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112.docx
- 文档编号:25192545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69.39KB
初中物理112.docx
《初中物理1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11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112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
2.知道扩散现象、扩散的原因、扩散的规律。
3.了解分子运动论的基本观点,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分析推理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探究性实验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归纳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
应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筒、酒精、水、长玻璃管、橡皮塞、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肥皂液、中间系线的铁丝圈。
学生准备:
学案、量筒、酒精、水、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铅块、钩码、针筒。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无论固体、气体还是液体它们都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这些又小又轻的分子是不是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一起不动呢?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
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1.实验器材:
量筒(或滴定管)、染成红色的水、酒精。
2.实验步骤:
(1)往量筒内放入12.5cm3染成红色的水。
(2)再往量筒内放入12.5cm3的酒精。
(3)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体积变化。
(4)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水和酒精混合视频。
4.水和酒精混合前后的体积。
混合前水的体积V1/cm3
12.5
混合前酒精的体积V1/cm3
12.5
预计得到的水和酒精的总体积V1/cm3
25
水与酒精混合后实际的总体积V1/cm3
24.3
5.实验结论:
当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比预计的要小。
虽然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物质内的分子,但上述实验表明:
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练习
1.将机油装入一个壁很厚相当坚固的钢筒中,然后加上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
结果钢筒“流泪”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里渗透出来。
这一实验表明固体分子间也存在间隙。
2.如图所示,将体积为V1的水和体积为V2的酒精装入玻璃管,恰好装满玻璃管。
过一段时间,发现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V总 < (选填“<”“=”或“>”)V1+V2,这一实验表明液体分子间有间隙。
(二)实验探究:
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实验探究:
气体分子是否运动。
肉眼看不到又小又轻的分子,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分子在运动呢?
(1)实验器材:
装有空气的玻璃瓶、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玻璃板。
(2)实验步骤:
①将2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②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仔细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3)视频。
(4)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到这样的现象:
①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跑进上面的空气瓶中,当然也会有空气跑到下方二氧化氮的瓶中,最终两瓶中的气体颜色相同。
说明:
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得多,不可能靠浮力进入到上方的装有空气的瓶中。
②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出现彼此进入的现象。
(5)结论:
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练习
如图所示,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空瓶子,另一个瓶子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使这两个瓶子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混合在一起,最后颜色变得均匀,这个现象叫 _
,在实验开始前, 瓶子里装的是二氧化氮气体,这样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密度小的空气和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过一段时间,形成比较均匀的气体,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进行无规则运动。
B瓶子里装的是二氧化氮气体;如果把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上面,空瓶子放在下面,由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在重力作用下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
扩散 B 防止由于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而对实验造成影响。
2.实验探究:
液体分子是否运动。
(1)实验器材:
清水、蓝墨水、水杯、红墨水。
(2)实验步骤:
①在水杯中装入水。
②在水中滴入蓝墨水,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③在冷水和热水中滴入红墨水,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在水中滴入蓝墨水视频。
在冷水和热水中滴入红墨水视频。
(4)结论:
观察到的现象:
整杯水慢慢变蓝;说明液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液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即扩散现象越明显。
练习:
室温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水的温度为0℃,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温度越低,扩散进行得越快
【解析】选C。
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变红是扩散现象,水温0℃也能发生扩散现象,A错;扩散现象不仅能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中,也能发生在固体中,B错;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正确;温度越高,扩散进行得越快,D错。
故选C。
那么,固体分子运动吗?
3.视频
结论:
固体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练习:
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地面和墙角都会染上一层黑色,用力刮去一层墙的表皮,可以看到里面还有黑色,这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
【解析】刮去一层墙的表皮,墙的里面还有黑色,这是煤炭分子运动到墙里面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不停地运动的。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无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即扩散现象越明显。
你能列举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①人闻到的气味。
②浸入盐水的东西变咸。
③“墙内开花墙外香”。
④存放煤的墙角,几年后墙壁表面有一层厚厚的黑色印迹。
(三)实验探究: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1.探究分子之间的引力。
(1)实验器材:
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钩码。
(2)实验步骤:
①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
②在已压紧的铅块下面吊一个钩码,观察是否能把它们拉开。
(3)视频。
(4)结论: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练习:
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引力 。
2.“破镜重圆”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可以将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挤压后黏在一起,但是两块破镜却做不到,这是因为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较 大 ,分子间几乎没有 力 的作用。
【解析】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破镜接触处绝大多数分子距离较大,此时分子间作用力就非常小了。
2.探究分子之间的斥力。
实验器材:
针筒、水。
实验步骤:
利用针筒抽取半筒水,用食指按住针筒嘴,然后用力推入活塞,看看能否将水压缩。
动手做一做我们发现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什么问题?
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说明: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小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练习:
将两块光滑的干玻璃放在一起,很容易把它们分开,但是如果在玻璃上洒些水后再将它们放在一起,就很难把它们分开了。
这一现象说明( )
A.固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液体分子间有作用力
B.同种分子间没有作用力,而异种分子间有作用力
C.任何分子间均有作用力,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
D.水具有黏性,分子间是否具有作用力与此有关
答案:
C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物质的三种状态:
物质的状态常分为:
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不同的物质状态中,其分子的状态也是不同的。
2.分子动理论内容:
(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理学中称之为分子动理论。
3.固体、液体和气体:
(1)在固体中,分子间力的作用比较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不能流动。
(2)在液体中,分子间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运动。
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占有一定的体积,能够流动。
(3)在气体中,分子间力的作用更弱了,因此,气体分子能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
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能够流动。
三、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作用的是( )
A.煤堆在墙角时间长了,墙内部变黑了
B.打开醋瓶后,很快嗅到醋味
C.用手压面包,面包体积变小了
D.封闭在容器中的液体很难被压缩
答案:
D
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较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 )
A.盐分子减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里
B.盐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加快
答案:
D
3.扩散现象证明了( )
A.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B.分子间有相互作用
C.分子有一定质量
D.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
D
4.以下实例,能够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运动之中的是( )
A.两只手对拉,想将一块橡皮拽成两半儿,极其费力
B.临近开饭时间,在学校食堂周边总能闻到里面飘来的阵阵饭香
C.先后向一端封闭玻璃管中注入等量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和水总体积变小
D.用力压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铅块会黏到一起
答案:
B
四、课堂小结
1.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2.扩散现象:
由于分子的运动,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出现的彼此进入的现象。
3.无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即扩散现象越明显。
4.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5.分子动理论内容:
(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理学中称之为分子动理论。
五、布置作业
1.复习课文。
2.课本P223作业1~3题。
【教学板书】
第二节 看不见的运动
一、实验探究:
分子间是否有空隙
分子之间确实存在着空隙。
二、实验探究:
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无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即扩散现象越明显。
三、实验探究:
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吗?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四、物质中的分子状态
1.固态、液态和气态。
2.分子动理论内容。
(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物理学中称之为分子动理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
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
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
特别是对本节课中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
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地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
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