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docx
- 文档编号:2517641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20.07KB
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docx
《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
(项目管理)四川国培学科项目简报第三期
“国培计划(2013)”—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项目简报第三期
“国培计划(2013)”—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已经顺利运行了54天。
下面通过培训学情数据和培训之中涌现出来的精彩资源,给各位老师介绍一下培训的相关情况。
一、学情数据
四川学科学习情况10.12
区域名称
已注册人数
有学习时间人数
已注册未学习人数
学习率
合格人数
合格率
资阳市
2908
2853
55
98.11%
2731
93.91%
阿坝州
510
500
10
98.04%
475
93.14%
绵阳市
3015
2961
54
98.21%
2789
92.50%
眉山市
2149
2097
52
97.58%
1885
87.72%
成都市
1938
1902
36
98.14%
1663
85.81%
乐山市
2544
2501
43
98.31%
2181
85.73%
遂宁市
4868
4534
334
93.14%
4095
84.12%
德阳市
4935
4804
131
97.35%
4008
81.22%
广元市
4079
4008
71
98.26%
3187
78.13%
内江市
5418
5270
148
97.27%
4233
78.13%
合计
32364
31430
934
97.44%
27247
86.04%
截止2013年10月12日,本次培训平均学习率为97.44%,德阳市、广元市和内江市的学习率相对低于平均学习率;平均合格率为86.04%,成都市、乐山市、遂宁市、德阳市、广元市和内江市这6个地市的合格率都低于平均合格率。
咱们培训已经接近尾声了,这几个地市的辅导老师、学员还请多多努力,争取在最后阶段抓紧时间赶上。
二、精彩资源
1.精彩日志
学习感言
发布者:
王六志(乐山市小学语文三班)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网上学习700多分钟了。
说实在的,当初还真有点忙不过来,白天要上课,下午或晚上要改作业、备课,哪里有时间来学呢?
不过无意间打开一些专家的专题讲座视频,还真把我给吸引住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讲座贴近我们教学、贴近我们的生活。
而且有针对性,能产生共鸣、学到方法。
所以这一试便产生了兴趣。
后来就自己找时间投入到这个培训中来了。
课堂教学的收获
发布者:
李成罡(内江市初中语文四班)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相处交流互动的时空,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是激情燃烧的地方,是智慧生成的地方。
新的教育形势使我不得不思考今天的教师将怀着什么样的能力进入课堂?
今天我听了老师的讲解,突然豁然开朗。
课堂研究聚焦新的课程,聚焦教师发展,要树立研究意识,要对目标研究,对学生研究,对教师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决策的作用。
有时,在课堂上会发生预设意外,我常常会感到措手不及。
今天听了讲座,我明白了那不是上好一堂课的负担,而是一种机遇,产生闪光点的机遇。
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要杜绝满堂灌的教学,杜绝满堂问的对话,杜绝情境表面化,活动形式化,练习单一化,要发展有效教学,提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时代在进步,教学观念在更新,只有不断的研究、实践、反思,我们才有可能从经验型教师转化成研究型教师。
2.精彩校本作业
学员姓名
钟广惠(内江市初中语文四班)
学员单位
高石镇初中
观察时间段
2013.9.20
观察对象
胡血汇(成都棕北中学)
授课内容
《出师表》第一课时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1、用PPT展示以成都都江堰石壁上的书法和古蜀武候祠地域文化现实图片。
2、引用了岳飞手书《出师表》、陆游和文天祥的评价,高度赞扬诸葛亮,让学生增加敬佩之意。
优点:
充分利用了成都市的地域文化,设身处地,学生耳熟能详,增强的学生的认同感,很亲近,学生易进入学习状态,情感也一触即发。
1、教师的讲句斟字酌,语气语调张尺有度。
教师的主导作用大,学生当了听众,是否能体学生的主体,或都学生能展示,解说这些与课文有关的成都的地域文化。
2、其教室是在该校大教室,学生是小组合作式,PPT和教室周围绕的黑板都由教师代劳了。
学生可在黑板或自己的笔记上做圈点。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在引导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时“咬文嚼字”提出了通假,词类活用,并启发学生解词释义的一些方法。
特别是固定句式深入讲解
1.教师浅入深出,知识点到位,重难点突出,特别是与高中接轨的固定句式的知识花了大部分时间,不知是学生预习好,还是该校注重了课外文言阅读的深入性,学得很难,基本于高一接轨。
2.解词释义,学生在前半节课知识重现得好,这与学生的基础和教师平时下的功夫很有关,但参与度不高。
1、固定句式是中考考点,初中涉及太深,学生沉闷,小组合作不能发挥,只能照搬教师的讲述。
2、学生回顾以前相关的文言文的字词释义,思维到了点,但过于集体化,全班同时回答,没表现出个体知识掌握的程度。
没有思维的火花。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由于是第一课时,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以往知识的重现。
课堂内容重难点更明晰,再加上学生以往养成的学习习惯好。
1、如第一环节的教师情境引入,学生回答异口同声,感同身受,触动很大。
2、第二环节内容的教师网络上搜集了网络版的《出师表》,教师品读,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语言特色。
1、学生的展示少。
集体回答,虽气氛好,但有鱼目混珠之嫌。
2、教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选择的切入点好,学生地位没展示,仍被动地在教师讲述下活动。
利用小组合作,选先推优,让小组优秀者展示。
第二个环节比较阅读很好,但学生表达不好,反馈是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能力的培养,觉得不够。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教师教学的环节,语气语态好,很熟练。
预设很好,学生也“跟着走了”,可能没有注意教学的生成。
课堂结束利用PPT回顾了知识,也可能是第一课时,学生对知识反馈的点少。
学生能对教师察颜观色,教师没有注意观察学生掌握的程度,板书由教师展演,可以让学生勾画。
走进学生心灵,掌控学生的课堂动态,让学生换位思考,你在某个知识点做为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做些什么,是否主动举手提出质疑。
(以上观点,个人看法,只是为个追求完美)
学员姓名
曾晓岚(乐山市小学语文三班)
学员单位
峨城区二小
观察时间段
2013年9月
观察对象
四年级语文
授课内容
《中彩那天》
观察点
教学过程客观描述
教学实施优缺分析
教学行为调整建议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创设)
1.学生齐读课题《中彩那天》。
2.教师提问:
“中彩是什么意思?
假如你中彩了,会是什么样?
看到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3.学生质疑:
谁中彩了?
中彩那天的情景怎样?
中彩人高兴的程度如何?
中彩那天有什么事发生?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4.教师问:
“文中谁中彩啦?
他是什么样?
”
优点:
导入开门见山,以题生疑,带着问题走进阅读,便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使学生产生初步的阅读感受。
缺点:
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加强情感体验,所以应加入在生活中对“中奖”及“中奖者”的体会。
通过这样的联系、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议疑、解疑的学习氛围之中。
在学生质疑后,教师启发学生“你见过生活中的中彩者什么样?
”
由生活导入,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构建大语文观的意识。
二、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深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过程)
1、探究: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难呢?
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读读文章,找找原因。
2.质疑:
学生把在小组里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3.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体会“我”“喜悦——迷惑不解——高兴”的感情变化。
“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
4.抓重点词句体会“难”的心理。
从而领悟父亲可贵的道德行为。
优点:
1.通过找出矛盾之处,体会父亲的心情,为下一步体会父亲的美好品质做好辅垫。
2.这一环节的设计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读,有机会评,有机会写。
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缺点:
1.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
课中给保证学生默读的时间太少,应该大胆的将时间还给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在引导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时,不深入,没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的体会往往不到位,读不出文章所蕴含的感情。
抓住这几处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还车一:
“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
“神情严肃”)
还车二: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还车三:
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
为什么是“淡淡的k字”?
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但还留有淡淡的痕迹。
请你们想一想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擦了就没人知道;擦了那辆车就是我的;------为何不擦干净?
父亲擦时的心理活动描写,作者没有直接写出来,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父亲的复杂心情吗?
父亲一边轻轻的擦,一边想(让学生写下父亲复杂的内心。
)
这些都是父亲留车的理由,还有其他留车理由吗?
三、知识概念掌握后的应用与展示(学生表达、展示的问题选择和活动组织)
1.理解全文的中心、文眼“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
2、想象拓展①学到这里,同学们应该注意到,文中妈妈说话了,我也说话了,惟有这位风格高尚的父亲在整篇课文中没说一句话,多么遗憾呀!
我们能否在文中某个地方补出父亲可能说的话。
同学们:
车被开走了,家中的每个人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他们可能说了哪些话,请写出来。
优点:
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
缺点:
1.在理解此处时,不仅要结合本课父亲的表现,还要通过向课外、社会的延伸,扩展思路,力图通过课本中的人物,通过生活中的实事,来帮助学生理解诚实、有信用是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2.还应加强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
1、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把自己口述的“收获与体会”,略做修改写下来,也让自己的体会形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2、回家以后,搜集有关财富的名言。
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与调整(学生学习反馈的引导确定和教学调整)
较好的把握了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读文,抓词句体会。
整个课堂看起来很热闹。
但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实效,抽生回答范围较窄,学生回答较肤浅,教师没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能根据四年级学段目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老师的激励性的语言还有待加强。
加强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逐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反映出来。
3.精彩案例
有感于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张平初(内江市初中语文四班)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关于人称的叙述视角使我深受启发。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
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
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
“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
这就更具有真实感。
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
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
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
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
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但我们在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在讲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作品时,尤其要提醒学生:
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
“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
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
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品味人性之美,唱响真情赞歌
——四年级下册《搭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杨村乡中心小学张艳琴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训练,追求三维目标的达成。
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切实开展起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结合直观画面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悟人性之美。
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发现美,在合作探究中品味美,在自主练笔中表达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教学将通过品读重点语句走近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人性之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有效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探究重点词句的意思。
2、赏读由“搭石”引发的感人场景,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带来的温暖与快乐。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品味美,表达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几块搭石。
2、.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课文,收集关于美的名言,诗歌,故事。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欣赏自然之美
1、复习链接:
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课文,现在来作词语练习
课件出示:
“山洪暴发、猛涨、平稳、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伏下、联结”等
抽生朗读,然后同桌合作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字词语的训练是小语教学的基石,词语的朗读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练习有机结合,既是对上节课内容的巩固,又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
2、课件出示乡村、小溪、搭石、村民往来的画面(配以音乐《父老乡亲》)。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小溪中的那一排搭石,静静地躺在溪水中,为我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多少欢乐。
(讲台上出示“搭石”实物)
引入新课:
乡村山美、水美、人更美,这节课就让我们携一双慧眼,一起去发现小山村的人性之美!
(唯美的画面,饱含深情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带到了美丽的小山村,有“搭石”实物做伴,寻美之旅,由此开启。
)
二、朗读感悟,发现文字之美
1、师: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是的,美在一言一行,美在一山一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把你看到的美的画面,美的行为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生边自读课文,边做阅读记号。
(自读课文,自主发现,边读边做记号,将读、思与动手相结合,使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所获,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
2、师:
通过自读,你勾画下了哪些句子,请与小组内的同学分享。
(四人学习小组交流)
3、朗读重点语句,说出发现之美。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小声读,并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1)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3)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4)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4、指名说出不理解的词语,选择恰当的方式理解词语。
大屏出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分解法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找近义词理解,抓难点词理解,查阅工具书理解,表演法理解)
抽生汇报理解词语结果。
(预设)
协调有序(表演法理解)——抽生上台表演走搭石,体会怎样才叫“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抓难点词突破理解)——先查字典理解“绰”的意思,再读走搭石的句子想象“人影绰绰”的画面。
理所当然(查阅工具书理解)——查成语词典后通过造句加深理解。
5、指名朗读重点句,设问:
同学们,从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平凡举动,给人方便;细心周到,善良朴实;人景合一,美妙如画;尊老敬老,互相谦让。
6、师:
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淳朴的乡亲。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诵读,用心体会,看看谁能用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美的境界。
指名朗读,分小组赛读。
(重点词句的理解巧用选择性学习,将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词、句、段的解析中解脱出来,有的放矢,直破难点。
反复品读,用心感悟,人性之美呼之欲出。
)
三、合作探究,升华人性之美
1、师:
搭石虽平凡,可它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
“为什么说小小的搭石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
请选择你感悟最深的片段,与同桌的同学合作学习,看看能从中体会到乡亲们怎样的情感或品质?
”
2、同桌合作探究,教给方法(读一读美文、说一说感悟、画一画美景、演一演情景。
)
师:
老师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同学们,愿这几块小小的搭石能成为你们学习课文的好帮手。
可以利用它们表演课文哦!
学生利用“搭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巡视,加以鼓励和引导。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摆搭石(勤劳朴实之美)调搭石(与人为善之美)
过搭石(和谐共处之美)让搭石(谦让敬老之美)
板书:
勤劳朴实与人为善和谐共处谦让敬老
(读、说、画、演的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品味人性之美,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给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丝灵动的活力,学生创新学习的火花,由此激发。
)
4、师小结:
村民们从小小的搭石身上所折射的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关爱的人性之美。
板书:
人性之美。
是的,正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板书: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全班齐读。
理解什么叫“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即心中有他人,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师: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总结全文,体味和谐之美
这小小的搭石,闪烁着人性之美,那就是:
(指导回顾板书:
勤劳朴实与人为善和谐共处谦让敬老)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
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只要同学们象作者那样善于观察,用心感受,美,就在你身边,美,就在你笔下!
五、拓展延伸,表达生活之美
1、分享收集快乐。
师:
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
课前,你收集了哪些关于美的名言、诗歌和故事,和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吧!
指名交流。
将优秀资料展示在讲台上,组织学生欣赏。
小结:
同学们真是收集资料的能手,希望以后的预习中收集到更多更好的资料。
2、指导小练笔。
师:
《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的温暖。
在我们的和谐班级、美丽校园、城市乡村……美,无处不在!
人性之美处处闪光!
搜寻记忆的宝库,你发现了哪些美?
生自由回答,预设:
下雨时,主动让同学合打一把伞;爸爸妈妈吃东西总把最好的先给爷爷奶奶;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有了困难互相帮助;生病了,陌生的叔叔主动送到医院……
师:
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相信你们也有一双善于表达的巧手,快快拿出习作本写一写吧!
关于美的小故事、小诗、精彩片段都行,可以和伙伴合作完成,自己能独立完成也挺棒。
学生自主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21搭石
(人性之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精彩总结
我的远程网络研修总结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
省(市)
市(县)
所在单位
任教学科
任教学段
陈捷
男
四川省
资阳市安岳县
通贤小学
小学体育
四、五年级
研修收获
本次网络研修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设置学习内容,同时强化校本研修环节,力图通过多层次答疑、多层级简报引领、多种形式活动开展等着力于问题解决,着眼于教学行为转化。
请静心回顾本次研修全过程,真实记录您的收获。
课程学习的收获
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校本研修课程。
课程学习中您感触最深的内容有哪些?
通过学习您有哪些收获?
(400字以上)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
2013年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培训,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
在这次培训期间,让人没想到远程研修却是如此的丰富,还有指导老师的精彩点评更让人心生敬佩之心。
在这一平台上,有一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项目 管理 四川 学科 简报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