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夹带.docx
- 文档编号:25131707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9.89KB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夹带.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夹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夹带.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夹带
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第一节
一、教育的产生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神话起源说:
最早的、最古老的观点。
认为教育如万物,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无疑是错误的。
生物起源论:
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存竞争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法)、斯宾塞、沛西(英)等。
心理起源论者: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劳动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交往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学者叶澜。
《教育概论》
二、教育的阶段:
划分标准:
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性质
1.原始教育
特征:
处于自然阶段,没有从人类的诸多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内容手段简单、粗糙、原始;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2.古代教育
特征:
古代学校的出现。
古代学校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
1,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精神生产;2,语言和文字的出现;3,固定的场所和空间。
古代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
阶级性的出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教育方法上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的普及性,义务教育形态出现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深入、系统,教育手段现代化、网络化;教育国际化。
三、教育的内涵
中庸:
修道谓之教。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夸美纽斯:
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洛克:
教育目的在健全精神和健全身体。
杜威: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定义: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学校教育。
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段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四、教育的本质,代表性观点:
1、上层建筑说;
2、生产力说;
3、双重属性说;
4、多重属性说;
5、社会实践说;
6、特殊范畴说。
我们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的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第二节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
一、社会功能
政治功能:
1、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体现在:
培养各类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
2、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体现在:
教育的普及化可以推动社会政治变革;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弘扬优良的社会道德;可以促进社会政治的民主化。
经济功能:
1、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2、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体现在:
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文化功能:
1、具有选择、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3、具有吸收、融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此外,教育还有分层、人口、教化的功能。
二、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发展:
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如肌肉、心脏、神经、呼吸等的发育和及其机能的增长,即机能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知识、智力和意向的发展。
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的。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体现在:
教育促过个体观念、个体智力与能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体现在:
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个体特征、个体价值的发展。
总之,在教育的两大功能中,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其本体功能,是核心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衍生功能,其作用的发挥,要看社会的体制及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而起不同的作用。
二者有密切联系。
第三节
一、教育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1)教育学萌芽的阶段。
这一时期,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形态,只有一些学者的教育思想和观点散见于一些政治,哲学文化等著作和语言记录中。
成就:
最早的教育专著:
我国《学记》、《大学》,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
读书六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永、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成为宋封建社会后学校法定教材。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被誉为西方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柏拉图:
理想国,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亚里士多德:
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代表作化理学,政治学。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于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出的一些重大课题都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对教育经验所作的总结有的已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有不少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不足: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
文艺复兴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教育学独立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试图对教育这一对象的各方面属性及其总体做出反映,标志着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b.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现象能够具有较为高度抽象的和更合乎规律的认识,教育的理论化、科学化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学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地说明。
局限:
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世界观的局限,对于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说明仍然是不科学的。
如: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体系,主张要学习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论;班级授课制;直观性教育原则;
培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为独立学科。
康德,首开教育学讲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资产阶级教育家认为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著作。
它企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强调要按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去规定教学的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阶段论,创建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该书被认为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学论》。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新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育学研究的发展,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广泛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理论。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儿童、经验、活动三中心。
教育即生活、生长、改造。
其理论被誉为是新教育思想,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表现:
对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新的探索;开始确立起了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学理论。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
教育学研究的领域日益扩大;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现象,教育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这是教师的一门专修课,是作为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素养。
表现在:
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掌握教育理论,熟悉教育的实践规范;总结教育经验,探险索教育规律;其它教育理论的学习。
第二章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
换言之,教育目的就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的预测或规定。
也就是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
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的结合;首先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1)区别: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
(2)联系:
也就是说,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
任何终极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须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教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目标不与其他平行的教育目标以及其上位教育目标一起联系起来,并且最终与教育目的相联系,则一个个具体的教育目标也会因失去整体性而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也是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
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
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
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2)联系:
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
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及其关系。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离不开两部分:
一是通过教育期望在教育对象身上所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也就是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素质所做出的规定。
二是通过教育期望培养具有何种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的成员,也就是说,所培养出的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两部分结构是不可分割的。
前者是核心部分,决定着他所发挥社会功能的性质和水平。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
1.规范功能
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教育活动是一种系统工程。
一方面,它表现为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规划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内容、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另一方面,它又必须是各个年龄段教育的合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无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必须朝向教育目的所指明的方向。
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同时,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大学后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也都应互相配合,以教育目的的达成为整体和最高的目标。
作为这一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灵魂。
2.调控功能
从宏观上说,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都具有指导、协调的作用;从微观上说,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都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在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条件下,人们在设计教育活动的大小方案时,都会自觉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教育活动的盲目性;当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教育工作者也会自觉地反思和予以纠正。
3.评价功能
教育活动既然以教育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那么,检验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也应是教育目的。
评价教育过程是否有效,教师工作成绩的高低以及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成长的状况如何,虽然可以也必须有非常细致的具体评价标准,但是所有细化的评价标准的最高价值预设都来源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三、教育目的的确立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本位论
1、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
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
2、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主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3、理论的基础:
(1)国家利益至上(相对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公共利益而言);
(2)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3)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别国、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而言)。
4、评价•
(1)积极方面:
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
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二)个人本位论
1、代表人物: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者。
2、主要观点: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
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
3、理论的基础•
这种理论诞生于18和19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新的国家学说的支持(理论基础)。
4、评价
(1)积极方面:
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具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力,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
(2)不足之处:
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
四、建立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体现在: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所制约。
总之,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目的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和文化科学水平的制约,这是一条客观规律。
2、教育目的的制定也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要适合其身心发展程度,身心发展的变化,要符合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从教育目的上反映了教育对象要适应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
五、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
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二节
一、我国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史上由国家制定的教育工作者目的地始于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一)我国教育目的: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对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最具权威性的规定。
(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包括物质、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包知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建设。
二是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是根本途径,是马义的重要原理,就是要求教育事业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
三是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包含了培养的内容,又包括了培养成目标。
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统一要求的两个方面。
二、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教育。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一)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方面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
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精神:
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2.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既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学以致用不仅是巩固知识学习的需要,更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3.开放思维:
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标准,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4.崇高理想:
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与崇高的理想相结合才具有方向性。
未来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仅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精神和开放思想,还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为国家、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
(二)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如从内容结构上说,可以理解为应当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如从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来说,是指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教育对象素质的全面发展又需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
所以正确处理诸育关系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
在诸育关系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各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
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使德、智、体、美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进。
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者。
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
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
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各学段的教育则都直接具有职业定向的性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
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面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在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小学生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教育目的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学以致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自觉以教育目的在自己日常教育实践中真正和具体的实现为己任。
第三章 学生
第一节 学生的本质
一、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有自主性的人,具有自方认识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本性;完整的人,具有认知外的情感、态度和信念的丰富内涵;有差异的人,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如能力,气质,情绪等差异。
二、学生作为学习者的特有属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表现在: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具有发展的潜能;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表现在: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第二节 学生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规定性
学生个体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规定性就构成了认识学生个体成长的前提条件。
对于发展的概念,大致有三种观点:
从生物角度,是机体的成熟过程;从心理角度,是把心理过程的发展作为主题,或侧重于认识能力、智力和人格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环境对人发生的影响的结果,即社会化的结果。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生发展包含了许多因素,主要有:
身体的发展:
指有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从心理的发展看,指认知,情感,态度及行为等的发展。
这个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学生最终的发展是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的不平衡性:
指心理和生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
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是按照某种固定顺序发展的,如身体从上到下,中间到四周等。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进入新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展的顺序、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及速度,以及年龄特征是相同的。
这种特征随着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变换而变化。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不同的环境,遗传和教育因素造成的,每个学生的发展速度,水平及优势领域是不同的。
三、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遗传:
是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制约着发展的年龄特征;其差异性对个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环境:
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教育以其明确的目标,规定着个体的方向;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对个体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增强。
主观能动性:
外因的作用,只有通过内因的能动性,才能起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就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应该明确,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是相互作用影响的,是一个整体系统,不能孤立看,应以系统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种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实质
学习可定义为:
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而获取知识,改变行为以完善人格的过程。
学生在校学习是一种集中学习,由学校这一专门机构负责,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目的,组织的地去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的学习活动。
不同于一般的学习。
具有以下特点:
学生的学习具有组织性;学习的依赖性;学习的间接性;学习基础性。
二、学生学习的方式
学习的分类:
从知识获得的途径看,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的人性基础以及教与学的关系看;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
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分:
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看,分为竞争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从学习者与文化的关系看,分为继承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
从学习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资格证 考试 教育学 夹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