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docx
- 文档编号:25202697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1.18KB
《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docx
《《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
《西方经济学》重点内容提示(4)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
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一一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
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1.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
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
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
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3.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国内生产净值(英文缩写为NDP):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国民收入(英文缩写为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
个人收入(英文缩写为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英文缩写PD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DP一折旧=NDP
NDP一间接税=NI
NI一公司未分配利润一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十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一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十储蓄
在以上五个总量中,国民收入可以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与狭义的国民收入,前面所讲的是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泛指这五个总量。
这种国民收入也可以指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所讲的国民收入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一、物价指数
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称为通货膨胀,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降称为通货紧缩。
经济中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用物价指数来表示。
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
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
消费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消费物品和劳务计算的物价指数。
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是零售价格。
生产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
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生产资料,价格是批发价格。
所以,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指数。
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
通货膨胀率都是指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
二、失业率
失业率是表示一国失业严重程度的指标,也是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
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其公式为:
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第一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
要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
。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制度、资源与技术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
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
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
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都是重要的。
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
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增长理论与模型
1.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
基本公式是:
在上式中,G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
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C代表资本一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2.新古典增长模型
新古典模型的公式是:
在上式中,
代表资本增加率,
代表劳动增加率,a代表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比例,b代表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比例,a与b之比即资本一产量比率。
代表技术进步率。
3.新剑桥增长模型
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为:
在上式中,C仍然是资本-产量比率。
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国民收入分为利润与工资两部分,所以
。
Sp是利润收入的储蓄倾向(即储蓄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Sw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即储蓄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
第二节长期中价格的决定
一、货币的基本知识
1.货币的职能
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
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
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
2.货币的种类:
纸币:
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由法律规定了其地位的法偿货币。
纸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购买力。
铸币:
小额市值的辅币,一般用金属铸造。
以上两种货币称为通货或现金。
此外,在许多国家,旅行支票也属于现金。
存款货币:
又称银行货币或信用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可以用支票在市场上流通,所以是一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
近似货币:
又称准货币,是商业银行中的定期存款和其他储蓄机构的储蓄存款。
这种存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为活期存款,通过支票流通,因此称为近似货币。
货币替代物: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代替货币起到交换媒介的东西。
例如信用卡,它本身并不是货币,也不具有货币的职能,只是代替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
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
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
第三节自然失业
一、自然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
二、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
三、结构性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
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
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
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
所以,用YD代表总需求,C、I、G、NX分别代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则可以把总需求公式写为:
YD=C+I+G+NX
总需求的变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先研究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这种影响用同一条总需求曲线上的上下移动来表示,即物价上升,引起沿同一条需求曲线向左上方移动,总需求减少;物价下降,引起沿同一条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总需求增加。
正如图12-1所表示的。
但影响总需求的还有其他因素。
当物价不变而其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
可用下图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上中,由于除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右移动到AD1,这时总需求从Y0增加到Y1。
相反,当除物价水平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从AD0向左移动到AD2,,这时总需求Y0减少为Y2。
由于消费习惯改变引起的消费增加,由于政府投资、税收优惠引起的投资增加,由于一国技术进步引起的净出口增加,都与物价水平无关,但都会影响总需求,这些因素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就用总需求曲线的平行移动来表示。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一、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
短期中总供给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这里我们分析物价水平对短期总供给的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换言之,短期总供给曲线告诉我们,在每一物价水平时,经济中的总供给量。
下图表示短期总供给曲线。
在上图中,SA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
我们注意SAS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上升而上升。
当物价水平由P0上升为P1时,总供给(GDP)由Y0增加为Y1。
另一部分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垂直的。
这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当总供给增加到1/2时,无论物价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都无法增加,因此成为一条垂线。
这是与总需求曲线的不同之处。
五、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说明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即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增加,沿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水平下降,总供给减少,沿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
当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第一种情况是由于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而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或向左平行移动。
这就是说,当投入的资源增加,技术进步使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右移动。
反之,当一个经济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利冲击,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
在上图中,LAS0是原来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这时相应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是SAS0。
如果经济增加,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LAS1,相应地,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移动到SAS1。
如果经济出现负增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至LAS2,相应地,短期总供给曲线也移动到SAS2。
第二种情况是当物价水平不变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
可以下图说明这种情况。
在上图中,物价水平始终为P0,当短期总供给曲线为SAS0时,总供给为Y0。
如果人们预期的未来物价水平高,工资增加,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至SAS2,总供给减少为Y2。
如果人们预期的未来物价水平低,工资减少,则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至SAS1,总供给增加为Y1。
预期是影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预期变动会引起工资水平变动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同样其他引起工资水平变动的或其他成本变动因素也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影响总供给。
六、长期总供给曲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
第三节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一、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决定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
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二、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运用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分析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说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
例一,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调节方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东南亚各国货币纷纷大幅度贬值,而中国坚持不贬值。
当其他国家货币贬值(汇率下降)而一国不贬值时,就意味着该国货币相对于其他国家升值了(汇率上升)。
中国和许多东南亚国家出口产品结构与出口对象相同。
人民币相对升值,使国内价格未变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上升。
这样中国的出口就减少。
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出口减少引起总需求的减少。
这对中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什么影响呢?
我们可以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如图:
在图中,中国原来的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从图上看就是短期总供给曲线(SAS),总需求曲线(AD0)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
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也是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水平为P0。
人民币不贬值使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由AD0向左移动至AD1。
这时,总需求曲线AD1与原来的短期总供给曲线SAS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物价水平为P1,低于充分就业均衡时的物价水平P1。
这个例子说明总需求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这里可以归纳出:
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均衡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下降。
当总需求减少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衰退)和物价水平下降(通货紧缩)时,只有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例二,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胀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西方国家受到冲击。
美国石油主要依靠进口,受到的冲击最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的滞胀。
我们可以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滞胀的产生,如图:
在图中,60年代末,总需求曲线(AD)、短期总供给曲线(SAS0)与长期总供给曲线(LAS)相交于E0,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物价水平为P0,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
70年代初石油大幅度上升,石油是成本中重要的一部分,石油价格上升使成本增加,短期总供给曲线从SAS0向上移动至SAS1。
这时石油价格上升只影响短期总供给,并不影响总需求和长期总供给,这两条曲线没有移动。
总需求曲线(AD)与新的短期总供给(SAS1)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为Y1,Y1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存在失业。
这时决定的物价水平为P1,P1高于P0,存在通货膨胀,这就出现了滞胀。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在短期中,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影响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物价水平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物价水平下降。
我们这个例子中分析了石油成本增加引起的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同样,工资成本增加,以及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都会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例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战后维持时间最长的持续增长。
引起这种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美国经济潜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用图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中,20世纪80年代,长期总供给曲线为LAS0,总需求曲线为AD0,短期总供给曲线为SAS0。
这三条线相交于一点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0,它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Yf,物价水平为P0。
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
20世纪90年代,由于技术进步,美国经济潜力提高,这就体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从LAS0向右移动为LAS1。
随着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向右移动,即从SAS0移动至SAS1。
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引起投资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曲线移动至AD1。
这三条曲线相交于E1,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Y1,Y1与新的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Yf相等,仍然是充分就业均衡,但水平大大提高了,而物价水平仍然水平是P0。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经济潜力提高,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而不引起通货膨胀。
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提高经济潜力,使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是至关重要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经济学 重点 内容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