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试题 4.docx
- 文档编号:25181442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3.04KB
宏观经济学试题 4.docx
《宏观经济学试题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试题 4.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试题4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2.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累进税率制
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
C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
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
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
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B40000元C75000元D25000
5.财政部向()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B企业C商业银行D中央银行
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
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
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
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D以上都是。
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B现金存款比率C超额准备率D以上都是
10.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
A法定准备率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D道义劝告
2.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政策组合可用?
()
A降低税率,提高贴现率,并限制进口
B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鼓励出口
C削减政府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鼓励进口
D提高税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限制出口。
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
A降低法定准备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C降低再贴现率
D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A减少政府支出B增加政府支出
C减税D降低贴现率
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A政府购买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6.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B财政政策有效
C货币政策无效D财政政策无效
7.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A经济增长B充分就业
C物价稳定D生活质量提高
8.如果某人尚未找到工作,他可能属于()。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包括()。
A制定货币政策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D为政府赚钱
10.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B变动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D以上都不是。
三、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基础货币货币政策内在稳定器法定准备率
公开市场业务相机抉择
四、填空题
1.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___________比,与最初存款成_________比。
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乘数就,因而派生的货币供给量。
五、计算题
1.若法定准备金率是0.16,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下调至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
2.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
3.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
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
4.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Cu/D=0.2,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六、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标为“T”,错误的标为“F”)
1.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
2.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没发生变化。
()
3.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于投资。
()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
5.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包括存款。
()
6.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
7.根据“自动稳定器”的原理,边际税率越高,国民收入就越稳定。
()
8.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
实行充分就业就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就业。
()
9.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股票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人们会消费更多,使总需求增加。
()
10.如果持久的减税没有伴随政府支出而减少,则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
七、简答题
1.哪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它们为何能缓和经济波动?
2.解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制。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
4.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6.央行是怎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的?
7.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哪些?
八.论述题
1.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
2.试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理论对制订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无借鉴意义?
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什么异同?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
1.D;2.B;3.C;4.B;5.C;6.D;7.D;8.D;9.D;10.C;
二、多项选择
1.ABC;2.CD;3.ACD;4.BC;5.BCD;6.AB;7.ABC;8ABCD;9.ABC;10,ABC
三、名词解释
略
四、填空题
1.需求管理 供给管理; 2.反正;3.物价指数; 4.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5.政府支出 税收;6.越小,越少
五、计算题
1.
(1)D=400÷0.16=2500,M=C+D=1000+2500=3500
(2)D=400÷0.12≈3333,M=C+D=1000+3333=4333
2.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已知cu=0.2,r=0.1,则
。
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
,H=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
3.
(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
(2)该国的失业率为:
100/1100=0.09,即9%。
4.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已知rc=Cu/D=0.2,r=0.1,则
,货币供给增加△M=H×mm=100×4=400亿美元
六、判断题
1.F;2.F;3.T;4.T;5.T;6.T;7.F;8.F;9.F;10.F
七、简答题
1.答: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
西方学者认为,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
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西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
转移支付计划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到非常低时,为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
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居民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开支,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第三,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自动稳定器。
当经济不景气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一般物价不平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时政府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制度,按照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抑制经济衰退。
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这时政府可以减少收购甚至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幅度,抑制经济的繁荣。
由此可见,农产品价格支付制度与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一样,都是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因素,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重要防线。
2.答:
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经营存贷业务,并从中创造货币,影响货币供给。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在它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
商业银行主要是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在吸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存款后,除了保留一部分现金准备外,其余部分均可用来贷款或投资。
银行库存准备金与银行存款的比率,称为银行存款准备率。
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全部存款都贷放出去,而必须有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准备金,以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他们的存款。
当然,商业银行也不必把吸收来的全部存款都作为准备金。
在银行业务较发达的国家里,大部分交易不是用现金而是用支票来进行的。
由于支票完全可以同现金一样成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是立即取出现金,而是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又存入同自己有往来的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支付款项时可以随时开支票使用。
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供给货币的扩大。
例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A吸收新存款为1000万元,则必须要有
200万元作为准备金,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把新存款中的800万元用于放款。
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B中,银行B得到800万元的新存款后,按照20%的存款准备率,留下160万元作为准备金,又可以放款640万元。
得到这64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C,再按同样的存款准备率,银行C又将其中的128万元留作准备金,其余的512万元同样用于放款。
如此下去,每一笔新存款的形成,都会创造出该存款额80%的新贷款,这笔新贷款又形成一笔新的存款,如此反复。
在这一创造存款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是:
1000+800+640+512…=1000(1+0.8+0.8²+0.8³+…)=100/1-0.8=5000
当然,现实经济中货币创新乘数要小得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乘数下降。
假定现金漏损率为,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为,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
1/r++。
由以上可知,一笔新增加的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
3.答:
宏观财政政策是通过经济手段来间接调节经济,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影响到政策效果。
包括:
(1)政策效应的时滞
财政政策在完全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称为“时滞”。
一般把政策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是指决定并实施某项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是指政策发生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一项财政政策,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决定采取政策到制定出政策,从政策的实施到完全发生效用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的制订与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政策而不同。
(2)预期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要对未来的经济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
决策者的预期决定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公众的预期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反应,这些都要影响财政政策效应。
政策要受预期的影响,同时,政策本身也会影响预期。
因此,在分析财政政策效应时,预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3)其它实际问题
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要影响到政策效应。
首先,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有其正效应与负效应,这就是说,在—项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时必然产生某些副作用。
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实现充分就业的代价是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会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资,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减少了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作用。
其次,政策效应还要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影响。
国际上的政治斗争,国内的政治问题,都要影响政策效应。
最后,由于信息不是完全的,这样,也就难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
(4)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达到某种最终目标,往往不能只采用一种政策工具,为了实现最优的政策效应,必须把各种财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只有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政策效应。
这种协调与配合当然也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行事。
4.答:
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1)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政府的公债政策。
税收既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各国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时,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又可以通过变化税收总量来实现。
对于第一种途径来说,主要是在经济衰退时,通过降低所得税税率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提高所得税税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降低通货膨胀。
政府公债的发行,既能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能对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
所以,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经济政策工具。
最后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公债政策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政府在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时,要注意不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矛盾,要使财政政策与政策协调搭配使用,才能达到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
(2)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策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等。
根据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政府购买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低,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购买政策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作斗争,降低失业率;相反,当经济过热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政府可以采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的政策,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
所以,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
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和政府消费政策。
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其力度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
当经济萧条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不足,失业会增加,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当经济繁荣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可以减少社会福利保障降低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使经济降温,通货膨胀率下降。
所以经济学家将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
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
5.答: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
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
(1)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
(2)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
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是表示基于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
(3)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
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
之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
上述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例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如果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标发生冲突,就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果,甚至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更远。
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
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
这些因素都影响政策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
6.答: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分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前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
政府发行债券的保证是它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
和其他证券比较,政府债券的风险很小,它的持有者总是有利可图。
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
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
这样,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存入联邦准备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
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增加准备金。
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
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联邦准备银行付款。
这样,商业银行的支票就进入联邦准备银行。
联邦储备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
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少准备金。
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
7.答:
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
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
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总需求政策只能用于对付通货膨胀,而不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供给政策是增加产出、减少失业的有效方式。
它强调经济自由的优越性,建议采取以市场竞争为取向的政策,其中包括:
取消管制、推进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政府官僚机构、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建立更具伸缩性的市场其中也包括劳动市场等。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
(1)降低政府支出。
庞大的公共部门往往缺乏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管理这些部门的负担,促使政府支出增加。
因此,削减政府支出并不只是减少货币供给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供给的一项策略。
此外,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巨大。
社会福利开支尽管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以牺牲效率为代价。
(2)减税。
高额的税率阻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
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主张大幅度减税,以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积极性。
在减税的同时,他们也认为,税收应该是公平的,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扭曲了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信号,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减税的同时,应取消各种税收的优惠。
(3)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
在劳动市场上,工会的作用往往使得工资(至少是工会会员的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导致失业增加。
同时,较高的工资率也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从而降低工资率,不仅是增加就业的措施,而且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促进投资。
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量的措施,比如制定工资上限。
(4)鼓励市场竞争。
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和引入市场关系、取消管制、推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如资本流动政策等。
总之,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侧重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八、论述题
1.答: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有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都能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但无论是在调节目标的确定、调节方式和手段的选择、调节作用的发挥机制上,还是在调节的侧重点、调节的效果等方面,二者之间均有很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试题 宏观经济学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