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210180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36.83KB
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docx
《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
孔子的箴言节选答案
【篇一:
2015泉州高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s=txt>泉州市2015届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总角之宴,。
(《诗经?
氓》)
(2)所以动心忍性,。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
(4)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5),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6)薄暮冥冥,。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胡玉吕传
[清]黄宗羲
距余居数里,有双瀑之胜。
荒山穷谷,鲜游人之迹。
余幼时见有《游双瀑诗》题于古庙者,其姓氏“胡廷试”,初不知为何许人也。
长而习场屋之文①,累见先生《易义》,始知其为名士。
丙午岁,陆冰修泛论里中人物,言张元岵有老友胡玉吕者,奇士也,殁时曾以其集授之元岵。
因诵其集中一、二奇崛语。
问其名,则先生也。
丙辰,过海昌,元岵之孙张讱来见,余问先生之集,乱中失去。
别出数卷,则自张天生传写之者。
讱因请为其传。
先生名廷试,字玉吕,别号敬所。
世家余姚,迁而之武林。
父贞,字云龙,以《易》名家。
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经其指授者,制义即有师法,往往登第去。
而先生九入贡院,犹为诸生。
一日,学使者第其文,置二等。
故事:
一等至二等,赏格有差。
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使者大怒,郡之士大夫为解之,乃已。
弇洲②闻其名,聘之为子师。
弇洲宾客隐赈③,然每夕必手一卷,与先生对饮。
已,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胡龙山者,天下之大贾也,入其门者莫不出为富人。
先生自束修④以外,不取纤介。
同邑许光祚,以
字名,尝求先生书法,先生曰:
“吾书甚拙,君焉用之?
”光祚曰:
“字以人重,工拙其次也。
”先生曰:
“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光祚一笑而去。
其倔强自好,大抵类此。
临卒,令家人放炮,终夜不彻,始瞑。
阳刚之气为重阴所锢,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故为雷电,为怒涛,而炮其小小者也。
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
苟非炮以泄之,则死必啸于梁、触于人,而为物怪。
虽然,先生不过场屋之块磊⑤,亦其小小者尔。
昔刘元城死时,风雷轰于正寝,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
(节选自《南雷集》)
[注]①场屋之文:
指八股文,与后文“制义”意同。
②弇洲:
明代文人王世贞,号“弇洲山人”。
③隐赈:
众多。
④束修:
指任教的酬金。
⑤块磊:
比喻心中郁结不平。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见先生《易义》累:
屡次。
b.迁而之武林迁:
迁移。
c.工拙其次也工:
擅长。
d.又岂假外物以泄其怒哉假:
借助。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胡玉吕“自好”的一组是(3分)
①先生传其学,为《易》大师
②给赏及先生,先生掷之于地
③又走京师,馆于其族龙山家
④先生自束修以外,不取纤介
⑤吾之所重者,不欲以只字落人间耳
⑥郁结不解,则必决裂震动以出之
a.①③⑥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见其诗,到读其文,再到问询他人,作者逐步了解了胡玉吕这位名士,后来应张讱之请写了这篇传。
b.经胡玉吕指点的人,八股文大都有了章法而应试得中,但胡玉吕九次科考的文章,最高只被评为二等。
c.作者认为胡玉吕临终时让家人彻夜燃放鞭炮,是他的一种情感宣泄,以表达自己对科场失意的不平。
d.本文善用侧面描写刻画胡玉吕形象,如借助陆冰修的评价和王世贞的举动分别突出他的“奇”和“名”。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书甚拙,君焉用之?
(3分)
译:
(2)先生挟其所有,不见知于世,其为郁结也多矣。
(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渔父乐
[宋]徐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
夕阳烟火隔芦花。
渔唱歇,醉眠斜。
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
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
请简要概括。
(2分)
答: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
请简要赏析。
(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7.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周瑜死后,诸葛亮亲自到柴桑口吊丧,并在灵堂上以悲切的痛哭感动了东吴诸将,不但安全脱身,而且将不被孙权重用的庞统带回荆州。
(《三国演义》)
b.探春给宝玉等人送去花笺,提议组织一个诗社,得到宝玉等人的赞同。
经商议,李纨担任社长,并以“咏白海棠”为题开展了第一次活动。
(《红楼梦》)
c.吴荪甫不满意范博文肤浅的议论,便郑重告诉林佩瑶,范博文气魄不大,不适合林佩珊。
但林佩瑶对他的意见不置可否,心里另有打算。
(《子夜》)
d.觉慧为《黎明周报》写了一篇驳斥《警察厅禁止女子剪发的布告》的文章,借机发泄满腹的牢骚,《黎明周报》也因此很快被警察厅查封。
(《家》)
e.克罗旭告诉葛朗台,人们都在传言葛朗台从巴黎招来了一个女婿,葛朗台没有否认。
克罗旭看到巴黎葛朗台自尽的报道后,全明白了。
(《欧也妮?
葛朗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
①子曰: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
述而》)
②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
尽心下》)
[注]①《武成》:
《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
(1)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内容,孔子和孟子有何相同的主张?
请简要概括。
(2分)答:
(2)如何行动让学习有所收获,孔子和孟子有何不同的主张?
请简要分析。
(4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公共文明建设需要新思维
孙抱弘
说起公共文明建设,我们往往会想到大规模的城乡开发建设,也会想到种种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
然而,这些年来,国人有违公共文明的行为屡屡发生,令人咋舌扼腕。
公共文明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何以出现反差?
国人公共文明的素养何以裹足不前?
面对问题,今日的公共文明建设,似乎应有一种新的思考、新的突破和新的拓展。
何谓文明?
德国学者诺贝特?
埃利亚斯在其经典著作《文明的进步》中提出:
文明是一种结构,也是一个过程。
毫无疑问,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特定环节,公共文明的建设,是由其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整合多种研究观点,我们大致可以
把这个结构立体化为两个层次:
浅层次与深层次,
公共文明建设的过程要求浅层次与深层次的要素同步向着一个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转身”。
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浅层次的“器物建设”和人的表面化的文明礼仪规训的时候,深层次的要素也应同步跟进。
具体地说,一方面,要使处于结构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实现从“自我中心”的生存文化向“承认他者”的公共文化转身;另一方面,作为结构又一深层次要素的人的理性,则实现从“竞争生存理性”向“和谐合作”的共生理性转身。
公共文明的建设正是这种整体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自然而缓慢的过程,革命式、运动式的方法似乎并不适合这一类建设。
“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当我们大致了解了文明建设的一些特点后,对于本文开头提出的两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作出回答了,这是因为我们比较习惯以传统的、平面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公共文明建设问题,以至于止步于浅层次的文明建设要素,而未认识到更深层次的建设要素。
以现代的、立体的、过程性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公共文明建设,那么,新的目标、新的拓展点就隐约可见了。
当然,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也十分重要,这里也有一个转变习惯思维方式的问题。
实际上,公共文化的建构与人的公共理性的养成,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进程,唯有诸如社会经济发展、制度导向、教育方式、文化传播乃至人的心理状态等要素,形成一种良性的同步互动机制,文化建构与理性提升才有可能避免“单兵”突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今天,社会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转身”意识日渐强烈,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公共文明建设的“深水区”,实现新突破、新拓展。
公共文明建设并非仅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内部的问题,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类终将掌握自己的命运,“地球村”的公共文明建设终将或正在迎来“进行时”。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开展富有广度和力度的文明礼仪活动,未必能提升国人的公共文明素养。
b.公共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应跨越国界民族实行统一发展。
c.公共文明建设,是由浅层次与深层次诸多结构要素相互影响发展的过程。
d.物质财富充分积累,国人意识转变,有利于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的新拓展。
10.应该如何转变思维方式,以促进公共文明建设的突破?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11.为什么说“‘百年树人’的箴言似乎更切合解释这一建设特点”?
请简要分析其理由。
(3分)
答:
【篇二: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
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
答:
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
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
答:
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3容忍与自由
练习题
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
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
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
答:
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
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
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
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
练习题
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
答:
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
答:
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
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5又呈吴郎
练习题
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秋水
练习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对今人有何启迪?
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
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
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
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
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
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7张中丞传后叙
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
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试作具体分析。
答: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
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
答:
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
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
英雄气概。
(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
“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
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
8婴宁
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
答:
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
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或许就在这里。
2.作者说婴宁是“隐于笑者”,这话应如何理解?
答:
隐于笑者,在抄本作“何尝憨耶”。
3.谈谈这篇小说的整体建构特点。
答:
鬼母形象具有整体建构和主题深化的双重价值。
小说的表层叙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寻美女、娶美女的经过,但内里实情,却是鬼母养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过程。
表面上的重重偶然与巧合,实际上都是鬼母为完成托养义务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的无所不能,则是她导演这一幕幕喜剧的真正机杼。
特别是她对婴宁的一再教诲,督导婴宁从“笑辄不辍”到“笑须有时”,从“少教训”到成为“全人”,更是加速了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从而也就十分鲜明地彰显出小说披露人类困境的主题。
这就是《婴宁》整体构思的奥妙所在。
4.具体分析作品中描写花儿的表现作用。
答:
花与笑,是婴宁的两大爱好。
小说中对笑与不笑的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
对鲜花的描写,一方面推动着情节发展,一方面衬托主人公纯洁质朴的性格特征。
初见王生时,婴宁手中拈着一枝梅花。
喜好清幽而不浓艳的梅花,表明她安于僻野、不事浮华的品格。
她住的院子“桃杏尤繁”,见王生时,俯首自簪的也是一朵杏花。
雪白清淡的杏花喻示她纯净自然的品格。
她喜爱的海棠花与碧桃花也都清香宜人。
嫁到王家后,她仍“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甚至背着丈夫典卖金银首饰,用以购买上好的花种。
几个月后,庭阶、篱笆、厕所,到处都是花草。
经过她的打扮,这个庭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但令爱花的婴宁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庭院的木香架引起与邻人的风波,并进而改变了她的性格,使故事情节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鲜花描写在象征婴宁性格之外的另一个作用。
9蒹葭《诗经》
练习题
1、写作特点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惆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蒹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迂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
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
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矇眬,含蕴不尽。
《蒹葭》主旨含蓄,意境矇眬。
“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
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矇眬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
1.有人认为《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认为《蒹葭》是一首怀人的诗。
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
至于所怀何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孔子 箴言 节选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