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517037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52KB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docx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检试题
(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闪烁 朔风 硕大 数见不鲜 横槊赋诗
B.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C.氤氲 殷红 姻缘 万马齐喑 熊咆龙吟殷岩泉
D.隔阂 阖家 弹劾 和盘托出 荷枪实弹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登上黄山光明顶放眼眺望,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天际。
B.如果高校中学术造假连篇累牍,教授剽窃层出不穷,那么年轻人将以何为师,以何为榜样?
C.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D.在今年的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中,张琳不负众望,以7分32秒12的成绩获得了冠军。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农民工参加医保的方式有“在城镇有正式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流动性比较强的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两种参保途径。
B.当我看到你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精神是那样饱满,眉宇间是那样充满凛然正气的时候,使我满腹的疑虑消失了。
C.不仅信息技术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
D.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配方独特,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有益地加以改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消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④②⑤③①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①③⑤ D.④②①⑤③
二、古诗文阅读(本大题7小题,共3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共20分)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
政幼明敏,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
政明习故事。
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
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
“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
”其处法详平如此。
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
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
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造帐,未及成。
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
“但尔口奏,不须造帐。
”及奏,太子问曰:
“名帐安在?
”元凯曰:
“禀承刘荣,不听造帐。
”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
太子付政推问。
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
“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太子召责之,政奏曰:
“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
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
计理而论,不须隐讳。
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二人之情,理正相似。
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
察情既敌,须以证实。
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
”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
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又缘女宠,来往无节。
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政因谓定兴曰:
“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
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
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徒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苏息,称为神明。
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卒官,年八十九。
及太子废,高祖追忆之曰:
“向遣裴政、刘行本在,共匡弼之,犹应不令至此。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 恨:
遗憾,不满意。
B.令行禁止,小民苏息 禁:
不准,不许。
C.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 案:
审查,审理。
D.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讼:
诉讼的人,打官司的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为当时所称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①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D.①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 ②因击沛公于座
7.下列各句中,全都表现裴政“善于断案”的一项是( )
①用法宽平,无有冤滥②多所匡正,见称纯悫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⑤所受秩奉,散给僚吏 ⑥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8.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裴政小时候很聪明敏锐,了解当时社会的治理情况,很受人们称赞;步入仕途后,熟悉典章制度,执政宽仁公正,为官清正廉明,善于断案,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B.裴政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难,一方面坚持根据情理进行合理推断,一方面又重视旁人的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太子虽没有怪罪刘荣,却称赞裴政断案公平正直。
C.裴政执法理民恩威并重,对于将处死刑的犯人,允许家属到狱中和他们团聚;对那些初次犯法的人也尽量给予改正的机会;而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人,才依法严惩不贷,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D.裴政刚正不阿,曾因犯颜直谏被太子疏远,外放为襄州总管,但高祖皇帝还是很看重他,在他死后还怀念他,认为如果他和刘行本还在,让他们辅佐太子,太子就不至于被废黜了。
9.断句和翻译。
(8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2分)
政因谓定兴曰:
“公所为者不合礼度又元妃暴薨道路籍籍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3分)
②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
(3分)
(二)诗歌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
唐灵州治所回乐县别称,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
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
(1)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2)作者通过“闻笛”,感受到吹笛人的什么感情?
(2分)
(三)古诗文名言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4题,多选则前4题计分)
(1)_______________ ,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_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2)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3)江畔何人初见月?
_______________?
人生代代无穷已,___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
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 。
(杜甫《登岳阳楼》)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
(共14分)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
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
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
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
他的侄子谢玄答: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小雅?
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
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liǔ美好)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
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
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
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
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
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
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
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
《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2.作者针对《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疑问”,不属于这些“学术疑问”的一项是( )(3分)
A.《诗经》的“出身”(搜集)到底是“采诗”还是“献诗”?
B.《诗经》的主要编排者是谁?
C.《诗经》的作者是谁?
D.《诗经》中哪句最佳?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
E.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14.作者认为《陈风?
月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请简析其艺术表现手法。
(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15分)
亲人生死相依,朋友相互激励,路人挽起手臂
不抛弃 不放弃
——汶川抗震纪实
(综合新华社等媒体报道)5月16日,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4天。
4天来,发生在灾区的一个个自救、互救、援救的故事,不断撞击着我们的胸膛。
在大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爱,迸发出了最动人的力量--亲人之间,生死相依;朋友之间,相互激励;陌生人也挽起手臂。
这些故事,让我们落泪,也让我们坚强。
这些故事激励着我们,只要我们咬牙挺住,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希望,就在前方。
去世前,她给孩子留下短信
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
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队员从空隙伸手进去,确认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回应。
这是震后的北川县,还有很多人在等待着救援。
救援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返身跑回来,他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高声喊,“还有个孩子,还活着!
”
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
他躺在一条红底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庇护,孩子毫发未伤。
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4个小时,他用双手刨出同学
一块水泥板倒下来,压在崇州市漩口中学初三学生向孝廉的身上。
这位13岁的小姑娘醒来后,模糊中看到缝隙外边有亮光,接着再次昏迷。
此时,一个声音唤醒了她,是同学马健。
“我哭着对他说,马健你别走,等我死了再走吧。
马健说,‘我不会走的,你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你一定要坚持住。
’”
马健一边喊着“坚持,坚持!
”一边疯了似地用双手刨着水泥碎块。
大约4个小时后,小孝廉终于被刨了出来,而马健的双手已经血肉模糊。
面对巨大的灾难,埋在废墟下的孩子,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也在用勇气和坚毅,传递着生的信心。
山上山下,他们相互牵挂
大地震袭来时,重庆市55名游人正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
“快往公路边的平坝跑……”导游刘晓容和余九冬声嘶力竭地喊着,在两名女孩子的指挥下,大家迅速集中到了平坝上。
岷江对面的山,轰隆隆地垮下来,烟尘、沙石扑面而来,前后的路都已坍塌。
自救,势在必行。
入夜,几十人相互扶持着挤在一座小山顶的小块平地上,两位导游和驾驶员留在山下守望。
山上、山下的人,都在相互牵挂。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在倾盆大雨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着,绕过断裂的公路,奔过800米摇摇欲塌的隧道,躲过一次次余震,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救援者。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8-05-17第08版)
15.本文标题有什么特征?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6.这篇新闻是怎样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
(4分)
17.新闻报道要有一定的导向性,探究本文具有哪些导向性。
(6分)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三小题,共15分)
18.举出两个新词语,并就其新旧词义作一简要解说。
(4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动,新词语也频频产生。
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一是利用已有的词语形式,赋予该词新的意义,如下海,原指到海中去,现在很多场合则指放弃原来的工作,投身商界做买卖。
又如 ;又如 。
19.根据下面这些信息点,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一段话介绍母亲,要求运用排比构成整句。
可以添加适当的文字。
(5分)
一辈子住在山里的母亲。
只认得自己的名字。
她劳动一辈子。
她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
好在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这是她唯一的欣慰。
20.某中学拟举行秋季运动会,大会组委会要求各班为本班代表队写一段展示本班精神风貌的解说词以供开幕式上宣传报道组宣读,现在假设你是高二(A)班的宣传委员,请你为本班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解说词。
(6分)
六、作文(本大题1小题,60分)
21.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一 学期 期末 质检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