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第一次实验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514134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2.50MB
周二++第一次实验总结.docx
《周二++第一次实验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二++第一次实验总结.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二++第一次实验总结
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
吴晓芹10111900107
(一) 显微镜的构造及各部名称:
图1单目显微镜
图2双目显微镜
(二) 显微镜的种类
1、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单目、双目和三目显微镜。
单目价格比较便宜,可以作为初学爱好者的选择,双目稍贵点,观察的时候两眼可以同时观察,观察得舒适些,三目又多了一目,它的作用主要是连接数码相机或电脑用,比较适合长时间工作的人员选用。
2、根据其用途以及应用范围分为生物显微镜、金相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等。
一般有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体视显微镜、生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而不同的功能显微镜用法也不同。
(三) 显微镜的使用
利用自然光源镜检时,最好用朝北的光源,不宜3采用直射阳光;利用人工光源时,宜用日光灯的光源。
镜检时身体要正对实习台,采取端正的姿态,两眼自然张开,左眼观察标本,右眼观察记录及绘图,同时左手调节焦距,使物象清晰并移动标本视野。
右手记录、绘图。
镜检时载物台不可倾斜,因为当载物台倾斜时,液体或油易流出,既损坏了标本,又污染载物台,也影响检查结果。
镜检时应将标本按一定方向移动视野,直至整个标本观察完毕,以便不漏检,不重复。
显微镜的重光为对光,接物镜的转换及光线的调节。
观察寄生虫标本时,光线调节甚为重要。
因为所观察的标本如虫卵、包囊等,均为自然光状态的物体,有大有小,色泽有深有浅,有的无色透明,而低倍、高倍接物镜转换较多,故须随着镜检时对不同标本和要求,需要随时调节焦距和光线,这样才能使观察的物象清晰。
在一般情况下,染色标本光线宜强,无色或未染色标本光线宜弱;低倍镜观察光线宜弱,高倍镜观察光线宜强。
1.取镜安放:
2. 对光:
(1)将低倍镜转至镜筒下方与镜筒成一直线。
(2)拨动反光镜,调节至视野最亮无阴影。
反光镜有平、凹两面,光源强时用平面,较暗时用凹面,需要强光时,将聚光器提高,光圈放大;需要弱光时,将聚光器降低,或光圈适当缩小。
(3)将待观察的标本置载物台上,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至接物镜接近标本。
于转动粗调节器的同时,须俯身在镜旁仔细观察接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
(4)左眼于接目镜观察,同时左手转动粗调节,使镜筒徐徐上升以调节焦距,使视野内的物象看到上时即停,再调微调节器,至标本清晰为止。
3.物镜的使用及光线的调节:
显微镜一般具有三个接物镜,即低倍、高倍及油镜,固定于接物镜转换盘孔中。
观察标本时,先使用低倍接物镜,此时,视野较大,标本较易查出,但放大倍数较小(一般放大100倍),较小的物体不易观察其结构。
高倍接物镜放大的倍数较大(一般放大400倍),能观察微小的物体或结构。
寄生虫的蠕虫卵,微丝蚴,原虫的滋养体及包囊,昆虫的幼虫,均使用低、高倍镜。
组织细胞内的原虫,则使用油镜。
使用低、高倍镜观察,如在低倍镜下不能准确鉴定所见的物体或其内部构造时,则转高倍镜观察。
使用油镜观察,一般加一滴油后直接将油镜头浸入油滴中进行镜检观察。
4. 低倍、高倍、油镜头的识别:
(1)标明放大倍数10×,40×,100×,或10/0.25,40/0.65,100/1.30。
(2)低倍镜最短,高倍镜较长,油镜最长。
(3)镜头前面的镜孔低倍镜最大,高倍镜较大,油镜最小。
(4)油镜头上常刻有黑色环圈,或“油”字。
5. 低倍镜换高倍镜的使用方法:
(1)光线对好后,移动推进器寻找需要观察的标本。
(2)如标本的体积较大,不能清楚查见其构造因而不能确认时,则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再旋转高倍接物镜于镜筒下方。
(3)旋转微调节器至物象清晰为止。
(4)调节聚光器及光圈,使视野内的物象达到最清晰的程度。
6. 油镜的使用方法:
(1)原理:
使用油镜观察时,需加香柏油,因为油镜需要进入镜头的光线多,但油镜的透气孔最小,这样进入的光线就少,物体不易看清楚。
同时又因自玻片透过的光线,由于介质(玻片-空气-接物镜)密度(玻片:
n=1.52,空气:
n=1.0)不同而发生了折射散光,因此射入镜头的光线就更少,物体更看不清楚。
于是采用一种和玻片折光率相接近的介质如香柏油,加于标本与玻片之间,使光线不通过空气,这样射入镜头的光线就较多,物象就看得清楚。
7.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显微镜之前,应熟悉显微镜的各部名称及使用方法,特别应掌握识别三种接物镜之特征。
(2)新鲜标本观察时,须加盖玻片,以免标本因蒸发而干燥变形或污染侵蚀接物镜,同时可使标本表面匀平,光线得以集中,有利于观察。
(三) 显微镜的保养
1.显微镜在从木箱中取出或装箱时,右手紧握镜臂,左手稳托镜座,轻轻取出。
不要只用一只手提取,以防显微镜坠落,然后轻轻放在实习台上或装入木箱内。
2.显微镜放到实习台上时,先放镜座的一端,再将镜座全部放稳,切不可使镜座全面同时与台面接触,这样震动过大,透镜和微调节器的装置易损坏。
3.显微镜须经常保持清洁,勿使油污和灰尘附着。
如透镜部分不洁时,用擦镜纸轻擦,如有油污,先将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拭去。
4.显微镜不能在阳光下暴晒和使用。
5.接目镜和接物镜不要随便抽出和卸下必须抽取接目镜时,须将镜筒上口净用布遮盖,避免灰尘落入镜筒内。
更换接物镜时,卸下后应倒置在清洁的台面下,并随即装入木箱的置放接物镜的管内。
6.显微镜用完后,取下标本片,经聚光器降下,再将物镜转成“八”字形,转动粗调节器使镜筒下降,以免接物镜与聚光器相碰。
7.显微镜应放在干燥的地方,以防生霉。
四、实验报告
《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班级
一、请在括号中写出每个部件的作用
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么计算?
低倍镜与高倍镜下哪个看到的视野面积大?
亮度高?
细胞数目多?
三、在这次实验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教师评语:
签名:
成绩:
五、教学反思
虽然我们从初中开始就已经在学习使用显微镜,但是很多同学对于显微镜的规范操作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
“使用高倍镜后,就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但是一些同学还是错误操作使载玻片压碎了”、“从低倍镜向高倍镜转换使用时,是转动转换器,但一些同学是直接扳动物镜,这样很容易把仪器弄坏”`~~~对于以上等等额外难题,需要老师首先带好示范作用,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把关,正确指导,加强学生对显微镜的规范化操作。
实验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
李蔚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能够辨别出保卫细胞和气孔并绘制保卫细胞和气孔图
2、能力:
学会使用测微尺测量细胞的大小
3、情感:
养成仔细、耐心做事的习惯
二、原理:
测微尺分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安装在目镜镜筒的光阑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用以标定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长度。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个重叠刻度间物镜测微尺格数×0.01μm/两个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三、实验准备:
显微镜,蚕豆叶,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小刀,镊子,测微尺,清水,胶头滴管
四、实验步骤:
1、理论讲解:
1)蚕豆:
双子叶植物,豆科,一年生草本
2)保卫细胞和气孔:
保卫细胞成对分布在植物叶孔周围,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称为气孔。
双子叶植物的保卫细胞通常是肾形的,可进行开闭运动,从而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
气孔在植物的各种气体代谢中,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在生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3)测微尺:
测微尺分为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目镜测微尺安装在目镜镜筒的光阑上,物镜测微尺置于载物台上。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两个重叠刻度间物镜测微尺格数×10/两个重叠刻度间目镜测微尺格数。
2、实验操作:
1)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制备:
①“擦”:
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②“滴”:
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③“撕”:
用刀片在蚕豆下表皮上,划出小方格,然后用镊子撕下方格内的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
④“展”:
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⑤“盖”: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用吸水纸吸出多出来的水分
2)蚕豆叶下表皮细胞形态结构观察:
①低倍镜观察
②高倍镜观察,并绘制保卫细胞和气孔图
3)测微尺的使用:
①取下接目镜,旋下目镜上的目透镜,将目镜测微尺放人接目镜的中隔板上,使有刻度一面朝下,再旋上目透镜,并装入镜筒内
②将物镜测微尺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使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同观察标本一样,使具有刻度的小圆圈位于视野中央
③先用低倍镜观察,再换至高倍镜下观察,对准焦距,待看清物镜测微尺的刻度后,转动目镜,使目镜测微尺的刻度与物镜测微尺的刻度相平行,并使两尺的左边第一条线相重合,再向右寻找两尺的另外一条重合线
④记录二条重合线间的目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和物镜测微尺的格数,利用公式求出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
4)保卫细胞大小的测量:
①低倍镜下观察后,在高倍镜下确定要测量的细胞
②用目镜测微尺分别测得细胞长、宽所占的格数,再计算保卫细胞的实际长度和宽度
五、注意事项:
安放目镜测微尺到光阑上时,注意正面向上,在桌面上进行操作,以防镜片掉落。
六、实验结果:
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46*0.01μm/35=0.01314μm=13.14nm
保卫细胞长度=6*13.14nm=78.86nm
宽度=1.5*13.14nm=19.71nm
[注:
所测细胞非照片中的]
实验报告细胞的观察与测量:
1、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式)
2、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蚕豆叶下表皮的哪些细胞?
3、绘制你观察到的保卫细胞和气孔图
4、在你的实验中,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μm,保卫细胞长度=________________μm,宽度=______________μm。
实验3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
张成飞10111910120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1观察颤藻和水绵一般形态结构并能够区分;
2通过对水绵和颤藻的观察来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不同点。
3本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原核细胞余震和细胞的区别;
4强化学生的显微镜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和总结诶分析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
2、实验原理
2.1水绵属于绿藻,是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水绵是由一系列圆柱状的细胞构成的丝状体,细胞内有一个或者几条螺旋状盘绕的带状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中央悬有一个圆形的细胞核,滴加革兰氏碘液后,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
(拓展1:
用碘液对水绵进行染色后,在高倍镜下面可以看到水绵细胞内螺旋带状的叶绿体上面有一列间隔的被染成紫色的小颗粒,这就是淀粉核,里面主要储存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
)
(拓展2:
水绵的生殖方式主要有营养繁殖和有性生殖,而其中进行营养繁殖是因为丝状体受到机械损伤或其他原因,断裂成若干短丝,每段短丝又通过细胞分裂长成长的丝状体。
这种营养繁殖方式,也叫断裂生殖。
同时水绵的有性方式为接合生殖,其中又包括梯形接合、侧面和直接侧面接合3种类型,但以梯形接合为最常见。
)
2.2颤藻属于蓝藻,是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
在显微镜下面可以看到,颤藻是由一系列盘装细胞构成的细丝状结构,细胞中央比较透明,周围由于色素的缘故呈现蓝绿色,细胞中央部分和周围部分无明显界限,滴加革兰氏然也后,看不到染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细胞核结构。
2.3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简单比较:
共同点:
有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不同点:
最主要的差别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大小不同,原核比真核小。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
显微镜、清水滴瓶、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解剖针、革兰氏碘液、滴管、烧杯、玻璃棒、镊子、培养皿、300ml容量瓶。
4、实验步骤
4.1革兰氏碘液配制:
用电子天平称取碘1.0000g和碘化钾2.0000g,放于500ml烧杯中混合,加入250ml左右蒸馏水搅拌溶解,用玻璃棒引流到300ml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定容后保存备用。
4.2颤藻和水绵的采集:
水绵可从学校附近洁净的池塘、沟渠或水田中采集;水绵呈绿色的丝团,用手摸一摸,有滑腻感,丝条较粗,因此可以凭借手感和颜色找到。
颤藻喜欢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水沟、浅水池塘或湿土表面,因此在采集时很容易根据它的颜色和丝状的特征而找到它。
采集后盛于培养皿内,颤藻会附在培养皿壁上。
4.3肉眼观察和触感比较
先用肉眼观察培养皿内的颤藻和水绵,然后用手摸一摸水绵和颤藻,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4.4制备颤藻和水棉的装片并且观察:
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2)用解剖针从培养皿壁上取下一丝颤藻(注意量要少)。
3)将取下的颤藻置于水滴中(左边),用解剖针轻轻拨动,使颤藻散开。
4)用镊子取2~3条水绵,用解剖针分开水绵细丝。
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右边)。
5)盖上盖玻片并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蒸馏水,制成装片。
6)找到并列在一起的颤藻和水棉后,低倍镜镜检。
观察细胞的大小、形态和色素。
7)高倍镜镜检。
可观察到颤藻的藻丝是由一列蓝绿色的细胞组成。
4.5染色和比较观察:
1)将临时装片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取下来。
2)用滴管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革兰氏碘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
重复2~3次。
3)低倍镜镜检。
4)高倍镜镜检。
可观察到哪种细胞内有颜色较深、形状固定的结构。
(这个结构就是细胞核)
4.6水绵细胞内淀粉核以及水绵接合生殖的观察(学生选做)
4.7水绵叶绿体的螺旋方式(学生选做)
5、实验结果及分析
5.1细胞形态比较
样品
染色前
染色后
形态
大小
细胞内色素
分布位置
有无细胞核
可明显显示的
结构和特征
颤藻
丝状
较小
均匀
无
无
水绵
丝状
较大
螺旋状叶绿体中
有
淀粉粒和细胞核
5.2鉴别颤藻和水绵分属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革兰氏碘液染色后,是否有细胞核的存在。
5.3染色后在水绵叶绿体上有呈现蓝紫色的颗粒是什么?
怎么样形成的?
淀粉粒,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并储存在淀粉核里面。
6、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问题主要存在于寻找颤藻,刚开始做预实验时就发现颤藻比较难找,因此让学生挑样品时尽量少一些,取培养皿边缘绿色部分,找的时候给提示找亮绿色细丝状的物质,经过指导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颤藻。
另外对于染色后的观察,由于水绵的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内一条或几条螺旋状盘旋的带状叶绿体中央悬浮,因此学生也很难找到,因此基本上都是依据两种细胞的大小,来判断原核或是真核细胞。
附件:
七、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三水绵与颤藻细胞的比较观察
姓名:
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
1、实验记录:
样品
染色前
染色后
形态
大小
细胞内色素
分布位置
有无细胞核
可明显显示
的结构和特征
颤藻
水绵
鉴别颤藻和水绵分属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2、请展示染色后,你拍摄染色后的颤藻和水绵在显微镜下面的照片。
图1:
颤藻图2:
水绵
3、你本次实验是否成功看到水绵的细胞核?
如果看到了,请简单描述细胞核的位置;如果没有,你觉得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4、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下面一幅图。
实验4细胞中DNA和RNA的观察
周二实验班第一组10111910215薛雯莉
一、实验原理
1.核酸呈酸性,故可与碱性染料发生亲和反应而显色,使其在细胞中原位显示出来。
由于DNA和RNA分子聚合程度不同,它们分别与不同分散度、电荷的碱性染料亲和,从而显示出两种核酸分子在细胞中的分布。
2.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3.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4.盐酸能够促进细胞膜上磷脂、载体蛋白等的水解,以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染色体内蛋白质的水解,使其容易从DNA上脱落下来,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二、实验材料
1.0.2mol/L醋酸缓冲液(PH4.8)
A液:
冰醋酸1.2ml加蒸馏水至100ml;
B液:
醋酸钠(NaAc•3H2O)2.72g溶于100ml蒸馏水。
使用时,A液与B液按2:
1(v/v)比例混合。
2.甲基绿-派洛宁(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A液:
2g甲基绿加0.2mol/L醋酸缓冲液至100ml;
B液:
1g派洛宁加醋酸缓冲液至100ml;
临用时,A液与B液按5:
2(v/v)比例混合。
3.洋葱
新鲜洋葱,刀片,镊子,小烧杯2个,玻璃棒,滴管,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显微镜,蒸馏水,8%盐酸,1%的碳酸氢钠溶液
4.鱼
新鲜健康的活鱼,剪刀,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镊子,蒸馏水,95%乙醇,70%乙醇,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
1.洋葱内表皮细胞的观察
(1)取材:
用刀片在新鲜的洋葱内表皮上划出“井”字,中间格大小约为5×5mm,用镊子将正方形的洋葱内表皮轻轻撕下,尽量避免材料上带上叶肉细胞。
(2)水解:
将撕下的洋葱内表皮平展放于已滴加2滴质量分数为8%HCl溶液洁净的载玻片上,水解5min。
(3)漂洗:
用质量分数为1%的NaHCO3溶液反复清洗材料,直到材料下方不会产生气泡为止,用吸水纸吸干载玻片上以及材料周围的液体。
(4)染色:
滴加1-2滴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用镊子调整使材料完全浸在染液中,染色3-5min。
(5)制片:
用吸水纸将染液吸净,滴加1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6)观察:
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2.鱼红细胞的观察
(1)取材和涂片:
取鱼血适量涂于干净的载玻片一端,用另一张载玻片先将其一端置于血滴的前方,再向后移动接触血滴,使血滴沿其边缘展开后,以30°-40°角向玻片的另一端推去,制成较薄的血涂片,室温下晾干。
(2)鱼血涂片干燥后放入70%乙醇溶液中固定10min,取出晾干。
(3)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液于血膜上,染色15min。
(4)蒸馏水冲洗。
(5)95%乙醇溶液分色0.5-2min,晾干,封片。
(6)用显微镜观察鱼红细胞,细胞核因含DNA被染成绿色,细胞质及核仁因含RNA被染成红色。
四、注意事项
1.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有毒,尽量不要弄到手上,或使用一次性手套,而且要现用现配,否则染料会被氧化影响染色效果,同时为避免变质A液需要使用棕色瓶盛放。
2.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细胞。
3.清洗中应注意将洋葱内表皮中的气泡轻轻地驱赶出去,但不能损坏材料。
4.用95%乙醇溶液对鱼红细胞分色的时间不宜过长。
五、实验结果(照片)
1.洋葱内表皮细胞的观察
图一10x被染成蓝绿色的细胞核清晰可见
图二40x放大的被染蓝绿色细胞核
图三40x可见蓝绿色细胞核内的被染成紫色的核仁(RNA)
图四10x被染成紫色的细胞核和较聚集的RNA
图五40x可见清晰的被染成紫色的RNA
2.鱼红细胞的观察
图六40x未染的鱼血红细胞
图七10x染后的鱼血红细胞,被染成绿色的细胞核明显可见
图八40x染后的鱼血红细胞清晰可见被染成绿色的细胞核,可见部分被染成淡红色的RNA
六、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4: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班级姓名学号
1、请画出你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标注并简要描述。
洋葱内表皮细胞鱼血红细胞
2、你的实验结果和其他同学的相同吗?
请相互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3、为什么要用1%的NaHCO3溶液清洗被盐酸水解的洋葱内表皮,而不用蒸馏水?
4、在对鱼血红细胞的涂片染色时应该对哪一部分染色?
为什么?
5、如果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请你依据所学内容,预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分别是怎样的?
6、在做“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时,如果选择植物细胞,则对其颜色有一定的要求,这一要求及原因是( )
A、选择深色叶肉细胞,因为其有叶绿体
B、尽量选择浅色或无色的植物细胞,避免细胞本身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产生影响
C、选择深色细胞,这样可以和实验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便于观察
D、颜色无所谓,因为DNA和RNA与染色剂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7、在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色,再滴加吡罗红染液
B.将涂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处理后,接着用染色剂染色
C.观察时应选择染色均匀、色泽较浅的区域
D.先用低倍镜找到较清晰的细胞,然后直接换高倍物镜
8、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
B.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C.该实验要求不撕取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
D.盐酸有利于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吡罗红与DNA的结合
七、课后反思
1、在实验准备和做预实验时,试剂的制配应该选择权威的教材或资料作为参照,并进行多次预实验以熟练掌握实验步骤和方法。
记录预实验中发现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并对理想的实验结果拍照记录,可在学生实验前观看或实验后作对比分析。
2、不理想的结果要进行分析,多反思为什么。
比如本实验中有些同学的鱼红细胞的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核为紫色,可能是因为用70%乙醇溶液固定10min后直接取出晾干,乙醇溶液没有晾干或残留,阻碍了染液染色。
在以后的实验中可加入步骤,在用乙醇溶液固定后用蒸馏水轻轻冲洗,以冲走全部乙醇溶液,不影响染色,当然正式上课实验前需要做预实验验证效果。
3、实验前最好了解熟悉学生的情况,即进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认知来讲解实验,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空白或欠缺。
如在本实验中,我忽略了强调应该对鱼血红细胞涂片的颜色较浅,较薄,红细胞较少的地方染色。
实验五死活细胞的鉴定
凯迪
【摘要】
活细胞的鉴定在生物学和医学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细胞培养过程中要随时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需要经常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在肿瘤细胞的研究中,为了检验各种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也需要测定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在临床医学中死活细胞的鉴定也有很大的应用,例如为了检测某一男子的生育能力,测定精子细胞的存活力是比较常用的办法。
【实验目的】
观察酵母细胞的形态,掌握鉴别死活细胞的方法。
【实验原理】
鉴定死活细胞的方法有好几种。
比如说是,肉眼观察鉴定细胞死活①;荧光染色法②;染色排除法,根据新陈代谢差异鉴定细胞死活等。
今天我们用酵母细胞新陈代谢作用差异来鉴定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二 第一次 实验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