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ocx
- 文档编号:25124496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69.98KB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ocx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章约瑟夫.阿洛伊德.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
约瑟夫·熊彼特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他凭借“创造性毁灭”的理论.阐释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创新。
管理大师德鲁克称他具备”永垂不朽的大智慧”。
然而,他的一生都游走在极端和矛盾之中,耀眼胜利和凄惨的失败交错纵横:
他是奥地利最年轻的财务部长,却在赴任很短时间内就引咎离职;他所管理的私营银行享誉维也纳,却在首先次世界大战的暴风暴雨下倒闭;他年纪轻轻就享有盛名,然而终其一生,他都没有逃出凯恩斯的暗影;他气宇非凡.风流倜傥,自诩”维也纳最好的情人”.却在几个月内体验了丧母、丧妻、丧子的痛苦,自此一直忍受着郁闷的煎熬。
他剧烈的爱与深刻的痛,捷才的智慧和敏感多疑的性格,成绩了其“经济财富保护神”的盛名。
他是创新经济学等重要经济学分支的奠基人。
[1]
个人方面,熊彼得为人熟知的是他为自己立下三个人生目标:
做维也纳最完美的情人、欧洲最出色的骑手、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第一节约瑟夫.阿洛伊德.熊彼特自然简历工作简历
1883年2月8日,熊彼特出生于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省(今捷克境内,故有人又把熊彼特看作美籍捷克人)特利希镇的一个织布厂主的家庭.。
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曾担任特里希市长一职,约瑟夫的曾祖父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纺织厂,此后,约瑟夫的祖父和父亲先后继承了该厂的所有权,该厂一直生意兴隆。
这一家三代,无疑就是后来熊彼特描述的“企业家”原型。
他的母亲乔安娜出生于医生世家,约瑟夫的外公时任伊赫拉瓦市一家市立医院的院长。
同年6月5日,约翰·凯恩斯出生。
看看熊彼特和凯恩斯两人后来的际遇和影响,不由人发出“一时瑜亮”的感叹。
同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逝世,这又预示着经济学界老一代的谢幕和新一代的出场,历史往往就是由这些偶合改变的。
1887年1月14日,在一次狩猎事故中,约瑟夫年仅31岁的父亲意外死亡。
此时熊彼特还不满4周岁,母亲也刚满25周岁。
1893年9月9日,32岁的乔安娜同比自己年长33岁的奥匈帝国陆军副元帅西格蒙德·冯·凯勒(SigmundvonKeler)结婚,由于继父的贵族身份,约瑟夫·熊彼特得以进入特蕾西娅人文中学读书。
1901-1906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
当时他的同学好友中有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物的奥托·鲍威尔,以及后来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第二国际首领之一的希法亭.迨后他游学伦敦,就教于马歇尔;终生他高度推崇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熊彼特曾执教于奥国的几个大学。
1918年,他曾一度出任考茨基、希法亭等人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化委员会"的顾问。
1919年,他又短期出任由奥托·鲍威尔等人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参加组成的奥国混合内阁的财政部长。
1921年,他弃仕从商,任私营比德曼银行行长,他给一个特蕾西娅中学同窗的骗子提供担保,使他几乎破产。
1924年,奥地利发生经济危机,银行破产,他的私人积蓄不得不受牵连而用于偿债。
1925年,熊彼特又回到学术界,赴德国任波恩大学教授,就在成为波恩大学教授之后的第20天,他以改信路德新教的方式,同比他年轻20岁的安娜·莱辛格(AnnieReisinger,即安妮)结婚。
1926年6月22日,65岁的母亲乔安娜因动脉硬化在维也纳去世。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8月3日,安妮因产后大出血不幸去世,而尚未来得及取名的儿子,也在出生3小时45分钟之后夭折。
1932年迁居美国,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为哈佛经济学院注入了巨大活力。
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经济学院的学术水平焕发了勃勃生机,聚集了号称“熊彼特之七贤会”的一批青年经济学家,包括爱德华·梅森、爱德华·张伯伦、华西里·列昂惕夫(获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哈里斯、道格拉斯·布朗、奥佛顿·泰勒,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正是从熊彼特开始,哈佛大学经济学院进入了历史上的辉煌年代。
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如果不是过早去世,他还会担任预先商定的即将成立的"国际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
1950年1月8日,熊彼特因动脉硬化去世,享年66岁。
[2]
第二节约琴夫.阿洛伊德.熊彼特主要学术贡献
一、主要学术著作和主要学术职务
熊彼特一生的著作有18本,200多篇学术论文。
主要有:
∙《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内容》,1908年
∙《方法论的个人主义》,1908年[3]
∙《经济发展理论》1911年发表德文版,1912年英文版
∙《经济理论与方法:
历史札记》,1914年版[4]
∙《经济发展理论》第二版,1926年。
有做大幅修改,加上副标“企业者的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及景气循环”
∙《景气循环论》1939年出版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2年出版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由生前所写传记评论汇集而成)1951年
∙《经济分析史》1954年[纽约]出版。
熊彼德死后由遗孀包蒂(ElizabethBoody)整理发表。
其中《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这三本著作使得熊彼特的声望达到最高峰。
《经济发展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Development)这本著作展示了熊彼特的基本观点:
市场经济的成功,主要并不是依赖于资本的积累,而是依赖于创新,而创新则是创业精神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Capitalism,SocialismandDemocracy)一书中探讨了经济制度的可比表现以及它们与政治结构的关系。
出于预见性的原因,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的长期前景持着悲观的态度。
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创新成功产生了收入与财富的巨大不平等。
他相信,在广大知识分子阶层——资本主义的繁荣使这一阶级的存在成为可能——持续的敌意的助推下,不平等现象导致的愤恨,最终将毁灭创新动力本身。
1954年出版的他的遗著《经济分析史》(HistoryofEconomicAnalysis),此书中就由一系列展开的短文构成,描述了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学说和思想。
(二)主要学术职务:
1937——1941年任“经济计量学会”会长,
1948-1949年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如果不是过早去世,他还会担任预先商定的即将成立的“国际经济学会”第一届会长。
二、主要学术贡献
熊彼特的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他的著名的几个理论的提出,这些学术理论的提出对于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创新理论
熊彼特用“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影响颇大。
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相继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
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
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种所谓循环运行的均衡情况下,不存在企业家,没有创新,没有变动和发展,企业总收入等于总支出,生产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资”,因而不产生利润,也不存在资本和利息。
只有在他所说的实现了创新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存在企业家和资本,才产生利润和利息。
这时,企业总收入超过总支出,这种余额或剩余就是企业家利润,是企业家由于实现了新组合而应得的合理报酬。
资本的职能是为企业家进行创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从企业家利润中偿付的,如同对利润的一种课税。
在这个创新理论中,人们只能看到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剥削关系则完全看不见了。
2、景气循环
“景气循环——也称“商业周期”(Businesscycle)这是熊彼特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
他界定了三个同时发生的不同周期:
首先是3~4年的短期波动,因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kitchin)最先发现该周期,熊彼特称之为“基钦周期”。
该周期是由于商业存货的变化而造成的。
厂商为使存货的增长超前于销售的增长,将扩张存货1~2年。
但是当销售增长缓慢时,存货将在仓库中囤积。
因景气循环,厂商将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削减产量以减少存货积压。
当存货最终恢复到更适当的水平时,销售额回升,厂商将再次寻求扩张存货。
第二个周期则关系到厂商投资于新厂房和设备的变化。
该周期持续8~11年,首先由克莱门特·朱格拉(clementjugtar)发现了该周期,熊彼特称之为“朱格拉周期”。
人们通常所述的“经济周期”(bussinesscycle)指的就是这种经济波动。
熊彼特认为,由于厂商希望扩张自己的固定资产并使其现代化,扩张将持续4--5年。
但是当厂商已经扩张和实现装备现代化后,将不再需要新的投资。
因此接下来的4~5年中,在厂房与设备方面的支出将减少。
经过这段时期,固定资产将损耗、过时,因此又转移到另一个4~5年的投资繁荣阶段。
最后是持续45~60年的长期周期,亦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kondratieffcycle),由俄国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kondratieff)最初注意到的,但他不能解释其成因。
熊彼特对其成因则进行了解释,他将发明与创新看成是长期周期背后的驱动力。
在经济增长缓慢时,厂商不可能引进新的技术创新。
因此,新的发明与创新将被积压几十年。
当经济迅猛增长最终开始启动时,贮存了几十年的创新将被运用于生产过程,经济迅速增长。
熊彼特将引进蒸汽机、纺织机以及其他发明的工业革命视为一轮长期经济扩张的开始。
19世纪中叶的铁路建设开始了第二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在20世纪初,电力、汽车和化学激起了第三轮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3、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
“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creativedestructionofcapitalism)——当景气循环到谷底的同时,也是某些企业家不得不考虑退出市场或是另一些企业家必须要“创新”以求生存的时候。
只要将多余的竞争者筛除或是有一些成功的“创新”产生,便会使景气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但是当某一产业又变得有利可图的时,它又会吸引新的竞争者投入,然后又是一次利润递减的过程,回到之前的状态……如此的循环,所以说每一次的萧条都包含着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陈述为:
技术革新的结果便是可预期的下一次的萧条。
因此在熊彼特看来,资本主义的创造性与毁灭性因此是同源的。
但熊彼特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便是由于其自己产生的动力将而不停地推动自身发展,他相信资本主义经济最终将因为无法承受其快速膨胀带来的能量而崩溃于其自身的规模。
4、菁英民主理论
“菁英民主理论”——或称为“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
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熊彼特提出了他对于民主理论的看法。
他认为:
西方两百年间主要的民主理论都是建立在不真实的前提上的,例如:
有些民主理论不经考察投票人是否具有对投票内容的专业认识,便以为多数的意见优于少数的意见。
熊彼特认为这样的民主学说仅仅是空想,与事实完全脱结,更没有真实地阐述政府权力的来源。
因此熊彼特认为他的看法才是符合人类历史经验的:
民主仅是产生治理者的一个过程,而且还不是一个必要过程,无论人民参与民主的程度有多少,政治权力始终都是在菁英阶层当中转让。
与其主张资本主义即将崩塌时一样,这两个主张都被认为是历史主义者的悲观论点。
熊彼特的“菁英竞争式民主理论”引起了政治学者的关注,其中以反驳者居多,另外有人将熊彼特的学说与意大利社会学家巴烈图的“菁英循环”说并列为菁英政治学说的两大经典。
[1]
熊彼特的理论在经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使得他成为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
第三节《经济发展理论》主要理论框架和约琴夫.阿洛伊德.熊彼特核心学术观点
一、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框架
概要
循环流转收支相抵
创新带来短期利润
资本主义是通过融资不断创新的制度
企业家是实施创新的主体
创新的发生、扩散和吸收表现为经济周期
循环流转的均衡经济:
循环经济的特征及其运行的基本逻辑:
第一,消费者是市场中的领导者;第二,劳动与土地根据其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三,在循环经济中生产资料也根据它们各自的边际效用相等的原则进行分配;第四,当生产者向某一个生产方面推进很远的时候,由于同行业新竞争者的竞争,会逐步的消耗他的利润,并最终使其越来越少,直到消失;第五,商品实现的总价值会最终落实到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人手里,也就是在劳动力和土地所有者那里分配,而没有任何剩余;第六,这种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惯性力,可以抵制一些变化的发生;第七,在循环经济中,企业仅是把劳动力和土地结合起来,而货币仅是扮演着交换媒介的角色,它只是与商品的流动方向相反而已。
这本书一开始,熊彼特就用几页的篇幅勾画了静态经济的图景,描述了什么是经济运行的内在特征。
图景是从一个普通人的生产活动开始的:
有一个农民,在遥远的山村为城市生产谷物,用来制作面包供居民消费。
问题是:
这个农民怎么知道消费者需要面包,并且需要多少谷物来制作面包?
实际上,这个农民根本不知道谷物会流向哪里,由什么人消费;不仅如此,农民的谷物必须通过一些中间人,才能达到最终的消费者那里,而所有这些人,也都不知道最终的消费者谁,只有最后的面包出售人可能是例外。
既然如此,农民是如何决定自己的产量的?
农民很容易回答:
长期的经验(部分是来自前人)告诉他,他应该生产多少;经验教导他,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他应该满足的需求的大小和强度是多少,除非有意外情况发生,他不会轻易改变生产决策。
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无论是经过简单的核算,还是遵从习惯的力量,他知道该怎样去耕作;他知道必须购入多少生产材料;他也知道必须支出多少劳动——这一切全都是根据长期的经验。
过去的经验支配着这个农民的活动,不仅是因为它们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还因为在一定的时期内,他必须依靠前一时期的产品实物或这种产品换来的收入来生活;出于经验,农民的供货商也限定了他的各种需求的大小和强度,这使他卷入了一个社会和经济的关系网,这张网向他传送一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法,同时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某种行为轨道上,不能轻易摆脱。
在这里,出现了一种力量,使得经济中的每一个人在这一时期做的事情,与上一时期基本相同,从而使经济体系以巨大的惯性进行着“循环流转”。
我们可以把农民的例子推广开,说得更清楚一些,比如,屠户出售的肉是多少,由他的顾客(比如裁缝)的购买愿望和价格来决定;裁缝购买多少,依赖于他的营业收入,这个收入又依存于他的顾客(比如鞋匠)的需要和购买力;而鞋匠的购买力又依存于他的顾客的需要和购买力;如此等等,不断追溯,最后我们会找到一个人,他的收入恰好来自于将货物卖给屠夫,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循环。
如果不用常规的方式来表示消费行为,我们看到的图景就会更加全面,例如,每个人不仅是面包和肉的消费者,而且实际上也是土地、服务、铁等等的消费者,可以想象,生产要素的每一次使用,都是为了满足某个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的;反过来,也可以说,经济中的任何一项需求,都有一项供给去满足它。
这种关系随处可见,不论你从什么地方跳入其中,不论你选择什么方向去追溯,最后你推导的起点一定可以和终点重合在一起,这就是经济的循环流转。
[5]
企业家的利润
熊彼特企业家理论-理论假定
1、企业家的本质是创新
2、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体
3、创新的主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4、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
5、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现创新的经济条件
熊彼特推出:
利息来自于利润。
而利润是暂时的现象,这和作为一种永久性收入的利息相互抵触。
为了填补这一漏洞,熊彼特区别出“消费性利息”和“生产性利息”,并把重点放在后者。
而关于利息的起源与性质,熊彼特并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他在“归属”理论,垄断理论上浪费了太多篇幅。
经过一番归纳性的反驳,熊彼特总结出以下三个关于利息的命题:
1、利息实际上是来自于“价值剩余”,这种剩余出自于“创新”的发展。
2、创新带来的价值“剩余”分为两类:
企业家利润和由“发展”带来的利得。
显然利息不能出自后者,因此利润才是利息的源泉。
用熊的话来说:
“是对利润的一种'课税'”。
3、在交换经济社会中,利息现象不是暂时的,而是永久性的。
并指出建立在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利息的概念。
当我们心中构想一个循环流转的经济结构时,我们是假定已经存在着一定量的资本积累,在生产过程中,既不减少,也不增多这一定量的资本。
针对上述利息理论的反驳只能从时间偏好出发。
时间偏好通常被描述为:
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高于对未来财货的评价。
在熊彼特构想的循环流转经济中,原始利息之不存在意涵着时间偏好为零。
也即,现在的财货和未来的财货对一个行为人来说,没有任何差别。
这意味着人们将一直不消费,而是储蓄,资本积累,如此下去资本量将无限增多。
可是这和静态经济中资本存量的不变是相矛盾的。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即使是在“循环流转”的静态经济中仍然存在原始利息。
体现在金融市场中的市场毛利率则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相加构成:
原始利率(它的高度由人们的时间偏好所决定),购买力贴水(好比人们预计货币将贬值,就会在利率上加上一个正的贴水),企业成分(即放款者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例如,乱世中的放贷总是高利率的)。
用创新理论分析经济周期
熊彼特对商业周期的解释是依附于他的“企业家创新理论”的。
他认为萧条是对繁荣期的一个响应。
繁荣则归功于企业家的创新。
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家从银行取得无充分准备的信贷,进而投资生产。
越来越多的新兴企业挤入这个新的领域,更多的产品充斥于市场中,利润则由于竞争趋于消灭,这是一个“建立新的均衡的过程”。
新企业的出现导致信贷紧缩---新近创造的购买力消失。
“不景气的经济特征,在于通过力求均衡的机制,把繁荣所带来的成就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
”当创新性的投资耗尽,繁荣也就随之结束。
而此时,企业纷纷面临失败的风险,资本品的难以为继,银行信用面对扩大的需求相对收缩。
于是,萧条产生了。
二、核心学术观点
熊彼特主张政府的监管调控,一定要让经济学专业学者参与并主导,从而创造出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一)关于创新的观点
创新理论是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
早在1912年熊彼特就通过《经济发展理论》,阐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前进的。
“创新”(Innovation)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Thecreativedestructionofcapitalism)-将原始生产要素重新排列组合为新的生产方式,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个经济过程。
在熊彼得的经济模型中,能够成功“创新”的人便能够摆脱利润递减的困境而生存下来,那些不能够成功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之人会最先被市场淘汰。
1、创新的概念。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因此“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
它严格区别于技术发明,而是把现成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
2、创新的形式。
他所谓新组合,新创新或经济新发展,包括五种情况,
(1)引进新产品;
(2)引进新技术,新方法;(3)开辟新市场;(4)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5)实现企业新组织。
3、创新的组织者。
重视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看作是市场经济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
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
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非古典经济学家所主张的均衡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
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熊彼特首次突出企业家的创新性,但是他认定企业家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
他认为,一个人由于“实现新的组合”而成为企业家,“而当他一旦建立起企业,并像其他人一样开始经营这个企业时,这一特征就马上消失”。
因此,企业家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状态。
按照他的定义,一个人在他几十年的活动生涯中不可能总是企业家,除非他不断“实现新的组合”,即:
不断创新。
简言之,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熊彼特不太同意过去经济学的老观念,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是资本家从事生产的唯一目的,他相信,那种“为改变而改变,而且喜欢冒险”的创新精神,或许才是他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更大动力。
为此,熊彼特第一次在著作中使用了一个词:
企业家(entrepreneur)。
在熊彼特看来,正是企业家的创新与发明,提高了单位时间生产率,从而刺激大规模投资,引起经济增长。
而随着新技术不断被市场推广,边际效用会递减,这将抑制人们的投资热情,经济也随之转入衰退。
经济增长缓慢甚至衰退时,新的技术创新与发明也将被暂时积压。
在两卷本的《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过程的理论、历史和统计分析》中,熊彼特做出了著名的论断: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家;没有企业家的成就,资本主义就无法运转。
”资本主义周期运行的背后动力在于企业家的创新,因此,他认为,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就是,成为一个好的“周期管理者”,这需要高素质的政府公务员和专业人士,因为只有当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在执行经济的监管职能时,他们才有可能“使用一只细致的手调节资本主义的发动机,以免使企业家精神窒息”。
熊彼特在推崇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的同时已经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的缺陷。
因此,他并不否定市场监管。
但熊彼特所期望的市场监管者应该是一个对资本主义本质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他真正懂得如何巧妙细致地调节经济周期,从而保持企业家创新精神,进一步维持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而不是与之相反,用“大政府”代替“大企业”,对自由市场横加干涉。
因此,在二战前夕,当不少欧洲知识分子对苏联怀有浪漫的想象时,熊彼特却对苏式经济嗤之以鼻:
“相对于马克思而言,它与伊凡大帝的联系更加紧密。
”他认为,在一个无视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国家,政府的经济干预手段根本没办法达到调节经济的作用,而只能是不断扼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从而瓦解资本主义的根基。
4、创新的地位。
非常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并把这种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特征。
(二)经济周期问题。
“景气循环”(Businesscycle)-中国译为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这是熊彼德最常为后人引用的经济学主张。
根据其说法,类似“景气循环”的主张早在19世纪的1830年代就被英国经济学家图克(ThomasTooke)采用其时代的经济学术语提出过了,后来在重要的经济学家著作中也都约略地提到过这个概念,比如在李嘉图、马歇尔、庞巴维克跟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中。
熊彼得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将景气循环的定义与作用给明确地展示出来之人而已。
其中他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折。
首先是3~4年的短期波动,因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osephKitchin)最先发现该周期,熊彼特称之为“基钦周期”[6]。
该周期是由于商业存货的变化而造成的。
厂商为使存货的增长超前于销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 理论 中国 产业结构 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