合作社,建房用地由政府审批。
由政府提供的用地,改一次性收取出让金为逐年收“地租”。
3.综合素质提升计划
(1)将综合素质提升计划纳入全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整体规划
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提升纳入到全市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整体规划中。
一要研究制定素质全面提升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写统一的培训教材,根据企业要求开展岗位培训。
二是完善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平台,建立“技能培训指定站点”和“素质提升计划示范基地”。
三是将职工素质全面提升计划与职工技能大赛紧密结合,以赛促学。
四是落实职工素质全面提升计划的经费保障。
(2)建立职工大学新市民培训基地
通过建立职工大学新市民培训基地,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职教联合会的重点服务对象。
一是开展订单式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突出技能、注重实效,逐步形成政府、用工企业和劳动者都受益的长效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市 企业 新生代 农民工 城市 融入 问题 对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