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说课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5138777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51KB
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说课讲解.docx
《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说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说课讲解.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说课讲解
相伴学童新起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教案)
相伴学童新起点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初步认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明确参加家长学校的必要性,提高家长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2.引导家长认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后果,理解“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道理。
3.帮助家长认识幼升小所产生的变化,了解孩子需要,理解孩子面临的新环境、新生活、新变化。
4.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入学不适应的表现和问题的成因,掌握让孩子迅速适应小学生活的家教策略。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体验法、交流讨论法、游戏感悟法
教学时间:
90分钟
教学对象:
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及实例导入
(一)谈话导入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在此欢聚一堂,来共同学习、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
你们的到来是对学校工做的大力支持,更是一种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
有句话说: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消极的人的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既然大家来到家长课堂,就证明咱们都是积极、优秀的人。
请把掌声送给你自己!
我是一个十岁男孩的妈妈,是学生的老师,身为双重角色,如果今天我讲的内容对您有收获或丝丝改变,我会很知足;如果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教育,有着无数的家庭教育典范,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有关家庭教育的专著也比比皆是,如《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这些都体现出重视家庭教育的文化传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
”家庭、社会、学校紧密相连,三者之间不是加法关系,而是乘法关系,也就是说,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教育的结果就可能是零。
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第一次走进家长课堂,共同学习家长知识,做好孩子的一年级适应期。
站在新起点,相伴孩子迈出坚实的一步!
观看视频五岁孩子唱《父亲》
开学近一个月,因为有这些不同,所以小学开学时我们看到有的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踏进校门,有的却哭着、闹着不上学,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反应出来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二)AB剧展示与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两组图片来看两个小故事,一起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深入进行分析。
1.PPT展示剧情
开学第一天,小脚丫背上新书包,他那神气活现的去上学的样子真是让人喜欢。
谁料放学回来的小脚丫却是耷拉着脑袋,一言不发……
两个星期后的一天,小脚丫回家把书包一摔,大哭“我再也不上学了!
”
A剧中小脚丫的妈妈的反应是这样的:
(大屏幕出示,并解说)
B剧中小脚丫的妈妈是这样做的(大屏幕出示,并解说)
2.组织讨论并提问:
各位家长,看了我们的AB剧,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你对A剧和B剧里的妈妈的做法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什么原因让A剧里的小脚丫越来越不喜欢上学?
又是什么原因让B剧中的小脚丫越来越喜欢上学呢?
家长讨论三分钟,邀请家长表达观点。
3.剧情总结
A剧中的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正确面对和解决孩子幼小衔接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简单粗暴的方式导致问题升级。
B剧里的妈妈关注到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给予了理解和接纳,及时引导,减轻了孩子的压力,帮助孩子很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二、寻找根源
幼儿园小学大不相同,孩子有孩子眼中的区别,家长有家长眼中区别,比如:
(1)孩子读幼儿园时,家长总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读小学了,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标准多了生活习惯和学业成绩这些指标,经常有意无意地拿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
(2)孩子读幼儿园,家长没压力,读小学了,就开始有了压力,压力来自老师的追问、老师的眼光、每次考试后邻居的询问。
(很多家长怕孩子老师打电话,怕孩子被留下,因为留堂就是欠作业,免不了老师的冷眼和冷语,老师连家长都批评。
)
(3)孩子玩耍的时间少了,埋头写作业的时间多了。
(作业总是重复)
(4)批评孩子的次数多了,因为总要提醒他写作业,纠正坐姿等。
(孩子玩心太重,无法主动、自觉完成作业)
据上海一所小学统计:
大约30%---40%的孩子会在进入小学以后,很不适应,常常在心理上表现得很紧张,医学上把这种“水土不服”称之为“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也可伴有行为障碍或者生理功能障碍,如果家长看不到这一点,慢慢地孩子会退缩、厌学、焦虑甚至是嫉妒等偏差行为,所以,看到这一点的家长朋友们,您的孩子就是幸福的。
(乡镇授课时,语言可更通俗一些)
我们今天在座的家长都是刚刚升级为一年级的家长。
孩子们都已经走进一年级近一个月的时间了,或许有些家长会经常接到老师的电话微信通知,“您的孩子在凳子上坐不住”“您的孩子不好好听课。
”“您的孩子管不住自己。
”“您的孩子上学以来就没有消停过。
”尤其是男孩子们。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家长一定觉得很没有面子,为了面子批评孩子,严重的甚至会打孩子。
或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一点:
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因为他还没有适应小学生活。
那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同样的孩子,为什么人家就能适应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寻找根源:
1.年龄相同,成熟程度不同
我国各地的小学入学年龄都规定在六周岁到七周岁,最近这几年卡的很紧,少一天都不行,这也就有了一大特异现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在每年的9月1号可以上学,不惜提前剖腹产。
在以一个确定的出生日期为入学资格的情况下,即使都是六岁,都是六岁半,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导致孩子的适应能力不同。
于是,在每年的新一年级里,都有不少孩子磕磕绊绊的走在适应学校生活的路上,而且,我们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共性,那就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心智成熟,都一味地埋怨孩子坐不住,听不懂,甚至开始给孩子各种压力,上各种辅导班等。
岂不知,孩子不是孩子,只是家长的面子。
而且,在孩子心智发展的过程中,男女孩的心智发育也是不同的,女孩与男孩相比较的话心智发育相对更成熟一些。
当然女孩心智发育稍快,也没有必要提前拔苗助长,还是按规律来,慢慢来,让孩子可以成熟一点,让孩子可以稳一点。
孩子到了入学成熟水平的话,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眼神及动作暗示方面十分迅速,被老师表扬的机会就多一些,同时,教师的积极评价又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对孩子的积极评价,这样的连锁反应,对促进孩子的新学期适应是极好的。
反之,那些力不从心的孩子,会有“迟缓、磨蹭、多动、执拗”等习惯问题,慢慢的会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后来不能及时补足,孩子破罐破摔的可能极大。
2.年龄相同,边界意识不同
中国的孩子普遍缺少边界意识,小时候,穿上裤子以后,连什么时候撒尿都是大人说了算,我们美其名曰“把尿”,在三岁刚刚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孩子还要被大人反复教育要学会分享。
岂不知,三岁孩子真心不喜欢我们的分享,因为那是他的所有权。
他的玩具,他有不和别人分享的权利,那是他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强迫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
就因为我们从小没有给孩子一个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保护,这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慢慢的为自己负责的意识,才使得孩子从小缺少了边界意识。
明明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一点也不喜欢学习,回到家先玩再做作业,写完作业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到了学校,不是没带本,就是没带笔,让老师大大头疼,妈妈为了孩子少挨批评,常常包办代替,于是,明明就把妈妈当成了保姆,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就找妈妈,什么找不到的东西就找妈妈,家长们可以想一想,随着年级的升高,明明的境况可想而知。
不侵犯孩子的边界,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独立的王国,不包办,自己的空间自己收拾。
那样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负责任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喜欢这样的孩子。
因为他“自己为自己负责!
”有边界意识的孩子,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事,越学越愿意学,没有边界意识的孩子,做事情永远是被动的,没有主动性。
3.年龄相同,衔接教育不同
一年级上学期的知识,咱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都学过了,可以说,从智力的角度来讲,我们的孩子都准备好了,但是,孩子的其他方面并没有准备好,比如“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等。
我们现在的“4——2——1”家庭模式里,孩子是小太阳,很少有家长在孩子入学前会对孩子进行生活本能的锻炼,大部分被大人包办小朋友出来的孩子事实被动,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入学适应困难,将来社会适应也很困难。
孩子上一年级了,那些该由小孩子来完成的事情,请大胆的放手吧:
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整理书包、自己洗澡、独立睡觉。
孩子自己做得越多,越为自己负责,幼小衔接工作做得越好。
4.年龄相同,家庭气氛不同
小孩子的感受性很强,家长的说话语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能让他们想很多,甚至产生影响。
沐浴在爱的阳光下的孩子,安全感足。
不是因为爸爸爱孩子,妈妈爱孩子,而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
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有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其他的像婆媳关系等等都是衍生出来的。
那么在这些关系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在家庭序位里,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才可以有好的夫妻关系,父亲归到自己的核心位置上,活成家里的英雄,疼爱关怀妻子,像大山一样关怀自己的家庭。
母亲安定下来,活成家庭里的女神,用如水的温柔仰视男人,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才过的踏实。
学过数学的都知道,在图形中,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好,在三角形中,等边三角形的稳定最好。
好的家庭关系里,爸爸妈妈孩子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一个角上,爸爸妈妈位于下方,孩子位于最上方,爸爸妈妈稳稳地托住孩子。
家是孩子最后的港湾,不要过于用力的爱孩子,只要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就好了,一个爸妈互相爱的家庭,肯定是爱孩子的,肯定是会让孩子获得越来越多的力量的。
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孩子获得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将来无论走到人生的哪一步,都能顺利安然的度过。
有个孩子叫军军,上一年级了,老师反映坐不住,多动,听课质量不高,妈妈一脸的焦虑,当时当军军来到我面前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并不是一个混世魔王的样子,和其他坐不住的孩子不一样。
于是我让他画一幅画,有房子、有树、有人。
孩子画了极高大的树,极高大的楼房和小的不能再小的自己,阳光在最角上,透过密密麻麻的树叶,压根到不了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孤独、弱小、被忽视、被漠视。
于是,我引导孩子画家庭关系三角形,孩子画出来的压根不是一个三角形,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断裂了,孩子感受不到爸爸的爱,自己也不爱孩子。
我第一反应是离婚了。
孩子妈妈说没有,但是,因为孩子的血型,是爸爸妈妈的血型结合后不相符的血型。
医学的解释是发生变异了,孩子的爸妈在结婚前在电子厂打工,孩子在孕育过程中,发生变异了。
可是孩子爸爸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也没有合理的理由离婚,于是在别别扭扭中,一家人纠结的生活着,爸爸很明显地表达出对孩子的厌恶,无能的男人还不离婚,因为离了他可能还找不到比这个老婆好的女人,但是心结一直在,受苦的就是孩子了。
没有获得足够的爱,家庭氛围的怪异,让军军变成了这个样子。
军军要变好,只能寄希望于家庭氛围的变化,寄希望于孩子爸爸的改变。
5.年龄相同,读书习惯不同
不光是读书姿势,还包括爱读书、坐得住、读的进去、理解的深刻等都是读书习惯。
教一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孩子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听课极为容易,坐得住,做作业不用老是读题,一类是坐不住,做作业必须让老师家长读题,一边不行,还会多读几遍,很明显后一类的恩孩子学得吃力。
那是为什么呢?
都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同样听课,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其实,这其间的差距绝不是只在一年级里就拉开了。
第一类的孩子,家长培养了阅读习惯,读绘本,读故事,读古诗,可以说,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孩子已经接触了大量的阅读,所以他才可以听得懂,甚至不用老师读题就可以做题。
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适应起来就比较吃力了。
不仅仅听课吃力,做作业也会吃力。
那么差距已经有了,怎么办?
培养习惯呗,陪孩子读书呗,除了读课内的课文,还要读课外的书目。
一个节目《朗读者》,让董卿成了全民偶像,在一次采访中,董卿说道:
我一直保持每天睡觉之前一个小时的阅读,这个是几乎雷打不动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很多人问,你还能坚持吗?
我觉得这个好像无所谓坚持不坚持,就是你习惯了,卧室里没有电视机和手机,没有任何电子产品,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安安静静的看会儿书就可以睡觉了。
然而,在央视节目《面对面》里,我们看到董卿的另一个身份——母亲。
这是董卿第一次在镜头前谈到自己的孩子,短短20分钟的时间,让观众看到了她是如何从主持人转变为一个成功的母亲。
初为人母,她也曾极度迷茫,生活的重心一下子就全部都变了,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考虑孩子,每天都要围着孩子团团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无法平衡,直到朋友的话点醒了她: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如果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那就先让自己爱上阅读并乐在其中吧!
孩子的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缩影,你做什么,你的孩子就会模仿什么。
三、让孩子爱上学校
小学生活开始了,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同的症状,也有着不同的原因。
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不良反应一:
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前都要抱着妈妈大哭一场,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愿放手。
还有人找借口,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
[原因]生活中,有的家长喜欢拿老师吓唬孩子,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让老师把你关起来”,其实,这样很不利于孩子进步。
[解决办法]要让孩子热爱学校和老师。
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一般而言,孩子向往小学仅停留在表象:
背新书包,穿校服,戴红领巾等。
这种入学的愿望虽幼稚但很可贵。
家长应当保护这种积极性,因势利导,让孩子感到上学是一件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
不良反应二:
面对一大群陌生的孩子,孩子成了个“闷葫芦”。
怕和其他孩子玩耍逗乐,完全是个“独行侠”。
每天在学校,最热衷的是放学,将近放学时眼睛骨碌碌盯住门口,等待下课铃响就冲出去找父母。
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在班上还是一个朋友都没有。
[原因]现在的家庭大部分为独门独户,孩子回到家大门一关,就与外界“鸡犬相闻,不相往来”。
父母忙于工作,给小孩创造的社交活动很少,这样一来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大受限制。
当他们进入小学的集体环境中,面对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陌生人,难免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解决办法]为了让孩子在新环境中不怕生,家长要鼓励他们在住宅区内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多带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教导他们交往的本领。
目前有些家庭存在教育误区,把小孩困在家里学这学那,这是消极的做法。
父母要把小孩放出牢笼,让他们和邻居小孩多沟通。
不良反应三: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孩子会在上课时站起来,在教室后面走一圈,或者在自己的座位上玩书包。
[原因]教学内容改变了,幼儿园以教养为主,以游戏为主的学习形式,而到了小学后将被正规课程代替,是以学习为主。
每节课的时间也不一样,幼儿园一般是20分钟一节课,小学则是40分钟。
孩子再也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老老实实地坐着。
[解决办法]家长可以训练孩子安静地坐一段时间,时间的长度可以从20分钟慢慢过渡到35分钟。
在这段时间内,可以让他看看书,画画,也可以给他讲故事等等,让孩子习惯倾听,这对将来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不良反应四:
上课的时候,不积极主动,不愿出声,不举手,老师提问也不回答。
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
[原因]这是孩子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不勤于思考。
还有些孩子即使会思考,但是怕回答错误,怕出丑,不敢回答。
[解决办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提些“开放性问题”(即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
同时,家长也应积极鼓励孩子主动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思维过程更复杂,更有难度,长期如此,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但要注意提的问题要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
不良反应五:
孩子一开始对功课有好奇心,可是好奇心过后,就会觉得是种负担,要么不想做,要么很磨蹭,花大量时间在并不困难的功课上。
有些孩子对自己要求过高,比如写一个字,如果觉得不满意,会反复擦掉重写。
[原因]幼儿园里很少会布置作业,即使有,也很少是学习上的。
而进入小学后,就是要习惯回家有功课的生活。
[解决办法]这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就给孩子布置一个固定的、安静的区域,让他做功课。
应该保证让孩子在他同意的时间和地点做功课。
一段时间后,观察一下孩子做功课的习惯,看看有什么问题,并及时做一些调整,找到能让孩子更安心做作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不良反应六:
孩子不知道老师到底布置了多少作业,交去的作业经常会比布置的少或者多。
[原因]小学老师的语速普遍要比幼儿园的老师快,而且对于作业的布置,不会一遍遍的重复,因此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经常会漏记老师布置的作业。
并且小学每个班的人数也多,老师对于孩子的关注肯定不如在幼儿园,而且不再像幼儿园里大家围成半圆坐,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解决办法]家长和孩子说话要注意语速,不能太慢,也不能太快,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讲话的速度,现在起就开始训练孩子用笔记一些东西,比如早上起来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可以让他记下来。
另外要使孩子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
不良反应七:
经常有学生会在下午的课里打瞌睡甚至睡着。
孩子贪睡,不能按时起床,上课迟到。
[原因]作息时间上有很大的区别,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天天有午睡的生活,可是,小学就没有那么“舒服”了,小学没有午睡时间,中午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
小学早上上课时间比幼儿园要早。
[解决办法]现在家长就应开始试着在家里调整孩子的作息,慢慢减少直至取消午睡时间。
找到让孩子按时起床的方法,如用闹钟或轻音乐提醒孩子、早锻炼、适当奖惩等,逐步让孩子适应早睡早起的生活,让他养成按时起床、用餐、学习、游戏、就寝的习惯。
不良反应八:
有些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比如上美术课时忘记带蜡笔。
[原因]小学里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比如幼儿园里,孩子吃饭是用勺子,而小学里是要求学生用筷子;去幼儿园,父母可以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离开,可是小学里一般规定校门口十米或二十米内家长不能送孩子;每天要带去学校的东西也比幼儿园要多。
[解决办法]从现在开始就训练孩子用筷子自己吃饭;家长要有意识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让孩子学会整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
出去时要让他自己拿东西,家长切不可觉得会累着孩子而让孩子什么都不干。
不良反应九:
有时候家长有事不能送孩子上、下学,有些孩子就会不去学校,老师和家长一起找才能找到,孩子回答说,自己找不到路。
[原因]孩子依赖心理很强烈,他认为什么事都有人带着他,他自己用不着去记些什么,还有些孩子从来没一个人走过路,所以一旦独自一人要去学校,就会产生恐惧感。
[解决办法]认识上学的路线,进而能够自己上下学,是孩子小学生活的目标之一。
如果家与学校离得很近,那么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从家步行到学校,边走边告诉孩子走哪条路可以到达学校或者回家,一定要多走几次,这样孩子才记得住。
平时让孩子一个人出去买报纸或者拿牛奶,让他一个人走路也不会害怕。
在带孩子认识路线的同时,家长还要让孩子记住家里的地址或者是联系电话,以防万一,并加强安全教育。
四、和孩子共同成长
1.家长情绪:
心态平和——耐心接纳——科学引导
(撕纸条)
刚进入新的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所以孩子会出现困惑和不适应,进而产生不良行为现象,对于这些现象,
作为家长,首先耐心接纳,了解孩子不良现象的原因、来源,并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理解。
我邻居家的男孩,大学是山大,但是在最初上一年级的时候,却是让爸爸妈妈的头都大了。
坐不住,没少让老师请了家长,但是,我邻居是法院里做青少年工作的,非常有耐心,他慢慢地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倾听孩子,允许孩子,不时地看到孩子的进步,他做的最正确的事情是,不跟别的孩子比,看到孩子的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别人写一行,他儿子写一个字就好,不断地看到孩子的努力,表扬孩子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有了信心,不再畏惧学校,不再退缩,在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孩子的成绩就稳定在前五名了。
即使全世界都等不及你孩子,你也要以“静待花开”的心态等待孩子,毕竟你们是血缘亲情呀!
家长也可能因此产生一些急躁、焦虑、担心等情绪,作为家长,也要接纳自身的情绪,并做好自我调节,不要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就要及时帮助孩子科学引导、纠正;多听听孩子的想法,陪伴他找出原因,商量解决方法;家长还要学会等待;更要教给孩子学会求助,让他感受到亲情,增强安全感和归属感。
2.不贴标签:
就事论事,做错事改之则是好孩子。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如:
粗心、不认真、脑子反应慢、笨等。
家长们爱翻旧账,你上回就忘待课本、你上回就把钱丢了,不长记性、这个题错了几遍了,粗心、你上回打架我们赔了多少钱你忘了?
我真对你太失望了,你怎么这么笨呢?
这种翻旧账的做法会大伤孩子的自尊心,让刚入学的孩子感觉一无是处,贴上标签,会影响整个小学阶段的发展。
举例:
各位家长这么大了,你会不会摔个盘子摔个碗,开车会不会失手追个尾等等。
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改正眼前这个错误就好,不要翻旧账。
古人都说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习惯培养:
细心观察——耐心等待——不包办。
因为孩子还刚刚上小学,会有很大的不适应,孩子会因为没有父母的悉心照顾,会出现吃饭慢,收拾东西不条理等现象。
有的家长看到就乱了阵脚,不顾一切地为孩子安排生活起居。
生活全包只要好好学习,其余什么事情都可以别管的做法在如今的4-2-1家庭中屡见不鲜。
于是出现了带着保姆去上大学的事情。
这对于孩子来说绝非乐事。
[点评]家长的一手全包的做法实不可取。
这样长久下去,孩子的责任心无法得到培养,以后踏上社会还是会不适应,让孩子接受一定的生活锻炼是必须的。
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被“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的概念环绕,毕竟学习只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部分。
[对策]顺其自然有意锻炼刚入学的小朋友常常会有各种遗忘事件发生,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心急火燎地给孩子送去。
家长要细心观察、耐心等待孩子自理自立,有必要把照顾自己的担子交给孩子,鼓励孩子承担责任,锻炼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东西、自理自立,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能力也会比较强。
哈佛大学学者做过意向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15:
1,犯罪率是1:
10。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干家务、整理自己的东西与孩子的学习能力及责任感的培养、适应能力有不切的关系。
4.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少说多做。
(互动:
拍手,谈感悟)
总结拍手感悟:
我说了好几遍,数到“三”的时候拍手,大家基本上都是数到“二”就拍手了,告诉我们:
我说了什么不重要,大家重要的是看我做了什么。
所以,在配孩子成长过程中,大家多做比多说效果要好得多,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努力。
(家庭和睦)
互相谦让、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少打架、少吵架
隐形爸爸+焦虑妈妈=失控孩子
(做学习型父母)
比如:
少玩手机,少打游戏,少看电视,少唠叨等。
多看会书,保证安静的学习环境,多让孩子跟你聊天,善于倾听,练字,多运动等。
5.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合理目标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根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相伴 学童 新起点 如何 做好 幼小 衔接 教案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