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同步练习1人民版选修1.docx
- 文档编号:25191599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2.89KB
《商鞅变法》同步练习1人民版选修1.docx
《《商鞅变法》同步练习1人民版选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鞅变法》同步练习1人民版选修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鞅变法》同步练习1人民版选修1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社会特征是:
A.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B.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由一国变法到多国变法D.由诸子百家出现到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生产力发展②奴隶的反抗斗争③井田制瓦解④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主人希望获得土地的所有权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战乱频繁B.私学兴盛C.社会发生大变革D.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5.提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
6.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商鞅B.孟子C.墨子D.荀子
7.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是:
①秦国实力强大②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③最高统治者的要求
④商鞅“便国不法古”的思想认识⑤奴隶制的废除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
8.奴隶社会的瓦解在经济上最突出的表现是
A.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B.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推广
C.诸侯拒绝向周王交纳贡赋D.公田转化为私田
9.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表现:
A.各诸侯国进行变法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奴隶起义频繁
10.我们之所以把战国时期作为封建社会的开端,是因为:
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B.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
C.各诸侯国进行变法D.统一的趋势加强
1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1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
13.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
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14.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
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
15.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
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
16.战国七雄不断进行争霸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在争霸中取胜重视发展社会生产
C.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农民地位比奴隶地位提高
17.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不仅大国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了兼并战现象。
这突出反映了:
A.各国经过改革实力增强B.各国君主争当霸主
C.各国君主维护旧制度D.统一趋势加强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①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
否定了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
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④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答案:
①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忽略了对变法社会客观效果的考察,因此不能全面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③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④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考察其社会政治变化的意义。
“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反映了变法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
19.《商君书.更法》载: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这段话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并对这一观点做出简要的评价。
答案:
(1)基本观点:
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变革现实。
(2)历史条件:
战国时期井田制进一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地主阶级经济势力越来夜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权利,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战国七雄争霸,都希望实行改革,以增强实力。
这样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展开变法运动。
二、秦国的崛起
世卿世禄制实施的基础是: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郡县制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史记、商君列传》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由于: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照军功授爵赐田
3.推动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的阶级力量是:
A.奴隶主阶级B.奴隶阶级C.地主阶级D.农民阶级
4.秦国的形成方式是:
A.西周建立之初直接分封而来B.西周末年护送平王有功分封而来
C.少数民族自行建立的诸侯国D.诸侯国分裂形成
5.下列对秦人的文化、风俗产生重大影响的少数民族是
A.戎狄B.匈奴C.鲜卑D.羌族
6.商鞅变法内容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废分封行县制B.废除井田制C.重农抑商D.按军功授爵
7.商鞅变法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
A.推行重农抑制商政策B.按功授爵
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D.建立县制
8.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主要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C.废分封,行县制D.重农抑商
9.商鞅变法规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其目的是
A.增加赋税B.控制农民C.重农抑商D.发展小农私有制
10.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其主要原因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
B.“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D.“为田开阡陌”
11.“商鞅铜方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B.统一度量衡C.国家的统一D.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
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为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感说明: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
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3.商鞅变法涉及到的内容有:
①发展封建经济②提高地主阶级的地位③加强中央集权④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最大的影响是:
A.壮大了实力,为统一奠定基础B.使封建制度得以在秦国确立
C.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整顿了社会不良风气
15.《战国策·秦策》: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
A.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立功将士的利益
C.富商大贾的利益D.没落贵族的利益
16.造成商鞅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的去世B.变法触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遭到反对
C.变法违反历史发展的潮流D.变法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任
17.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A.秦孝公的支持B.人民的大力支持
C.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D.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18.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9.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20.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
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2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
23.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
24.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
25.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2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7.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2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2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30.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店主说:
“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
”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
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B.法治代替人治C.变法违背民意D.变法最终失败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
“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
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子》
材料二“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
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
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
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材料三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
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请回答: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
其直接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质是什么?
)
(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答案:
(1)赞扬态度
(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32.为什么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商鞅虽死,但其变法的措施却在秦国得以延续,此后的一百多年间,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也不断发展,变法时期形成的崇尚耕战的社会风气得以延续。
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长期进行兼并战争,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把兼并战争演化为统一六国的战争。
所以说“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商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走上政治舞台,从商鞅变法的内容上看,主要是打击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制,树立起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巩固封建制,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
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有:
(1)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3)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4)国君的支持。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答案:
(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
(2)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摘自《谏逐客书》
材料二“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及得用,刑分子虔,欺魏将。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丧社稷。
”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三个材料中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2)你认为材料一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
为什么?
(3)材料二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4)材料三中“务本”是指什么?
答案:
(1)材料一完全支持商鞅变法。
(2)“民以殷盛”。
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3)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
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4)重视农业生产。
28.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
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答案:
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登上政治舞台;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秦国逐渐成为强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鞅变法 变法 同步 练习 人民 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