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18.docx
- 文档编号:25190946
- 上传时间:2023-06-06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47KB
中学生必18.docx
《中学生必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必18.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必18
中学生必读:
“入木三分”“画龙点睛”等6个常用典故追根溯源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出自唐朝·张怀n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琅琊临沂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
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
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
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
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
“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
画龙点睛----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
南北朝时,南梁有位名画家叫张僧繇,很擅长画人物、山水及佛像。
梁武帝修建了很多寺院,都让张僧繇去作画。
在金陵安东寺,他画了四条白龙,但都没有点眼珠。
他常对人说:
“如果点上眼珠,这些龙就会破壁飞走。
”人们都以为他在吹牛,所以请他点点试试。
在人们的请求下,他点了两条龙的眼睛,果然一阵电闪雷鸣,这两条龙冲破墙壁,腾云驾雾飞上了天。
而没点眼珠的那两条龙仍旧在墙壁上。
后用此语比喻做文或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一两句点明要旨,内容更为精辟有力。
南门立木----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
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
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
他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
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
“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
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
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
“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有的说:
“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
”有的说:
“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
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
“我来试试。
”他说着, 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
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
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
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
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制,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
三、迁都咸阳。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
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
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
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
纸上谈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
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孝成王想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孝成王两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孝成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
“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
“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
秦昭襄王说:
“这哪儿办得到呢?
”
范雎说:
“让我来想办法。
”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
“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
“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
赵王说:
“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
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军,声势十分浩大。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
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
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
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
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
惜墨如金----
“惜墨如金”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来泛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力求精炼。
成语来源于明·陶宗义《南村辍耕录·八·写山水诀》: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纸上有许多滋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
李成,字咸熙,五代宋初的著名画家。
他很爱读书,读了许多经史,他又喜欢写诗,擅长弹琴、下棋。
但他最擅长的还是画山水。
李成画画,特别善于描写北方山野的寒林景色和风雨、明晦、烟云、雪雾等自然景象。
他的山水画特别讲究画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
他的笔势锋利,墨法精微,好用淡墨,落笔简练。
所以后人赞扬他说:
“李成作画,不轻易落笔,先用淡墨,后用浓墨,爱惜笔墨就像爱惜金子一样。
”
李成画的山石,就好像卷动着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为了显示出山石的纹理和阴阳面,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
他和关同、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据说,当时学他的画法的人很多。
东山再起----
出处:
唐·房玄龄等《晋书·谢安传》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谢安字安石,东晋名臣。
他出身流寓江东的北方世家(本籍陈郡阳夏,即今河南太康),而且弱冠知名,深受丞相王导的器重。
本应早入仕途,但晋廷多次征召他出任不同官职,他都不就。
隐居于会(音kuài,亦音gu)稽东山,与王羲之、支遁(即支道林,东晋高僧)等一同游山玩水,清谈玄理,以诗文、书法、音乐为务。
扬州刺史庾冰闻谢安名声已久,十分仰慕,一定要招至幕府,连下调令让当地郡县逼迫他出山。
他不得已赴召,但只一个月就又告病而归。
晋廷言官上奏,说他屡次被征召,“历年不至”,应加“禁锢”,即终身不用。
谢安对此也不屑一顾。
谢家兄弟多已为官富贵,而谢安还是一介布衣。
他的妻子说大丈夫应当这样,劝他为官。
谢安说:
“恐怕也不能免的。
”其实谢安隐居不仕,只是顾虑复杂的人事关系和等待时机。
晋简文帝司马昱(yu)在任废帝海西公丞相时,就说谢安会“召之必至”。
果然,当他四十几岁时,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去担任司马(将军幕府的属官,类似参谋),他就应召而往了。
其中原因大概有三:
一是当时桓温声望极高,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谢安不敢违抗。
二是桓温多次北伐,暂时击败了北方的前秦、前燕;谢安的弟弟也因兵败被免官,内外形势和人事关系都已简单明朗。
三是桓温对他真心器重,十分礼敬,将委以要职重任。
因谢安曾一度做过几天官,所以这次应召被称为“东山再起”,即又一次从东山起身出来做官。
当他出发赴桓温军中时,朝中官员都到新亭为他送别。
官员中有位御史大夫叫高崧,和谢安开玩笑说:
“先生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高地躺在东山上,大家常常相互议论,说您不肯出来做官,我们可拿老百姓怎么办呢?
现在(您终于出山了),老百姓们又将怎么来安排您的位子呢?
”话中带着讥讽,使谢安很尴尬。
后遂以“东山高卧”、“高卧东山”、“东山卧”指隐居不出仕为官,过安闲的生活;以“东山再起”、“东山起”指退隐或失势后复出或重新得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