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5192541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65
- 大小:129.23KB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越之山阴人。
父天复,行太仆卿。
隆庆戊辰,太仆就逮于滇,先生侍之以往。
太仆释归,先生如京讼冤。
事解,又归慰太仆于家。
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辛未,登进士第一人,授翰林修撰。
万历己卯,教习内书堂。
先生谓“寺人在天子左右,其贤不肖为国治乱所系”。
因取《中鉴录》谆谆诲之。
丁亥升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明年三月卒官,年五十一。
(选自《明儒学案,有删减》)
【乙】
公生而古貌魁然,稍长好读书。
安人①怜之,戒无溺苦于学。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总角时,岳岳②负意气,数矢口谈时政得失,人物减否。
太仆公故抑之,不答也。
会杨忠慜③谏死,公遥为诔④词,慷慨泣下沾衿。
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尝读书至朱子《格言篇》,辄乙⑤其处而沉思。
……有异母弟二人,太仆公病以属公。
公扮⑥之,恩义隆备。
居常饭脱粟,衣洗补,而贩施宗党若弗及。
盖公行益,力追古人。
(选自《续藏书》,有删减)
【注】①安人:
指张元忭之母。
②岳岳:
锋芒毕露的样子。
③杨忠慜(mǐn):
明代大儒,谏臣。
④诔(lěi):
致悼词。
⑤乙:
读书时勾画记号。
⑥扮(fěn):
合并。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因取《中鉴录》________
②三月卒官________
③安人怜之________
④病以属公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句未作断句,请仔细揣摩,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公乃张灯幕中候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3)小传讲求记述简略,但人物形象鲜明。
【甲】【乙】两文在刻画张元忭这一人物时使用了不同描写方法,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评析。
①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其至性如此。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
(4)明代政治家王锡爵在为张元忭撰写的铭文中赞道:
“尔贞尔介,而表正儒林。
式如玉,式如全。
”意思是,张元忭如金似玉的品性可做儒林的表率。
结合上述诗、文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谈谈中国传统儒者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案】
(1)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2)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3)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4)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
一是孝悌。
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
二是忠诚。
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三是仁爱。
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卒”:
死,去世。
“属”:
同“嘱”,嘱咐,嘱托。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公乃张灯幕中,侯母寝夜颂,不令母知。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乃”:
于是,就。
“张”:
点。
“候”:
等候。
“颂”:
读书。
“令”:
让。
(3)①“年逾三十二发白种种”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
“白发种种”的原因,是“一岁之中,往来凡三万余里”。
也就是张元忭为父亲四处奔波的结果。
答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答出描写方法对表现人物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的意义。
②“太仆公乃色喜,大奇之”意思是见到此番景象后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
此句明显是通过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态度对张元忭进行侧面描写,由此突出少年张元忭明辨是非和率真正直的性格特点。
(4)此题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来谈即可。
如可分析文章写出的张元忭的几种品质。
对孝悌风尚的秉持、对忠诚品质的坚守、对仁爱观念的尊从。
可从文章中举出具体事例证明。
从张元忭的言谈行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的崇高追求。
故答案为:
⑴于是,就(因此);死,去世;怜惜,怜爱;同“嘱”,嘱咐,嘱托;
⑵张元忭就把灯点在帐幕中,等母亲睡了才开始读书,不让母亲知道;
⑶①此句运用了细节描写(或外貌描写),张元忭30多岁就已“白发种种”,究其原因,是张元忭为父亲“就逮”一事四处奔波、忧思烦愁,由此体现其至情、至性、至孝的品质。
②此句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对太仆公“色喜”“奇之”的描写,衬托出张元忭年少多才、明辨是非、率真正直的形象;
⑷通过材料中张元忭的言谈行事,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儒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是孝悌、忠诚于仁爱。
一是孝悌。
张元忭在父亲危难之时,侍之以往,为其讼冤,又归慰于家;对父亲的嘱托,牢记于心,对异母兄弟恩义隆备;面对母亲的怜爱,没有因此疏懒,而是“候母寝夜诵,不令母知”,尽是体贴。
二是忠诚。
张元忭在书堂讲习时,极其重视学生品性的培养,认为为人之德事关国家治乱,所以谆谆教诲,体现了他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
三是仁爱。
张元忭在南阳道中见谷物丰收,百姓和乐,内心欢喜,同时他还惠施乡党族人,可见他对天下苍生心怀“仁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解答。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联系句子进行分析。
⑷本小题考查对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注意要仔细通读文章,不要遗漏人物性格的各个层面,表达时尽量用成语或短句,做到语言简洁、准确。
【附参考译文】
【甲】张元忭字子荩,别号阳和,是浙江绍兴山阴人士。
父亲(张)天复,担任太仆卿官职。
隆庆戊辰年间,张天复(因罪)在云南被抓起来,张元忭前往云南并服侍他父亲。
张太仆释放回家后,张元忭进京城为他的父亲诉冤。
(等到)事情查得水落石出(后),他又回家安慰他父亲。
一年间,来往奔波达三万余里,他(才)年过三十(而已)却满头发白,他如此孝心,(真是)品性卓绝。
辛未年,他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官授翰林修撰一职。
明神宗万历己卯年,在内书堂为宦官讲学授课。
先生认为:
“太监是伺候在天子身边的近臣,他们的好坏与否与国家的太平与动乱紧密相关。
”于是拿出《中鉴录》对宦官们谆谆教导。
丁亥年,他升为右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读。
隔年三月在任上离世,享年51岁。
【乙】张公(元忭)生来相貌古朴,身材魁梧,渐渐长大后喜欢读书。
安人(张公母亲)怜爱他,劝他不要耽溺于勤奋苦读(而不能自拔)。
于是他在(临时搭设的)帷幕中点灯,等到母亲夜里就寝后才读书,不让母亲知道(而担忧)。
少年时(9—14岁之间),意气方遒,常常随口就谈论时政得失,评论人物得失。
张太仆(张公父亲)故意挫败他的傲气,(常常对他的评论)置之不理(回答)。
恰巧遇到(朝廷上)杨忠愍因为直言纳谏而牺牲,张公远在家中为他写了悼词,他慷慨陈词,泪流而下,沾湿了衣襟。
(见到此番景象)张太仆才喜形于色,对张公的表现大为称奇。
张公曾经读到朱熹《格致篇》一文,对文中句子勾画并且深切思索……张公有异母弟弟两人,张太仆病重时就嘱托张公照料他们。
张公履行了长兄为父的责任,对两个弟弟关心备至,恩义隆重。
张公平常在家,吃掉落的米粒,衣服洗洗补补(反复穿),然而其家中所买东西分给宗亲族人时,(分给自己的)远远不及(分给)别人的。
这是因为张公品性善良,德行赶得上古人的水准。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其父曰:
“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
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病于无鸡乎?
(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
儿子:
________
赵人:
________
(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
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
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
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
【答案】
(1)你
(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3)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
;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4)C
【解析】【分析】
(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
古义:
你。
今义:
如果,像。
(2)本题注意关键词:
病:
有害,害处。
乎:
句末语气词,吗。
(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
‘盍去诸?
’”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
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
(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
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
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
故答案为:
⑴你;
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
⑶儿子:
主张把猫扔了。
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
主张继续养猫。
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
(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
⑷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
“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
“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3.古诗阅读
【甲】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乙】定风波·重阳
宋·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
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1)甲诗与乙词中都提到“江涵秋影雁初飞”这一句,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江南秋色的特点,其中“________”(字)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杜诗中写着“古往今来只如此”,到了苏轼笔下却是“古往今来谁不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白描;涵
(2)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解析】【分析】
(1)“江涵秋影雁初飞”,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描写的景物是“岸上的倒影”“大雁”,但并没有对倒影和大雁进行细致的描写,只是用两个动词把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因此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涵”是包含,包容的意思,这个词写出了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动态感。
(2)结合全诗内容及主旨分析,《九日齐山登高》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定风波·重阳》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据此可知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故答案为:
⑴白描;涵
⑵杜诗中的“只如此”表达了是对自己的境遇无奈苦涩之情;而苏词中“谁不老”表现了在人世面前应持一份恬淡达观的处世态度。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及炼字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赏析古诗炼字时不能把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4.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③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清河张君梦得:
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
②蓬户瓮牖:
蓬户,用蓬草编门。
瓮牖,用破瓮做窗。
蓬、瓮,名词作状语。
③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①始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
③不以谪为患________ ④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
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
选句: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解析】【分析】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患”,“胜”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
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
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
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
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故答案为:
⑴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⑵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⑶C
⑷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
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
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
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
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欲伐越①。
庄子谏曰:
“王之伐越,何也?
”曰:
“政乱兵弱。
”庄子曰:
“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
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非子》)
【注】①越:
越国。
②睫:
眼睫毛。
③庄蹻(qiāo):
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下列与“臣之妻私臣”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王之伐越,何也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翻译下列语句。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甲】文中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
________。
【乙】文中楚庄王想要伐越的原因是:
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以________的说理方法进行劝谏。
(5)读完【甲】、【乙】两文,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
(1)D
(2)①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有善于进谏的谋臣和虚心纳谏的君王;楚庄王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4)设喻(类比、比喻)
(5)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做人做事贵有自知之明;规劝他人要讲究方式方法等。
【解析】【分析】
(1)“臣之妻私臣”中的“之”意思是结构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
B代词。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结构助词,的。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
认为;于:
比。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②故:
因此;见人:
看清别人;自见:
看清自己。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看清别人,而在于能看清自己。
(3)结合【甲】文内容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文言文 阅读 专题 练习 详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