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18959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44
- 大小:116.64KB
冀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docx
《冀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docx(2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二年级下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2017年—2018年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学科2017年3月3日
1、学生学习本学科基本情况分析(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学习成绩及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学生个性发展等。
)
本班学生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经过了一年的对数学的学习,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较为端正,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较为困难,在这个学期中,应该继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习自主性,让全班成绩再有所提高。
2、本册教材的分析(包括编排体系、特点:
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关系,重点与难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的要求等内容。
)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了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活动”三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
(一)“数与代数”(共5个单元),第二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三单元----认识1000以内的数、第四单元----千克和克、第六单元----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第七单元----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共2个单元),有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第五单元----四边形的认识。
(四)“实践活动”(共1个单元),第八单元----探索乐园。
3、本学期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
(一)数的认识:
1、体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认识1000以内的数,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数,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认识千位,知道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
3、体验物品的轻重,了解可以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认识千克和克,知道1千克=1000克。
4、三位数的加、减法,加、减估算和验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认识1时、1分、1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二)空间与图形:
1、认识米、厘米、分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品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辨认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三)实践活动:
1、按规律排列和三个物体的排序问题,渗透可能性和排列思想。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完成教学任务,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包括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参加教改实验,落实活动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等)。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深入研究新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服务。
认真研究新教材和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写出可行的教案,不断地反馈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以及业务水平。
(2)积极、主动地参加教研组的活动,积极、虚心地向其他老师请教教学问题,吸收别人的长处,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主动地听课,并认真做好笔记,学习别人讲课的优点,从而改进、提高自己上课的质量。
(4)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调动一切力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爱学习、要学习。
(5)积极落实活动课程,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结合起来。
课程上要求学生动手的活动,如“量一量”“测一测”“摆一摆”“画一画”等,一定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课程中安排的“我们的测量”“掷点写数”“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这些课一定要上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知识。
(6)设计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既能接受,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又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
(7)对于个别学困生,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
课上多提问,了解学生困难的原因,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发现缺点马上改正。
课下与其谈心,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成绩有所提高。
(8)对于个别优等生,要多给他们创造好的发挥才能的机会,让他们看到自身的优势,但要防止骄傲情况,成立学习小组,让优等生充分发挥才能、作用,努力地提高并带动本班的学习兴趣与成绩。
(9)利用课余时间,多做一些教具以及课件,让学生利用它们更好地、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让数学课更加生动、有趣。
5、本学期进度安排
周
次
日期
课题
课
时
实际
进度
实验
课题
所需教具
及课件
1--2
3.5--3.16
一、厘米、分米、米
6
米尺、折尺、卷尺、彩带
3--4
3.19--3.30
二、有余数的除法
6
课件、小棒
5--6
4.2--4.13
三、认识1000以内的数
7
认识1000以内的数
课件、黄豆、计数器、算盘、小棒
7
4.16--4.20
四、千克和克
2
天平、玻璃球、台秤
8
4.23--4.27
五、四边形的认识
4
长方形的特征
直尺、七巧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9--10
5.2--5.11
六、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6
课件、卡片
11--13
5.14--6.1
六、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9
课件、卡片
14
6.4--6.8
七、时、分、秒
4
钟表、课件
15
6.11--6.15
八、探索乐园
2
排列规律
课件、
16
6.18—6.22
整理与评价
4
课件、
17--19
6.25—7.6
期末复习
课件、
19
7.9—7.13
期末考试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学计划
本单元
教材分析
测量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初步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认识米,厘米和分米。
在单元的最后还安排了测量直角的身体的部位的长度的实践活动。
本单元
教学目标
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会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测量问题的体验。
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单元教学重点、
难点、关键
重点:
知道分米,了解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难点:
会用直尺等测量量物体的长度并能认真读出来。
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提高教学
效果的措施
1.结合生活实际让测量活动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
2.直尺米尺等有刻度的用具
单元教学安排
共6课时
1、测量1课时
2、厘米的认识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米的认识1课时
5、分米的认识1课时
6、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1课时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1节
教学内容
测量1---2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会选择测量工具测量物体。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准备
铅笔、蜡笔、曲别针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师:
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根小棒。
比较一下他们的长短。
师: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个小棒的长度?
二.自主探究
1、师:
一支铅笔和一根蜡笔哪个长?
哪个短?
师:
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师:
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根蜡笔量一量。
师: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结果是多少?
2、测量课桌面的长
师:
用手指一指课桌面的长在哪。
师:
用手比划一下,可桌面有多长。
师:
同桌合作,选择身边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指导。
师:
说说你选的是什么物品?
测量的结果是什么?
师:
为什么大家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师:
下面大家都用同样的蜡笔再量一次。
师小结:
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三、合作交流:
师:
同桌合作,用蜡笔测量桌面的宽。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四、巩固拓展:
1、师:
用自己的橡皮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2、师:
用曲别针测量蜡笔、铅笔铅笔盒的长。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五.检测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比一比,再交流。
生:
铅笔比小棒长。
(小棒比铅笔短。
)
学生估计,然后交流方法。
生:
我是比的,铅笔和小棒一端对齐,用小棒去量铅笔。
量几次就有几根小棒的长度。
生:
铅笔长,蜡笔短。
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
学生测量。
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生1:
移动蜡笔进行测量。
生2:
目测。
学生指一指,同桌检查。
学生比一比。
同桌合作测量。
生:
我们用铅笔量的。
铅笔的一端和桌子的一端对齐,另一端做个记号,从记号再量。
生:
我用文具盒量的,方法和他的一样。
生:
我用手搾量的。
实际演示。
这样很方便。
生:
大家用的工具不一样。
有的长有的短,测量结果就不一样。
学生用蜡笔再次测量。
生:
这回测量的结果一样啦。
生测量。
生交流方法和结果。
生测量。
生交流方法和结果。
生测量。
生交流方法和结果。
生:
知道了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自然进入新课。
。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测量,通过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发现结果不一样,有必要用统一的单位测量。
通过用同样的蜡笔测量,得出结果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练习,考察学生用物品测量物品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测量
要得到同样的结果,就要用统一的测量单位。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2节
教学内容
厘米的认识3---4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过程。
2、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做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能估测熟悉物品的长度。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
会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难点:
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具准备
直尺、橡皮、图钉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师:
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
出示直尺,尺子上的“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二、自主探究:
1、观察直尺
师:
拿出手中的直尺,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小格子就是刻度,从0到1的长度,就是1厘米。
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比如,5到6之间也是1厘米。
也可以用字母cm表示.。
(板书)
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用手比一比。
师:
找一找身边有哪些长度是1厘米的物品。
师: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3厘米。
。
。
。
的长度,用手比一比。
3.巩固拓展
师:
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
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
师:
谁说说你的测量结果?
你是怎样测量的?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师:
测量新铅笔的长度: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
师:
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师:
请你量一量书上的铅笔有多长。
四、巩固拓展:
1、师:
量一量你的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师:
请你完成练一练2题。
师:
说说你是怎么填的。
3、师:
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3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五.检测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观察,然后交流。
生:
直尺上有数字,0在最前面。
生:
有0.1.2.3.4.5.6.7.8.9.10.还有小格子。
学生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
同桌检查。
同桌找一找,比一比。
生:
手指甲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
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找一找、比一比。
学生测量。
生:
我的橡皮长8厘米。
生:
把橡皮的一头,放在“0”这里,另一头,大约到8这里,大约就是8厘米。
学生动手量一量,
生:
交流测量方法。
新铅笔18厘米。
生测量交流。
学生测量然后交流。
生自做,交流。
生小组合作、交流。
生:
认识了直尺,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在观察、交流中认识厘米。
通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
充分认识1厘米的长度。
学会正确使用直尺测量。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3节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5---6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的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
难点:
画线段的方法。
教具准备
直尺、毛线、彩条、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师:
谁来说说用直尺测量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测量纸条的长。
师:
请你测量下面彩色纸条的长。
2、测量一段毛线的长。
师:
毛线的长怎么测量呢?
师: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结果是多少?
师:
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板书线段。
黑板的边、桌子的边、书的边都可以看作线段。
观察线段,你发现线段有哪些特征?
师:
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同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相同。
请你用直尺测量下面线段的长度。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三、合作交流:
师:
用直尺可以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先确定一个端点,再把直尺的0刻度与端点对齐,从0刻度开始沿直尺画到刻度5的地方,标出右侧的端点。
这条线段的长是5厘米。
四、巩固拓展:
1、师:
量一量下面各图形每条边的长。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2、师:
先量一量下面彩色纸条的长度,再画一条同样长的线段。
3、师:
用直尺画出一条长是6厘米的线段。
4、师:
先用眼睛看一看,判断哪条线段长。
师:
用直尺量一量。
师:
说说你量的结果。
五.检测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品的一端,再看物品的另一端对准直尺几,就是几厘米。
生:
这个纸条的长是8厘米。
生:
先把毛线拉直,再进行测量。
生交流
学生观察,然后交流。
生: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3)线段可以测量长度。
学生测量。
学生交流。
学生测量。
学生交流。
学生测量。
学生画线段、展示。
生判断。
学生量。
生交流:
生:
认识了线段,会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会画线段。
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在观察、交流中认识线段。
体会线段的特征。
掌握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学习用直尺画线段的方法。
通过练习,检验学生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画线段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4节
教学内容
米的认识7---8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米”的过程。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3.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米的含义
难点:
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折尺、卷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师:
我们在上节课已经认识了直尺和长度单位厘米,请同学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
师:
把你们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师:
刚才的测量有什么感受?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新的测量工具——米尺,并用它来测量一下。
二、自主探究、
师: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上通用的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1米记作1m.。
师:
出示米尺、折尺、卷尺。
米尺和折尺的长度都是1米。
这盒卷尺最大可以测量5米。
请你用它们再测量一次。
师:
说说你们用的测量工具和结果。
三、合作交流:
师:
这把米尺的长度是1米,你能用你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的长度吗?
师:
指一指你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师:
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1米有多少个厘米,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拓展:
1、师:
请同学们估计1米大约等于几根铅笔的长度?
师:
估计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师:
你们知道黑板的宽是多长吗?
请大家先估计一下再测量。
2、师:
教材中有一组填空题,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用字母表示填在括号里。
五、检测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测量。
学生交流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生:
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再加起来。
生:
比较麻烦
生测量。
学生描述1米的长度
生1:
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
生2:
黑板的宽大约是1米…
生:
一个格一个格的数,
1米=100厘米或1m=100cm
学生估计
学生测量。
生:
拿铅笔和米尺比,1米大约是6支铅笔的长度。
学生先估计、再测量。
生自做。
生交流
生:
知道了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
认识:
“米”。
知道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检测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
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m=100cm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5节
教学内容
认识分米9----10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米,厘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找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知道米。
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直尺,彩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师:
这是什么?
师:
请你用米尺测量一条彩带的长度。
师:
说说你测量的结果。
师:
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米。
二、自主探究
师:
拿出你的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
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
师:
10厘米就是1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分米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记作1dm。
1分米=10厘米或1dm=10cm
师:
彩带的长度是50厘米,也可以说是多少?
师:
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师:
你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吗?
三、合作交流:
师:
请你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门的宽和高。
师:
说说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师:
1米有多少分米呢?
拿出米尺,小组研究:
看看1米有多少分米?
板书:
1米=10分米
1m=10dm
师:
那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板书:
1米=10分米=100厘米
1m=10dm=100cm
四.巩固拓展
1、师:
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师:
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结果是多少?
2、师:
自己完成练一练2题。
师: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怎么填的?
3、师:
同学们,假期里去旅游,你坐火车买票了吗?
你知道乘火车时购买儿童票的有关身高的规定吗?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身高的规定?
五.检测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生:
一条彩带。
生测量。
生:
学生找一找,比一比。
生:
5分米。
学生比一比,互相看一看。
生:
粉笔盒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
生:
铅笔的长大约是1分米。
生:
1搾大约是1分米。
生测量。
生交流测量的方法、结果:
小组合作研究。
生:
因为1分米是10厘米,那就看看1米有多少个10厘米。
有几个10厘米就有几个分米。
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
生:
1米有10个10厘米,就是1米有10分米。
生: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2分米=20厘米。
。
。
。
。
。
10分米=100厘米,1米=100厘米。
所以1米,10分米,100厘米都相等。
学生测量。
生交流。
生自做。
生交流想法、结果。
生:
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通过测量彩带,引出“分米”。
。
自主经历10厘米是1分米的过程,理解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亲身感受1分米的长度。
经历自主探究米和分米的关系。
学会数学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及时的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检验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
分米可以用“dm”表示。
1分米记作1dm。
1米=10分米1m=10dm
1米=10分米=100厘米1m=10dm=100cm
课后反思
课时计划年月日本学期第6节
教学内容
我们的测量11页
课型
新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冀教版二 年级 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