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docx
- 文档编号:25171423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19.07KB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docx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在化学学科训练体系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素质]
一、试题的分析与评价第一题:
(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1题)下列错误的实验操作中,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是()。
A.取用液体B.点燃酒精灯C.取用固体D.滴加液体
此题的基础性和知识性都很强,题中涉及多项化学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要仔细审核题目中的图形和说明。
按照课本的规范操作,认真回忆做过的类似实验,从实验的基本要求、安全可靠和注意事项等几方面可将有关的错误找出;但此题不局限于操作的正误,而是进一步考查学生对错误的操作产生的后果的了解,深化了知识的基础性。
第二题:
(哈尔滨市香坊区期末测试题选择题第4题)通过化学的学习,你一定对一些化工生产中应用的原理有所了解,下列生产中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冶炼B.氮气制氮肥
C.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D.氧炔焰焊接金属
此题的生活性及实践性很强,本题以化学变化为知识的支撑点,以生产实践为研究方向,理解化学变化在实际中的应用,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以4种工业生产为背景,描述4个变化,学生在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4个变化的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解出此题。
训练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或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题:
(哈尔滨市道外区期末测试题非选择题第25题)如下图是A、B、C三个原子的模型,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A.原子B.原子C.原子
从原子结构上看,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该题选自哈尔滨市道外区寒假作业的第25题,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也是我们平时训练题的变形题,原题的题干是一个表格:
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提供的信息很多,知识量比较大,可采的点也较多,所以,学生可以在理解分子、原子的基础上,结合信息从宏观和微观等多方面寻找答案。
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回答越轻松。
第四题:
(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填空题第22题)有下列物质:
氧气、自来水、二氧化碳、硫、高锰酸钾、氯化钾、空气、冰。
请按下列表格的分类,将选择的物质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本题通过对物质的组合综合考查学生对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等的理解和对物质的判断能力,只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把握不同类物质组成的特点,便可得出结论。
本题训练学生对每一种物质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特别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定要对其组成进行了解,把握各类物质的分类标准。
第五题:
(哈尔滨市南岗区期末测试题第31题)右图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装置图。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是:
______。
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的浓氨水。
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见上图。
几分钟后观察到A和C烧杯中的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此题是一道探究题;是根据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而编写的习题,“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
”为了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实现,出题者把科学探究建立在原有科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既巩固了学科基础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及原理的掌握。
二、试题的研究与创编
1.选择题:
医用注射用水属纯净物,下列水适用的是(D)。
A.凉开水B.自来水C.矿泉水D.蒸馏水
知识点:
纯净物的概念、纯净物制取的初步知识、水的净化软化等知识。
背景:
从《医疗卫生报》上了解到:
有些医疗事故与注射用水不纯有关。
又由于学生对日常接触的水有一个定式,所以对各种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分辨不清。
教材中的原题是分知识点考查的,这些水多数时都出现在不同选择题的备选答案中,在这里我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常有对水、纯净物知识的考查,考查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本人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纯净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填补过去中考题中的空缺。
同时提醒学生,多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哪些与化学知识有关。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2.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A.木柴燃烧B.融雪剂融雪
C.葡萄酒变酸D.白菜腐烂
知识点: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背景:
今年春节期间,南方发生冰雪灾害,为了救急,使用了融雪剂,有些融雪剂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融雪剂及其他物质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变化而出了此题。
这是一类中考必考题,课本上也有这样形式的原题,全国各地的中考题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题:
如xx年天津市中考题的第一题就是这类题,原题是:
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鞭炮爆炸C.食物变馊D.铁生锈。
备选答案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变化,我是在原题的基础上组织了新的备选答案。
让学生巩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多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哪些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哪些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时刻注意,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3.新世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变化的问题。
[提出问题]他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存在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他们提出了3种可能:
(1)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量;
(2)反应物的总质量大于生成物的总量;(3)反应物的总质量小于生成物的总量。
[收集证据]途径一:
回忆已有知识:
在化学变化中元素和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途径二:
实验探究;他们分别用下列装置及托盘天平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进行测量,进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实验结论]他们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思与评价]在实验中他们发现有一组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总质量不相等,它是C;他们分析的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的原因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剩余物质称量所得质量不是生成物的总质量。
知识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
背景:
本题以“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为基础,结合教材中的探究实例和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而创编的。
“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本人创编的意图是将化学反应中原子、分子的知识与质量守恒定律相链接,并把探究的内容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应用元素、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同时,让学生学会依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依据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结论的能力,学会明确、简洁地表达结论。
本题探究学习的重点将放在实验计划的设计和结论表述上。
三、试题的反思与矫正
(一)范围和数量: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中3道题。
(二)反思矫正的目的:
通过对试卷的反思,对学生现存的知识缺失及时补救,对出现错误之处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强化。
做到章章清,节节清,不留知识死角。
(三)题目的反思与矫正编制。
第1题:
(试题的第13题)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
(2)碳(3)镁(4)铝
该题的通过率为0.64,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的学生读题不认真,忽略了“非”字,还有一部分学生分不清金属和非金属。
所以导致丢分。
根据这种情况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将该题进行改编后训练。
一是将“非”去掉,二是将“多”改成少。
这样就成为一变三的训练了。
加强了这部分知识的巩固。
①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1)硫
(2)碳(3)镁(4)铝
②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
(2)碳(3)镁(4)铝
③质量相同的硫、碳、镁、铝4种物质中含有非金属原子个数最少的是()。
(1)硫
(2)碳(3)镁(4)铝
第2题:
(试题的第26题)市场上销售的小食品“妙脆角”的包装袋中常常充入一种气体,请你分析充入这种气体的两个作用是:
__________。
如果这种气体是空气中的某种单一气体,它可能是___________(填一种或两种都可以)。
如果要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该题的通过率为0.35,通过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脑袋里只有思路而不能准确地形成语言。
主要是平时的训练比较少,所以对此题采取重复性训练,让学生在多次的重复性训练中学会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的操作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作出相应的结论。
第3题:
(试卷中的第28题)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用酒精灯给三支试管加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出问题]他们在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给三支试管同时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观察实验现象是:
1.加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二氧化锰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
该题的通过率为0.45。
从试卷看,学生对设计实验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样设计,对提出的问题说不准,制定计划不严密,与结论不一致。
针对以上情况,决定采取强化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编写出下面的专题训练试题:
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个探究实验,探究红砖粉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提出问题]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
[制定计划]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收集证据]观察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
1.加入氯酸钾和红砖粉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2.只加入氯酸钾的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3.只加入红砖粉固体的试管持续地用酒精灯加热没有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
以上是我在这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交流活动中一点收获,敬请同行们给予评价指导。
内容仅供参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训练 体系 提高 教师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