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技术教学文案.docx
- 文档编号:25145647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962.70KB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技术教学文案.docx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技术教学文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技术教学文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技术教学文案
京沪高速铁路路基填筑与检测
中国水电七局有限公司姚海勇
1工程概况
京沪高速铁路DK455+465.53~DK465+332段大部分为丘陵缓坡,岩层多为裸露花岗片麻岩,局部覆盖粉质黏土,按Ⅱ型板式双线无砟轨道路基设计。
我局管段路基总长约4.44km,挖方约6.56×105m3,填方约2.9×105m3。
本文结合本段路基填筑施工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路基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基床表层和过渡段的级配碎石、B组填料的填筑与检测方面进行简要的阐述。
2结构形式
路基填筑包括:
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及过渡段填筑。
基床表层厚度为40cm,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底层厚度为2.3m,采用B组填料填筑;基床以下路堤采用B组填料填筑;过渡段采用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和B组填料填筑。
路堤地段基本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路堑地段基本结构形式如图2所示。
图1Ⅱ型板式双线无砟轨道路堤标准横断面图
图2Ⅱ型板式双线无砟轨道路堑标准横断面图
3填料选择及工艺性试验
3.1填料选择
(1)为保证B组填料的种类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同时考虑合理的土方调配,以路堑挖方段就近取土。
填筑前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当该处土最大干密度ρdmx、最佳含水量Wo、液限WL、塑限Wp等各种指标检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并经监理工程师平行试验且结果合格后,方可批准作为路基填料。
填筑时应对运至现场的填料进行抽样检验。
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为B组填料,并经监理工程师平行试验合格后批准作为本段路基的填料。
如图3。
B组填料检测频次按表1规定的填料体积进行试验检测。
表1B组填料复查项目及频次
填料类别
试验项目、频次
颗粒级配
液塑限
击实试验
颗粒密度
细粒土
——
5 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5 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
粗粒土、碎石土
10 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
——
10 000m3(或土性明显变化)
(2)级配碎石填料采用块石、天然卵石和砂砾石破碎、筛分后,按级配碎石配合比及规范的要求,将四种不同规格粒径的碎石及石屑粉在级配碎石拌和站进行集中拌制。
每2 000m3抽样检验一次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针状、片状颗粒含量、黏土团及有机物含量。
检测合格并经监理单位批准后方可使用。
3.2工艺性试验
在进行大面积填筑前,不同填料均应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为试验段,进行摊铺压实工艺试验。
3.2.1试验目的
通过试验段的施工,确定路堤基底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路基填筑部位、不同的压实机具,确定合理的松铺厚度、压实遍数和方法、施工控制含水量等施工工艺参数和最佳的检测手段,以及料源的合理选配,从而指导本区段的路基填筑施工。
3.2.2试验内容
路基填筑工艺性试验内容主要包括:
(1)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工艺;
(2)基床底层填筑工艺;
(3)基床表层填筑工艺;
(4)过渡段填筑工艺;
(5)路基沉降和位移观测。
3.2.3施工工序
取样试验→现场准备→填料开挖和加工→运输→摊铺平整→碾压→检测→分析→确定参数。
通过工艺性试验,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方可进行大面积填筑施工。
下面将分别介绍基床以下路堤、基床底层、基床表层及过渡段填筑的施工方法。
4路基填筑与检测
4.1基床以下路堤
4.1.1工艺流程
基床以下路堤B组填料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根据使用机械的能力、数量,一般以200m以上或以构筑物为界,分区段进行填筑。
图4基床以下路堤填筑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4.1.2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阶段
(1)排水沟施工。
沿地界线挖出排水沟,排除原地面积水,形成临时排水系统,达到永临结合。
(2)基底处理。
①人工配合推土机、挖掘机将原地面杂草、树根及表层软土等清理干净,并清土至设计高程,将弃土用自卸车运送至指定弃碴场;再用推土机将原地面从线路中心至两侧按4%的横坡进行整平、压路机静压,并在路基两侧挖出排水沟。
②清表静压后,按设计要求,根据现场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动力触探试验:
检测一般黏性土地基承载力采用轻型动力触探;检测中砂以上的砂类土和碎石类土地基承载力,测定圆砾土、卵石土的变形模量,均采用重型动力触探,按照《TB10018-2003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进行试验,并经设计进行地质核对。
如图5。
基底触探试验后,若地基满足设计要求,则按原地面处理的方法施工。
③原地面处理:
原地面坡度陡于1:
5时,应自上而下挖台阶,并整平碾压,台阶宽度不小于2m,台阶高度略大于铺层厚度。
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
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在原地面挖台阶后填筑路堤,如图6。
④若基底土含水量不符合试验所确定的最佳含水量,可采取对基底土进行晾晒或加水的方式进行处理,待含水量达到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量时,再进行填前碾压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若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及时联系设计,采取换填等方式进行处理。
⑤换填:
挖除需换填的土层,并将底部整平。
当采用机械挖除需换填土时,应预留厚度30-50cm的土层由人工清理。
当底部起伏较大时,设置台阶或缓坡,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换填施工。
底部的开挖宽度不得小于路堤宽度加放坡宽度。
根据换填部分所处的路基部位,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填料并分层填筑、碾压,达到相应的压实标准。
(3)雨季和冬季施工准备。
在雨季来临前做好防水、防洪、排水工作。
施工前备好塑料薄膜,必要时采取覆盖措施。
严禁雨天进行非渗水土的填筑施工。
在进入冬季施工期时不宜进行路基填筑,应做好排水、防冻工作,对填层进行50cm左右的土石覆盖。
2.施工阶段
(1)网格法分层填筑。
填筑前,碾压完成并经验收达到规定的压实指标后,对原地面进行断面测量,以确定填方工程数量。
首先测出下承层标高,依据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采用插标杆或打桩标识:
直线地段每20m钉出一个桩,曲线地段每10m一个桩。
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边线应比设计线每边宽出50cm。
在场地中划出5m×6m方格网,并用白灰洒出网格,人工堆设层厚控制土墩,按自卸汽车每车的方量和松铺厚度,计算每方格范围内的卸土车数,以便现场领工员指挥车辆进行按顺序倾倒填料,根据现场地形由低向高分层进行填筑。
如图7。
(2)摊铺平整。
为保证每填层的平整度及层厚的均匀,路基边线以标杆为准,每隔15m钉摊铺层厚桩,在桩上用红油漆标出松铺厚度,以便进行厚度检查核实;中间部位厚度用土墩控制,并用钢钎测量。
根据工艺试验结果,确定基床以下路堤及基床底层B组填料碎石类土填筑摊铺厚度为35cm。
先用推土机沿路堤纵向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由中间向两侧纵向平整2~4遍,静压一遍后再采用水准测量指导平地机精平作业,人工配合低垫高铲,清除多余填料。
填料在摊铺过程中,容易出现大颗粒骨料集中现象,在推土机和平地机摊铺工程中,辅以人工配合,对大颗粒骨料集中地方进行二次拌和或撒细颗粒以确保所摊铺的填料均匀、平整。
采用水准仪等设备对填层纵横坡进行控制,使每一层填筑形成4%的横向排水坡,按设计要求控制线路纵坡,如图8。
(3)洒水或晾晒。
当B组填料含水量不能满足要求时,须在路基上采用翻晒或洒水补水等措施调整填料含水量,使路堤填料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2%之内。
(4)碾压夯实。
摊铺整平后,松铺厚度、平整度和含水量符合要求即开始碾压。
根据工艺性试验确定的施工参数,采用20-22t振动压路机进行压实,以中线为界,半幅路基宽度分别进行碾压6遍。
碾压方法为:
第一遍静压,然后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达到压实遍数后用平地机刮平表面,然后采用静压的方法将路面处理平顺收光。
碾压时采取从两侧向中心的顺序,纵向进退式碾压,行与行轮迹重叠0.4m,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2.0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错开不小于3.0m,以保证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的均匀性。
禁止横向碾压路基和在路基上随意转弯。
碾压行驶速度宜控制在2-3km/h,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
(5)沉降板埋设。
摊铺前,由测量人员按设计要求在路基中心测出沉降板的安设位置。
埋设位置处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5cm左右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低于沉降板测杆10cm,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
摊铺过程中,在沉降观测桩1m范围内路基采用人工填筑整平。
碾压过程中,应保护好沉降板(杆)不受机械损坏,沉降板周围1m范围内采用人工填筑压实。
填至顶层后,采用人工配合刷坡机械按照设计宽度和坡比进行刷坡、修整。
4.1.3检测项目、指标及数量
碾压完成后,根据设计及铁道部颁布的《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相关标准,对填层标高、中线至边线的宽度、纵横坡坡度、平整度等外观质量指标和压实质量及时进行效果检测,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
非浸水路堤基床以下路堤的压实标准应根据填料类别按表2进行地基系数K30和孔隙率n双指标控制。
B组填料的最大粒径≤15cm。
表2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
项目
压实标准
改良细粒土
砂类土及细砾土
碎石类及粗砾土
地基系数K30(MPa/m)
≥90
≥110
≥130
变形模量Ev2(MPa)
≥45
≥45
≥45
孔隙率n(%)
——
<31
<31
压实系数K
≥0.92
——
——
检测数量:
沿线路纵向每100m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孔隙率n6点,其中:
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有反压护道地段每100m增加1个检测点;每100m每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4点,其中:
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
4.2基床底层
4.2.1工艺流程
基床底层B组填料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施工工艺组织施工。
4.2.2施工方法
在进行大面积基床底层填筑前,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作试验段,确定施工工艺参数并报监理单位确认。
首先测出下承层标高,依据设计资料精确测放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采用插标杆或打桩标识。
为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边线应比设计线每边宽出50cm。
在场地中划出5m×6m方格网,并用白灰洒出网格,按照网格分层法控制B组料卸料量,摊铺碾压填筑方法与基床以下路堤相同,
4.2.3检测项目、指标及数量
基床底层普通填料压实标准应根据填料类别按照表3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变形模量Ev2和孔隙率n(或压实系数K)四项指标控制。
B组填料的最大粒径≤10cm。
表3基床底层压实标准
项目
压实标准
改良细粒土
砂类土及细砾土
碎石类及粗砾土
地基系数K30(MPa/m)
110
≥130
≥150
变形模量Ev2(MPa)
≥60
≥60
≥60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40
≥40
≥40
孔隙率n(%)
——
<28
<28
压实系数K
≥0.95
——
——
检验数量:
沿线路纵向每100m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孔隙率n,6个点分别是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每100m每填高约9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4个点是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2点。
4.3基床表层
4.3.1工艺流程
为保证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施工质量,每一填筑区段不少于200m,并严格按“四区段、六流程”施工工艺组织施工,各区段或流程内严禁几种作业交叉进行。
其施工工艺流如图9所示。
图9基床表层施工工艺流程图
4.3.2施工方法
(1)根据设计精确测放的路基边线及线路中心线,打桩标示:
直线地段每10m一个桩,曲线地段每5m一个桩,并在桩间挂线标示出填料分层摊铺厚度。
(2)级配碎石拌制
级配碎石由设在泰山西站内DK463+500~DK463+600的级配碎石加工场和级配碎石拌和站生产,拌和站内布置一台WCQ400D型稳定土拌和机全自动称量多功能拌和系统,配置一个100t的水泥储蓄罐,供应范围包括DK455+465.53~DK465+332段路基基床表层(含站场)、路涵过渡段、桥涵过渡段、路隧过渡段等所有的级配碎石,共约9.2×104m3。
级配碎石加工场和拌和站如图10和图11所示。
(3)级配碎石运输:
汽车装料时,车要有规律的移动,使拌合料在装车时不致产生离析,车辆运输过程中用防水篷布覆盖;将级配碎石生产厂拌和好的级配碎石混合料用自卸汽车快速运输至现场,防止水分蒸发损失过多。
(4)采用摊铺机按工艺试验确定的摊铺厚度摊铺,曲线超高段将超高均匀分摊到每层上,但每层厚度不宜超过25cm,且应保证每层的最小填筑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摊铺厚度为23cm。
摊铺前根据测量标线调整好摊铺机左右的控制高度。
(5)摊铺时,在摊铺机后面配备人员及时消除粗细集料离析现象。
对于粗集料“窝”和粗集料“带”,应添加细集料并拌和均匀;对于细集料“窝”,应添加粗集料并拌和均匀。
摊铺时为保证基床表层边缘碾压密实,满足要求的压实度,其两侧应各加宽50cm摊铺。
(6)整形后,当表面尚处于湿润状态时应立即进行碾压。
如表面水分蒸发较多、明显干燥失水时,应在其表面适量洒水,再进行碾压。
用平地机摊铺的地段,应用轮胎压路机快速碾压一遍,暴露的潜在不平整再用平地机整平和整形。
加入水泥的级配碎石混合料宜在2h内使用完毕。
(7)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
碾压遍数根据试验参数确定为6遍。
直线地段应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曲线地段应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
压路机的碾压行驶速度开始采用慢速,以后几遍逐渐加快,但最大速度不超过4km/h。
(8)横向接缝处填料应翻挖并与新铺的填料混合均匀后再进行碾压,并注意调整其含水率,纵向应避免施工缝。
(9)表面修整养护。
局部表面不平整,要洒水补平并补压,使其外形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已施工的基床表层禁止任何车辆通行,防止表层扰动破坏。
完工后,应覆盖或洒水养护不少于7d。
4.3.3检测项目、指标及数量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压实标准按照表4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变形模量Ev2和孔隙率n四项指标控制。
表4基床表层压实标准
填料
压实标准
地基系数K30(MPa/m)
变形模量Ev2
(MPa)
动态变形模量Evd
(MPa)
孔隙率n
(%)
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
≥190
≥120
≥55
<18
检验数量:
沿线路纵向每100m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动态变形模量Evd和孔隙率n各6点,其中:
左、右距路肩边线1.5m处各2点,路基中部2点;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各4点,其中:
左、右距路肩边线1.5m处各1点,路基中部2点。
4.4过渡段填筑
为保证路基的纵向刚度均匀性变化,在轨道基础竖向刚度出现突变的路基与桥台、路基与涵洞、路基与路堑、路基与隧道等分界处均设置了相应的过渡结构。
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拌合料在级配碎石拌和站集中进行拌制,B组填料由附近的路堑挖方料加工而成。
4.4.1工艺流程
过渡段工艺流程框图如图12所示。
图12过渡段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4.4.2施工方法
1.路堤与桥台过渡段
路基与桥台连接采用倒梯形过渡,过渡段采用掺入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桥台基坑范围内以C15混凝土回填。
基床部位设置C20混凝土块,混凝土块与过渡段级配碎石间设置由空心砖隔离层、空心砖渗水板基础、软式透水管和C20混凝土块基础四部分组成的排水系统,软式透水管水管直径为100mm,并由软式透水管将水引出路基以外。
图13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设计断面图
级配碎石采用网格分层法填筑,每层铺设厚度为35cm,压实后为30cm,即压实前是压实后的1.17倍。
先用推土机纵向由两侧向中间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由中间向两侧纵向平整2~4遍,静压一遍后再采用水准测量指导平地机精平作业,人工配合低垫高铲,清除多余填料。
碾压时,应采用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的方式,最后静压收光。
碾压遍数根据试验参数确定为6遍。
桥台后2.0m范围外大型压路机能碾压到的部位应采用大型压路机械碾压,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在台后2.0m范围内填筑厚度不大于15cm,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进行压实。
过渡段施工时,在锥体与桥台之间,自基底开始,高度至桥台顶面、基础襟边上面及四面台身与锥体、路基基础部分均设置厚度10cm空心砖隔离层,应与锥体填筑同步进行。
2.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
过渡段沿线路方向在横向结构物两侧,填筑级配碎石的范围为下宽2m,1:
2的倒梯形。
无砟轨道当横向结构物顶至路基面距离小于2m时,包括横向结构物从结构物顶至基床表层底分层填筑级配碎石。
横向结构物两端各20m范围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包括横向结构物顶以上至基床表层范围内的级配碎石掺入5%的水泥。
图15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断面图
(一)
图16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断面图
(二)
当横向结构物与线路斜交时,过渡段应采用斜交正做,即沿线路方向结构物与路基的两交点之间部分路基填料全部为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内掺入5%水泥,之后设置标准的正交过渡段,如图17所示。
图17路堤与涵洞过渡段填筑范围示意图
过渡段级配碎石施工方法与要求同桥台过渡段施工,且每压实层路拱坡面符合设计要求,无积水现象。
两侧填土采用B组料,按照基床以下路堤施工参数进行填筑。
横向结构物两端的过渡段填筑对称进行,级配碎石与两侧填土及相邻路堤同步施工。
图18路堤与涵洞过渡段碾压、夯实
3.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过渡段填筑前,应平整地面表面,碾压密实,并应挖除路堑交界坡面的表层松土。
基床以下部分顺原地面纵向挖成1:
2~1:
5的坡面,坡面上开挖台阶,台阶高度0.6m。
其开挖部分填筑要求同路堤,并在堑堤过渡分界处路堑侧基床表层以下横向排水砂沟内设置直径为100mm软式排水管。
图19路堤与路堑过渡段设计断面图
4.路堑与隧道过渡段
图20路堑与隧道过渡段设计断面图
土质、软质岩及强风化硬质岩路堑与隧道连接处,在路堑基床范围内设置过渡段,采用级配碎石掺入5%水泥厚度渐变过渡的型式。
过渡段长度不小于20m,厚度从仰拱厚度渐变到基床表层厚度0.4m。
过渡段基床表层以下需换填A、B组土范围内,严格按静压、弱振、强振、静压收面、静压的施工顺序按网格法进行填筑。
地基处理完成检测合格后,填筑掺入5%水泥的级配碎石,施工方法、工艺与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相同。
4.4.3检测项目、指标及数量
1.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的压实质量按照表5采用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变形模量Ev2和孔隙率n四项指标控制。
基床以下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质量按表2控制,基床底层过渡段两侧及锥体填筑压实质量按表3控制,B组填料的最大粒径≤10cm。
表5基床表层以下过渡段级配碎石填层压实标准
项目
地基系数K30
(MPa/m)
变形模量Ev2
(MPa)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孔隙率n(%)
压实标准
≥150
≥80
≥50
<28
检验数量:
每压实层抽样检验孔隙率n各3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1m处左、右各1点,路基中部1点;每填高约30cm检验动态变形模量Evd各3点,其中1点必须靠近桥台或横向结构物边缘处;每填高约60cm抽样检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各2点,其中距路基两侧填筑级配碎石边线2m处1点,路基中部1点。
(2)过渡段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中水泥掺加剂量允许偏差为试验配合比0~+1.0%。
采用滴定法检测。
检验数量:
每过渡段每层抽样检验3处(左、中、右各1处),且每过渡段首末层必检。
5路基检测方法
路基检测方法主要包括:
动力触探试验、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变形模量Ev2、孔隙率n和水泥或石灰的剂量测定(EDTA滴定法)。
5.1动力触探试验
(1)检测设备:
根据动力触探试验的种类,选用合适的重锤、探头、探杆及支架等。
(2)现场检测:
①在动力触探作业前,必须对机具设备进行检查,确认正常后方可启动。
②动力触探机具安装稳固,试验作业时支架不得偏移,应始终保持重锤沿导杆铅直下落,锤击频率应控制在15~30击/min。
③轻型动力触探作业时,应先用轻便钻具钻至所需测试土层的顶面,然后对该土层连续贯入。
当贯入30cm的击数超过90击或贯入15cm的击数超过45击时,可停止作业。
④根据底层强度的变化,重型和特重型动力触探可互换使用。
重型动力触探实测击数大于50击/10cm时,宜改用特重型;当重型动力触探实测击数小于5击/10cm时,不得采用特重型动力触探。
⑤轻型动力触探应每贯入30cm记录其相应击数。
重型、特重型动力触探应每贯入10cm记录其相应击数。
然后根据锤击数查表得出其地基承载力。
⑥出具试验报告,如附表1。
5.2地基系数K30试验
1.检测仪器
本试验采用仪器包括:
刚性承压板、千斤顶、百分表或位移传感器、基准支架和反力装置。
2.现场检测
(1)场地测试面应进行平整,并使用毛刷扫去表面松土。
当测试面处于斜坡上时,应将承载板支撑面做成水平面。
(2)安装加载装置和测量装置。
根据测试要求合理选择测点位置。
平整试验场地:
应注意保持试验主体的原始状态,特别要避免松动大颗粒的碎石或石块;将承载板放置于测试地面上,应使承载板与地面良好接触,必要时可铺设一薄层干燥砂(2~3mm)。
安装时不得对测点表面进行压实。
放置承压板:
利用承载板上水准泡或水平尺来调整承载板水平。
将反力装置承载部位安置于承载板上方,并加以制动。
承载板外侧边缘与反力装置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
将千斤顶放在承载板的中心位置,使千斤顶保持垂直,用加长杆和调节丝杆使千斤顶顶端球铰座与反力装置承载部位紧贴,组装时应保持千斤顶垂直不出现倾斜。
安置测桥。
测桥支撑座应设置在距离荷载板外侧边缘及反力装置支撑点1m以外,测表的安放必须相互对称,并且应与荷载板中心保持等距离。
(3)加载试验。
预先加0.01MPa荷载约30s,稳定后卸除荷载,读取百分表读数作为下沉量的初始读数或将百分表调零。
以0.04MPa的增量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荷载,当1min的沉降量不大于该级荷载产生的沉降量的1%时,读取荷载强度和下沉量读数,然后增加下一级荷载。
当总下沉量超过规定的基准值(1.25mm),或荷载强度超过估计的现场实际最大接触压力,或达到地基的屈服点,试验即可终止。
(4)试验点下的下挖工作:
当试验过程出现异常时(如荷载板严重倾斜,荷载板过度下沉),应将试验点下挖相当于荷载板直径的深度,重新进行试验。
如遇到石块,或不太密实或含水很多或含水很少的土时,均应在试验记录中注明。
3.资料处理
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强度与下沉量关系曲线,并按照相关公式计算出地基系数。
试验报告如附表2。
4.误差校正
由被测土体表面状态影响,所出现的随机误差可通过作图或K30ADTUST程序进行校正。
5.3静态变形模量Ev2试验
1.检测仪器
变形模量Ev2测试仪器应包括承载板、反力装置、加载装置、荷载量测装置及沉降量测装置。
辅助工具包括:
铁锹、钢板尺、毛刷、刮铲、水平尺、干燥中砂等。
“漂亮女生”号称全国连锁店,相信他们有统一的进货渠道。
店内到处贴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速铁路 路基 检测 技术 教学 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