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207129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85KB
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docx
《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
高中汉语必修二教案
【篇一: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远古,教师有着较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可以一见;然而在一段历史时期,尊师重教的风气一直不是很浓,在元代,甚至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文化大革命时的“臭老九”之称便由此而来教师地位之低,从师风尚不浓,可想而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出现,尤其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当时的情况正如韩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注意课文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读准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
何以见得?
文中有没有信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指点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第四段,疏通翻译(重点强调“经传”“贻”的理解和句式“不拘于时”):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
“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
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三、解题
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由此可以看出题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问题三】那么,古人从师的道理是什么呢?
课文中的原文是怎样说的?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四、再读课文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
1、方法:
(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①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首句:
推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②为什么要从师?
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古:
求学的人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古:
用来?
?
的凭借今:
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古:
跟从?
?
并且今:
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
?
为师”
4、讨论:
(1)韩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能不能解释一下?
(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2)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啊!
(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
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历史和现实中,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3)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
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
有同学说,徐特立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还有别的办法吗?
(也可以用孵化器)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一天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
?
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因为缺少外部条件)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师:
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毛泽东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毛泽东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毛泽东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
同学们,你现在有何感想?
毛泽东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师:
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
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趴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论语》“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用一位科学家的话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背诵本段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让学生课外搜集韩愈的名言警句:
(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小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篇二: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教案教案】
必修2目录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
2故都的秋
3囚绿记
4瓦尔登湖
第二单元
5《诗经》两首
氓
采薇
6离骚
7孔雀东南飞(并序)
8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第三单元
9烛之武退秦师
10荆轲刺秦王
11鸿门宴
12召公谏厉王弭谤
第四单元
1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4我有一个梦想
15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6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表达交流
直面挫折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
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后记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
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
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
?
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
?
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
?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
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
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
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
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
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
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篇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
《离骚》(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离骚》的文学价值;掌握“修
姱”、“羁”、“谇”、“怨”、“浩荡”、“溘”、“尤”、“反”、“忳”等实词以及“虽”、“兮”、“以”等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能力目标:
吟诵注意节拍、重读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背诵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赋与比的写法;
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3、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一、导入
1、提问: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2、简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
《离骚》)
二、关于屈原的情况
1、简介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其作品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①诗体名。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
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
③特色:
“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对后世影响很大。
3、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
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
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全诗372句,93节,2464字,课文是节选。
4、写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
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
太史公自序》里说:
“屈原放逐,著《离骚》。
”前者的说法更可信。
三、教读过程
(一)阅读理解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对照注释,弄清课文内容。
3、学生质疑。
要求:
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
老师作出回答。
重点讲解下列实词的意义:
修姱: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
(“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浩荡:
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
人心。
(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溘:
突然。
(“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
忍受强加的罪过;尤:
这里作“罪过”讲。
(“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
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
忧闷。
岌岌:
高耸的样子。
(“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
修长的样子。
(“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节拍。
骚体诗的朗读节奏:
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讲解:
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
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
“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
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
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三)研讨课文
1、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讨论、概括:
第一部分(1—7节):
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
第二部分(8—13节):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小人投机,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
3、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
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4、《离骚》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5、赏析重点诗句(练习二)
讨论:
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是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课文里类似的诗句还有一些,试把它们找出来,并以它们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
明确:
(幻灯打出)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③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④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⑤不吾知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写自己虽然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
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
(四)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
例如用于叙事的: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
(重点分析“比”)(幻灯打出)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汉语 必修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