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520699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23.69KB
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精选.docx
《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精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科学探究题精选
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题
一、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0分)
1.(2009•南京校级二模)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①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②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③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④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2)写出A或C中液体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
(3)若b管口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CO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2.(2012•曲靖模拟)粉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用品,已知其主要成分中含有钙元素.小强和小霁同学一起探究粉笔的组成.
提出问题:
白色粉笔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什么?
猜想:
小强认为:
可能含碳酸钙;小霁认为:
可能含有硫酸钙
为证明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你参与方案的设计并补充完整.
(1)将少量粉笔灰放入水中,搅拌形成溶液.实验室常用______的方法分离滤液和滤渣,该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______,取过滤所得的滤液和滤渣分别进行实验;
(2)取少量滤渣与______反应,如果观察到______的现象,证明小强的猜想是正确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另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______溶液和稀硝酸,如果观察到______的现象,则证明小霁的猜想是正确的.
3.(2015春•遵义校级月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知道:
淀粉在适当温度和酸催化条件下可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煮,可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为探究淀粉在不同温度下转化为葡萄糖的程度,他们每人都进行了如下两步实验:
步骤1.用一支大试管取一定量淀粉与水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摇匀,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实验过程中,各人控制温度不同,加热持续时间相同.
步骤2.然后用两支小试管各取少量大试管内的反应混合物,在其中一支小试管(编号为A)内滴加NaOH溶液至呈强碱性,再滴入4~5滴CuSO4溶液,并加热至沸;在另一支小试管(编号为B)内滴加2~3滴碘水.观察并记录现象.
(1)由于各人控制的温度不同,出现了下列三种情况.请你根据已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情况汇总表.
现象
结论
第一种情况
A试管中______
B试管中______
淀粉没有转化为葡萄糖
第二种情况
A试管中______
B试管中______
______
第三种情况
A试管中______
B试管中______
淀粉完全转化为葡萄糖
(2)在步骤2中A试管内所加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4.(2005•茂名)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1)【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
(2)【猜想】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______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______
(4)【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
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______;
(6)【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______,______;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质量.
(7)【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荆.但小华认为,要证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补充实验还是不足够,还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______.
5.(2012•滕州市校级模拟)“旺旺雪饼”袋内有一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
(1)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2)“请勿食用”是因为该干燥剂吸水后具有______性且______热;(填“吸”或“放”)
(3)某实验小组对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下,请协作完成.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这袋干燥剂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看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取足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触摸杯壁
______
不能作干燥剂
若该干燥剂变质了,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______
______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______
6.甲、乙两同学在进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对“如何判断酸碱溶液恰好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你对他们在探究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甲同学提出:
可以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
乙同学提出:
可以根据反应是否有水生成进行判断.
上述意见中,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同学的意见.
错误的是______同学的意见.(选填“甲”或“乙”)
(2)两位同学共同对甲同学提出的“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
在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再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方案二: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______色.
再逐滴滴加盐酸,预期在完全反应时,溶液会变为______色.
根据化学实验中“反应现象必须明显”的设计原则:
你认为要判断酸碱溶液恰好中和,应该选用______试液作指示剂.
(选填“石蕊”或“酚酞”)
(3)甲、乙两位同学在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多次测定溶液的pH,并据此画出如右图的曲线,请你回答:
测定溶液的pH必须使用______试纸.
图中a点表示______;
滴加的NaOH溶液体积为V2mL时,
溶液的pH______7(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
(4)两位同学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他们又根据“在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原理,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请你对该实验进行一种推测,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与推测相应的结论
7.(2005•呼和浩特)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进行“碱的性质”探究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向相同体积的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同时通入CO2气体,前者变浑浊,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甲组同学认为: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乙组同学认为:
甲组同学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乙组同学如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请你利用下面的实验用品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方案.
(1)提出假设:
烧碱溶液也能与CO2发生反应.
(2)设计方案:
①制取CO2气体;
a.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
b.请你从图中,选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填字母)______,选择该装置的理由是______.往装置中加药品前一定要______.
②组装实验装置:
(除需要烧碱溶液外)还应选择下列装置中的______.(填字母)
③验证假设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向装有CO2的瓶中注入少量NaOH溶液后,立即连接实验所选装置,振荡反应容器.
______
提出的假设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④反思与应用:
a.本实验从反应物的角度,利用______的改变验证了反应的发生.
b.在实验室中,久置的烧碱溶液会变质,其原因是(写化学方程式)______.因此,烧碱溶液应______保存.
化学中考复习专题训练:
科学探究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解答题(共7小题,满分0分)
1.(2009•南京校级二模)某气体X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各步反应均完全).
(1)请根据下表中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推测气体X的组成情况,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①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②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③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④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2)写出A或C中液体变浑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3)若b管口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部分CO气体,应采取的措施是 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
【分析】利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氢气和一氧化碳都不能直接检验,利用它们的还原性.检验它们的产物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就行了.
【解答】解:
(1)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若不变浑浊则说明气体中不含二氧化碳.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产生.B中黑色粉末变为光亮的红色,说明气体中有还原性的气体.
故答案为:
(1)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气体X的组成
A中液体
B中黑色粉末
C中液体
①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氢气
②
不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氢气
③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不浑浊
二氧化碳和氢气
④
变浑浊
变成光亮的红色
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2)CO2+Ca(OH)2═CaCO3↓+H2O
(3)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点评】在检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各自的性质,若本身没学过鉴定的,可利用我们熟悉的它们的产物来检验.
2.(2012•曲靖模拟)粉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用品,已知其主要成分中含有钙元素.小强和小霁同学一起探究粉笔的组成.
提出问题:
白色粉笔的主要成分到底是什么?
猜想:
小强认为:
可能含碳酸钙;小霁认为:
可能含有硫酸钙
为证明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你参与方案的设计并补充完整.
(1)将少量粉笔灰放入水中,搅拌形成溶液.实验室常用 过滤 的方法分离滤液和滤渣,该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烧杯、漏斗、玻璃棒 ,取过滤所得的滤液和滤渣分别进行实验;
(2)取少量滤渣与 HCl 反应,如果观察到 有气泡产生 的现象,证明小强的猜想是正确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3)另取少量滤液,向其中滴入 Ba(NO3)2 溶液和稀硝酸,如果观察到 白色沉淀 的现象,则证明小霁的猜想是正确的.
【分析】不溶性固体可以使用过滤的方法将其除去,碳酸盐的检验可以通过加酸的方法,硫酸盐的检验可以使用含钡离子的化合物与之反应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解:
(1)滤液和滤渣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所以本题答案为:
过滤,烧杯、漏斗、玻璃棒;
(2)小强的猜想是碳酸钙,碳酸盐的检验是通过加酸化气的方法,所以本题答案为:
HCl、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
(3)小霁的猜想是硫酸钙,硫酸盐的检验是通过加含钡离子的化合物产生白色沉淀,所以本题答案为:
Ba(NO3)2、白色沉淀.
【点评】本题考查了过滤操作以及碳酸盐和硫酸盐的检验,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2015春•遵义校级月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经查阅资料知道:
淀粉在适当温度和酸催化条件下可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煮,可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为探究淀粉在不同温度下转化为葡萄糖的程度,他们每人都进行了如下两步实验:
步骤1.用一支大试管取一定量淀粉与水混合,再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摇匀,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实验过程中,各人控制温度不同,加热持续时间相同.
步骤2.然后用两支小试管各取少量大试管内的反应混合物,在其中一支小试管(编号为A)内滴加NaOH溶液至呈强碱性,再滴入4~5滴CuSO4溶液,并加热至沸;在另一支小试管(编号为B)内滴加2~3滴碘水.观察并记录现象.
(1)由于各人控制的温度不同,出现了下列三种情况.请你根据已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情况汇总表.
现象
结论
第一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淀粉没有转化为葡萄糖
第二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第三种情况
A试管中
B试管中
淀粉完全转化为葡萄糖
(2)在步骤2中A试管内所加NaOH溶液的作用是 中和稀硫酸、制备氢氧化铜沉淀、使混合液呈碱性 .
【分析】在原题所给信息的基础上,根据结论分析现象,再结合碘遇淀粉变蓝色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答】答:
淀粉在适当温度和酸催化条件下可转变为葡萄糖,葡萄糖溶液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共煮,可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根据第一种情况的结论淀粉没有转化为葡萄糖,故A试管内无红色沉淀,B试管种有淀粉,碘遇淀粉变蓝色,故试管内的溶液变蓝色.第三种情况淀粉全部转化为葡萄糖,故A试管中生成了氧化亚铜,故现象为蓝色沉淀变红色,B试管内无淀粉存在故溶液不变蓝色.然后由于第二种情况介于第一种与第三种情况之间所以结论为淀粉部分转化为葡萄糖,B试管内有一部分淀粉,故第二种情况的现象:
A:
蓝色沉淀变红色,B:
溶液变蓝色.故
(1)答案:
现象
结论
第一种情况
A试管中:
无红色沉淀
B试管中:
溶液变蓝色
第二种情况
A试管中:
蓝色沉淀变成红色
B试管中:
溶液变蓝色
淀粉部分转化为葡萄糖
第三种情况
A试管中:
蓝色沉淀变成红色
B试管中:
溶液不变蓝色
因为步骤一中加入了硫酸,不除去酸就不能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所以加的氢氧化钠开始于溶液中的稀硫酸反应,稀硫酸反应完后氢氧化钠在与加入的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在碱性溶液中氢氧化铜与淀粉反应生成氧化亚铜和葡萄糖.故
(2)答案:
中和稀硫酸、制备氢氧化铜沉淀、使混合液呈碱性
【点评】本题是实验分析题,考查酸碱知识和实验报告的填写,综合性强,知识点明确清晰.
4.(2005•茂名)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1)【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清洗伤口时,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水泥地板上,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做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他想,水泥块能否也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
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并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并进行以下探究.
(2)【猜想】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加入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4)【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水泥块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
仅凭上述两个实验还不能证明水泥块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她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 水泥块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
(6)【实验步骤】①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②完成实验二;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 干燥 , 称重 ;④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质量.
(7)【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说明水泥块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荆.但小华认为,要证明小松的猜想,小芳的补充实验还是不足够,还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探究 水泥块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
【分析】(3)试验一:
根据氧气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实验二:
根据木条复燃的现象分析.
(5)根据催化剂的定义分析需要验证的因素,
(6)根据洗涤后的固体中含有水分进行分析,要知道固体质量的方法,
(7)根据催化剂满足的条件分析
【解答】解:
(3)实验一:
根据实验现象是木条不复燃,说明了是用木条在检验是否生成了氧气,对比实验二的操作,可以得出实验一的操作
实验二:
根据实验现象:
木条复燃,说明了氧气的存在,更说明加入水泥块后过氧化氢中有有氧气产生,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有过氧化氢的试管中
木条不复燃
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不分解
实验二
在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水泥块,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木条复燃
加入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5)研究是否是催化剂不但要从能够改变反应速率方面分析.还要从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方面进行分析,故答案为:
水泥块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
(6)水泥块是从溶液中取出的,要得到水泥块的质量,就需要将水泥中的水分除去,然后用天平称量质量才会比较反应前后质量变了没有,故答案为:
干燥,称重
(7)研究催化剂,除了研究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还要研究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不变,故答案为:
水泥块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改变.
【点评】在研究催化剂时,要从改变反应速率、反应前后的质量、化学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
5.(2012•滕州市校级模拟)“旺旺雪饼”袋内有一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请勿食用”等字样.
(1)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O+H2O=Ca(OH)2 ;
(2)“请勿食用”是因为该干燥剂吸水后具有 腐蚀 性且 放 热;(填“吸”或“放”)
(3)某实验小组对其进行探究,实验方案如下,请协作完成.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这袋干燥剂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看能否继续作干燥剂
取足量纸袋中固体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触摸杯壁
固体物质无明显变化,杯壁不发烫
不能作干燥剂
若该干燥剂变质了,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 碳酸钙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
取适量固体加入适量稀盐酸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变质后的物质中肯定有碳酸钙
【分析】
(1)由于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而可以用作干燥剂;
(2)氧化钙和水反应能够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氢氧化钙具有腐蚀性;
(3)氧化钙和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解答】解:
(1)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2))“请勿食用”是因为该干燥剂吸水后具有腐蚀性且放热.故填:
腐蚀;放.
(3)不能做干燥剂说明氧化钙已经完全转化成了其它物质,实验现象应该是:
固体物质无明显变化,杯壁不发烫.故填:
固体物质无明显变化,杯壁不发烫.
如果干燥剂已经完全变质,那么变质后的物质应该是碳酸钙或碳酸钙和氢氧化钙.
实验步骤是:
取适量固体加入适量稀盐酸.
实验现结论为:
变质后的物质中肯定有碳酸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干燥剂的成分及其是否变质方面的知识,解答时应该做到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论判断实验现象.
6.甲、乙两同学在进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对“如何判断酸碱溶液恰好中和”展开了讨论.请你对他们在探究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1)甲同学提出:
可以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
乙同学提出:
可以根据反应是否有水生成进行判断.
上述意见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甲 同学的意见.
错误的是 乙 同学的意见.(选填“甲”或“乙”)
(2)两位同学共同对甲同学提出的“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判断”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
在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为红色.再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方案二: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红 色.
再逐滴滴加盐酸,预期在完全反应时,溶液会变为 无 色.
根据化学实验中“反应现象必须明显”的设计原则:
你认为要判断酸碱溶液恰好中和,应该选用 酚酞 试液作指示剂.
(选填“石蕊”或“酚酞”)
(3)甲、乙两位同学在盐酸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多次测定溶液的pH,并据此画出如右图的曲线,请你回答:
测定溶液的pH必须使用 PH 试纸.
图中a点表示 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 ;
滴加的NaOH溶液体积为V2mL时,
溶液的pH 大于 7(选填“小于”或“等于”或“大于”).
(4)两位同学经过讨论,达成共识.他们又根据“在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原理,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请你对该实验进行一种推测,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与推测相应的结论
【分析】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在溶液中进行生成水观察不到现象.判断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可以使用指示剂,溶液的PH可以使用PH试纸来测定,中和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可以通过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来进行判断.
【解答】解:
(1)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生成的水无法观察到明显的现象,故用指示剂可以判断反应的进行,所以本题答案为:
甲,乙;
(2)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酚酞为红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故酚酞为无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蓝色,石蕊在中性溶液中为紫色,当恰好完全反应时的颜色变化不明显,故选用酚酞,所以本题答案为:
红,无,酚酞;
(3)测定溶液的PH可以使用PH试纸,图中A点PH为7,表明溶液为中性,当滴加的NaOH溶液体积为V2mL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其PH>7,所以本题答案为:
pH,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大于;
(4)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可以通过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来进行判断(酸与碱反应的热量变化).所以本题答案为:
实验步骤
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与推测相应的结论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几滴酚酞试液,用温度计测量原溶液的温度,再向溶液中滴加盐酸,至溶液刚刚变色,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
或温度计的水银柱下降.
或温度计的水银柱不升降.
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或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或中和反应不放热也不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和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以及反应时能量变化的判断的实验设计,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
7.(2005•呼和浩特)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进行“碱的性质”探究实验过程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向相同体积的石灰水和烧碱溶液中,同时通入CO2气体,前者变浑浊,后者未见明显现象.对此,甲组同学认为:
CO2能与石灰水反应,不能与烧碱溶液反应.乙组同学认为:
甲组同学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乙组同学如何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请你利用下面的实验用品帮助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方案.
(1)提出假设:
烧碱溶液也能与CO2发生反应.
(2)设计方案:
①制取CO2气体;
a.化学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CaCO3+2HCl=CaCl2+H2O+CO2↑ .
b.请你从图中,选出正确的发生装置(填字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中考 复习 专题 训练 科学 探究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