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溶解现象.docx
- 文档编号:2520307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4.71KB
71 溶解现象.docx
《71 溶解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1 溶解现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1溶解现象
科教版初中化学《7.1溶解现象》(2课时)教学辅导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苗华智
本节是第七章的开章节,是第七章其它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第八章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可溶”、“不可溶”实验现象的比较,从外观现象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它们的相对性,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溶剂。
接着教材连续安排了三个探究或观察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使学生加深对溶解现象和溶液性质的认识。
在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因素的探究活动中还安排了对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交流和讨论,目的是增强学生控制探究实验条件意识。
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教学。
本节的实验都安全易做,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一课时溶液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一、主要内容
①溶液、溶质、溶剂概念;②常见几种溶剂;③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及探究。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理解)。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是常见的溶剂,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了解)。
3.知道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了解)。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溶解快慢因素的探究活动和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增强控制实验条件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溶解实验和探究溶解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2.通过对溶液在生产、生活中重要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3.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条件公平性的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
溶解现象;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
难点:
对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理解;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探究过程和方法
关键:
【实验7-1】、对溶解过程的微观分析、影响溶解快慢因素探究实验
通过【实验7-1】只能从宏观角度建立溶液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本质,在建立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后,结合“讨论和交流1”,可以向学生补充讲解: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固体表面的蔗糖分子逐渐向水中扩散,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与蔗糖不同的是,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不提及电离过程),硫酸铜的溶解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想水中扩散的过程。
无论是分子或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小的微粒,用肉眼是看不见的,所以从宏观上看,好像是“消失”了。
也正是由于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溶剂中,所以溶液是均一(教材称“均匀”,教学时告诉学生也称“均一”)、稳定的。
另外,关于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教材中只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溶液,建议在介绍完几种常见溶液后或在介绍完几种常见溶剂后,补充讲解或安排讨论溶液的用途。
教学的基本思路:
由生活中的溶液导入新课→【实验7-1】,阅读交流,从宏观角度建立溶液、溶质和溶剂概念→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概念→讨论溶液的重要用途→阅读教材,认识溶质和溶剂的相对性,认识几种常见的溶剂→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讨论交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小结、练习。
新课可采取情景导入法,可作为情景的素材很多,例如:
①投影或播放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的图片或录像,问学生这些水是否纯水?
为什么?
不是纯水,水中溶解某些其它物质。
清澈的海水、河水、湖水等都是混合物,它们都是溶液。
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溶液。
教师用“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②当你到大海里游泳,当海水进入你的口中,你会有什么感觉?
海水又苦又咸。
这是为什么呢?
说明海水里含有其它物质。
海水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溶液,干净的河水、湖水都是溶液。
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溶液还有很多。
…………。
③直接由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导入新课。
“溶液”我们并不陌生,谁能说说你都知道哪些溶液?
当学生说出足够多的一些溶液后,教师通过“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溶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溶液知识”过渡语导出并板书章题目。
④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常见溶液(如教材178页图7-2的实物),告诉学生这些液体的名称,让学生判断这些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回答出是混合物后,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外观特征(清澈透明,均匀、稳定)。
告诉学生,这些液体都属于溶液,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
导出章题目后,直接导入节课题,这一节我们先来学习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节课题:
7.1溶解现象。
是不是所有物质放入水中都可以形成溶液呢?
给出并板书标题:
一、可溶与不可溶。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7-1】,振荡观察现象后,将液体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验中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1.哪些固体可溶?
可溶物质被什么物质溶解了?
2.可溶固体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3.当把上面的三种液体静置一会儿,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4.你认为上面得到的三种液体,哪几种属于溶液?
从表观上看,它们有什么基本特征?
实验后,让学生描述在水中放入固体振荡后的现象,说出那种物质可溶与不可溶?
可溶物质得到的液体的表观特征、静置一会儿的现象、哪几种液体是溶液?
然后,学生阅读教材178页最后自然段至179页1、2自然段,由学生概括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定义。
教师对定义的关键词进行强调,指出“均一(均匀)、稳定”是溶液的基本特征,所谓“均一(均匀)”是指溶液各处的组成、性质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再让学生指出实验中得到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什么物质?
告诉学生,得到的溶液分别叫做硫酸铜溶液、蔗糖溶液。
这时,让学生看教材179页讨论与交流1,教师补充提出,为什么得到的蔗糖溶液、硫酸铜溶液是“均一(均匀)、稳定”的?
教师从微观角度给学生作出解释(也不是全由教师讲,尽量采取师生讨论式)。
有条件的用课件演示最好。
稍做停顿后,教师向学生说明溶液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人类离不开溶液,让学生阅读教材179页倒数第2自然段(常见的溶液),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溶液的用途,教师帮助学生扩展,如人和动物吃进的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变成溶液后才能被吸收;植物从土壤吸收养分是通过溶液吸收的;许多化学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固体物质与固体物质反应,若把它们制成溶液,可以大大加快反应的进行等等。
接下来,让学生阅读179页“知识视窗”,并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
1.溶质是否都是固体?
溶剂是否都是水?
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不同的溶液,溶质和溶剂是怎样确定的?
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阅读后稍做讨论,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做必要的引导和强调,帮助学生规范和举例说明。
教材180页的“检查站”可以此时进行,也可放在全部内容结束后的练习中进行。
建议补充有关溶液概念和溶质与溶剂相对性的题目。
教师由下列陈述语过渡到“找出影响溶解的因素”教学:
在实际生活或生产中配制溶液时,常常需要溶质溶解得越快越好,那么怎样使物质溶解得更快呢?
给出并板书标题:
二、找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教师用“我们用硫酸铜晶体的溶解来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的陈述语引入探究活动。
最好由学生对该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影响硫酸铜晶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
学生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把他们想到的假设都提出来,不要由教师提出来。
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三种以外的假设,如溶剂量的多少等,教师不应限制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予以肯定和引导,学生每提出一种假设,教师及时板书(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等)。
然后教师对有些假设给予适当的解释和说明(如溶剂量多数情况下是一定的等等)后,提出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温度、固体颗粒大小、搅拌对溶解快慢是否产生影响?
是如何影响的?
进行实验验证。
对每一个假设的验证,都要由学生说出简要方案(给学生适当思考时间,然后回答,学生不一定能说的具体,也不要求说的具体,能说出大致方法就可以,例如验证假设1,学生能说出“把硫酸铜晶体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比较哪个溶解得快”就可以,更具体的,在实验中或由教师强调,或由师生讨论进行强调)。
每个实验都要尽可能由学生做,每做完一个实验,都要由学生描述现象,由学生给出探究结论,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在每个实验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强调除该实验探究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实验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溶质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操作等等)一定要相同,强化学生控制实验条件意识。
三组实验完成后,让学生概括说出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具体怎么影响的(即实验结论)。
教师将此结论投影(183页表格形式)。
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
在上面每个探究实验中,为什么都要强调除了探究的因素之外,其他实验条件都要相同呢?
例如第一组实验,除了水的温度,其他条件烧杯大小和形状、水的体积、加入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和颗粒大小,搅拌程度,乃至加入硫酸铜晶体的操作都要相同。
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
第一组实验是探究温度因素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只有其它条件相同,才能证明溶质溶解的快慢仅仅是由温度这一因素影响的。
学生讨论并说出第二、三组实验控制的条件。
最后教师强调:
用实验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必须控制实验条件,保证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才能保证探究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小结。
练习。
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溶液的导电性
一、主要内容
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②溶液的导电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了解硝酸铵等物质溶解于水时的温度的变化。
(理解)
2.知道有的物质的溶液能够导电及导电的原因。
(了解)
3.知道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和实验室使用氢氧化钠的注意事项。
(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溶液导电性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用
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的能力。
2.通过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及溶液导电性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的基本过程和科学探究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制作“化学冰袋”等方案设计,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时的热现象、溶液的导电性观察活动和制作“化学冰袋”方案设
计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
溶解过程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
对溶解时的热现象、溶液的导电性的理解
关键:
溶解时的热现象和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本课时教学主要是通过两个观察活动,使学生认识溶解过程的热现象,初步了解溶液的导电性,从而加深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对溶液知识的了解。
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的基本过程和科学探究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基本思路:
复习前次内容→直接提出问题并导入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究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解释溶解过程的热现象→讨论溶解过程热现象的应用→引入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溶液的导电性→运用溶液的导电性知识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小结、练习。
因为本课时是本节的第二课时,上课开始先直接给出节课题。
提问复习下列内容:
1.什么是溶液?
举例说明什么是溶质?
什么是溶剂?
(在学生回答时,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要求学生举出溶剂不是水、溶质是液体或气体的溶液)
2.在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活动中,如何控制实验设计条件的公平性?
(不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探究每个因素的控制条件,说出除探究的因素外,其它实验条件要保证相同即可)
新课可采取问题导入法,教时可做这样的问话:
大家知道,化学反应会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发生,如物质燃烧时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那么物质溶解时有没有能量伴随发生呢?
给出并板书标题: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师做下列陈述语过渡到探究活动:
我们以NaCl、NH4NO3和NaOH为例,来探究物质溶解时有没有能量伴随发生。
问题可由教师提出:
NaCl、NH4NO3和NaOH三种固体溶解于水时,各自是放热还是吸热?
还是既不放热也不吸热?
实验方案要在教师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设计。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说出要证明上面的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能大致说出“分别取三种固体溶解于水中,比较溶解前后液体温度变化情况”、“如果溶液温度升高,证明该物质溶解时放出热量;如果溶液温度降低,证明该物质溶解时吸收热量”就可以。
教师做适时引导。
有了上面大致方案,教师提出问题:
用实验比较三种固体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实验设计条件应注意什么?
学生能回答出取三种固体的质量、水的体积、容器的大小、搅拌等操作等,都要相同。
(若学生回答困难,教师适当引导)
接下来,在教师指导下(包括交待固体、水的用量),学生设计具体实验方案(填写184页“试验与事实”1、2两项),然后分组进行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结束后,由学生汇报实验记录(表格内容——三种固体溶解前后温度、溶解情况)和实验结论(NaCl溶解前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NH4NO3溶解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证明NH4NO3溶解于水吸热;NaOH溶解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证明NaOH溶解于水放热)。
教师告诉学生很多物质溶解于水时都会伴随有热量变化发生。
然后提出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到,物质溶解时,为什么会有的吸热?
有的放热?
有的没有明显的热现象表现出来呢?
教师讲解:
这是因为,物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种过程,首先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扩散的分子或离子需要克服与其它溶质分子或离子之间的作用力,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过程是扩散到水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生成的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比未水合前的分子或离子稳定,所以放出热量)。
(括号中楷体字内容不一定向学生讲)
不同的溶质,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一定相同,这就出现了溶解时溶液的温度的变化:
(下面的内容最好边讲解边投影)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升高。
扩散过程吸收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表现为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再让学生说出NH4NO3溶解为什么吸热?
NaOH溶解为什么放热?
NaCl溶解为什么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教师说明溶解过程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经常被应用到生活、生产中,如医疗、科研等常用NH4NO3溶解于水作某些药品的冷却剂。
然后学生看书185页,讨论“化学冰袋”等的制作方案(如把NH4NO4溶于冷水中,迅速灌入橡皮袋中)。
允许学生提出各种方案,师生共同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
稍做停顿,导入溶液导电性教学。
溶液导电性教学只要求学生对溶液这一性质有所了解便可,教学要把握好尺度,花时也不要过多。
建议增加水的导电性实验,有条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做,若演示实验,最好用组合装置同时做几种物质,便于学生比较。
溶液导电性教学可采取问题导入,在第四章,我们做电解水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这是为什么呢?
(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用湿手接触电器设备,也不能用湿的抹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电器,否则就可能会有触电的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
引入并板书标题:
四、溶液的导电性。
学生先阅读185页中间部分(问题、实验与事实、实验示意图),然后进行实验,并填写185页表格。
也可采取情景导入,在黑板上或投影向学生展示185页图7-4上半部分(如下图),教师做下面问话:
灯泡能否发光?
若要使灯泡发光怎么办?
学生很容易说出接上一
段导线或将导线连接起来。
这时教师提出,我们不用导线,我们把导线的两个端点
分别接一根碳棒,然后将两个碳棒插入某种溶液中(如NaCl溶液),看有什么现象?
教师再把185页图7-4上、下部分连在一起,然后演示,证明溶液也能导电。
由此引入并板书标题:
四、溶液的导电性。
给出标题后,教师提出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溶液都能导电呢?
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按185页“实验与事实”进行实验,并填写185页表格。
实验结束后,教师提出“为什么有的物质溶液能导电?
有的物质溶液不能导电?
”,学生阅读185~186页“解释”和“结论”内容,并对老师的问题做出回答。
最后由学生解释186页“联想”的两个问题。
小结。
练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1 溶解现象 溶解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