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docx
- 文档编号:25186581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0.50KB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docx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
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
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
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
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接下来,具体描写愚池近景。
高大的树木下临清澈的池水,绿树、池水相映生辉,一阵风来,使夜雨残留在树叶上的雨珠似受了惊吓一般,纷纷坠落下来。
诗人观察景物之细腻,可谓令人叫绝。
他捕捉了景物瞬息间的动态,并创造性地用了一个“惊”字,使“夜来雨”人格化了。
顿时,笔下的景色产生了活力,具有了流动感。
这两句构思奇特,用极简练的语言和富有特色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极富光彩和活力的图画。
最后,抒写诗人在景色中的感受。
眼前色彩明丽,目光所及一片开阔,飘散的云朵,阳光照耀下的村落,高树清池,风吹雨落。
这些景物动静结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
诗人置身于这宜人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在这难得的“心适无事”之时,深深地感到自己与眼前的自然景色犹如宾主相遇,舒畅自如。
短短一首小诗,描绘出如此鲜活动人的景色,可见诗人炼字炼意的艺术功力。
同时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诗人的情感,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诗浑然天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
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中。
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
深秋,寒夜寂寥。
诗人因心绪不宁,至“中夜”仍孤自愁苦,辗转难眠。
户外,传来了“繁露”滴落的轻微的声音,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静寂的夜晚。
于是,他打开屋门,来到西园。
户外,空旷、宁静。
一轮明月从东山后面爬上来,把它那清冷的光辉洒在疏疏落落的竹林之中。
“泠泠”一词用在此处极为巧妙,诗人取其“清凉”之意来形容月光,与“寒月”的“寒”字互相映衬,着意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此时,四周万籁俱寂。
山脚下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诗人用“繁露”坠地、石泉的“逾响”和空山深涧的鸟鸣,极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这种以闹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在这景色中寄寓着作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遭冷遇后的不平,有离开家园和亲人的寂寞,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孤傲高洁。
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
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摆脱孤独苦闷的心境,所以最后说“寂寞将何言”,寥寥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
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色。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
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
《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
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
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
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
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
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
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
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
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
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
人呢?
终于可望而不可及——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
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
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
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
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柳州峒氓
柳宗元
郡城南下接通津,
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
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
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
欲投章甫作文身。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
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
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
《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和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这两句是说:
柳州城南有一个四通八达的柳江渡口,从那里经过的是穿着特殊服装的少数民族人民,与他们言语不通,难以亲近。
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这两句是用倒置法,意思是说:
峒氓们用绿色的荷叶包着饭去赶集买盐,买好了盐就用宽大的青箬竹叶裹着带回山村去,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写峒氓御寒之物。
“鹅毛御腊缝山罽”,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罽(jì记),用毛做的毡子一类东西,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这句是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
“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
“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
这句是说:
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三、四两句如画。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文身:
在身上刺画花纹。
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庄子·逍遥游》里说:
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
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我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
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
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
”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
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
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
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
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
滋味还堪养老夫。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兴利除弊,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他还种植了很多树木,如在江边种柳,在城隅种柑。
这首诗就是写他种柑一事。
开篇两句点题。
首句写种柑,点出种柑的数目。
“手种”,说明是诗人亲自种的,而不是派遣仆从去种,体现了他的勤民形象。
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
“春来”,点明时令。
“新叶遍城隅”,既点明了柑树是种在城西北隅,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城西北隅一派碧绿,生意盎然,使古城增添了满园春色,给人以清新的感觉。
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三、四两句写种柑之意,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
“方同楚客怜皇树”,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爱桔,曾作《桔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
“后皇佳树,桔来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桔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
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
这句说:
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
这是从正面说。
“不学荆州利木奴”,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
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县)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
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
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
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
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后四句抒发种柑的感慨。
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
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用得妙绝。
“喷雪”,是指花香和花色而言。
一个“喷”字,既表现出了柑枝绽放白色花蕾时的景象,又表现出了柑花的芬芳香气,好似从花朵中喷吐出来一样,把无形的香气散发表现得有形有色了。
“垂珠”,是指柑果情态:
金黄色的柑果累累,悬挂枝头,远远望去,好象悬珠一般。
这两句是说:
多少年才能闻到它那象喷雪船开放出来的白色的花香?
又是谁人来摘下那看去象垂珠般的果实呢?
最后两句: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字面的意思是说:
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
但这是托词,实际上的意思是感伤自己迁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这两句以舒缓语气说出,言淡而意远,颇值玩味。
此诗通过种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时的生活思想状况,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坚贞品质,同时也流露了久谪的哀怨。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
典故概括力强,含意深刻,可以用少量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容,如三、四两句,分别用了屈原爱桔和李衡以柑谋利的两个典故,就把作者种柑之意和坚贞品质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五、六两句中“喷雪”、“垂珠”两个比喻也用得很好,形象生动,含意丰富,寥寥四字,就分别把柑花的颜色、香味和柑果的色泽、状态表现了出来,语言极为省俭。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
独游亭午时。
迴风一萧瑟,
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
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
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游,
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
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
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
当与此心期!
唐宪宗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游览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涧和西北部的小石城山,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中的后四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和《小石城山记》。
这首五言古诗《南涧中题》,也是他在同年秋天游览了石涧后所作。
南涧即《石涧记》中所指的“石涧”。
石涧地处永州之南,又称南涧。
这首诗,以记游的形式,描绘诗人被贬放逐后寂寞忧伤、苦闷孤独的自我形象。
全诗可分两大部分。
头八句,着重描写游南涧时所见景物。
时值深秋,诗人独自来到南涧游览。
涧中萧条,仿佛秋天的萧杀之气汇聚于此。
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飒之感。
诗人初到时似有所得,忘却了疲劳。
但忽闻失侣之禽鸣于幽谷,眼见涧中水藻在波面上荡漾,陡然引起无穷联想。
诗的后八句,便着重抒写诗人由联想而产生的感慨。
诗人自述迁谪离京以来,神思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人孤则容易感伤,政治上一失意,更是动辄得咎。
如今处境索寞,竟成何事?
于此徘徊,亦只自知。
以后谁再迁谪来此,也许会理解我这种心情。
诗人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而遭受贬谪,使他感到忧伤愤懑,而南涧之游,本是解人郁闷的乐事,然所见景物,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所以苏轼曾有评语说,“柳仪曹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认为“柳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大率类此”(《东坡题跋》卷二《书柳子厚南涧诗》)。
此评道出了柳宗元贬后所作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基本特色。
清人何焯在所著《义门读书记》中,对此诗有过较好的分析。
他说:
“‘秋气集南涧’,万感俱集,忽不自禁。
端有力。
‘羁禽响幽谷’一联,似缘上‘风’字,直书即目,其实乃兴中之比也。
羁禽哀鸣者,友声不可求,而断迁乔之望也,起下‘怀人’句。
寒藻独舞者,潜鱼不能依,而乖得性之乐也,起下‘去国’句。
”他这种看法,既注意到了诗人在诗歌中所反映的思想情绪,又注意到了这种思想情绪在诗歌结构安排上的内在联系,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的。
“秋气集南涧”一句,虽是写景,点出时令,一个“集”字便用得颇有深意。
悲凉萧瑟的“秋气”怎么能独聚于南涧呢?
这自然是诗人主观的感受,在这样的时令和气氛中,诗人“独游”至此,自然会“万感俱集”,不可抑止。
他满腔忧郁的情愫便一齐从这里倾泻而出。
诗人由“秋气”进而写到秋风萧瑟,林影参差,引出“羁禽响幽谷”一联。
诗人描绘山鸟惊飞独往,秋萍飘浮不定,不正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在溪涧深处踯躅徬徨、凄婉哀伤的身影吗?
这“羁禽”二句,虽然是直书见闻,“其实乃兴中之比”,开下文着重抒写感慨的张本。
诗人以“羁禽”在“幽谷”中哀鸣,欲求友声而不可得,比之为对重返朝廷之无望,因而使他要“怀人泪空垂”了。
这诗写得平淡简朴,而细细体会,意蕴深长,“平淡有思致”。
苏轼称赞此诗“妙绝古今”,“熟视有奇趣”,堪称得其真气。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
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
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
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
长歌楚天碧。
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喜其风景秀美,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
这首诗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
诗的大意是说:
我长久为做官所羁累,幸亏有机会贬谪到这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中来,使我如释重负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就如同一个山林隐逸之士。
清晨,踏着露水去耕地除草;偶尔荡起小舟,纵情山水,直到天黑才归来。
独往独来,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
此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
如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
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落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上包含着辛酸的苦笑。
“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
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
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
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唐诗别裁》卷四)此段议论颇有见地。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而最感人的风物是异域的风物,对景物最敏感的人是来自远方的人。
柳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柳宗元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到更僻远的柳州,心中充满一种难以言表的悲愤。
榕树为常绿乔木,高可达四五丈,是热带的一种风景树。
这种树换叶往往在春天,不同他木之于秋季落叶。
柳宗元在南方看到这种“春半如秋”的景象颇多感触,于是写下这首诗。
一二句写自己谪居柳州的悲凄心情。
古人称仕途奔波为宦游,因而一般说来,“宦情”与“羁思”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柳宗元笔下的这两个词儿还有特定的内容:
他所谓的“宦情”是指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怨郁;他所谓的“羁思”是远贬边鄙的寂寥孤凄。
在同一个时期所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就反映出他心情的凄苦。
“共凄凄”是双重的凄苦。
处于这种心境中的人不免善感,在春天本有伤春情绪,何况“春半如秋”。
“凄”与“迷”是相关的两种心境。
“宦情”“羁思”之外加上特异的物候,这就在双重的凄凄之上加上了第三重,于是乎“意转迷”。
三四句写景,是“春半如秋”的具体描写。
“山城”指柳州,因南方气温高,二月遇雨,百花即已凋零,而榕树又正好脱叶,满庭飞舞,完全如同秋天。
而秋天比春天更容易动人离思,对于“宦情羁思共凄凄”的远谪之人,其思愈苦。
加之“秋景”之中,又有春莺乱啭——提醒愁人:
这毕竟是春天。
这就把伤春和悲秋两种情绪杂揉起来了。
莺声本美,无所谓“乱”,由于人心烦乱,所以听起来也觉得它“乱”了。
全诗将心境与物色打成一片。
景物萧索,不仅因了伤心人别有怀抱、以我观物的缘故,同时反过来又更增其伤怀,结果是宦情羁思更凄凄了。
一般说来,柳宗元在贬谪期间所写的诗不象刘禹锡那样乐观,那样能振奋人心,但它仍较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被压抑的正直有志之士的悲愤。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
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萧湘意,
欲采苹花不自由。
这是一首酬答友人的小诗。
风景十分优美,情思却抑郁苦闷,渗透着牢骚不平。
内容与风格的不协调,使这首诗透出一种意蕴难申的特殊风味。
题内的“曹侍御”,名不详(侍御是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吏侍御史的简称,但唐代较高的幕府官也常常带侍御史的官衔,所以这位曹侍御并不一定在中央政府任职,有可能是幕官)。
从诗中称他为“骚人”来看,可能也是一位政治上的失意者。
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在柳州东面不远,濒临阳水(今称柳江)。
详诗题及诗意,当是曹侍御路经象县,寄诗给在柳州担任刺史的柳宗元,诗人于是写了这首诗作答。
或以为柳宗元当时贬居永州(今湖南零陵县)。
但象县与永州相去甚远,曹侍御过象县而寄诗给远在永州的柳宗元,似乎难以理解;而寄诗柳州近地(象县属柳州管辖),则比较顺理成章。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头两句点题内“曹侍御过象县”。
破额山,当是象县附近紧靠江边的一座山。
今湖北黄梅县西北也有破额山,但与诗题“过象县”无涉,并非所指。
碧玉流,指青碧翠绿的阳江水。
桂林、柳州一带的江水,青碧深湛,平缓沉静,如碧玉在缓缓流动,故说“碧玉流”。
三字不单写出水色水势,而且传出质感。
骚人,这里指善于作诗的曹侍御,暗寓其志行高洁,不为统治者与世俗所理解的意思。
木兰舟,是对曹侍御所乘舟船的美称,因《楚辞·九歌》中有“桂棹兮兰枻(音义,划船的短桨)”之句。
后来常以木兰舟指骚人所乘之舟,藉以象征其品格的美洁。
以上两句用了“碧玉流”、“骚人”、“木兰舟”等一系列澄碧、高洁、华美的诗歌意象来渲染形容曹侍御其人、其境、其物,不但展现出优美的诗境,而且带有某种象征色彩。
读来可以想见曹侍御泊舟破额山前、碧玉流畔翘首遥思的情态,其人华美高洁、闲雅秀朗的风神品格也历历在目。
“碧玉流”与木兰舟的“遥驻”,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更增添了画面的动人风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理解这一句的关键在正确理解“潇湘意”。
这里的“潇湘”并非实指地域,而是用典。
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云:
“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这里的“潇湘意”,当即指故人的情意。
全句意思是说,读着曹侍御从象县寄来的充满故人温暖情谊的诗章,不禁有春风拂面之感。
点出“春风”,固然含有标示时令季节的用意,但更主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捧读赠诗时如沐春风的温煦感受。
因此,诗中虽未直接写到曹侍御赠诗的具体内容,但通过诗人的这种感受,却已不难想见诗中定然充溢醉人的温馨情谊。
化实为虚,反而更好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使曹侍御的赠诗在想像中变得更加优美动人了。
这句写“见寄”。
在如此美好的季节,读到友人从如此美好的地方寄来的充满温馨情谊的诗篇,诗人自己自然也有无限情意要向对方倾吐,落句便势必要归到“酬”字上来。
但诗意至此,却忽作跌宕转折——“欲采苹花不自由!
”苹是一种水草,春天开白花。
采苹寄远,如前引柳恽《江南曲》,历来用作向远方友人致意的一种象喻。
柳宗元于贬居永州十年之后再次外放柳州刺史,官职表面上有所升迁,而所居更为僻远。
他在柳州的处境,从《登柳州城楼》诗中“惊风”、“密雨”等象征性描写可以看出,仍然是非常艰险的。
因此,他虽满怀愤郁之情,却不能随意向关心自己的友人倾吐。
上句用“春风”极意渲染,用“无限”极尽强调,这句的“欲采苹花”的意愿便显得十分强烈,而紧接着的“不自由”三字却将这种意愿一笔扫却。
跌宕转折之间,充分体现出诗人当时身遭摈弃,连倾诉孤愤的自由都没有的艰险处境,和诗人对这种境遇的强烈的愤郁不平。
尽管如此,末句所包蕴的深沉愤郁并没有破坏全诗优美的风情。
人们倒是从前后的鲜明对照中感受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然执着追求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情操,从而对诗人这种峻洁高华的人格美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
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
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
何事惊麋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