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2.docx
- 文档编号:25127398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3.11KB
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2.docx
《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2
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国防建设上的应对策略
——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航空工业
英语131班董婉莹学号:
201321114125
自主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自主创新,贯穿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国防科技建设的全程。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4月17日创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大力支援下,肩负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58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职工队伍,发展了多类型、多用途的飞机、发动机、导弹,开发了数千种民用产品和外贸产品,累计生产了几十种飞机和直升机16000多架,发动机近60000台,导弹20000多枚,出口和援赠飞机2300多架(其中出口1300多架),已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大幅度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与国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的转变,我国已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航空工业作为国防工业的重点之一得到优先发展。
1956年7月,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超音速歼击机(歼6)于1959年9月试飞,1963年定型生产;1964年开始试制歼7飞机,1967年6月投产,随后不断改进创新,派生出了多种机型;1980年3月歼-8飞机定型生产,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部门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生产的高空高速歼击机;同时,还研制生产了强击机、轰炸机、教练机和直升机等。
80年代,歼-8Ⅱ、歼7Ⅲ、歼教7等一系列作战、训练飞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军用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运-7、运-8、运-12和直-9等民用机相继投入使用并有少量出口。
中国的航空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科研生产教育体系。
科研试验条件逐步建立并日臻完善,自行制造的新型飞机日益增多。
已经生产了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直升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多用途飞机、无人驾驶飞机和超轻型飞机,以及多种战术导弹,装备了我军并支援了友好国家
一、20世纪近50年:
在创业和变革中发展壮大
其间虽然受到“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的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的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
航空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
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实现设计定型,转入成批生产;1966年试制成功2倍音速的歼击机—歼-7;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此期间,我国战术导弹研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
60年代,我国的“劈雳”1号空对空导弹、“红旗”1号、2号地对空导弹、“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等相继试制成功,投入成批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战术导弹的历史。
发展的重大跨越
航空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富国强军为使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取得了辉煌成就。
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工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歼十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种飞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直升机专项研制取得重大成果的一系列历史性跨越,民机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机载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
总计有几十个型号实现了首飞、鉴定和设计定型。
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批量生产,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回顾我国航k事业的发展历程,这五十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制订了一系列规划,并适时地做出了开展多项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的决策,正是由于这些航天重大科技工程研制工作的开展和完成,才使我国航天成为自主创新的先进行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军事效益,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形象和民族自豪感。
6
7
要实现飞上蓝天的梦想,必须有一个具有浓厚的国民航空意识的社会氛围。
林左鸣说:
“如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不单是大飞机,小飞机、直升机都要翱翔在祖国蓝天。
我感觉比飞机飞上蓝天,比具体航空事业发展更为可贵的是人们的航空理念、航空意识。
这是我们下一个航空百年发展的最为可贵的重要基础,我想呼吁的是比航空事业发展更为可贵的是国民航空意识,是有一个非常好的航空政策环境,是一个更加良好的航空文化氛围,来托起和推动航空事业的跨越发展。
”
林左鸣认为,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崛起。
我们呼唤更多的人关注天空,勇敢地去挑战极限,其实更多地是在呼唤中华民族精神的崛起。
让我们以前所未有的精神状态,来共同关注天空,和平利用天空,努力实现从航空大国到航空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谱写新的篇章!
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弘扬精神,放飞思想,创新拼搏,攻坚克难,以改革发展的实践绘出了一幅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壮丽画卷。
(一)坚持科学发展,做强做大航空主业,打造腾飞之躯
一)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认真遵循“两融”的新思路。
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大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融入市场的深度,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方面,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
积极开拓国际民机转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的跃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后续产品,不断实现商业成功。
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贡献区域经济,发展航空产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与很多地区就区域经济与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合作。
我们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都有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构想和新布局。
今后,航空工业融入区域经济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互动共赢的合作格局将日益显现。
(二)坚持军民融合,铸造腾飞之翼
(三)坚持自主创新,奠定兴业之基
航天事业是一项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事业。
航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
作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航天大国,美国、前苏联/俄罗斯对航天技术的垄断和封锁,众所周知。
我国航天事业是在西方封锁、前苏联不肯给予支援的情况下艰难起步的。
从一开始,我国就坚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航天事业的决心。
正是在这一正确原则的指导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我国才从最初拥有自己研制的液态火箭开始,逐步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直到今天成功发射自己研究设计的载人飞船。
如果没有自发研制并成功发射返回式卫星的技术实力和经验,也许今天我们就没有自己设计的“神舟”飞船。
(四)坚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增强发展动力
坚持国际化开拓,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世界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
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统筹考虑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开展积极、务实的国际合作。
重视亚太地区的区域性空间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区域性空间合作。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空间合作,重视与发达国家的空间合作。
鼓励和支持国内科研机构、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1)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中国航天事业成就举世瞩目
(3)巩固国防、振我军威,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
(4)面向社会、服务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5)着眼世界、树我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力做贡献
一)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认真遵循“两融”的新思路。
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大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融入市场的深度,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方面,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
积极开拓国际民机转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的跃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后续产品,不断实现商业成功。
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贡献区域经济,发展航空产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与很多地区就区域经济与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合作。
我们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都有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构想和新布局。
今后,航空工业融入区域经济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互动共赢的合作格局将日益显现。
(二)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努力打造“三新”。
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决定我们必须适应市场新的“游戏规则”,企业发展必须进入新的境界。
一是塑造品牌价值。
我们将实施品牌领先战略,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培育具有时代气息、行业特色、贴近用户的集团文化,面向市场倾力打造卓越品牌和优良商誉,努力提高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
二是创新商业模式。
通过EVA革命,推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强对外合作,增强市场响应速度,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型。
作为航空工业集团,要积极承担拉动我国航空产业链的责任,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创新、市场开发、资源优化的能力,推动集团内部的流程再造,实现专业化整合。
三是构建集成网络。
根据新的商业模式要求,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把通过生产线组装产品,提升为通过市场网络组装价值,不断增强市场网络的利用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市场适应性的、优秀的价值集成商。
“五化”是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也是我们前进的“路线图”。
一是市场化改革。
这不仅是我们今后改革的取向,也是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要以用人、分配和风险决策机制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取向的要求,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问题,激发前进的活力和动力。
二是专业化整合。
首先是进行组织结构的整合,改变航空工业布局“散乱”的状况,构建专业化子公司,消除内耗式的竞争。
其次是产业链的整合,使各子公司相互参股,以利益为纽带,形成联动,互为支撑,集约发展,增强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是价值链的整合。
按照价值链的相关原则,整合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飞机租赁、航空运输等与航空工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成全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强力支撑航空产业发展。
三是资本化运作。
我们将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构建适应发展的资本结构,构建有效的资产纽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市场,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发展航空工业。
四是国际化开拓。
我们将按照“全球视野、世界标准”的原则,通过民机产业融入世界航空工业的产业链,与世界先进航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更高更宽更广的国际舞台上,上演我国民族航空产业的“大戏”。
五是产业化发展。
实现航空工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将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和产融结合的思路,努力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航空产业体系。
按照价值链相关原则,发挥航空产业优势,辐射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五化”相互依托,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链条。
我们将通过“五化”的有机互动,不断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万亿目标是基于对“富国强军”使命的执着追求。
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的大产业,其发展不仅仅要落实在国防上,也要体现在经济上。
我们计划在今后的九年中,集团经济规模要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在2017年跃上一万亿元的台阶。
作为大型航空高技术企业集团,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40万员工的团结拼搏,应该也能够在经济领域大有作为。
全球军工产业转型、军民产业融合发展、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更增添了我们挑战“万亿”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航空工业广大员工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弘扬精神,放飞思想,为实现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奋勇拼搏,为强军富国再立新功!
--将此标记放在您希望显示like按钮的位置-->
“
天地”发展不协调,卫星研制先行与地面系统研制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应用效益的发挥。
缺乏天地一体化部署,地面系统和卫星应用也缺乏必要的预先研究,研制能力不足,卫星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航天制造业与运营服务、应用的发展不协调。
卫星地面运营业务化服务能力弱,地面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和应用效益还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基于我国自主信息源的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天地一体化综合卫星技术和应用体系。
空间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封闭管理、利用率低。
空间应用关键技术水平和遥感卫星定量化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4.管理体制、机制尚不能
完全适应航天发展需要
航天统筹规划、集中统一领导和管理仍需加强,航天法规建设薄弱,仍不能适应航天发展的需要。
航天产业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与国家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发展趋势不吻合。
三、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的对策
1.深化航天产业改革,开
放航天产业市场
加快航天产业的法治环境建设,有序开放航天产业市场,完善航天产业链,通过改变航天市场的投融资政策,促进航天产业市场化。
政府在集中抓好国家航天发展战略的同时,有责任引导和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以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航天活动,促进航天产业发展。
2.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
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要通过市场优化航天产业的资源配置,促进市场竞争,建立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进取和生存意识。
要提高航天产品的质量,信守合同承诺,通过市场有序竞争,逐步形成用户主导与产品引导的市场局面。
要在用户急需的产品种类、服务要求、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航天产品质量与诚信体系。
3.提高企业
科技自主创新能
力,缩短与国际航天产业差距
要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提升航天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通过科技自主创新,促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改观,缩短与国际航天产业的差距。
4.面向应用促进产业化,
培育商业化
航天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在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商业航天将是本世纪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在不断深化航天科技工业改革的同时,要通过应用促进产业化,完善航天产业链,在发射、制造、运营、服务等方面逐步培育商业化成分,促进航天商业化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实
现全球化经营
在产业发展中通过互惠互利的国际合作方式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条较为成功的产业发展经验,这样不但能带动本国产业与产品的发展与升级,同时也能促进本土产业的全球化经营。
因此,航天产业应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刺激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产品科技水平,提高企业与国家的国际声誉。
6.加强航天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发展航天产业,注重航天产业需要的经营、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一支产业专业程度高,专业配套齐备,满足产能动态需求的航天产业人才队伍。
要普及航天产业知识,宣传产业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航天产业,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关注和支持航天产业的发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当前 国际 环境 我国 国防建设 应对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