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复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5117635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68KB
伤寒论复习题.docx
《伤寒论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
满面通红。
2、将息:
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
即米汤。
4、下利清谷:
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
缘缘,持续不断之意。
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
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
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
即米醋。
9、麻沸汤:
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
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
明天夜半。
12、面垢:
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
肌肉跳动。
14、法醋:
即指食用醋。
15、厥逆:
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
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
不大便
18、口不仁:
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
清,同圊,登厕之意。
清血即便血。
20、水逆:
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B)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A)
A、桂枝:
芍药为1:
1B、桂枝:
芍药为1:
2
C、桂枝:
芍药为2:
1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B)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B)
A、理中汤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A)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B)
A、桂枝汤加葛根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C)
A、卫强营弱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D)
A、心下逆满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B)
A、捣为散,先食温服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C)
A、一昼夜B、一旬C、一周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A)
A、真寒假热B、真热假寒C、里寒外热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D)
A、桂枝人参汤证B、五苓散证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A)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D)
A、桂枝加桂汤B、桂甘龙牡汤C、苓桂甘枣汤D、桂枝甘草汤
16、下述提纲证和原文不符的是(D)
A、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B、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C、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D、太阴之为病,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不渴,小便色白,若下之,必胸下
结硬。
17、下列汤证中,除哪项外,均可见“心下痞”(C)
A、五苓散证B、桂枝人参汤证C、黄连汤证D、旋复代赭汤证
18、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B)
A、表阳受伤,筋脉失养B、阴液耗伤,筋脉失养
C、营气两伤,筋脉失养D、水湿浸淫,筋脉失养
19、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A)
A、麻沸汤泡“三黄”,煎附子B、麻沸汤泡附子,煎“三黄”
C、先煎附子,后下“三黄”D、用“去滓重煎”法
20、桂枝人参汤的方药组成是(C)
A、桂枝汤加人参B、理中汤加人参
C、理中汤加桂枝D、桂枝汤加人参干姜
21、下利黄色稀水,秽臭灼肛,里急后重,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
宜选
(C)
A、小承气汤B、葛根芩连汤C、黄芩汤D、白头翁汤
22、炙甘草汤证的病机是(D)
A、心阳亏虚,水气凌心B、心血瘀阻,脉络不通
C、心血不足,心失所养D、心阳亏虚,阴血不足
23、太阳蓄水证的主要脉证是(D)
A、脉浮、微热、恶寒、消渴、少腹满、小便不利
B、少腹满、小便不利、其人如狂
C、神志正常、小便不利、腹濡软
D、脉浮发热、渴欲引水、小便不利
24、阳明病的主脉是(C)
A、数B、洪C、大D、沉
25、根据原文,“正阳阳明”是指(B)
A、脾约B、胃家实C、热结旁流D、阳明腑实
26、麻子仁丸证当除外下列哪一项(C)
A、大便结硬B、小便频数C、腹胀满痛拒按D、趺阳脉浮而涩
2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小柴胡汤的功能(B)
A、寒温并用,扶正祛邪B、疏风散热,和解祛湿
C、疏利三焦,调达上下D、宣通内外,和畅气机
28、少阴寒化证出现口渴,其原因是(D)
A、津液亏虚B、水饮内停C、肾阴亏损D、阳虚不能蒸化津液
29、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最适宜的方剂是(A)
A、麻黄附子细辛汤B、麻黄附子甘草汤C、桂枝麻黄各半汤C、四逆汤
30、当归四逆汤适宜于(C)
A、手足逆冷,脉微细者B、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者
C、手足厥冷,脉沉迟者D、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31、不属于寒热并用的方剂是(D)
A、乌梅丸B、黄连阿胶汤C、半夏泻心汤D、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2、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应服(C)
A、黄连阿胶汤B、猪苓汤C、竹叶石膏汤D、栀子甘草豉汤
33、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
(C)
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时发热自汗出C、翕翕发热D、热多寒少
34、少阳病提纲证中,“口苦”的病机为:
(A)
A.胆火内郁,郁火上炎B.胃热上炎,津不上承
C.里热猖盛D.肾水不足,心火上炎
35、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的共同病机是(B)
A、正虚邪实,阴虚热盛B、燥热内结
C、燥热亢盛,阴津欲竭D、胃津亏耗
36、以下诸证除哪项外均是小柴胡汤的主证(B)
A、胸胁苦满B、胁下痞硬C、往来寒热D、心烦喜呕
37、柴胡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是(C)
A、小柴胡汤加桂枝B、桂枝汤加柴胡
C、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合方D、大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
38、下列哪一症不是太阴病的主证(D)
A、腹满而吐B、自利C、时腹自痛D、胸下结硬
39、下列何证无“面赤”(C)
A、桂枝麻黄各半汤B、白虎汤C、四逆汤D、白通汤
40、《伤寒论》讨论的“协热利”当除外下列哪项(A)
A、桂枝人参汤证B、葛根汤证C、黄芩汤证D、葛根芩连汤证
41、发黄之症不可见于:
(C)
A.湿热证B.蓄血重证C.水蓄膀胱证D.寒湿证
42、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不可共有症状有:
(A)
A.舌苔黄厚B.发热C.口渴D.心烦失眠
43、下列方证哪个有肝寒气逆病机:
(A)
A.吴茱萸汤证B.小建中汤证C桂枝加人参汤D.桂枝加芍药汤
三、填空题:
1、伤寒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的总称。
2、伤寒六经病证是否发生传变。
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正邪力量的消长对比,
二是治疗是否及时与恰当,三是疾病自身的发展规律。
3、伤寒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主要有传经、直中、合病、
并病四种形式。
4、太阳伤寒与太阳温病的主要区别点在于看病人是否有恶寒的症状。
二者
的治疗原则分别是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5、大青龙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太阳伤寒兼里热证。
6、表寒实证兼内热烦躁,治疗时应视病情轻重区别选方,证轻者选麻杏石甘汤方,
证重者选大青龙汤方。
7、阳明发黄三证是:
茵陈蒿汤证证,栀子柏皮汤证证,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应该选用小青龙汤方治疗。
9、蓄水证与蓄血证同属下焦病证,其鉴别要点在于病症表现有无小便不利。
10、炙甘草汤的煎药法是用清酒煎药。
11、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阳虚证的祖方。
12、“发汗后,腹胀满者”治疗首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13、阳明病的提纲原文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
14、少阳病提纲原文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15、少阴病的提纲原文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16、黄连阿胶汤由五味药组成,即黄连、黄芩、白芍、阿胶和鸡子黄。
17、少阴热化证中,阴虚阳亢证的主症是心中烦,不得卧,治疗主方是黄连阿胶汤;阴虚水热互结证的主症是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治疗主方是猪苓汤。
18、厥证的发病机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
其症状特点为手足逆冷
四、是非判断题: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汉代名医张机。
(是)
2、判断疾病传变与否当以病人欲吐不欲吐为依据。
(是)
3、桂枝汤的作用重点就是调和营卫。
(是)
4、十枣汤证的病机是邪热与水饮互结胸脘。
(否)
5、“血弱气尽,腠理开泄”是少阳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否)
6、《伤寒论》六经病证变证的总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是)
7、小柴胡汤具有疏通三焦气机的功能。
(是)
8、《注解伤寒论》的作者是成无己。
(是)
9、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上热下寒,升降失常。
(是)
10、根据原文179条,“太阳阳明者”,即是指脾约证。
(是)
11、辨阳明腑实轻重的药试法是服用调胃承气汤观察腹中转矢气的情况。
(否)
12、《伤寒论》论发黄证的病因就是寒湿或湿热郁阻中焦。
(否)
13、柴胡桂枝汤的药物组成即小柴胡汤加桂枝。
(否)
14、少阳病热入血室证的治疗除了针刺之外,还可用抵当汤活血逐瘀。
(否)
15、太阴腹痛证就是太阴阳明同病。
(是)
16、少阴阴盛格阳证的主方是白通汤。
(是)
17、桃花汤证的治法是温中健脾,散寒止利。
(否)
18、少阴咽伤破溃,痰火郁结证,治疗宜选用苦酒汤。
(是)
19、厥阴上热下寒证就是乌梅丸证。
(是)
20、三阳合病就是指太阳少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否)
21、使用炙甘草汤时必须用清酒煎药而不用水。
(否)
22、脾约证治疗首选方剂是蜜煎导方。
(否)
23、“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是阳明病的提纲原文。
(是)
24、桂枝甘草汤是治疗心阳虚证的祖方。
(是)
五、简答题:
1、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
答:
太阳伤寒和中风证是感受风寒之邪引起。
都有恶风,脉浮,但口不渴。
太阳伤寒证无汗,脉浮紧。
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缓。
治疗均用辛温解表法。
而太阳温病是外感温热之邪所致。
初起即表现发热而渴,不恶寒,脉浮数的症候,治疗当辛凉解表。
2、简述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头痛的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特点。
答:
太阳头痛以头项痛为主,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呈紧束感;阳明头痛以眉棱前额为主,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少阳头痛以两侧偏头痛为主,邪正相争少阳经气不利,呈抽挚痛;厥阴头痛主要反映为头巅顶痛,多见干呕吐涎沫,其脉多弦,治用吴茱萸汤。
3、简述结胸证的病因、分类及主治方剂。
答:
结胸证的病因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邪热入里,与体内素有痰水实邪相结于胸膈所成。
分类及主治方剂:
结胸证根据其寒热性质不同,主要分为热实结胸与寒实结胸两大类,寒实结胸证主方三物白散;而热实结胸证则根据邪结范围的大小,邪结部位的高低之异,又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和小陷胸汤证三种证型,分别主方为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和小陷胸汤。
4、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
答:
同:
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
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5、简述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的病机、证候要点与治疗的异同。
答:
相同点:
皆有表实证特点如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等。
病机皆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治法都要发汗解表,方药都麻黄桂枝甘草。
不同点:
大青龙汤证的病机中内兼郁热,证见烦躁,治法为内清郁热,方中还用生姜杏仁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内停水饮,证见咳喘,治法为内化水饮,方中还用干姜细辛芍药半夏五味子。
7、简述附子泻心汤的煎药法。
答:
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芩、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8、《伤寒论》中变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答: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9、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答:
太阳病恶寒发热并存,少阳病往来寒热,阳明病但热不寒。
10、试述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
答:
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
大实痛——脾伤气滞,伤络较甚——桂枝加大黄汤
腹中急痛——经脉受邪,气血亏虚——小建中汤
腹痛吐利——脾脏受邪,阳虚寒凝——理中汤
11、阳明病出现不大便是否就是阳明腑实证?
为什么?
请从病机及治疗选方
叙述之。
答:
阳明腑实证的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满硬痛或绕脐疼痛,不大便。
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俱赤,烦躁谵语;手足濈然汗出,态黄燥或焦裂起刺,脉沉滑实有力。
从病机分析,邪热内陷,伤津化燥,燥热与肠中糟粕搏结,致燥屎内阻,腑气不通,故出现不大便。
阳明腑实治以泻热去实,攻下燥屎,方用三承气汤。
太阳之邪初传阳明之府,但胃中燥热,故胸痛心烦,用调味承气汤;大承气汤治大便已硬,是阳明腑热结实在大肠;小承气治腹大满,是燥热在小肠也。
12、简述阳明病腹满与太阴病腹满的病机和证候鉴别。
答:
阳明病腹满:
为阳明热结,腑气不通,浊气壅滞所致,症见腹痛持续不减,拒按,大便秘结,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有力。
太阴腹满:
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气机壅滞所致,甚至则脾络痹阻,腹满腹痛隐隐,或时减,喜温喜按,全腹满痛,大便稀溏,苔白腻,脉沉迟。
13、简述悬饮证的主证及主治方剂。
答:
悬饮证因饮邪结聚胸胁,阻碍气机,升降失常,故见上逆为呕逆,下迫为下利,治法当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方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14、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答:
本汤证其证候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为心阴阳两虚。
治法为: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方药:
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煎药法:
上药加水及清酒各半,先煎八味去渣,再入阿胶烊化,温服。
15、简述小建中汤证与朴姜夏草参汤证的证治特点。
答:
小建中汤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为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朴姜夏草参汤证:
其症候是腹胀满,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气机阻滞。
治法为健脾和胃,调理气机。
16、试述阳明病提纲“胃家实”的涵义。
答: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此为阳明病的提纲条文,胃家包括手足阳明经的肠、胃而腑。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伤寒论》中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也说明《伤寒论》中“胃”包括胃与肠。
“实”指邪气盛,但正气亦不虚。
因为“精气夺则虚”,正气不旺也不是实证。
胃家实包括阳明无形燥热亢盛和有形燥屎内结。
17、简述小柴胡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方药。
答:
主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病机:
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
治法:
和解少阳,宣畅枢机。
方药: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18、简述黄连阿胶汤证与猪苓汤证的证治异同。
答:
相同点:
二者皆可用于《伤寒病》少阴热化证,都可以治疗心烦、失眠,皆有热象。
不同点:
黄连阿胶汤是心火亢盛,肾水不足所致。
故其心烦、失眠伴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病情属虚实夹杂,虚指阴虚,实指实火,以实火为主,故可用黄芩、黄连苦寒直折;猪苓汤证是阴虚水热互结之证,其心烦失眠,是阴虚内热扰乱心神,伴有呕渴、下利等水气内停证候,以水停为主,治疗用猪苓汤育阴利水清热。
19、如何鉴别蛔厥证与脏厥证?
答:
二者都有厥,脏厥的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而且周身皮肤皆冷,躁扰不宁,无一刻休止,这是真阳将绝的征象。
蛔厥仅是肢厥而肌肤不冷,以烦为主,其特点是时烦时静,得食则呕而又烦,呈阵发性发作,并可伴见呕蛔,是蛔虫窜扰所致,预后较好。
脏厥治疗应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之类;蛔厥治当寒温并用,扶正安蛔,方如乌梅丸。
20、简述厥证的病机及证候特点。
答:
《伤寒论》云: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
即揭示厥证虽多但其基本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其证候特点为手足逆冷。
六、病案分析题:
1、张某,男,19岁。
初起发热恶寒,汗出,口微渴。
就诊时高热达39°C,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夹有少量血丝,胸闷且痛,喉中痰鸣,口渴,烦躁,舌苔黄略干,脉浮数。
(要求:
提出病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答:
病名:
喘证
病机:
患者外感风寒,寒邪由表入里化热,壅闭于肺,致肺气宣降失权,肺热气逆,故见汗出,咳嗽气粗而喘,痰黄而粘等症候。
舌苔黄,脉浮数,皆为肺热之征象。
治法:
清宣肺热
选方:
麻杏甘石汤麻黄
用药:
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石膏18g
2、患者王某,女,36岁,农民。
因出工时渴甚,遂在河里饮水,回家后肠鸣腹痛腹泻,经中西医药治疗,腹泻如故,腹中肠鸣更甚,所下为黄色稀水,奔迫下注,心下痞满不舒,泛恶欲吐,病势急剧,转请中医治疗。
现症:
心下痞满欲呕吐,肠鸣漉漉,腹泻日十余行,兼腹痛,口干欲凉饮,舌边缘白苔,中部微黄腻,六脉小数,体温38.6°C。
(要求:
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
)
答:
方证名:
甘草泻心汤证
病机分析:
患者因口渴遂饮河水,使邪气犯胃,伤及胃气,致中气虚陷,陷于心下,故见心下痞,脾胃受损,升降失常,故欲呕吐,外邪内陷,使肠失水液代谢,故肠鸣漉漉,腹泻日十余行,兼腹痛,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故见舌中苔微黄,脉小数等热象,口干欲凉饮为下利伤阴津。
治法:
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方药:
甘草泻心汤
用药:
甘草、大枣、半夏、黄芩、黄连、干姜
3、章某,男,63岁,2004年10月23日初诊。
反复发作眩晕,每次发作觉恶心,呕吐白色痰涎,纳差,不能起床,恶寒,肢冷,心烦,口不渴,大便溏小便少,舌淡,苔白腻,脉沉紧。
(要求:
提出《伤寒论》病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答:
方证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理:
患者为老年人,病情反复,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成。
饮阻于中故见恶心,呕吐白色痰涎,饮阻中焦,清阳不升,则眩晕,不能起床,脉沉主里,脉紧主有寒。
水饮内停,故口不渴,大便溏。
治法:
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
用药: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4、张某,男,65岁。
患咳喘十余年,每年冬发夏愈。
今年起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盖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视物昏蒙,舌苔白腻,脉弦紧。
(要求:
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答:
方证名:
小青龙汤证
病理:
咳喘的病机是宿有痰饮,受外邪而发作。
病人素有寒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伴胸脘满闷。
水饮犯胃,故不思饮食,膀胱为寒水之经,故患者觉背部寒甚。
痰饮上蒙清窍,故视物昏蒙。
舌苔白腻为痰饮之征象,脉沉主里,脉弦主寒。
治法:
温阳化饮
方药:
小青龙汤
用药: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5、邓某,男,47岁,农民。
素体壮实,时值夏日酷热,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午夜梦醒,渐觉凉爽,夜深觉寒而冷醒,入室裹毯再睡,次日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见浮紧,舌苔薄白,根部微黄。
(要求:
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答:
方证名:
大青龙汤证
病理:
患者晚间当门而睡,迎风纳凉,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热多寒少,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壮热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为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目赤口干。
选方:
大青龙汤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用药: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枣
6、陈某,女,43岁,初诊92年4月27日。
患者素体虚弱,头晕目眩,纳差,大便不实,神疲气短,近日咳喘,眼睑及四肢轻度浮肿,胸脘痞闷,不欲饮食,舌质淡,苔白,脉沉弦。
(要求:
写出《伤寒论》病名或方证名、病理、治法、选方、用药及药量。
)
方证名: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病理:
患者平素体虚,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成。
水饮停于胸胁,则见胸胁痞闷,上凌心肺,则咳喘,水溢肌肤,则见眼脸及四肢浮肿。
饮阻中焦,故不欲饮食,大便不实,痰蒙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脉沉主里,脉紧主有寒。
治法:
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方药:
苓桂术甘汤
用药:
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复习题