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docx
- 文档编号:2516831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97.54KB
重点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docx
《重点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初中生物科学探究专题
专题生物科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1.科学探究六大环节
(1)提出问题:
在观察、调查、阅读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问题。
(2)作出假设:
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等,经过思考做出尝试性的假设。
(3)制定计划:
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制定相应计划。
(4)实施计划:
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观察实验;安全地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
(5)得出结论:
分析并处理观察、测量等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和材料,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6)表达交流: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3.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做出的假设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假设,重新实验。
4对照实验
(1)变量:
科学探究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
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探究。
实验应保持实验变量单一的原则,即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2)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全部相同。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A.假设B.问题C.结论D.幻想
解析:
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
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
A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A.假设B.问题C.结论D.幻想
解析:
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
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
A
例3(2015新疆)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解析:
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全部相同。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答案:
C
知识点二: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器官和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2.实验法:
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或验证科学结论。
3.测量法:
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做出描述。
4.调查法:
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实地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5.收集和分析资料: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的办法之一。
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种:
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报纸、杂志、相关书籍,可以去拜访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
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
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例1(2012潍坊)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入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解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答案:
A
例2(2011潍坊)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观察法B.实验法C.测量法D.调查法
解析: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符合题意.答案:
B
例3(2011山东济宁)为探究阳光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乙两个花盆中种植了花生种子,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该分别填什么()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甲
向阳处
20℃
充足
乙
暗室
—
二
A.20℃不充足B.20℃充足C.30℃不充足D.30℃充足
解析:
本题探究阳光对花生种子的发芽影响,所以说实验变量是阳光,本着实验变量单一,其他条件相同的原则,所以除了阳光条件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故答案选B
答案:
B
科学探究与实验专题练习
1.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
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C.所有变量都不同D。
所有变量都相同
2.今年春季西南五省发生世纪大旱,为掌握旱灾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
A模拟实验B调查法c实验法D观察法
3.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某种环境条件,制订了如下表所示的探究计划:
分析上表可知,该兴趣小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
A.光照B.适量的水分C.适宜的温度D.充足的空气
4.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盆栽天竺葵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黎明前,将同处一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B.黎明前,将甲株放在南面阳台,一株放在北面阳台,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C.黎明
前,选取同株天竺葵上的两片叶,甲叶用黑网罩上,乙叶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叶片蓝色的深浅
D.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5.某研究小组在通山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右图),树龄360余年。
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
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观察法C.测量法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6.要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是
A.比较法B.模拟实验法C.调查法D.科学推测
7.为了探究光照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植绿豆,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
下列对他实验设计所提意见中,正确的是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B.两个花盆都应故在暗室中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①
向阳处
20℃
充足
②
暗室
28℃
不充足
8.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
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
然后在2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
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A.甲B.乙C.均明显减弱D.不确定
9.同学们在初中生物课中做过许多实验。
以下是某同学对几个实验的认识,正确的是
A.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子叶
B.在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时,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
C.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物像模糊,可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为:
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染
10.某同学为探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取两个相同的、装有同种等量花园土的花盆分别标号为①和②,在两个花盆中播种数量相等、饱满程度和大小相似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
另一同学阅读了其设计方案后,提出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花盆
阳光
温度
水
①
向阳处
20℃
适宜
②
暗室
28℃
适宜
A.两个花盆都应
放在向阳处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20℃
C.①花盆应在28℃,②花盆应在20℃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11.如右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装置分别是
A.甲与乙、甲与丁B.甲与丙、甲与乙
C.甲与丁、乙与丙D.甲与乙、乙与丙
12.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
13.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必须不断地分解有机物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要验证黄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必要的实验条件是
A.将种子淹没在水中B.在黑暗处进行实验
C.保持种子的生命力D.严格控制无氧条件
14.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
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
请问答:
(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
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
作为模拟“温室效应”
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
尽量保持。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则
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
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
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
。
15.实验探究法。
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
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
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
取
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步骤四:
记录数据于下列表中。
周围溶液浓度(%)
清水
5%的食盐水
10%的食盐水
溶液体积(ml)
19.5
22.6
24.4
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
②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
③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④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是:
。
⑤该实验除了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16.探究与思考:
下面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具体步骤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把盆裁的灭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一部分的正面和背面均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个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丢掉黑纸;
④将剪下是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直到叶片由绿变成黄白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并记
录结果。
(1)该实验中有无对照实验(填有或无)
(2)实验过程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3)在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
(4)该实验结束后,你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
(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
_
。
17.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
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
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
()
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
(2)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后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
由此可以对种子
萌发的环境条件作出的假设是。
(3)设计实验
: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请判断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
A.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B.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C.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4)实施实验: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
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只试管中,以形成对照。
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
。
(5)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
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
收集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10
20
30
40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0
25
10
5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18.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
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
玉米苗
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甲
0.06%
土壤浸出液
乙
0.03%
土壤浸出液
丙
0.06%
蒸馏水
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
。
(3)对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长势,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可见,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
(4)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原因是。
(5)通过对农业生态园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他们还发现,在阴天或傍晚移栽蔬菜幼苗,可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
你分析原因是。
19.某学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非常有兴趣
,经常做一些生物学小实验,这次他们用大豆种子做了如下实验。
(一)实验过程: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在每个杯底铺等量适量餐巾纸,之后分别加入等量适量的水。
(2)取3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3份,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将三个杯子杯口密封好。
其中C杯内用注射器抽干气体后再密封,B杯密封后用不透光的黑布全部罩住,A杯不作处理。
如图11甲所示。
(4)将图甲所示的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二)实验结果:
一
段时间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没有萌发。
请回答问题:
(1)如果几位同学的设计思路是把A、B作为对照实验,由此可以推断他们最初所做的假设是:
“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该对照实验的变
量是_______,从实验结果分析,这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A、B、C中,除了A与B外,能够作为对照实验的还有,该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萌发后的大豆种子继续发育形成了幼苗(如图11乙)。
请写出图乙中①②③各部位分别来自大豆胚的哪些组成部分。
①;②;③。
20.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帮助下,选取栽培于花盆中正常生长的牵牛花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装置,接着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甲、乙、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叶片甲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4)叶片乙、丙滴加碘液后分别出现的颜色变化是,这说明。
(5)要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结果
,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点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 重点 初中生物 科学 探究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