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5126940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1.51KB
初中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3、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知音”内涵;
2、学习运用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
古时候,有一个音乐才子琴技高绝,但他的琴声却没有人能够听懂,常常是曲高而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
才子大喜,曰: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两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从此,不管才子如何弹奏,樵夫总能准确地道出乐曲中的美妙。
师:
你知道,这二人分别是谁吗?
生:
俞伯牙和钟子期
师: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伯牙鼓琴》,让我们一同去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之间的故事吧!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吕氏春秋》____,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____吕不韦___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纂的一部巨著。
3、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生点评,师顺势点出文中易读错的字及停顿,生练习。
4.指名读课文。
4、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逐句翻译,注意课件中的标红字词。
2.组内交流不会、不理解的字词。
3.班内解决不会、不理解的字词。
4.学生合作完成全文翻译,师生总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5.2分钟巩固
5、研读课文
1.思考: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生答
明确:
本文记叙了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故事。
2.思考:
文中如何写伯牙善鼓琴的?
又是如何写钟子期善听的?
小组交流,生答
明确:
伯牙善鼓琴:
心中想什么就能弹什么。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钟子期善听:
伯牙弹什么,钟子期就能听出什么。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
师:
对伯牙弹琴这个地方的描写对于塑造伯牙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明确:
正面描写
师:
通过子期对伯牙琴声的赞叹对于塑造伯牙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明确:
侧面描写
师:
通过子期对伯牙琴声的赞叹对于塑造子期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明确:
正面描写
师:
伯牙和子期在这一阶段的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
默契、和谐
师:
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
愉快、舒缓,在读子期对伯牙的评价时应该有兴奋。
生读,师指导。
生体会,生展示。
3.思考:
两个朋友如此和谐、美妙的生活一直继续下去了吗?
故事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明确: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
在读这一部分时的情感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悲伤、沉重
生读,师指导。
生体会,生展示。
4.思考: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通过本文学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小组交流,生答。
)
明确:
知音,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是心灵上的沟通,彼此了解,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朋友。
6、主题归纳
思考: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和学生一起回顾主题归纳的方法,生答。
)
明确:
本文通过对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的记叙,表达了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7、写作方法
回顾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作,或写心理。
补充: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又叫间接描写。
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8、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第七册33课《余音绕梁》,结合注释,理解全文,
思考:
文中表现韩娥善歌哭,多次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从文中找出几处。
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生答。
明确:
1.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左右以其人弗去。
2.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3.一里老幼喜跃抃(biàn)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9、课堂小结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中带着对本文的理解师生齐读文章。
10、布置作业
搜集整理并掌握有关知音的诗句:
每人至少积累三句。
十一、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知音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初步具备了自学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于学习文言文学习不再那么陌生和畏惧。
但由于知识储备还不是很多,再加上本课文字障碍比较大,所以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本文是一个故事较为生动典型,学生很有兴趣。
可以采用朗读,合作探究,表演等方式来完成。
对于伯牙破琴绝弦这个行为及知音的理解可能略有难度,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解决困难。
不可枯燥讲解,要让学生作一定理解即可。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也是:
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
所以我们不能过分要求,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效果分析】
在教学《伯牙鼓琴》一课后,觉得实现的课堂效果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与习惯,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
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课堂上很多问题是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的。
而且在互动中碰撞思想,交流情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了古代诗文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积累及朗读的训练。
在教学中,打好知识基础,非常重要。
这堂课,学生对文中的词语的音形意进行了把握与理解;对重点实词等知识进行了讨论与理解,将朗读贯穿全文,为以后的古诗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思维能力。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与理解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在实际的训练中逐渐得到提高的。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指导解决问题的技巧,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有收获。
四、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我通过讨论、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
知音指心意相通、心心相印的朋友,知音难觅,知音难遇,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友谊!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艺术之旅”为主题,通过品味作者语言感受艺术的魅力,借助想象和联想体会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
“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伯牙鼓琴》练习
1、文学常识
(1)《伯牙鼓琴》选自战国时期秦国丞相主持编撰的一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名著《》。
(2)《伯牙鼓琴》的主要人物是和。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用“”比喻或。
二、翻译句子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选择
1、锺子期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
A.因为他已经把琴摔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2、下面诗句中不能表现友情的一句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对“知音”一词理解正确的是()
A.能弹出美妙音韵的人。
B.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C.能听懂别人弹琴的人。
D.对音律有研究的人。
四、理解
1、故事告诉我们:
。
伯牙善于,锺子期善于。
文中“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伯牙的情操,也表现了二人之间的感情;而“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感叹则揭示了的社会现象。
2、成语“”源出本文,现多用来比喻,也用来比喻。
3、请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节课,感觉意犹未尽。
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较为顺畅。
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预习做得较好。
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其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各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课堂中时间尽量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以读促思,从读中感悟,较好的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如“说”的训练,让学生谈对知音的理解,学生谈得很有见解,认识深刻。
但本节课由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不够好,以及对学情的预设不够充分使整堂教学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对文本的朗读还不够,只是注重了文本品析探究,但学生对文本的朗读时间还少,形式上也有点单一。
2.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回答的时间还少,教师对教学环节还有点急于求成,这样势必会挫伤学生质疑、思考、探究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的拓展还不够,使得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受到一定影响。
通过本次教学反思找准我在教学中的不足,积累经验,学习提升,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更上一层楼。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及分层教学法。
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构建和谐平等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个平等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一节语文课,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设计,但语文课的精彩却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熟悉文本,并且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之后,才能可能真正形成充满活力的课堂,语文课的精彩也就有可能不期而遇。
整节课老师要注意到引导、鼓励与交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对话交流。
总之,依据课标精神,语文课首先一定要上出语文味,不能“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次,要尽可能地相信学生,依赖学生,鼓励学生,只有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担当好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而不能越俎代庖。
第三,语文教师还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而这仅靠教学用书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多读古今优秀诗文。
教师自身积淀厚了,识理多了,视野宽了,立足点高了,语文教学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伯牙鼓琴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