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docx
- 文档编号:25197044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49.34KB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docx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群体资格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群体资格:
社会认同事件的新路径
方文
【内容提要】面对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个体作为能动行动者被赋予或力图获得多元的群体成员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的社会认同,以缔造动态而同一的完整生命。
这种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有其确定的思想史条件和历史脉络,并迫切地嵌入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以认同语义变迁为切入点,论文概要评论当代社会认同研究的困境。
基于群体资格构念,论文把个体生命历程中所遭遇的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过程归类为不同共同体的教化过程,尝试为超越现有的认同研究提供新方案。
论文最后展现了群体资格路径可能具有的方法论意涵。
【关键词】社会认同事件/群体资格/部分群体资格/认同政治/本真性
导论:
社会认同事件
人一出生,生命就成为战场。
生命的战场,曾经是分离的灵魂或身体。
蛮横的族权、皇权或神权,挤压卑微而无助的生存冲动。
作为不对称的争斗结果,灵魂受禁锢,身体被唾弃。
灵肉分裂的机体,终于演化为自主的不可让渡的自由行动者。
而生命的战场,则变成灵肉统一的肉身。
它历经波折,漫长而艰难,多维线索和多种机缘灌注其中。
在这种新形式的生命战场上,多元社会力量交互博弈,它们时而勾结,时而冲突,又时而媾和。
但它们都力图在行动者身上铭刻印记,型塑行动者的自我意象,争夺行动者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这些力量主要是以生物品质为基础的个体适应性的力量,文化/族群的力量,以党派政治为代表的民族国家的力量,以跨国资本、互联网络和共担的风险为代表的全球化的力量,多元宗教的力量,以及深潜在这些力量背后可能的社会排斥力量。
这些力量之间,并没有清晰可辨的界限,也没有清晰可辨的相互独立性和排他性。
它们往往还相互纠缠,构成复杂的社会力量结或力量场。
空洞的社会语境,不过是多元力量所构造的力量场;而所谓的结构对能动性(structurevs.agency),也不过是多元力量所构造的力量场和栖身其中的行动者之间的相互建构过程。
行动者在生命历程中如何应对,让这些力量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使之成为建构独特的完整生命(thewholeperson)的资源,就是生命历程的基本难题。
人之命运,也因此具有一种崭新的历史形式:
多元社会力量的雕刻对行动者动态完整生命的建构。
这种现象,可称之为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
社会认同事件,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从人类历史中突现出来,物种共同体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或被卷入其中。
社会认同事件,也同样迫切地嵌入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
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迁,不仅仅是社会结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变化,也不仅仅是不同型塑力量的此消彼长。
不断生成的新型社会力量,和原有的力量之间或有对抗,或有合作。
但它们都力图雕刻和改变所有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诉求,也力图争夺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置身于其中的中国人,其社会行动的语境、认同建构的资源和行动逻辑,在发生可探测的深刻变化。
本文以社会认同事件为契机,以群体(成员)资格(groupmemberships)作为基本的解释构念,来和两类研究对话:
认同研究和中国社会转型研究。
论文首先依次评论认同文献和中国社会转型文献。
论文对认同研究的评论,将尝试以“认同”(identity)的语义变迁为切入点,正本清源,梳理相关的研究脉络,挖掘已有认同研究背后内隐的或明显的共象即群体资格。
而论文对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评论,则直面一个基本问题:
社会认同事件为何以及如何镶嵌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
在对两类文献高度选择性的评论基础上,论文尝试揭示社会认同事件的逻辑过程和内在机制。
具体说,论文将以个体的生命历程为线索,试图解剖基本的社会力量对行动者的雕刻过程,亦即行动者不断参与不同的共同体,获得多元群体资格,并建构或解构/重构多元而动态的社会认同过程,以缔造其动态而同一的完整生命。
论文最后将讨论群体资格路径可能具有的方法论意涵。
一、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
(一)identity的语义演变:
从同一性到认同
1.identity:
哲学上的“同一性”
identity源于拉丁文词根idem,意即“同样的”,它从16世纪才用于英文中。
[1]911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A=A”即是“TheLawofIdentity”,它意指“人或物在所有时间及所有场合与自身等同”。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及其推演的身心二元论,洞开了Identity的心理哲学意涵。
一个思考认真并能进行道德决断的主体或自我的意义,开始占据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中心;而身心的分裂又使一个统一主体的存在遭遇困境。
什么构成主体的本质特征,心灵还是身体?
是否存在主体和自我在时空中的同一性?
如果存在,如何进行论证和辩护?
随后,洛克和休谟在各自的经典《人类理解研究》和《人性论》中,开始论证和质疑“自我的完整性”(theunityoftheself)或同一性。
基于常识,“同一性”很容易理解。
昨日之我、今日之我和明日之我,都是时间之流中的同一之我。
我昨天手头写字的铅笔,还是我现在写字的那支铅笔。
因为无论是我还是写字的铅笔,都还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
但在心理哲学上,同一性可是大难题。
今日臭气冲天的太湖还是当年渔歌唱晚的太湖吗?
当年从哈佛退学的比尔·盖茨就是今天微软的比尔·盖茨吗?
洛克主张个人同一性的存在,基于穿越时间的个人意识的连续性,而不是身体连续性或精神实体的连续性。
但休谟则质疑同一性宣称(identityclaim),因为没有人或物在时间之流中是不变的和不间断的(invariableanduninterrupted),因此同一性只是基于知觉恒常性的类似性。
[2]
面对同一性困境(identitydilemma),当代同一性理论家力图应对休谟的质疑,以完善洛克方案。
心理状态标准、身体标准和大脑标准作为现代方案来论证个人同一性的存在,但每一标准都有反例。
[3]
波洛斯基则主张同一性是一组家族相似概念(identityasa“familyresemblance”concept)。
他区分了两类同一性:
严格的同一性(strictidentity)和宽松的同一性(looseidentity)。
严格同一性,也就是休谟意义上的,也许难以辩护;但宽松的同一性,则可以构造拯救方案。
波洛斯基主张用历时同一性(diachronicidentity)来挽救同一性。
所谓的历时同一性,也就是时间中的过程同一性,亦即确定对象多数关键特征的维持(aweightedmajorityofpropertiesofrelata),或包括时空连续性的多数关键关系的维持。
[4]在生命历程中,个人尽管有变化史,但在不同阶段,存在多数关键特征和多数关键关系的连续性,以维持时间中的同一性。
个人因此是过程性的存在。
经典哲学家对个人同一性的思辨,在人类思想史中具有理智解放的价值,同时也构成社会认同事件被讨论的思想史条件。
同一性思想有多重可推论的深远内涵。
首先,同一性意味着我一直是我,而你也一直是你。
所以,我和你是不同的,存在差异。
其次,同一性意味着我不臣服于也不隶属于你,而你也不是我的臣民或附属物。
在我们都有同一性的意义上,我和你都是独立而平等的;进一步,主人和奴隶之间,只有等级和身份(status),而没有各自独立的同一性可言。
第三,我和你的同一性的标准和来源,基于我和你自身的多数关键特征和关键关系的连续性①,不用再诉诸于我们身体外的任何尺度和权威,如领主、国王或教会,因此我和你都是自由的。
哲学上的同一性思想,逐渐地被灌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作为桥梁,艾里克森在其中有本质性的贡献。
2.艾里克森:
同一性危机
从1950年代开始,identity成为英语社会科学中的流行词汇,这主要归因于新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1950年出版的著作《童年和社会》(ChildhoodandSociety)。
因为这本著作的广泛影响,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identitycrisis)等概念广为人知。
[1]914
艾里克森主张,个体在生命周期中要经历8个阶段的人格发展,其中自我同一性作为核心。
自我同一性,源于内在发展的个体人格和个体所置身于其中的社会语境的互动过程。
在每一生命阶段,个体都有基本的发展任务,它们由一对矛盾所构成,依次为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主动对罪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和完善对失望。
而积极特性的获得,即意味着个体在生命的这一阶段实现了基本目标,建构了自我同一性,并为下一更高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就是同一性的混乱或危机。
[5]79-127
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的渐成性模型(epigeneticmodel),有开拓性价值。
第一,心理哲学中抽象的同一性概念,被具体化为心理学中的解释构念,以解释个体人格或自我的发展。
第二,哲学上形式化的个人同一性概念,被艾里克森灌注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这就是社会语境镶嵌在个体的自我和人格之中,成为个体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基本资源。
宏大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语境,因为自我同一性,而与现实的个体及其活生生的社会行动发生关联。
艾里克森的智慧,洞开了当代社会科学家关注多元认同研究的空间。
第三,艾里克森系列著作的巨大影响,使“同一性”这个学究气的行话,成为当时美国社会表征的一部分,就如同拉康使经典精神分析的许多概念在1950年代的法国成为日常话语一样。
第四,尽管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还蕴涵着对自我完整性的依恋,但同一性危机和动态的同一性的阶段目标,使整体的单数同一性(identity)裂变为丰富而复杂的复数认同(identities)成为可能。
3.identity的裂变:
从同一性到多元认同(multipleidentities)
无法考证从identity到identities的裂变过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但因为identity裂变为identities,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身学科的理智脉络出发,就有可能来揭示独特而具体的社会力量如何雕刻在行动者身上,而型塑行动者相对应的独特品质,实质上也就是特定的群体成员资格。
空洞、抽象而整体性的社会语境以及与之对应的整体性的自我同一性,裂变为独特、丰富而具体的社会力量以及与之对应的动态而丰富的多元认同。
Identity意味着绝对而排他的同一性,identities则意味着多元自我特征共时存在的事实,而这种事实绝对不能理解为多元同一性。
当代社会科学文献中的identity或identities,已经超越了哲学同一性和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原初意涵,“认同”是最合适的中文翻译。
②认同,亦即行动者对自身独特品质或特征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成为当代社会科学探究的核心;进一步,所有这些独特品质或特征,都可以理解为独特的群体资格。
认同的基本内涵应该有进一步辨析。
行动者在多元社会力量的型塑下有多元品质或特征,行动者的认同必然是多元的;行动者的多元品质或特征,都是自身对多元社会力量进行主观界定的结果,认同必然是主观性的;行动者的主观界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向多元力量之间的博弈和权衡,认同必然是动态的;行动者的主观界定不是私人性的,它以社会共识和社会协商为基础,认同必然是共识协商性的,或者说任何认同也都是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行动者并不总是对自身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或者说,行动者有时会采取确定行动策略进行认同解构(identitydeconstruction/de-identification)和认同重构(identityreconstruction)。
认同建构、解构和重构过程,必然是能动的,同时也是微观社会变迁的基本动力。
一句话,认同是多元的、动态的、共识协商性的和能动的过程。
这些复杂的社会心理过程的目标,都指向个体完整生命的动态建构。
而这也就是社会认同事件兴起的历史意义之所在。
(二)社会认同事件兴起的历史脉络
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有其确定的历史脉络。
基于有限的研读,当代社会理论家泰勒、福柯、吉登斯和霍耐特的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线索。
1.泰勒:
认同和善
在砖头一般厚的著作中,查尔斯·泰勒力图清理西方现代认同凸显的根源。
[6]泰勒的出发点在于认定认同是道德概念,它与“什么是善的生活”(whatisgoodtobe)有关,而与“什么是对的行为”(whatisrighttodo)无关;或者说,认同实质上就是道德认同(moralidentity)。
泰勒援引哲学考古学的路径,辨析出认同凸显的三条漫长线索。
第一是向内在性(inwardness)的转变。
它从柏拉图开始,经过奥古斯丁,完成于笛卡儿和洛克。
内在性,可理解为后笛卡儿主体性的奇异内在性(thepeculiarinwardnessofpost-Cartesiansubjectivity),它要求超然理性(disengagedreason)的出现,以使主体进行自由地自我探究和自我承担。
第二是对日常生活的肯定(theaffirmationofordinarylife),或者对生产和再生产/繁衍生活的肯定。
这种态度,否定了与门第或财富的等级制相关的理性秩序。
第三是特定紧张关系的形成。
这种紧张关系,发生在启蒙时代的人道主义与祈求和敬拜自然的浪漫主义之间。
砖头厚的专书,通常都令人厌恶,也少有传世之作。
泰勒的问题意识敏锐,论题意义重大,但论说冗长,缺乏简洁、清澈和明晰。
麦金泰尔讥讽泰勒书应该更厚些,因为所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讲清楚。
[7]
2.福柯:
自我照看和忏悔实践
在《性经验史》中,福柯精细地勾画了自我技术在西方社会的流变:
从自我照看到忏悔和坦白。
[8]
在古希腊,伦理是一种反思性的自由实践,它围绕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律令:
“照看你自身”。
[9]自我照看,是一种生活艺术,也是生存技艺,具有伦理上的优先地位。
关注自我,是自由公民的前提条件。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无法照看自我,何以管理城邦?
自我照看,有具体内容和目标。
它涵盖对身体的锤炼、健康养生、有节制的欲望满足,沉思、阅读和对真理的回忆。
[8]340在自我照看的个人和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有基本地位。
希腊人还发展了一整套自我认识的技术,如自我节制、倾听良心的考验和冷酷的自我反思。
提请注意的是,希腊人的自我照看,具有社会排斥的意涵。
它只是部分自由民的伦理实践,排除了战俘、奴隶和其他有“污名”的机体。
有节制的欲望满足,尤其是性,在希腊人那里,是自我照看的一项基本任务。
但从早期基督教社会开始,有节制的欲望满足都被抛弃,生殖之外的性享乐蜕变为罪恶。
其结果是自我照看的主题面临失衡或变异。
[10]
基督教的伦理是来世的自我救赎,而自我的救赎必然以自我照看为前提。
但它放弃现世的享乐,尤其是肉体的性享乐。
公共空间中性话语似乎消失了,但性话语以另外的方式在大量地增殖:
第一是忏悔和坦白;第二是性活动的成果——孩子被夸耀和展示。
西方社会,从此成为奇特的坦白社会。
[8]39
忏悔的内容主要和性有关。
忏悔的主体也就是反省的有罪的主体,而倾听者是上帝或者是上帝的代言人。
忏悔实践的发展,使书面反省如日记和自传,成为可能。
与自我有关的书面文本资料,开始泛滥。
古希腊的自我照看的技术和基督教的忏悔实践,使西方人不断地关注自身,无论是自我的教化,还是自我救赎。
3.吉登斯:
自我规划和认同努力
在高度现代性境况下,“神圣的帷幔”已经撕裂,自我表演的舞台已经搭好,行动者或演员已经就位,但台词没有拟订。
“我要成为谁”而不是“我是谁”,成为认同努力的中心。
认同建构基本的结构动力因素,被系统地勾画出来。
它们是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mechanism)或抽象系统与制度反思性。
[11]22而自我,作为地方性的代理和能动行动者,在地方性和全球性的辩证互动中,正经历反思性的重构。
自我认同,因此成为自我的反思性规划(reflexiveproject),即行动者在充满风险和机遇的语境下,主要通过日记和自传等自我叙事,来建构和维系连贯而又持续修正的个人经历的过程。
它以个体的生命轨迹作为内在参照,并具有道德上的本真性(authenticity)。
自我的反思性规划还涉及到对自身身体和生活风格的决断和协商。
自我认同,因此是生命历程中不间断的认同努力的成就和事业。
4.霍耐特:
为承认而斗争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抽象观念,被霍耐特灌注了丰富内涵。
依照霍耐特,自我的圆满,依靠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
或者说,成功的自我发展预设了一系列相互承认的形式。
如果主体体验到蔑视而意识到没有被承认或被错误承认,就会致力于“为承认而斗争”。
[12]72-74
个体从出生开始,以亲子依恋为安全基地,就不断摸索和探询更为广阔的不确定世界,力图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独特位置。
生命历程的演化,就是个体持续不断地参与主体间性的承认和反抗蔑视的过程。
在耶拿时期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基础上,霍耐特辨析出主体间承认的类型学,或承认关系的三种模式:
爱、法律和团结。
[12]100-139而蔑视,则是承认关系的否定等价物。
霍耐特还勾画了蔑视的三种类型:
强暴、权利剥夺和侮辱。
5.小结
因为泰勒,作为问题中心的自我从西方历史中浮现出来;因为福柯,自我照看技术和忏悔实践对自我教化和个人救赎的工具价值呈现出来。
但无论是泰勒还是福柯,滋养自我的资源,都还是区域性或地方性的。
通过吉登斯,地方语境中的行动者的自我,不仅受区域力量的型塑,而且同等地受全球化力量的雕刻;并且在自我的模塑过程中,自我作为微观力量也参与到地方力量和全球力量的建构中。
通过霍耐特,个体毕生的认同努力,在最低限度上,是不断地反抗蔑视追求承认的过程。
(三)认同研究困境:
术语无政府主义和研究的巴尔干化
社会认同事件的兴起,挑战了社会科学家的理智雄心。
他们从不同面向和视角,基于不同问题意识,援引不同的理智资源,来实证探究行动者和特定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过程,亦即行动者如何在行动中面对特定社会力量的雕刻而建构相对应的社会认同的过程。
如果用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或其它数据库来检索与identity有关的论文,结果是令人厌恶地繁杂和无趣。
认同概念,已成为万能标签,被贴附在任何主题之上;只有有关认同类别的命名,而几乎没有共识性的内涵和理解;在认同的标签下,不同的研究者似乎在述说截然不同的故事。
认同研究的这种术语无政府主义(terminologicalanarchy),使认同研究存在泡沫化的危险,其深刻的解释和分析潜能,正慢慢衰竭。
认同术语无政府主义,与认同研究的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密切关联。
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都在使用认同概念,但他们之间几乎没有沟通,所引文献几乎没有重复和交叉,也很难辨析出认同研究的理论积累和进展。
在社会/行为科学中,曾有类似境况,如上世纪20年代的本能研究和当代的文化研究。
本能,曾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虚假的一致性:
当我独处的时候,我被解释为受孤独本能驱使,而当我与他人喝酒狂欢的时候,我被解释为受合群本能驱使。
而文化概念,在一些研究者那里,也变幻成具有神奇力量的魔棍,用来解释一切人类与动物表面上相迥异的现象,或者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虚假的心理和行为差异。
[13]65-66
是严肃地正视认同研究困境的时候了。
首先是研究思路的转变。
所有形式的认同,并不是行动者对外在于自身社会力量的认同过程,而是行动者对因为社会力量雕刻而获得相对应的群体资格的认同建构或解构/重构过程,行动者及其多元群体资格应占据研究的中心。
其次是研究策略的权衡。
个体的生命历程也许是合适的研究策略和线索。
个体从出生开始,基于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依次获得和感知其不同共同体的群体成员资格。
尽管无法穷尽个体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所有群体资格,但元资格、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资格、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资格、宗教共同体的成员资格和污名资格,是所有个体都可能遭遇的基本资格,也是认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主要品质或特征。
再次是研究目标的重新定位。
认同不应是研究中的标签,而应是具有深刻内涵的解释构念。
必须挖掘认同研究背后普遍的逻辑和机制:
这就是以群体资格为中心的解释路径。
二、中国社会转型的认同嵌入性问题
这里只选择中国社会学者有代表性的4项理论和实证研究主题来进行评论。
高度选择性的评论,是为了阐明在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典范研究背后,社会认同事件也日益凸显,成为无法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难题。
(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和文化自觉:
文化认同和认同政治
1949年建国后,中央政府对境内民族进行民族识别,也就是重新的社会范畴化。
在此基础上,地理范围内的中国人被归属于56个民族,而56个民族又构成统一的主权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如何协调不同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
56个民族又如何来锻造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如何来论证中华民族作为超然的统一范畴的合理性?
或者简单地说,谁是中国人?
什么是中国性(Chineseness)?
这些疑问关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如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和国家建设。
费孝通先生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些难题。
在论文“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费先生逻辑连贯地论证中华民族作为整体的认同意识,是56个民族多元认同意识的提升与和谐融合,而呈现为多元一体格局[14]。
费先生的“多元一体”,典范性地诠释了中国人不同层次的文化/族群认同(cultural/ethnicidentities)问题。
在涵括性或包容性(inclusiveness)不同的意义上,56个民族的个体都在建构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而呈现出认同多元性;但同时他们又是更大范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员,在建构一体而统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国家认同。
56个具体民族的多元认同和统一的民族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在国家建设中得以成就。
而在讨论“文化自觉”的多次讲演和论文中,费先生的视界,超越民族国家内部,而直面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
费先生先是确定了文化对话的规范原则: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在这项规范原则基础上,不同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应该培育“文化自觉”的气度。
而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15],既不盲目复古,也不崇洋媚外。
依照苏国勋的深入诠释,文化自觉,在正向意义上,既强调文化自主性,又强调和而不同;而在反向意义上,既拒斥文化霸权主义,也反对我族中心主义。
[16]
费先生的“文化自觉”,是对文化认同的典范论述。
或者说,文化认同,就是行动者对自身文化共同体的成员资格积极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动承诺。
在对文化认同的追求过程中,少数族群要求主流族群承认自己在民族—国家体系中应得的权益和福利,也就成为争斗的焦点,承认政治或认同政治得以引申出来。
(二)中国社会结构和分层研究:
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
有关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的研究,是中国社会学核心研究主题之一,也有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影响[17-18]。
一些重要的理论模型和命题被构造出来,如李培林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19],李强的倒“丁字型”结构模型[20]和重建职业共同体的思想[21],周晓虹和他的团队有关中产阶级及其消费认同的理论和经验研究[22]。
在此之外,陆学艺和他的团队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尺度,来刻画中国社会阶层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征,构造了10阶层的金字塔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群体 资格 社会 认同 事件 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