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docx
- 文档编号:25179922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43.08KB
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docx
《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
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
这是大班科学20篇教案简单,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一切都在变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纲要》中科学教育目标强调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
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它要求所有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是孩子潜在的课程内容,是孩子最基本的课程。
事物的变化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
但是,变化对于孩子来说又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通过科学活动,旨在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开始探究,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
活动目标:
1、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感兴趣。
2、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小时候的照片。
2、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
3、每人一个气球、一块橡皮。
活动过程:
1、出示照片(图片),幼儿观察发现人、动物、植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1)出示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人是变化的。
a师:
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照片上是谁?
(幼儿猜想。
)我告诉你们,这个小孩就是老师。
老师和小时候一样吗?
有什么变化?
结论:
原来有生命的东西都是会发展变化的。
观察发现周围环境和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东西也是b提问:
老师是变化的。
你会变吗?
会变成什么样子?
(2)小结:
原来人是变化的。
人的变化过程是:
儿童——青壮年——老年——死亡。
2、幼儿观察图片(小蝌蚪变青蛙、蒲公英生长的图片),发现动植物是变化的。
(1)提问:
人是会变的,那其他的生物会不会变?
请看图片,它们会变吗?
是怎样变化的?
(2)小结:
蝌蚪会变成青蛙,蒲公英会从一颗小种子长大,变成美丽的蒲公英花。
(3)提问:
那还有什么动物会变?
还有什么植物会变?
(4)小结:
原来动物、植物都是会生长变化的。
3、讨论:
人、动物、植物都属于什么?
4、会变化的。
(1)提问:
小朋友,有生命的东西是会变的,那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化吗?
比如说,桌子会变吗?
(2)小结:
桌子是会变的,它会慢慢变脏,被磨损,坏掉。
(3)讨论:
还有哪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会变?
(4)出示橡皮泥、气球。
5、幼儿讨论:
世界上师否有不变的东西?
人在变,动物、植物在变,天气在变,一年四季在变,太阳、月亮在变,世界上的万物都在变,一切都在变。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我认为是适合我班幼儿的。
活动目标明确具体,以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依托,抓住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经验性的知识,而且能全身心投入,自己探索周围人、动物、植物的变化,调动、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2.活动中有4个儿童参与不积极。
因为这种开放式的活动形式,对教师的驾驭能力是考验,教师对课堂的调控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活动中对幼儿有很多无效回应和漏洞,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
第2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青蛙变蝌蚪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1、明白青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激发幼儿爱护、关注小动物的情感。
2、观察并描述青蛙的外形特征,通过故事《小青蛙找妈妈》了解青蛙从卵变蝌蚪最后变成青蛙的生长过程。
3、培养幼儿身体平衡能力及跳的能力,锻炼幼儿的肢体动作协调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蝌蚪如何变成青蛙的过程,青蛙为什么是益虫?
活动准备青蛙图片,《小蝌蚪找妈妈》挂图
活动过程一、观察蝌蚪的特征1、请幼儿猜谜:
河里抓青蛙,抓到黑娃娃,大大头来,细尾巴中的黑娃娃是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水里的蝌蚪,并提问:
蝌蚪长什么样子?
(头大大的、圆圆的,有一条长尾巴,像个音符)2、请幼儿再看一看每只蝌蚪是否长的一样?
幼儿自由发言。
3、蝌蚪是怎样运动的?
是用身体的哪个部分让它前进呢?
(游动、尾巴)引导幼儿欣赏图片并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有谁?
2、这些青蛙平时都是吃什么长大的呢?
3、你们害怕青蛙吗?
为什么?
你们会去捉青蛙或吃青蛙吗?
二、青蛙外形特征1、自主探索:
请幼儿仔细观察青蛙图片、模型,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并头部扁而宽,口阔、眼大,皮肤光滑,通常为经绿色,趾间有薄膜相连,青蛙生活在水中或靠近水的地方,善跳跃,会游泳,多在夜间活动。
2、集体探索:
你见过青蛙,听过青蛙的叫声吗?
说说青蛙和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
三、探索青蛙生长过程1、出示《小蝌蚪找妈妈》挂图,讲述故事。
2、提问:
水草上沾着的一团圆圆的东西是什么?
大脑袋长尾巴、游来游去的动物是什么?
是由什么变来的?
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3、幼儿复述故事。
4、比较青蛙和蝌蚪1、教师请观察比较蝌蚪和青蛙,然后提问:
⑴青蛙长什么样子?
(有四只脚,嘴很大、眼睛凹凸的)⑵青蛙是怎样运动的?
⑶青蛙和蝌蚪外形有什么不同?
运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5、游戏:
小蝌蚪变青蛙。
玩法:
小朋友围成圆圈站好,老师一边出示字卡一边说:
青蛙妈妈产下许多圆圆的卵(幼儿儿蹲下双手抱腿,头低下,做圆圈形状),又成小蝌蚪(幼儿小跑步双手放在身后做摇摆状),小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幼儿伸出两只胳膊继续小跑做游泳状),又长出两条后腿(幼儿把两腿分别伸一伸),最后成青蛙呱呱叫又跳(幼儿做蛙跳状,嘴里学青蛙叫声:
呱呱呱)。
教学反思1、本节活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小青蛙的生长过程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锻炼身体的同时也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达到课程整合的目的。
小朋友学到了青蛙的外形特征,以及它演变过程。
幼儿在本节课中知道也青蛙是由小蝌蚪变来了。
2、本节课少讲了青蛙的益虫,教导幼儿要从小保护它们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告诉大家环境在不断恶化,但有些小动物还是坚持自己的工作,帮人们捉害虫,引入本篇课文。
第3篇、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石头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
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4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挖野菜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一些也才的名称、特征、生长环境以及挖野菜所需的工具、材料。
2、乐意参与小组的讨论及材料的准备,有一定的任务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事先挖些野菜,每组一份。
2、活动前幼儿做关于野菜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谈话,感知野菜的特征。
教师:
你吃过哪些野菜?
教师出事相应的野菜,帮助幼儿初步认识各种野菜的名臣及外形特征。
教师:
你还知道哪些野菜?
它们为什么叫野菜呢?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野菜的根、茎、叶,了解其明显特征。
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各种野菜的根、茎、叶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发现。
2、引导幼儿讨论野菜的生长环境。
教师: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野菜,你们想去挖野菜吗?
它们可能会长在什么地方呢?
它是喜欢潮湿的还是干燥呢?
喜欢阳光还是阴暗呢?
为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引导幼儿讨论挖野菜所需的工具。
教师:
每组小朋友都想好了挖野菜的地方们可是我们怎样挖呢?
需要哪些材料帮助我们呢?
挖到的野菜放到哪里呢?
(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在此讨论后,按组依次介绍。
)教师:
这些材料由谁来准备呢?
(每个小组自己讨论一下。
)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准备工具,并落实到每个幼儿,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任务意识。
活动反思:
今天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挖野菜”,是让孩子们认识野菜,从野菜的外行特征、颜色等方面进行观察。
孩子们都信心满满的自己一定能挖到野菜。
在挖野菜的过程中,孩子们都仔细的寻找着。
一有发现就招呼同伴们一起去挖。
第5篇、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纸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让纸站得稳得多种方法。
2.探索通过改变纸的形状,增加纸的支撑力。
3.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白纸人手若干张、书若干本、记号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书和纸1、老师:
书和纸这对好朋友,今天发生了争执。
瞧!
书神气地说道:
"当我站起来的时候,能稳稳地站住!
"老师操作:
书本稳稳地站着。
可是,纸听了很不服气,说:
"你能站,我也能稳稳地站着!
"2、猜想:
你们觉得纸能站起来吗?
请幼儿交流介绍自己的猜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
1、到底你的好办法能不能帮助纸稳稳地站起来?
2、老师在后面的每个桌子上都放了许多纸,待会请你去试一试你的办法,并把你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记录在记录纸上。
(出示记录纸)3、幼儿操作,老师巡回了解幼儿操作情况。
4、集合幼儿,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结:
纸真神奇,大家通过折、卷等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使纸站了起来,纸开心极了,它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稳稳地站起来了。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
可是,书又说了:
"我不仅能站站住,而且还能把你纸稳稳地托起来呢!
"老师演示,书托起一张薄薄的纸。
1、纸也能托起书吗?
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请幼儿再次实验。
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升难度(幼儿第三次实验)。
你们听,书又说了:
"你才托起一本书,我可是能托起好多纸呢!
"老师演示,书托起好多纸。
1.纸也能托起很多书吗?
幼儿猜测。
2.教师交代操作要求,幼儿实验。
小结:
教师统计托书最多的是哪一种形状的纸?
五、总结。
纸的支撑力跟它接触的地方、高度都有关,上下接触的面大,它的支撑力就大,相反,接触的面小,力就小。
在这个活动中,还有好多科学知识呢,我们以后再去慢慢探索。
六、拓展生活经验。
1、在生活中有好多东西也使用这种方法使它们的力气大起来的。
2、教师举例讲述。
七、延伸活动。
请幼儿找找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也是使用这种方法的?
第6篇、大班科学神奇的力量教案反思
活动意图:
设计此活动,旨在让幼儿动手操作、创造的同时,发现有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能产生磁能。
2、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电量和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3、通过实验,激发幼儿好奇心,产生探索欲望。
4、通过对比,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采用的科学方法:
对比法、讨论法、探索发现法。
活动准备:
幼儿材料:
双入电池盒、电池(电池属于公共材料,之后每节课都会用到留下或下次带两个新的)铁钉、回形针2、鳄鱼夹2、漆包线教师材料:
同上、两块磁铁实验步骤:
1、将鳄鱼夹穿在电池盒导线上2、将鳄鱼夹与导线相连3、用砂纸将漆包线两端打磨好4、将漆包线如图缠绕在钉子上5、用鳄鱼夹夹住漆包线被打磨的地方6、安装电池,用钉子吸引曲别针
活动过程:
(一)儿歌导入1、儿歌:
小小磁铁真神奇,喜欢就把你抱起。
磁铁磁铁碰一起,请你分清南北极。
2、激发幼儿对磁铁的兴趣。
(磁铁到底喜欢什么?
幼儿开放性思考并回答,能被磁铁吸起的物品磁铁都喜欢。
3、什么是磁铁的南北极。
(通过试验引导幼儿验证磁铁的南北极。
用有标明两极的磁铁,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判断。
用绳子绑住条形磁铁中端悬挂起来,静止时N极指向北方,S极指向南方。
因为地理的南北极是地磁的北南极)。
(二)活动进行中1、材料探索
(1)引导幼儿怎样使铁钉产生磁力?
提问:
小朋友有没有办法让铁钉产生磁力?
认识各种材料,并进行说明。
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经验和自主探究使铁钉产生磁力。
了解铁钉通电能产生磁力。
(2)巩固电池正负极知识,并进行安装。
(我们把电池装入电池盒,正极和负极安装正确才能发电。
)(3)怎样使钉子通电,引导幼儿组装串联电路,(利用串联知识:
串联电路。
串联是连接电路元件的基本方式之一。
将电路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逐个顺次首尾相连接。
将各用电器串联起来组成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都相等)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1)教师组装步骤:
先将铜丝缠绕在铁钉上,然后将铜丝两端各穿入鳄鱼夹,两个鳄鱼夹分别与将装有电池的电池组两端连接,用通电的铁钉吸引回形针进行试验。
(2)将通电的铁钉试一试,观察铁钉是否具有磁力。
(3)教师指导幼儿操作。
幼儿一起来感受电能产生磁的科学知识。
(4)幼儿自由探索,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3、总结:
电能产生磁能。
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三)互动课堂1、根据互动课堂问题进行提问:
小朋友们想一想,下面哪种情况可以抓到莱克。
(幼儿观察画面,根据串联电路的知识找出正确答案。
)2、游戏:
小能手幼儿制作的小磁钉可以吸起哪些物品?
在教室自由寻找,自由试验。
(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1、总结:
电能产生磁能。
了解电磁铁的磁力与缠绕导线圈数有关。
2、提问:
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3、作品展评:
哪个小朋友能吸上更多的曲别针?
(五)总结延伸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池电量有关。
(用4节和8节电池试试看。
)(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家。
活动反思:
保护并发扬儿童好奇、好探索的天性,不仅给儿童一个富于童心、童真和童趣的童年生活,还要给他的一生留下美好回忆。
第7篇、大班科学活动动物的语言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气象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动物的特殊表现来推断并预报天气。
3.对探索天气奥秘感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如下雨前蚂蚁搬家的录像。
(如果教师找不到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录像,可以用图片替代,并给幼儿讲述关于"雨天蚂蚁搬家"的故事。
)2.幼儿活动前做关于天气变化与动物习性变化的观察,丰富相关经验。
3.纸、笔、展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动物能预报天气的兴趣。
教师:
明天会不会下雨?
怎样才能知道天气会不会变化呢?
教师:
除了天气预报会告诉我们天气的变化,还有谁会告诉我们?
教师:
小动物们知道天气要变化了,会有哪些反常的举动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
1.教师播放下雨天蚂蚁上树的录像,引导幼儿观察蚂蚁在下雨天的表现。
2.师:
它们是谁?
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
3.教师讲述"蚂蚁搬家"的原因。
4.讲述"蜻蜓""燕子"低飞的故事。
"除了蚂蚁能预报天气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能预报天气,它们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5.请个别幼儿在大家面前介绍,鼓励幼儿说出与别人不同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用简单图标记录幼儿讲述的动物。
(三)教师请每组幼儿选一名幼儿在集体中介绍本组幼儿讨论的内容。
1.教师引导幼儿用展板的形式介绍动物预报天气的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知道的能预报天气的动物及它们怎样预报天气的,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布置成展板。
(四)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总结成一首儿歌,并游戏。
1.动物世界真奇妙,它能预报天下雨。
蚂蚁搬家要下雨,小鱼水上游要下雨,燕子低飞要下雨,蜻蜓低飞要下雨,乌龟冒汗要下雨,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下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呱呱叫。
真有趣!
哗啦哗啦天下雨。
2.小朋友扮演动物玩下雨的游戏。
活动延伸:
事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关于天气与动物的关系。
活动反思:
动物和天气的关系是非常抽象的,而且这些小动物孩子非常喜欢,但是在生活中孩子不会将二者联系,本活动也是让孩子观察大自然的奥秘。
所以,借助于录像非常形象,通过儿歌和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
但更多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在平常的生活中多注意观察,形成好的观察习惯。
第8篇、大班科学活动蜡烛燃烧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生成本次课程源于幼儿的一次科学区活动。
那天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蜡烛、瓶子及打火机。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其中有一位小朋友无意间将一支蜡烛折断成长短不一的两截。
他一会儿用小瓶子盖在一支短蜡烛上,一会儿将大瓶子盖在短蜡烛上。
他发现小瓶子里的蜡烛熄灭得快。
我们根据孩子的发现查找了一些科学资料,同时还进行了实验,发现了蜡烛燃烧的几个有趣现象,于是蜡烛燃烧的科学活动产生了。
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自主地操作实验材料,进行各种探索,观察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初步感知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幼儿科学实验的认真态度,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位幼儿3支蜡烛(一支长、两支短),一个透明的大杯子,一个透明的小杯子,一个盛有色水的碟子,一张记录纸和一支笔,同时每组桌上放一支主蜡烛和一个打火机。
2、多媒体课件及展示台。
3、歌曲磁带一盘,录音机一台。
活动过程
(一)运用课件激发幼儿兴趣,了解蜡烛的用途。
1、课件引入。
师:
你们看。
谁来了(多媒体演示蜡烛宝宝)?
让我们一起来和蜡烛宝宝说说话好吗?
2、了解蜡烛的用途。
蜡烛宝宝:
小朋友们好!
你们想一想,人们在什么时候需要我呢?
幼儿:
过黑黑的山林时,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蜡烛宝宝:
小朋友们说得很对,我的用途确实很大,我不仅可以给别人带来光明,还可以给你们带来快乐呢!
师:
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点燃桌上的蜡烛,和蜡烛宝宝一起来唱歌吧!
幼儿点燃蜡烛,并和蜡烛宝宝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二)启发联想,初步感知空气与蜡烛燃烧的关系。
1、启发联想。
师:
请小朋友们仔细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将燃烧的蜡烛熄灭呢?
幼1:
用嘴巴可以把蜡烛吹灭。
幼2:
用扇子扇也可以将蜡烛扇灭。
幼3:
把蜡烛拿到外面让风一吹也会熄灭。
幼4:
把蜡烛放在水里就熄灭了。
幼5:
我上次在科学区玩儿的时候,发现用瓶子盖在蜡烛上面,蜡烛就熄灭了……师:
用瓶子盖上去真的能使蜡烛熄灭吗?
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2、幼儿操作实验。
3、引导幼儿之间交流实验结果。
师:
这个办法行吗?
(行!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瓶子盖到燃烧的蜡烛上,蜡烛会熄灭吗?
(请3位幼儿自己解释。
)师:
小朋友,让我们来听一听蜡烛宝宝是怎么说的吧!
放多媒体,边观看蜡烛熄灭的过程边听蜡烛宝宝的解释: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我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当我被杯子盖住后,里面的氧气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氧气没有了,我也就熄灭了。
师:
噢!
原来蜡烛燃烧还需要氧气呢!
(三)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探索中发现蜡烛燃烧的有趣现象。
1、师:
小朋友,蜡烛宝宝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
你们想知道吗?
(想!
)那你们看一看你的桌子上有什么?
幼:
一支长的蜡烛、两支短的蜡烛、大的瓶子、小的瓶子、有水的碟子。
师:
我们就来学做小小科学家,去找一找蜡烛燃烧的秘密。
不过我们做实验时要象科学家一样仔细地看一看,耐心地做一做,还要不怕困难。
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耐心地做,你们一定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然后请你们将发现的现象记录在这张表上(出示记录表)。
记录时可以想想我们平时学过的记录方法。
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同时注意鼓励胆小的幼儿(有些孩子怕烫,有些缩手缩脚)和认真实验的幼儿。
3、组织幼儿交流。
请小朋友将自己发现的现象放在展示台上与大家交流。
幼儿A:
我发现大瓶子盖在小蜡烛上火熄得比小瓶子的慢……幼儿B:
我发现瓶子一盖到3支蜡烛上,蜡烛很快就熄灭了……幼儿C:
我把蜡烛放到有水的碟子里,发现火熄灭了,水就跑到杯子里去了,还冒泡泡。
幼儿D:
我发现火要灭时,就把瓶子拿起一点。
一拿起瓶子,火又变旺了。
幼儿E:
我将长的和短的蜡烛一起放在大瓶子里,发现长蜡烛的火熄灭得快。
幼儿F:
我发现我的瓶子变热了,而且变黑了。
(若有幼儿提出这个现象,师可追问幼儿:
你们的瓶子是不是也这样?
(是)咦!
瓶子怎么会变热、变黑的呢?
幼:
是蜡烛火烧热的,黑的是烟。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验证。
1、师:
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们可以看一看,哪种现象自己还没有发现,再去做一做实验吧!
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交流一下自己实验中的想法。
2、幼儿再次自主地实验,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将各种有趣现象都做一做。
活动反思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第9篇、大班科学活动风的变化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受、了解风速的不同。
2、愿意积极交流自己对风的印象,了解风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危害。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风车、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风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师:
看,今天朱老师带来了什么?
(风车)师:
风车可以转吗?
风车为什么能够转起来呢?
师小结:
原来是因为有风吹着,所以风车就转起来了!
二、尝试用不同的风力转动风车,感受风力的不同对风车的影响。
1、引导幼儿用身体制造出风。
师:
怎样用我们的身体制造出风呢?
2、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制造出风。
如:
用手扇出风。
3、引导幼儿用嘴吹气制造出不同大小的风带动风车转动,观察风力不同对风车转动的影响。
师:
你每次用嘴制造的风力大小一样吗?
师:
风车转动的情况一样吗?
怎么不一样?
风力大小和风车转的速度有关吗?
师小结:
当我们风吹得大,风车就转得快,风吹得小,风车就转得慢些。
三、通过故事,了解风力大小对事物产生不同变化。
1、教师讲述故事。
师:
风力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班 科学 20 教案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