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docx
- 文档编号:25153414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27KB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docx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2020
a(“title”);
语文老师可以让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一:
乡愁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_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
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
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
“熟读百遍,其意自现。
”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
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
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
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
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
总结主题:
乡愁。
(二)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
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
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
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
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
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
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
(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
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
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
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第三个环节:
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
(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
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
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
能力训练。
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
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
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
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
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
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_分离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_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_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
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
1、习作园。
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
2、收藏室。
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
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
3、三味书屋。
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二:
爱莲说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爱莲说》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景。
2、导入语: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发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中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_名篇《爱莲说》。
(二)诵读感知
1、解读标题
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章,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2、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3、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章作者的语气。
4、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分小组谈论回答以下问题,教师做适当的点评和归纳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
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2)这一语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
(明确后板书莲花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语句呢?
(4)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5)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拓展
1、你如何看待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对较消极的学生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3、让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诗文作品,张贴于学习园地。
初中语文说课稿范文三:
桃花源记
一、说教材
1.《课标》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设想
1.说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
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2.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
●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4、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说教法
1.赏读法。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讨论探究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贯彻这一思想,同时有效地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四、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
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自主、合作、探究式。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文的诸多问题,如“桃源”是否存在?
你如何评价世外桃源?
这些问题都需要自主思考,讨论探究来完成。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教师导:
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
学生学:
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具体操作如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约2分钟)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点。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约10分钟)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
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
其具体步骤是:
①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②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个性,引导他们乐于去读。
此时,教师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语云、郡下、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③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
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约法20分钟)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
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然后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
句式:
这里的……美,你看(听)……。
教师注意对描述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励有创造性的描述。
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
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图,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
因此我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内在美—社会美,深化学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
先启发学生思考:
“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
”学生回答之后,在屏幕上投影幻灯片,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
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创造“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讲述之后,进一步追问:
这里的统治者是谁?
衙门在哪里?
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全文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
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4、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约6分钟)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思考和学生自己的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通过想象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从中得出有规律的认识,即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具体的做法是:
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背景,联系历史知识思考,并分组讨论:
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
你有什么根据?
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
此时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
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约5分钟)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
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在学生正感受到“收获”的满足感时,我让学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选择,把“收获”变为创造。
这三件事是:
①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或本组的同学听
②用你的笔画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画好之后,如果学生愿意,就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③制作知识积累卡: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词句,也可以把本节课的心得体会、学习的方法写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读出,或者用绘出,或者用笔写出,使课文蕴涵的美育价值在学生的读、写、画中充分显现出来,实现“美”的再创造,培养创新能力。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6、课后延伸(约2分钟)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
”从认知心理来说,这是学习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
因此我将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把学生对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课外,开阔视野,了解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闪光的艺术魅力。
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课后选读以下诗作:
《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桃源行》(王安石)。
六、说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自然美: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社会美:
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说课稿最新范文合集202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最新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